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浅析高考语文模拟综合练习二
高考模拟二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市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
戏剧艺术有五大要素——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这些要素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者说有一个五者共同追求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
因此,戏剧性便是我们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个“美学入口”。
从此入口,便可沿着艺术的门径由浅而深,探知“戏剧王国”里的许多奥秘。
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
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
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
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
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跋足的艺术。
正因为戏剧有这种双重性,人们对它的特性的认识,或着眼于文学性,或着眼于舞台性,或着眼于两者的结合,于是便形成了对戏剧性的种种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表达戏剧性的意思时使用了“戏剧”一词的形容词:“戏剧式的”、“戏剧化的”。
这是对“戏剧性”含义的最早表达方式。
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仿,故而历代论者均以“行动”(动作)为戏剧之根本特征。
然而并非一切“行动”均有戏剧性。
亚氏所强调的对行动之“戏剧式的”或“戏剧化的”摹仿有两种情况:第一,“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的情节,即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
”第二,“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
”这里讲戏剧性,前者着眼于文学的构成(戏剧化的情节),后者着眼于舞台的呈现。
后世论戏剧性者,大都是沿着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思考与论述的。
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举例来说,针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2024年高考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
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探讨者。
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隐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须要“下跪叩首”的。
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既然是“径持牒”,应当不会是“跪禀”。
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
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
”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
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
《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
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从这些材料不难发觉,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保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爱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规范化、系统化,具体表现为:一、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
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二、无论宗族人丁多寡,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水口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三、讲究群体布局,即以封建“风水”术为理论依据,在封建族权的制约下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合要求,则须设法修改或弥补。
站远了看,徽派建筑总体布局与封建城池模式如出一辙。
以祠堂为中心放射状散开的民居群类似于拱卫内城的外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水口类似于护城河,具有抵御外族入侵的防卫功能;被民居众星拱月般团团簇拥着的祠堂则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表明了宗法势力的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也便于在此召集宗族成员议事、祠祭,公布村规民约,行使族权。
祠堂在徽派建筑中的地位也体现在其建筑规模上。
祠堂的外观形象、内部设施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经济实力,是宗族间相互攀比争雄的首要内容。
各族各姓对祠堂建设毫不含糊,尽力而为,从族产收入,挨家摊派到主动捐赠,族人有钱出钱,没钱交粮卖力,将祠堂修得高大雄伟,壮观亮堂。
囿于族权的约束,徽派民居的地势、规模均不得超过祠堂,且不能遮挡与其遥相辉映的山峰河流,影响风水,妨碍宗族的繁荣昌盛。
民居外廓大,住房多,却井然有序,有回廊彼此连通,按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主人住正(厢)房,佃仆散居四周,缜密繁杂,等级森严,堪称封建王室寝宫位序结构的翻版。
水口是走官道进村的必经之地。
学子赶考,高官归省,巨贾还乡,族人在此迎来送往,举行欢庆仪式。
在显示族威荣耀、宗族凝聚力的同时,教育族中晚辈笃学敬业,勤勉执着,将来光宗耀祖。
2023届高考陕西省各地二模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2023届高考陕西省各地二模语文作文试题汇编1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电影《流浪地球2》中许多场景其实并没有特效加持,而是众多国产尖端装备的实物实演,比如:外骨骼动力装甲来自上海,无人机干扰枪产自深圳,步履式挖掘机等61台设备出自徐州重工……材料二:电影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写道,“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
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
”材料三:原著作者刘慈欣也坦言:“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
他们会认为,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可以说:电影绝非凭空想象的乌托邦,而是想象与现实的同频共振、文艺与科技的和声共鸣,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源自当下又预示未来。
对以上论断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既有事实的陈述,又有观点的表达,以电影《流浪地球2》为切入点,围绕对中国能够拍出科幻电影的认识和看法展开。
第一则材料是说电影中运用了许多“实物实演”,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二则材料是说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提供了现实依据,因为科技发展了,人们在看科幻电影时才会有真实感。
第三则材料是说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
纵上所述,三则材料是在围绕“科技进步”“中国变化”这三方面内容展开,可对其联系立意。
材料的最后一句是对三则材料的总结,是关于电影这种艺术的阐述,提出了“想象与现实”“文艺与科技”“现实与超现实”“当下与未来”等方面的二元联系,并由此提出问题。
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前后关联,多元思考,不能思维单一,只谈一面。
2024年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高三语文2024.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
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
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
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
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
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材料二“一笔一画皆学问。
”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
因此,“文”只能“说”,而“字”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
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
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
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
商周时,青铜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
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
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
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
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
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
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二)(课标全国)(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
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
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便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
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如宋代苏轼就曾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说法。
鉴藏书画古董也历来被认为是符合“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写道:“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
”明代沈春泽《长物志·序》更是将收藏古董这样的“闲事”作为衡量人品、才情的一种方式。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
”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
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
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
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
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
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
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
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
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
喜剧就是vx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
有追隶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楚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高考语文模拟综合练习二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倍.率理赔.解剖.菩.萨心肠恕不奉陪.B.倒霉.侮.辱晦.涩天涯海.角诲.人不倦C.碑.文牌.匾裨.益沁人心脾.纵横捭.阖D.坡.度被.覆偏颇.推波.助澜披.星戴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流动人才的增加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使得用人单位开始主动与各地人才市场联系,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挑选到所需的优秀人才。
B.这场百年难遇的大雪掩盖了所有的作案痕迹,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罪犯最终落网。
C.徽州的老宅子大多是高墙、沉院、重门、窄窗,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年幼之人,为了安全的缘故而如此修建。
D.天上掉馅饼,不是圈套而是陷阱。
面对轻易就可到手的利润,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要等到上当时才后悔。
4.阅读下面这则报道,根据内容写出一句新闻点评。
(不超过60字)(4分)在抗击特大冰雪灾害中,涌现了无数震撼人心的悲壮史诗,也出现了无数温暖人心的感人事迹,贵阳街头私家车上飘扬的“绿丝带”就是其中的一项。
由于大雪封堵、冰冻路滑,贵阳市内公交车、出租车忙碌拥挤,老人外出十分不便。
贵阳电视台发出倡议,希望有私车的车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一条绿丝带系在车前的后视镜上,搭载顺路的老年行人。
他们还派出人员沿街发放绿丝带,得到许多车主的热情响应,帮助了许多急于外出的老人。
飘扬的绿丝带成为特大雪灾中的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汇成了冰冻酷寒中的一股暖流。
点评:5.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句式和字数可与例句不同)(5分)例句:彩虹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不务实,决定了它只是昙花一现。
事物:正面:。
反面:。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莱①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
臵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
建公廨②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
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
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
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项,悉以畀③民。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
中官④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
幼学具奏,逮臵之法。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
幼学执敏诸狱。
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鞫,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
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
一郡大治。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史以闻。
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节选自《明史•循吏》)[注解]①莱:杂草丛生。
②公廨:官舍。
③畀:(bì)给予。
④中官:宦官。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
牒:诉讼状B.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
斥:呵斥C.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鞫.。
鞫:审问D.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视事:治事,任职7.下列分别正面表现陈幼学“政务惠民”和“司法严明”的一项是()A.垦莱田八百余顷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B.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C.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幼学具奏,逮置之法D.越五年,政绩茂著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幼学无论在确山或中牟,都想尽办法解决贫苦百姓无耕地、耕牛、纺织器具等问题。
B.陈幼学在确山、中牟做官期间,给了布政使、中官等权贵中的不法分子以无情地打击。
C.陈幼学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虽政绩显著却也曾遭到考核官员的非难,遇到过难关。
D.陈幼学怜爱百姓,决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些品质为他赢得美名,使他受到朝廷的重用。
9.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译:(2)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今予殿,何也?”乃已。
译:(3)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译:(二)古诗鉴赏(8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注]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
(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说到“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而本词却说“归来欲断无肠”,请体会“归来欲断无肠”的艺术效果。
(2分)答:(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本词中有没有类似的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感受?(2分)答:(3)结合诗歌内容,分条陈述诗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答:(三)名句名篇(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3),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5)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臵。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文章第3段强调“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但作者又说并不是“人人都有一个心灵”,请概述心灵有无的标准。
(4分)答:13.古人强调做人应该“宁静止水,波澜不惊”(庄子语),而本文作者则主张“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分)答:14.结合全文内容,概述作者取名“记住回家的路”的具体内涵。
(6分)答:15.文章富有哲理性,且说理形象,比喻贴切,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这一特色。
(6分)答:请在以下四、五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
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
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
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
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
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
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