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
古代文论自测题并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古代文论自测题并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_____________,铭诔尚实,诗赋__________。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创作过程。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_____________ 》篇中。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
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____________。
“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___。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段话出自的《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___________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说,提出了“ 言宜”之论。
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_______________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_________”、“味外之旨”、“_________”、“景外之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2.(钟嵘的)“滋味”说3.(白居易的)“美刺”观4.(司空图的)“韵味”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含解析)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兴象是一种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创作表现手法,它们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绘画、雕塑、文学作品,甚至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的艺术特征。
传统的艺术作品注重意象、兴象的表述,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总结。
意象、兴象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延续贯穿始终的一种精神。
绘画是塑造形象,这种形象应该是超越客观的形象。
然而,只是形象没有寄托画家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内涵,那是画奴。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说得至理。
有形象,有意象,还要表现得不简单、不直白,而且耐人寻味,通过“比兴”、“发兴”去扩展想象空间,引为兴象,达到意味深长的效果。
所以,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形象、意象、兴象,无形象难以寄意,无兴象难以深刻。
略见中国绘画史,三代青铜器纹饰有龙、凤、夔、饕餮等,都贯穿着从形象到意象以至兴象的脉络。
延至汉代独尊儒术,以致很多绘画将尧、舜、文武周公、孔子及忠臣、孝子、义士、节女作为描绘对象,用形象、意象语言表达情景,有相当高的审美情趣和执着的主观意识。
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加三毛”,意象十足。
唐代国力兴盛,一派皇家气象,画家造型技法日臻完善,王维作《袁安卧雪图》,图中有雪里芭蕉,意到便成。
虽然遭到后人的议论,说雪里不可能有芭蕉。
殊不知有兴象,方可称奇,才有东坡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自然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胸中加工改造,得出意象推演兴象。
五代、宋、元有一大批山水大画家,个个建树非凡,唯郭熙真知灼见,善于用感情、形象思维去创作山水,他的独特描绘:“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1 《楚辞章句序》王逸2 《典论·论文》曹丕3 《诗品序》钟嵘4 《答李翊书》韩愈5 《沧浪诗话》严羽6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7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8 《雪涛阁集序》袁宏道9 《闲情偶寄》李渔10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二.名词解释1.唐代文论家司空图提出“韵味说”,是以食品的滋味来代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他借用醋和盐作比喻,烧菜做饭,总要用到盐和醋,我们在品尝咸味或酸味时,追求的是在咸酸之外的美味。
此时,我们看不到具体的盐或醋,它们早已溶化于食物之中了。
由此司空图引申到诗歌艺术创造之味,就是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形象中,创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也就是说,真正有审美意蕴的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语句的表层。
它所描述的情景,创造的意蕴,应该让欣赏者感到贴近而不肤浅(“近而不浮”),深远而含蓄不尽(“远而不尽”),可以有无尽的言外之意让人不断品味(“韵外之致”)。
2.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构思想象活动特点,即“心”与“物”的关系,神与物的交融问题。
这一观点指出构思想象活动不是虚空的,而是有根源、有依托,这就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个“物”就是构思想象活动中的客观外物与艺术想象的结合,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象思维。
3.思无邪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诗经》三百篇作品的总的评价。
“无邪”可理解为“归于正”,即有中正平和、合乎礼义之意。
《诗经》的作品,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有对政治和统治者的讽刺、批评、赞美;有表现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有对战争、徭役的诅咒;也有其他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映。
同时《诗经》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也是十分丰富的,如欢乐、悲哀、幸福、痛苦、期待、失望等等。
所有这一切,孔子均以“思无邪”予以概括,并加以正面的肯定。
这说明,孔子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尺度比较宽泛。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就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瞧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与《》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就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与“”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题

湛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中)考试(查)模拟试卷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论学院专业级班考生姓名学号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在先秦文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是“诗言志”。
2、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3、《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的批评。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是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高三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

高三语文检测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写出下列文论名句所出课文篇名和作者(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课文篇名作者:
2.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课文篇名作者:
3.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课文篇名作者:
4.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课文篇名作者:
5.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课文篇名:作者:
6.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课文篇名:作者:
7.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课文篇名:作者:
8.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课文篇名:作者:
9.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课文篇名:作者:
10.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课文篇名:作者:
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
1.韵味说(司空图)
2.“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
3.思无邪说(孔子)
第1页共2页
三.论述题(第一小题25分,第二、三小题各20分,共65分)
1.请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羐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覧》;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以上文字作者是谁?它出于哪一篇课文?
(2)请分析这段文字阐述的文论思想及其意义。
2.阅读下面一段古代文论资料,然后回答问题: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1)以上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作者是谁?
(2)这段文字批评了哪个时代的文坛弊端?指出其弊端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这段文字提出什么新的文论主张?其意义是什么?
3.阅读下面一段古代文论资料,然后回答问题: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
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李贺)、玉谿(李商隐)〃〃〃〃〃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
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於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要不肯撏撦(摘取)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1)以上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作者是谁?
(2)这段文字提出什么文论主张?其意义是什么?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