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材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总结报告模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总结报告模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

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万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

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

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

三年来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例五篇

三年来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例五篇

三年来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例五篇三年来,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各位同志的鼎力帮助下,本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作风务实,思想坚定,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下来的其它任务,现简要回顾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三年来,本人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单位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敢于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作风正派,严守纪律,团结同志,尊重领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做到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同志们的真诚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干部职工对我的高度信任,使我的工作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前进,使我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也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锻炼。

二、工作业务方面在教书过程中,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书育人,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不断学习,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做到“四有”:即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有学习效果。

二是刻苦钻研,总结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近年来,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理论,汲取跨学科知识养分,为培养合格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在教育工作中,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把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

三是以人为本,率先垂范,勇当教育改革带头人。

四是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做到常思求进,勤奋求学,严谨治教,奋发求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和学生心中的骨干教师。

自2022年8月28日借调在居仁办事处党政办任工作员以来,本人能够结合实际,在业务上遇到难题时,能虚心向同事请教,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工作业务能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具体事项(特别是办文办会、部门协调等工作),不拖后腿,保证了办公室工作的正常运转。

艺术创作情况汇报材料3篇

艺术创作情况汇报材料3篇

艺术创作情况汇报材料3篇艺术创作情况汇报材料第1篇戏曲以彩调为主,素有彩调之乡的美誉,是彩调的主要发祥地,同时又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支持戏剧精品剧目创作,坚持不懈地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型彩调剧《凤山竹》荣获第三届彩调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第八届戏剧展大型剧目展演桂花铜奖;彩调剧《老拐》荣获全区小戏小品比赛优秀创作奖;彩调剧《书记大婚》获文化厅举办的"纠风惠民保民生"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

现代彩调剧《追梦》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优秀剧目奖。

彩调歌舞《彩调》入选电视台20xx年元宵晚会节目并得到好评。

一、争取各方面重视和支持,形成艺术创作合力。

首先是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彩调艺术的发展,要求创作2-3个精品彩调剧,给题目压任务,同时协调解决资金问题。

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协调解决艺术创作的具体经费。

20xx年我县排练的彩调剧《追梦》赴复赛和参加江苏张家港决赛经费20万元都是政府财政专门安排的;20xx年我县排演的大型彩调剧《凤山竹》的前期排练经费30万元就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女子企业家协会解决的。

其次是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区文化厅将列为"彩调艺术传承创新基地"并由区彩调团给予具体支持;区文联、区戏剧家协会将列为"文艺志愿者创作基地"并多次派专家到点评指导;市文化局将列为"市戏剧创作基地",并由市艺术研究所具体实施,给予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市彩调团以反哺的形式给予导演、音乐、服装道具方面的支持。

此外,中国戏剧家协会周光老师,齐致翔老师,等各位老师对文艺创作都给予高度关注和具体指导。

二、建立有利于文艺创作的体制机制,促进文艺创作有序发展。

首先是修改完善了《县戏剧创作奖励办法》,规定获国家级奖项由县人民政府对编、导、演给予奖励,大型彩调剧《凤山竹》,彩调剧《追梦》获奖后就是由县人民政府召开表彰会或座谈会进行表彰的;获区、市奖励的作品由县文化局分别给予编、导、演一定的奖励,包括参加市"漓江之声"的作品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都分别给予奖励;参加我县一年一度举办的"茅江之夏"农村彩调1大赛的作品给予作品采用奖,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演员奖的另给予奖励。

非遗传承工作汇报(共18篇)

非遗传承工作汇报(共18篇)

非遗传承工作汇报(共18篇)非遗传承工作汇报(共18篇)第1篇:非遗传承汇报材料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曾一度享誉绍兴,特别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

但是说实在的,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即使是如今对于尚在世的耄耋老东关来说,那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而已,并没有亲眼目睹其盛况,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五猖庙会,那其实是不合实际,空泛飘渺的。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

我们觉得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学校五猖庙会非遗传承基地的应把握的核心,经我们多次研讨最终我们将传承的主题定为"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我们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东小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

现总结汇报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全国先进文化县汇报材料(精)

全国先进文化县汇报材料(精)

全国先进文化县汇报材料一、基本情况(一)、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鲜明龙井市现有人口18.8万人,其中朝鲜族有12.5万人,占总人口的66.4%,我市现有2个街道、7个乡镇,25个社区、66个行政村、675个村民小组。

朝鲜族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文化、艺术、礼仪、饮食、服饰、节日等民族特色。

是灿烂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保存最为丰富、最为集中、最为精彩的城市,形成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时代特色鲜明朝鲜族民俗文化景观,被誉为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发祥地。

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喜庆的婚俗、感人至深的花甲宴、爱意浓浓的抓周、情浓似酒意味悠长的回婚礼、激烈隆重而又古风淳朴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至今;风味独特的朝鲜族冷面、狗肉、打糕、泡菜等几十种朝鲜族美食美名远播;独特优美的民谣、传统的歌舞、特色的民居、亮丽的服饰,都渗透着朝鲜族浓厚的文化底蕴。

龙井素有“教育之乡”、“歌舞之乡”、“苹果梨之乡”、“松茸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更以一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而闻名全国。

现如今龙鼓舞、象帽舞、背架舞、长鼓舞等十几种民间舞蹈广为流传,既展示着古老的民俗风韵,又洋溢着龙井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

展现朝鲜民族文明礼让、恭敬谦卑的民族品格,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为我市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区位优势独特,生态文化资源储备丰富龙井市地处东北亚金三角腹地,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前沿,是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延龙图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会宁市、稳城郡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拥有三合、开山屯两个国家一级陆路口岸。

三合口岸距朝鲜清津港87公里,与日本新泻港相距约1000公里,是中国经朝鲜进入日本海的理想通道,也是赴朝鲜跨国旅游的黄金通道。

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产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

目前已发现煤、铅、锌、金、矿泉水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丰富,正在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龙井市特产资源尤其丰富,是被誉为“北方梨中之秀”的苹果梨、红晒烟、黄牛、细毛羊的生产基地,是吉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基地,境内有亚洲最大的苹果梨种植园、吉林省最大的人工养熊基地及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精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精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

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万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

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

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

展现民族风情 提升城镇品味 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湘西北民族重镇

展现民族风情 提升城镇品味 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湘西北民族重镇

展现民族风情提升城镇品味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湘西北民族重镇展现民族风情提升城镇品味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湘西北民族重镇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尊敬的刘县长、金县长、程县长、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县委、政府组织在我镇召开小城镇建设现场办公会,这不仅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我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成就的肯定。

在此,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瑞塔铺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证。

瑞塔铺镇位于桑植县城东部,距县城10公里,是张桑、桑慈、桑官等公路主干线交汇之地。

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25个村(居),222个村民小组,5986户,28805人。

是红六军团司令部驻地和长征出发地,是桑植县重要的白族聚居地之一,是文化部授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国务院授牌“中国花灯之乡”。

近年来,我镇按照打造“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的工作目标,积极配合桑植县城东扩战略,提出了城镇建设“西进”思路,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镇区面貌不断转变,城镇功能逐渐提升,城镇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

一、坚持“三高”,摆好城镇建设的“八阵图”(一)领导重视,高规格推动。

省委常委许又声部长亲临我镇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胡伯俊书记曾多次过问和关心,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鼎力支持;赵晓明市长亲自到我镇检查指导,提出了把我镇建设成为张家界市模范镇的要求;胡建国主任、刘越高、向佐谊、李常光副市长和政协副主席刘德湘等领导深入我镇调研,在充分肯定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出谋划策,扩大宣传影响。

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将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了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工作报告,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和小城镇建设推进会,制定了资金扶持和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系列优惠政策。

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我镇小城镇建设构建了灵活的政策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保障。

文化产业汇报材料

文化产业汇报材料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山亭区位于枣庄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50万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文化强区、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努力作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一、山亭区文化产业现状近年来,全区各项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依托资源,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发展格局。

山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灿烂的革命文化、多彩的民间文化与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经考古证实,早在1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殷商时期的古郳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小邾国在此繁衍生息。

区内现有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等古代文化遗址298处,其中228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

按照中央与盛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与任务要求,更新观念,加大措施,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会等多业并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近年的培育与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的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7家,其中印刷企业8家,出版物11家,音像经销单位8家,文化娱乐场所13家,茶艺社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5家。

涉及影视、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产业基地2家,从业人员1110人,注册资本共计2.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单位1家,50万元以上的8家,10万元以上的25家,10万元以下的34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盛开艺术花
——湖溪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汇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湖溪镇地处浙江腹地,婺江上游,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2万。

湖溪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文化事业繁荣,是国家级生态镇、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省旅游风情小镇的培育对象。

湖溪镇文化底蕴深厚,以书院、酒、木雕、禅、武术等为典型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在东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书写了华丽的篇章。

郭氏一门七书院开创了东阳民间兴学的新风,朱熹、陆游、叶适等文化名人曾到石洞书院讲学,使其成为南宋五大名院之一;东阳酒历史悠久,是当时文豪们互相馈赠的佳酿,多次出现在陆游和李白等人的诗作之中,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专门记载,如今更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溪镇也是是东阳木雕、竹编由个体作坊走向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发祥地,“木雕皇帝”杜云松、“木雕宰相”黄紫金、“木雕状元”楼水明等一个个工艺巨匠,彪炳了木雕艺术的恢宏史册;国家级文保单位马上桥华厅,采用了大量精美的木雕构件,是传统民居与东阳木雕艺术结合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东阳古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气势宏伟的天宝生态文化园,规划面积3500亩,是禅意慢生活的静心修养圣地,其核心天宝禅寺,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佛学
大会,是湖溪禅文化的圣地。

灵隐寺方丈释光泉曾在天宝寺修行多年,至今仍是寺庙住持。

湖溪人自古崇尚武术,盛产武状元、武进士,习武健身蔚然成风,是东阳南拳的发祥地,早年间评选的东阳市十大拳师,湖溪独占8名,可见湖溪武风之兴盛。

罗汉班则是湖溪参与人员最众,流行地最广的武术组织,历史上每个村都有或大或小的罗汉班,大者有200人之众。

“民间歌舞和外来文艺杂耍千姿百态。

方圆数十里的上百支武术罗汉班大会师”。

《东阳市志》里就记载了这样的盛况。

2016年,湖溪镇以罗汉班为特色民间文化艺术项目成功创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湖溪镇以罗汉班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为载体,厚植文化优势,做强文化品牌,多措并举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镇有文化队伍115支,基本上每个村都拥有3至5支各有特色的文化队伍。

同时还建立有文联、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江南书画院,摄影协会、太极拳协会、江南武术协会、婺剧促进会等多支镇级文艺组织,其中镇文联是全省首家乡镇级文联,镇民间文化艺术协会开创了乡镇组建民协的先河。

2016年起,又从罗汉班等武术项目更加繁荣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江南武术协会依据3个工作片拆分为3个武术协会。

湖溪镇以各文艺组织为依托,广泛开展培训、交流、创作、演出等活动,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文化人才,组织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生活,不断创新,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特色,进一步助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2.深挖民间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近年来,湖溪镇重新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背景资料,收集线索480余条,整理并制作文本123项,申报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金华市级5项,东阳市级7项,2018年又新申报6项东阳市非遗项目,墙纸制作技艺和盾牌舞则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大洪拳和叠罗汉正在申报金华市非遗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一项以上具有当地特色、代表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生动格局。

同时,在文化站的引领下,加强创新,对部分非遗项目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更加便于群众参与。

如将罗汉班融合舞蹈和戏剧元素,艺术性更胜一筹,更是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引入女性习练者,刚猛之中揉入了些许柔曼,观赏性进一步提高。

3.狠抓项目落实,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湖溪镇以各类文化体育创建为载体,狠抓项目落实,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全镇28个行政村中已有22个创建了文化达标村,22个村建设了文化礼堂(今年全覆盖),形成了以镇综合文化站为核心、区域文化活动中心为支点、文化礼堂为重要节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各行政村根据创业承诺竞赛的要求,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设施建设,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基本满足了群众开展各类活动的需求。

同时,大部分非遗项目都以村为单位建设了传承基地,落实了传承人或者传承单位。

罗汉班、东阳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建设了展示馆、展示墙,各中小学校则建设了“大洪拳”传承教学基地,非遗文化传播意义深远。

4.开展丰富活动,铸造文化品牌。

湖溪镇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年均在50万元以上,充沛的资金投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湖溪镇每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12场以上,如每年举办文化礼堂巡回演出,把优质的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艺术周,一般持续7天,已经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品牌。

2019年,第八届文化艺术周活动以“游山水湖溪·享魅力民俗”为主题,规模空前,场面盛大,总参演人数超过3000人,来自省地市各级文化界领导20余人莅临了现场,3万多名游客目睹了这一盛况。

5.创新工作机制,文旅融合发展。

湖溪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确立了“生态立镇、工业强镇、文旅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文化建设放到战略位置,探索建立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文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文化艺术周中的大型民俗展演活动,吸引了近3万名游客前来观看。

湖溪镇还与横店影视城合作,让优秀民俗资源在全国游客面前精彩亮相,更是在“圆明园”杯民间文化艺术大赛中收获3个金奖。

每年举办的“油菜花节”和“葵花节”,都引入了民俗表演,成功打造旅游金名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