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1 高考历史考前必背必知的42个高频考点、重点笔记-一本抢分笔记之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章高二历史学习策略技巧热度:高二历史学习方法策略热度: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热度:高二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热度:福建省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热度:在掌握的基础上,做专项训练,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我们可以进行笔记整理,将在练习中做错的题目和尚未弄懂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决,形成巩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1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的工商业城巾。
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1、原因:(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

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
再怎么羡慕别人的钱包,身份,地位。
那都不是自己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记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请善待自己。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希望大家喜欢!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
核心是盛与衰。
英德关系(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 1815 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备考高考历史考试,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是一个1500字的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代七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对外扩张。
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唐朝的变法运动,如玄宗、肃宗、武则天的改革措施和成效。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
- 明朝与清朝的社会矛盾和变革运动。
4. 近代史(公元1839年-公元1949年)-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 辛亥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其领导的抗日战争。
5. 新中国的成立及建设(公元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成就。
-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改革开放及其影响。
6. 当代世界史- 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及冷战。
- 东南亚国家的独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非洲和拉美国家的独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以上是一个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1500字归纳总结。
备考时,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成绩。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大全)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大全)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大全)遇到不会的知识点,需要去问,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知识点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新高考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新高考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作为文科必修科目之一,历史的考试要求和知识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必背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些知识点。
1.古代史的重点在新高考中,古代史的考察比例相对较大。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时间节点。
比如,秦朝统一中国、西汉的兴起和东汉的灭亡、唐朝的开放与盛世、宋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等等。
掌握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变迁。
2.世界史的关键内容新高考中,世界史的考察内容也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熟悉一些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希腊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罗马帝国的兴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欧洲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识,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
3.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新高考中,近代史的考察也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如清朝的衰败和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等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世界近代史的关键时期,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冷战的发展和结束等。
掌握这些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代史的发展与变革。
4.历史人物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历史人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熟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影响,如孔子、苏格拉底、列宁、毛泽东等等。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判断能力。
总之,学好历史需要从掌握必背知识点开始。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古代史、世界史和近代史的重点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在历史考试中发挥得更好。
因此,高三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禅让制到世袭制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夏商——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即贵族政治。
3、西周——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先代贵族(4)作用: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加强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周的社会进步。
消极:地方独立性较大,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西周后期逐渐瓦解。
4、西周——宗法制(1)目的: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统治秩序(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是相对的概念。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二者关系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形式。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是一门重要的文科科目,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了解历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高考中,对于历史的掌握程度就更加关键了。
下面是一些高考历史新课标的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朝和清朝等各个时期。
在备考高考历史时,考生需要对这些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贡献有所了解。
比如,在先秦时期,我们应该了解到孔子、老子等重要思想家。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许多道家思想对于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我们需要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重要历史事件。
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大一统的开端。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需要了解到晋朝文化的繁荣和南北朝的分裂局势。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谢灵运、陶渊明等。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我们需要了解到隋文帝杨广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等重要历史事件,同时也要了解到唐朝的盛世,如唐朝的科举制度、唐诗的繁荣等。
唐朝的盛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唐诗被后世誉为经典之作。
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需要了解到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如宋朝的科举制度的完善、辽金元对宋的侵略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如宋代的商业、科技、文学等。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需要了解到明朝的建立、郑和下西洋、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
明朝实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科举制度,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十一高考历史考前必背必知的42个高频考点、重点笔记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1)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高频考点9】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第225页(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高频考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频考点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
即: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高频考点12】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文明【高频考点13】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高频考点14】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1)从西周至唐: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高频考点15】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
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高频考点1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第226页展的主要因素。
【高频考点17】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1)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特别是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
【高频考点1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与失误(1)成就:①“一五”计划建设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2)失误:①1958年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其特点是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大跃进:“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④“文革”“左”倾错误的影响: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高频考点19】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
(3)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高频考点20】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③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
④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高频考点2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1)主张: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②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高频考点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1)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