2018年省考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秒杀技巧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策略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片段阅读技巧:通过关键词快速找重点片段阅读题在行测考试中占比例较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部分。
而很多考生在这部分花费时间长,准确率低,导致很多考生在直接选择“听天由命”了。
可是,“命运由我不由他”,所以我们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各位考生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判断法。
片段阅读是作者文章中的一部分,在选取过程中,会选择相对比较独立的部分,尤其是思路以及逻辑关系相对独立。
所以片段本身是有逻辑关系存在的。
我们只要把握文段中的逻辑结构,找出表达重点的句子就可以“完美”解题了。
例1.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
其实,元好问早就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刘因也曾说“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文如其人”式的说法过于武断B.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C.知人知面不知心D.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中公解析:答案为A。
文段长度中等,结构较明显,在文段中可以快速抓住“其实”一词,因为“其实”为转折性词语,故文段为转折结构,可知文段“其实”之后为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轻松排除C、D选项。
而B选项与文段“其实”之前的“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有联系,但是我们已经确认“其实”之后的内容为文段重点,故答案为A。
这个题目通过判断重点可以快速排除非重点的B选项。
例2.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C.研究历史还应注重运用“能说话的”史料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中公解析:答案为A。
行测言语理解秒杀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秒杀技巧概述言语理解是行测中的重要一部分,它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行测言语理解的秒杀技巧,帮助考生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
技巧一:注意文章背景在行测中,往往会给出一段文章或对话,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应该先关注一下文章的背景信息,包括文章的类型、时间、地点等。
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技巧二:理解语义和上下文关系在行测言语理解中,考生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能力发挥到极致。
常常有一些具有歧义的问题,需要考生根据语义和上下文关系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注意词语的搭配:有些词语在搭配中会产生特定的意义,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去理解。
比如,“尖锐的批评”中的“尖锐”表示批评的程度。
- 推断逻辑关系:有时文章中会出现一些逻辑关系的推断,需要我们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进行判断。
比如,“因为A,所以B”中的“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 理解上下文关系: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暗示去判断。
比如,文章中提到某个人是“班级里的最聪明的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个人智商很高的结论。
技巧三:练习熟悉常见的题型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行测言语理解题型,并针对性地做题。
常见的题型包括: 1. 主旨理解题:要求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重点内容。
2. 事实推断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出一个事实或结果。
3. 逻辑推理题:要求根据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断。
4. 态度观点题:要求根据文章中的语气、措辞等判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提升自己的答题效率和正确率。
技巧四:注意排除法在行测中,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正确答案。
当我们对某个选项有一定的怀疑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他选项的优势或劣势,逐个排除错误选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技巧五:注意关键词有时候文章中会出现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3招巧解词句理解型题目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3招巧解词句理解型题目词句理解型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句子以及代词的理解。
其提问方式一般为“这段文字中的‘XX’指的是”、“文中的‘这’指代的是”、“根据文意,划横线部分的意思是”等。
结合近几年国考真题和黑龙江省考真题,总结出词句理解型题目被考查的词语、句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渗透出文段主旨的关键词语或句子;(2)表达出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3)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句子;(4)借鉴了其他学科或出自其他领域的专有名词。
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累计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种做答“词句理解”题目的基础方法——语境分析法。
这里讲到的语境不是单指平时我们所说的较为抽象的语言环境,而是依据文段的论述背景、词句所在的上下文等较为具体的内容来准确理解特定“词”“句”的方法。
从语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主要要学会结合文段背景、联系上下文、把握符号提示。
1.结合文段背景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避免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例1】:鲁迅先生在民国十四年曾经说过:“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不只是一个空招牌B.国民革命之后社会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C.国民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制度依然存在D.老百姓被奴役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解析】:本题答案为B。
本题难度较高,因为文段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
因此需要考生依据文段的背景知识来做出准确、正确的理解。
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即文中“国民革命”)之后的事情。
分析背景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C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鲁迅先生是具有进步的革命思想的文学家,因此D项不符合。
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答题技巧9

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答题技巧9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选词填空常用搭配掌握必要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对于国考中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帮助的。
下面针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逻辑填空题,提供一些技巧指导,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在逻辑填空题时,可以采用“常用搭配”的技巧,考生即便是在不深究语境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地将正确答案选择出来。
所谓搭配方法,就是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选项中的几个词语,选出平时最常用的词语,使之与材料中的信息搭配起来。
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就给大家讲解如何使用常用搭配法作答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题。
这种方法的原理如下:出题人选择的材料一般都出自网站、小说、报刊等媒体,这几种媒体的阅读对象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都有着固定的逻辑结构。
比如说:_______利润,横线处的选项有:谋取、获取、得到,平时最常用的搭配结构就是“谋取利润”,因此这里横线处就应该填写“谋取”.但是很多考生会纠结于选择“获取”或者“得到”,因为这两个词填入横线处之后也是符合整个词组想表达的意思,事实上正确答案往往都是“谋取利润”这样的搭配,出题人不会设计一个不常用的词语作为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谋取利润”这样的搭配是最恰当的,“获取利润”和“得到利润”只能说是比较恰当,而不是最恰当,题目一般问的都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就要选择最常用的搭配。
下面结合几个例题来详细说明选词填空题“常用搭配法”的使用。
【例1】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________,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我们必须_______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________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差距制定物力B.差别明确精力C.区别实现财力D.差异确定人力解析:本题答案选B.这道题如果用常规的解法是先读完这段材料,之后可以先排除C 选项,因为要先制定或者明确目标,之后才是抓住重点、有所取舍,所以不能用“实现”这个词语。
公务员备考攻略如何高效解答行测中的言语理解题

公务员备考攻略如何高效解答行测中的言语理解题在公务员行测中,言语理解题占据了一定比重,解答这类题目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为了高效解答行测中的言语理解题,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攻略。
一、掌握解题技巧1. 阅读理解:对于文章类题目,要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主旨和大意。
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题目,分析每个选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2. 语句排序:对于语句排序类题目,可以先找出其中的定语和状语等提示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前后关系进行排序,最后再根据逻辑关系推测答案。
3. 推理判断:对于推理判断类题目,考生要根据事实陈述推测结论,注意排除选项中的极端或无法推理的情况。
4. 表达理解:对于词汇理解和句子理解类题目,考生要善于运用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尤其注意关键词的选择和修饰词的作用。
二、积累知识储备1. 增加词汇量:仔细研读《考试大纲》,了解常见词汇的考点。
平时可以多读报纸、杂志,积累词汇量,并注重语境的理解,扩大词汇的应用。
2. 学习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基础,掌握常见的语法规则,包括句型转换、虚拟语气、主谓一致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句子的含义。
3. 多读文章:多读优秀的新闻报道、社科类文章等,从中学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模拟训练1. 制定计划:在备考期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配合理的复习时间,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2. 熟悉题型:针对言语理解题,要熟悉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多做一些模拟题和真题,尽量找到规律和方法。
3. 分析错题:认真分析做错的题目,找出解题思路的不足之处,找到错误的原因,加以改进。
四、提高解题速度1. 快速阅读:通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要点。
2. 练习速度:平时做题时要有限时完成,逐渐提高解题速度,适应考试的时间紧迫性。
3. 注意时间分配:在考试中,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熟练程度,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不能卡顿在某一道题目上。
2018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理解做题方法与技巧

2018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理解做题方法与技巧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首先,言语部分第一类题目是逻辑填空,就是题干中给出文段和若干空白,要求在选项中选择相应词汇,进而符合语境。
这部分题目难度最大,正确率最低。
这类题目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考查我们的词语“积累”。
这对我们也是一种痛。
但是不用焦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我们就要采取行动。
在平时,我们可以把历年考题考的词语找出来并查出其含义。
因为这部分题有个规律,就是重考率比较高。
另外,我们要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去看常见成语。
我建议同学们将其写在一个特定的本上,以备复习。
其次,对于片段阅读而言,表面上看,它和积累没有关系,但其实这样想也不十分准确。
因为这部分题目通过一个文段,考查我们的是文段阅读能力。
这部分能力虽然也可以通过技巧解题,但是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所以,我们在备考的时候也要加大我们的阅读量,一方面做历年真题,并加以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也要加大我们对文章的阅读,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
提升我们阅读能力,加深对篇章的理解,这样再加上技巧,就能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提升。
第三,对于语句表达这部分题目。
这部分题目有比较强的技巧性,这些技巧可以另外单独学习,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备考中通过阅读练习来实现提升。
由于这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句子间的关系和篇章把握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把功夫做在平时。
同时在做相关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关系,提高我们篇章和句子的感知度。
这样再辅以技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华图教育专家提醒大家,在日常备考过程中要从“积累”的角度如何备考。
积累是言语部分难以逾越的关卡,如果平时不积累,考试前临阵磨枪,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提升的空间也就不是非常理想了。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熟练一招一式 快解行测言语题(一)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百天倒计时,这个时候各位考生应该都想得到一些答题技巧,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熟练一招一式快解行测言语题(一)详情公布如下,原来你可以这么答题,又快有准!熟练一招一式快解行测言语题熟练一招一式快解行测言语题。
在考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包括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三种题型,题量一直保持25到35道之间,一般要求考生在一分钟内完成读题、思考、做题和涂卡的步骤。
而这部分题目所具有的阅读量大、知识点多、提升速度慢的特点让考生对复习无从下手。
以下就是华图教育为大家整理的解行测言语题的一招一式。
技巧一:逻辑填空之看搭配定选项研究表明,大脑具有自我修复的潜能,继续________这方面的研究,有望最终确认哪些信号可用来促进神经源性反应的________,而以________神经发生(即神经元的生成和更新)现象为目标,或可成为一种促进神经元再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增强强化加强B.强化加强增强C.加强增强强化D.增强加强强化【答案】C。
解析:第一空,“增强”与“研究”搭配不当,排除A、D。
第三空,与“现象”搭配,“强化”更恰当,排除B。
且第二空填入“增强”与“反应”亦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平时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要注意词语搭配必须合乎事理。
其次考虑搭配得当,不仅要根据意义,还要根据语言习惯。
技巧二:逻辑填空之看关联词定选项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虽然在空间和情感上越来越________,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却又________地与他人的利益和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促成人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呼吁公共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冷漠无孔不入B.疏离前所未有C.隔绝迫不得已D.封闭始料未及【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但是”可知前后句意相反,故第一个空所填的词语应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反义词,含有不联系之意,排除A、D。
行测言语理解秒杀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秒杀技巧引言行测中的言语理解部分是考察考生对于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言语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它要求考生逻辑思维清晰、阅读理解能力强,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做出判断。
本文将分享一些行测言语理解的秒杀技巧,帮助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
技巧一:掌握常见题型特点行测言语理解部分的题型主要包括推理判断、文字匹配、逻辑填空、逻辑判断等。
对于每一种题型,考生需要熟悉其特点和解题思路。
•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推理,判断给定问题的真假或者合理性。
•文字匹配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和文字材料,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逻辑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文字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填入适当的词语或句子,使得文意连贯合理。
•逻辑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逻辑关系,判断给定的陈述是否正确。
对于每种题型,考生应该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和策略,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技巧二:注重阅读材料的理解言语理解部分的材料通常是一段文字,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理解。
因此,考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在考试中,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因此考生应该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
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文章等方式来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阅读技巧,例如快速浏览、略读、跳读等,以更高效地获取信息。
理解能力阅读材料的理解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应该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理清逻辑关系,推理出合理的结论。
可以通过多做阅读理解练习题,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
技巧三:注意逻辑推理和分析言语理解部分的题目往往涉及到逻辑推理和分析。
考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和逻辑原理。
推理方法常见的推理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类比法等。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这些推理方法的应用场景和解题技巧。
逻辑原理在行测中,逻辑原理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基础。
考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原理,例如排中律、充分必要条件、否定推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省考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秒杀技巧
对考霸来说,言语理解简直是送分的题!分分钟搞定!
但对于考渣、考困生来说,言语理解那就是睡觉的题!看见就打瞌睡,有木有!
但是,宝宝们,言语理解是必考题型呀!分数占比还不少!
掌握技巧,秒杀如此简单!
1.关联词秒杀法
关联词往往表示着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而有些题目一旦明白逻辑关系,很快就可以知道选项中应该填入什么样的词语,这种通过关联词定位逻辑关系解题的方法就叫做关联词秒杀法。
例题
外交调研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既要善于( ),又不能听风便是雨。
在空格处选填最恰当的字是( )。
A . 见微知著
B . 当机立断
C . 反躬自省
D . 触类旁通
【秒杀解法】这个题目如果不分析关联词代表的逻辑关系,不仅在解题速度上会慢上许多,而且还会觉得几个答案都可以,但如果能够分析出材料中关联词的具体逻辑关系,题目就可以很快得到正确答案。
在此题中出现了一个“既要……又不能……”的表示反向并列的结构,反向并列的前后意思相反相对,后文说的是“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
附和渲染,常常用来比喻那些听到小事情就丧失个人主见,人云亦云的人,贬义。
因此之前就要选一个与其意思大致相反的词。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了。
都是由小事看出的结果,一个褒义一个贬义,所以是相反相对关系。
故答案应选A。
“反躬自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当机立断”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触类旁通”比喻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这几个词都不适合和“听风便是雨”构成反义关系。
2.词性差异秒杀法
词性差异秒杀法是根据词汇之间词性的不同快速确定答案。
解题时你只要明确了填入词语的词性,也就是它到底需要填入的是名词、动词还是副词,那么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
别看王老师日常穿着不修边幅,他其实是很有_______的人,而且在授课时语言_______,不带冗余,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A.品位简捷
B.品位简洁
C.品味简捷
D.品味简洁
【秒杀解法】这道题目如何不能区分词性会觉得特别难,但只要区别了词性,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品位和品味的区别是品位是名词;品味多为动词,只有解释为(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时才用作名词。
因此“品味”用在这里不合适。
快速排除CD。
简洁:形容言语、文章简明扼要。
简捷:简单快捷,形容方式方法以及行
为的直截了当,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固定搭配秒杀法
固定搭配秒杀法是指在有些词汇有明确搭配对象时,直接通过词汇之间固定的搭配确定答案。
固定搭配秒杀法要注意,搭配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习惯搭配,一种是事理搭配。
这个方法可以说是逻辑填空中最快速、准确判定答案的方法。
例题
我们要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坚决维护法律的( )和( ),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A. 尊严权威
B. 庄严威望
C. 尊严威望
D. 庄严权威
【秒杀解法】这个题目如果按常规解答,需要分析庄严与尊严,权威与威望的区别,然后根据题干材料确定答案,比较费时。
如果你能知道法律的固定搭配,那么答案可以直接确定。
我们日常中说到的是法律尊严和法律权威,没有法律庄严和法律威望的说法,故答案直接确定为A。
4.话题秒杀法
话题秒杀法是根据材料的话题快速排除选项,从而快速定位答案。
话题包括材料的中心主体(也可以是文段描述的对象)和材料本身谈论的话题。
这个方法适用于主旨类题目。
例题
传记,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记载,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
人的生命活动,不仅表现出生存和发展的渴求,而且表现出自身潜能的开发、释放。
这种自身潜能的开发、释放,就是一种力的创造。
创造,包括多种形式,有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展现,有哲学家、思想家在精神领域的探索,有军事家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的战斗较量,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有文学家、艺术家的才华展示,有改革家对生存环境的革新改造,等等。
这是一幅幅壮丽的生命画卷,是活力向惰性的挑战。
人类只有在这样的挑战中才能保持其生命的活力,并为活力的凝聚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古典传记,正是这种生命活力的形象性展现。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 . 传记是人类生命活动最为生动的记载
B . 中国古典传记从多角度展现了生命活力
C . 人类自身潜能的开发包括多种形式
D . 人类个体与整体创造性在传记中有不同的表现
【秒杀解法】这道题目常规解法需要一句一句分析,文段在前面六句的内容都是关于传记和生命活力之间联系的陈述,而通过表示总结的标志“正是这种生命活力……”可知,最后一句是文段的落脚点,是文段的主旨所在。
但是如果是找话题,略读一遍,发现是在说“传记”和“生命活力”,那么正确答案中必须要体现“中国古典传记”和“生命力”两个概念。
只有B符合,故答案为B。
5.重复词定顺序秒杀法
重复词定顺序秒杀法是解答语句排序题的快速方法。
语句排序题需要我们将句子重新排序,在我们不是很好区分首尾项时就可以通过重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快速解题。
例题
①各国对于发动机的制造工艺是严格保密的,甚至对一些顶级的发动机严格控制出口
②发动机可以说是工业的心脏
③因此,自主研发成为治愈中国工业“心脏病”最为现实的选择
④发动机制造水平上不去,是中国工业的“心脏病”
⑤这使得进口高级发动机的生产线成为奢望
⑥从轮船、汽车、飞机到火箭,都离不开发动机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⑥④①⑤③
B.⑥④②⑤①③
C.①③⑤④⑥②
D.④②⑥③①⑤
【秒杀解法】这个题目如果要用语句排序的基本方法首尾法解答,你会发现首项和尾项都不是很好确定答案。
而如果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进行分析,那么就太耗时间。
为了快速准确解答题目,这时你就可以根据重复词来快速定位顺序确定答案。
看这道题目,重复词较多,这时就可以选择。
发动机出现频率太高,我们找出现频率中等的,“工业病”相对而言会比较好。
可以看到②在说“是工业的心脏”;③说的是”治愈工业心脏病”;④说“是工业的心脏病”,很明显,要有心脏,才能有心脏病,才能治愈心脏病,那么②在④前面,④在③前面,符合题意的只有A选项。
(如果从发动机出发,对比选项,②④⑤可以进行排序,②说的是发动机,④说的是发动机制造水平,⑤说的是高级发动机,很明显,②应在④⑤前面,A符合,B④在②前面,排除;C⑤4都在②前面,排除,D同样④在
②前面盘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