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读后感随笔
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小编整理)

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小编整理)第一篇: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A男,人物关系有叔父、父母。
A男的父母双亡,与叔父关系搞僵,遂变卖剩余家产,独自一人在东京读书。
B男,人物关系有生父母、养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将其过继给医生身份的养父,养父资助其学医,B男叛逆,背着养父,用资金学自己爱好专业,当B男向养父母坦白后,关系破裂,生父母偿还养父母资助学费后,与B男关系断裂。
书中有大段文字描写几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含对待他人的感情和因为没有及时说明的自己心意,产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A男、B男之间。
B男因懦弱无能选择自杀;A男对B男之死自责自杀。
换作现代,A男用计谋获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犹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爱,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A男如愿与小姐结婚,随着小姐母亲病逝,B男自杀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过世,但A男仍旧无法心安。
最后,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独活于世。
对于A男来说:人的内心的秘密无法因时间流逝被消化包容?人的良心竟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良心会督促你舍去当下的幸福,用生命弥补之前犯下的罪过?对于B男来说:B男曾直言自己为了“道”,一切皆可牺牲。
B男终究无法单纯地行走在自己修行的“道”上,那种通过折磨肉体来达到打磨精神的修行,算是旧道德对于人心的束缚吗?B男太过完美主义的自我极端要求,心智无法匹配这种严苛的自我设定。
人总是孤独的,B男何至于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前途无望选择自杀呢?B男是否在行走于“修行之道”的过程中,动摇了,认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一种“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选择的。
却在A 男言辞激将下,复而无奈重返严苛的“修行之道”,内心实际上已开始向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拦截,自己又无法安心修行,当左右都无望时,产生了一张自我绝望,选择自杀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祭奠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为B男的死,A男受到影响,A男因对B男之死怀有愧疚,选择自杀。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1篇)夏目漱石心读书篇1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
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
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
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才安心地合眼睡下。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
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
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
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
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
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
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
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
《心》读书笔记

《心》读书笔记《〈心〉读书笔记》读夏目漱石的《心》,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与一位智慧的老友促膝长谈。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却有着深入人心的力量,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心灵的纠葛。
故事的主人公“先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
他一方面渴望真诚的爱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又被自私和猜疑所困扰。
先生的这种矛盾心理,在夏目漱石细腻的笔触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看到先生紧锁的眉头,听到他沉重的叹息。
在书中,先生对朋友 K 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K 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追求的人,但他的内心同样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先生在与 K 的相处中,既欣赏他的才华和毅力,又对他产生了嫉妒和防备。
当 K 向先生坦白自己对小姐的爱意时,先生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混乱。
他一方面不想伤害朋友,另一方面又无法抑制自己对小姐的感情。
这种纠结的心情,让先生做出了一个让他终身悔恨的决定。
书中对于先生内心斗争的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她是我们社团里的一朵花,温柔、善良、美丽动人。
每次看到她的笑容,我的心都像是被春风拂过,暖暖的,痒痒的。
我和我的好朋友经常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和她交流。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深,而我的好朋友似乎也有着同样的心思。
我们之间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而是多了一份小心翼翼和欲言又止。
有一次,社团组织了一次郊外的露营活动。
那天晚上,我们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唱歌、欢笑。
当大家都渐渐散去,只剩下我、我的好朋友和她时,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尴尬。
我的心跳得很快,我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让我表达心意的机会。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我这么做了,可能会伤害到我和好朋友之间的感情。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突然开口了。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他喜欢那个女孩,已经喜欢了很久很久。
听到他的话,我的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心》——善与恶,利己与忏悔,成就夏目漱石笔下的一个时代故事夏目漱石,时势造英雄1867年,夏目直克老年得子,出于羞耻之心,把他送到别人家作养子,期间,他的养父母感情不睦,他就多次转学,生母去世,21年之后,这个孩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庭,这个孩子就是夏目漱石。
后来,他与镜子结婚。
英国的留学让他的文学修养大幅度拔高,可贫穷和孤独让他的内心十分低落,精神状态就进入最坏的时期。
1905年,38岁时,他写下《我是猫》,批判残酷的战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夏目漱石发表这本《心》。
1916年,夏目漱石49岁时,因胃病去世。
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时间虽短,但他在日本甚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为在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他的文字就如同中国的鲁迅,敲醒了世人混沌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时势造英雄?日本的明治时代(1868—1912)共存在44年,可以说完全涵盖了夏目漱石的一生,也就是说,夏目漱石一辈子都在这个新旧交替,传统与革新不断拉扯的时代里挣扎浮沉。
幼时原生家庭的亲情的缺失,不断转学导致的无法长久维系的友情,大变革下充满自我的环境,都在塑造着他敏感的内心;同时,他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培养着他的细腻;他在社会变革之下,与同道之人的作为,更加引发了他对世界,对人本性的思考。
留学时,他见识到英国国力的强劲。
可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造就的繁荣里,举国上下妄想着称霸世界。
殊不知,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换来的财富,只会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拿起笔,欲用文字救国。
所以说,时势造漱石。
何为善恶?——明治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敢表白自己的心意。
后来,“先生”的好友K也爱上了小姐,并向好友“先生”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先生”批评着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提出要和小姐结婚。
知道了真相之后,K在绝望中自杀了,他的死给“先生”留下了一生的不安和自责,最终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其中,他的小说《心》被誉为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通过对主人公远山和尚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境遇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读完《心》,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有了新的思考。
在小说《心》中,远山和尚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人物。
他在修行中不断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却又深陷于欲望和世俗的诱惑之中。
远山和尚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对各种矛盾和挣扎,无论是对于理想和现实的追求,还是对于内心欲望和道德规范的冲突,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夏目漱石通过远山和尚的形象,让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夏目漱石在《心》中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小说中描写了明治时代末期日本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展现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远山和尚的经历,夏目漱石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宗教信仰的动摇、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交织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也需要从中汲取启示,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生活选择。
此外,夏目漱石在《心》中还对自我认知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远山和尚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试图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也是当代社会中很重要的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外部的物质和虚荣所左右,忽略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夏目漱石通过远山和尚的经历,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对自我内心的认知和探索,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社会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描写,夏目漱石展现了对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
读完《心》,我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有了新的思考,也更加珍视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2024年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今年,我有幸读了夏目漱石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坊っちゃん》、《我是猫》和《草枕》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深入了解了夏目漱石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在这段时间里,我思考了人性、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的现实等问题,下面是我阅读夏目漱石作品的心得体会。
首先,夏目漱石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坊っちゃん》中,主人公宮本武藏正是如此。
他聪明才智,但却因为自负和骄傲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他对待朋友和家人也显得冷漠和无情。
夏目漱石透过宮本武藏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
其次,夏目漱石作品中的自我意识问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面临自我与社会的冲突。
他们对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我是猫》中,主人公猫正是通过观察人类社会来探索自我的存在。
夏目漱石通过这个角色的眼睛,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类的荒谬。
这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的认知。
夏目漱石的作品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最后,夏目漱石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在《草枕》中,主人公岡田診斗被迫从城市生活中逃离到乡村,才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荒谬。
夏目漱石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的虚假和不公。
他的作品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完美和需要改变的方面。
夏目漱石作为一个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不仅是打破了人们对社会的迷信和盲从,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改变世界的意识。
通过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在思想和感悟上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敏锐的思维和独具一格的写作手法让我对人性、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角色和故事不仅是对人性的剖析,也是对人们内心的呐喊和探索。
夏目漱石门读后感

夏目漱石门读后感
读完夏目漱石的书,就像在雾霭沉沉的森林里走了一遭,出来的时候,心里满是湿漉漉的感慨。
夏目漱石这家伙可真不简单,他笔下的文字就像一把小巧却锋利的手术刀,轻轻划开日本社会那层看似精致的表皮,把底下那些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矛盾纠结都给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再说说夏目漱石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总是透着一种淡淡的哀伤。
他描写的人物好像总是在命运的巨轮下挣扎,不管是爱情还是理想,都被现实的蜘蛛网缠得死死的。
就像他描写的那些爱情故事,没有那种韩剧里夸张的要死要活,但就是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奈。
两个人可能就因为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这些东西,把本来很纯粹的感情弄得千疮百孔。
看着书中的人物在这种无奈中慢慢消沉,我就觉得像有人在我心里轻轻地揪了一下,有点疼。
夏目漱石的文笔也是一绝,他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不紧不慢地流淌进你的心里。
没有那种华丽得让人眼花缭乱的辞藻,但就是有一种质朴的力量。
他就像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人,坐在你面前,手里拿着蒲扇,慢悠悠地把那些故事娓娓道来。
你就不知不觉地被他带进了那个世界,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读完他的书,感觉自己好像变得更聪明了一点,又好像变得更伤感了一点。
就像是吃了一颗味道很复杂的糖,甜、酸、苦都混在一起,在舌尖上留下久久不散的味道。
夏目漱石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日本,也让我们从镜子里隐隐约约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夏目漱石的心读后感读了夏目漱石的《心》,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老朋友的心房,细细听他讲那些藏在心底的秘密和不易察觉的伤痕。
这本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这么平实,却直击人心。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毕竟夏目漱石的名字在那儿摆着呢,肯定得端着点读。
但翻开第一页,嘿,那股子亲切劲儿就扑面而来了。
就像和老友闲聊,他不急不缓地跟你分享他的心事,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掏出来的一样。
书中的故事,说是复杂,其实也挺简单,就是几个人的爱恨情仇,加上一点自我救赎的戏码。
但夏目漱石厉害就厉害在,他能把这些平常事写得那么不平常。
就像是做菜,明明都是家里常见的食材,经过他那么一摆弄,味道就变了,让人吃一口就忘不了。
我最喜欢书里那个男主角,他就像是我们身边某个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心里头藏着的那点事儿,却让人怎么也看不透。
他有时候坚强得像个石头,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动声色;有时候又脆弱得像个孩子,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让他泪流满面。
这种矛盾,这种挣扎,简直就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嘛!还有那些配角们,一个个也都是活灵活现的。
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悲喜,但到了最后,都汇成了一条河,流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心。
这心啊,真是复杂得很,有时候它坚强得让人不敢相信,有时候又脆弱得让人心疼。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人为什么会那么痛苦呢?明明想要快乐,却偏偏要承受那么多的磨难和考验。
但后来我又想通了,大概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没有痛苦,哪有快乐?没有挫折,哪有成长?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夏目漱石在书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但他通过那些人物和故事,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就像是自己去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一样。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惋惜和同情;另一方面我又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感到敬佩和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内心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
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
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
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
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
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
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
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
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 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
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
《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
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
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
”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
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
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
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