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简介

之嫌。

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湖州西郊20里许的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载:“西塞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下有桃花坞,凡常湖,张志和游钓于此。”

光绪《吴兴合璧》卷一载:“西塞山,唐张志和浮家泛宅,沿洄苕、霅之间,青笠绿蓑来往风波之际,枫叶荻花之路,或东或西,乘流垂钓之舟。”

《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志》卷二百九十载:“西塞山,在乌程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作渔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卷二百九十一又载:“颜真卿刺湖州,志和往来苕、霅间”。

上述史料已充分证明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浮三江,泛五湖”、“往来苕、霅间”,为什么黄石这位朋友不顾历史之事实,硬把“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作者张志和与黄石之三国时“铁锁横江”的西塞山牵强附会进去,把饱受“安史之乱”动荡不安之苦的喜欢清逸渔隐的张志和强拉到硝烟弥漫的历经过上百

次的“曹武成王用师之域”的西塞山古战场上去活受罪?真让人难以置信。如果张志和在天有灵的话,亦会愤然而起的。

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关于这首词地名,那位黄石的朋友认为是咏长江,那是错的,即使是刚会读诗的小学生可能亦会知道这“长江白浪”是借喻,作者只是把长江作比喻罢了。这“长江白浪不曾忧”一句,是写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再看上面的“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二句。这舴艋舟舟形相当的狭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渔夫们赖捕鱼为生,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棹乘流的工夫。而诗人在湖州西塞山渔隐多年,与驾舴艋舟的渔夫为伍,乘流,纵棹,自然亦“能纵棹”,“惯乘流”,往来自如,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哪里担忧什么长江白浪呢?所以这首词如果要考证地名的话,只要考证“钓台”这个地名就行了。

夏承焘《唐词人年谱·张先》引《梅磵诗话》下谓:“吴兴西门外张钓鱼湾,即张志和钓游处。”《太湖备考·卷一》载:“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这“北过钓鱼台”之钓鱼台从《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分析,以及笔者实地之考察,认为此钓台即在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石堂子上原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遥遥相望,二者相距仅三里之遥。西苕溪

在洪水泛滥时,亦同样是惊涛骇浪,急流直下,亦不亚于长江之白浪,张志和词中“长江白浪不曾忧”亦是西苕溪洪水泛滥时的真实写照。所以石堂子与张志和“钓台渔父褐为裘”中之“钓台”相当吻合。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诗中有“龙头舴艋吴儿竞”句,说明湖州有舴艋舟。丁文《陆羽大传》中有张志和在石堂子上垂钓,与颜真卿、陆羽等人相见的故事情节。

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湖州航管部门为了疏导西苕溪,多次用炸药轰炸石堂子,但没有炸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在石堂子上安装了航标灯塔。西苕溪在没有洪水时最适宜小舟纵棹乘流,石堂子更是绾纶垂钓的之地。实地的考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和领会了张志和词中“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真正的意境。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张志和词中的钓台乃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无疑。

其三: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霅溪:水名,在浙江吴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称:吴兴因境内东笤溪、西笤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据有关水利部门考证,全国只有一条“霅溪”,而唯一的一条霅溪就在湖州,所以霅溪或霅溪湾在湖州的事实不容分辩。

霅溪的地理位置,据《太湖备考·卷一》云:“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一北经小梅入太湖;一东入清源门至江子汇;一南至定安门,与岘山洋南来水合,亦入江子

汇,为霅溪。”这里已把霅溪的地理位置说的十分的清楚了。那么霅溪湾在哪里?西塞山下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和西苕溪有一江相连,相连的江叫玄通江,俗称七里玄通江,玄通江与青草湖的接口处即霅溪湾,霅溪湾每天有子午二潮涨落,鱼儿在那里弄潮翔底,自然是垂钓的最佳去处。因而,这霅溪湾亦就是张志和《渔父词》所写的“霅溪湾里钓鱼翁”里的霅溪湾。

明栗祁《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尚书严震直墓在西塞山。”清徐凤衔《乌程县志》卷三“旧郡志谓严尚书震直墓在西塞山,尚书自号西塞翁,殁葬其处,其山正值城西。”霅溪湾隔湖对面还有尚书坟,明尚书严震直墓就葬在此地。根据我们实地之考察,我们找到了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的尚书严震直墓,与府志中记载的地理位置上完全吻合。墓背山面湖(青草湖),与霅溪湾遥遥相望,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当地人称其位乃风水宝地。再说,这位朋友自已都说霅溪湾在湖州,这里就无须赘说了。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①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亦曰荻火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松江:在江苏吴江县松陵镇,古时的松江在今江苏吴江松陵镇的太湖出口处,其地盛产太湖大闸蟹,是今上海吴淞江的源头。《吴郡志》载:“松江,在郡南四十五里,禹贡三江之一也。今按:松江南与太湖接,吴江县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绝景也。”

古时的吴江和湖州同属吴越,在太湖的东南岸。湖州至松江(吴江松陵镇),在太湖里行舟,那怕是张志和那个时候的舴艋舟,从湖

州出太湖小梅口,亦只需一个多时辰就到松江了。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知州事李常和苏轼、杨绘、张先、陈舜俞、刘述先在霅溪西岸碧澜堂相聚吟唱,兴未尽,又泛舟至松江垂虹亭依依饯别。在松江,李常、苏轼等还访问了寓居那里的李无悔,为他的醉眠亭赋诗。世称这次聚会活动为“前六客会”,张先作《定风波·六客词》纪其事。苏轼等人在湖州喝酒吟唱,兴未尽,又泛舟到松江,一夜之间在湖州、松江二地咏诗作赋,由此足可证明湖州至松江路程之近和来往之方便。可以想象当时的张志和如果驾舴艋舟去松江赴蟹宴甚是何等的方便,况且张志和有自已的舴艋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所以,张志和词中“松江蟹舍主人欢”之松江是吴江之松陵镇(即松江),而不是黄石那位朋友所说的在上海吴淞江口。

黄石这位朋友说该词中的松江就是上海的吴淞江,那是他对长江下游的地理一点亦不熟知的缘故,这亦是难怪的。再说,吴淞江的“淞”字他以为是“松”字,这样更容易把松江和吴淞江混淆了,事实上松江头与太湖相接,尾与吴淞江相连,是吴淞江之源头。

其五:青草湖②中月正圆,巴陵渔父③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青草湖:青草湖就是西塞山旁的樊漾湖,方志称凡常湖,当地村民称青草湖,其位置在湖州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明万历《湖州府志》:“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乌程县志》卷三载:“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受西塞山之水而入龙溪(即西苕溪)。西塞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在《大

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到,离湖州城西约二十里处都有一湖泊标志,该湖泊就是凡常湖(即俗称之青草湖),在《吴兴全图》上更是明确标上凡常湖字样。

我们在考察中,76岁的村民方水祥(他祖上几辈都是书香门第出生即人)老人告诉我们:“这凡常湖最早叫青草湖,为纪念樊哙抗洪事迹而改为樊漾湖(亦叫樊常湖)。‘凡常湖’的‘凡’字系‘樊’字之误。”他的说法和《西塞山下的传说》之内容完全吻合。所以,这凡常湖就是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无疑。

这位黄石的朋友说此词中的青草湖是岳阳的青草湖亦不无道理,但岳阳青草湖有张志和活动的记载或者史料证据吗?据我所知岳阳的青草湖至今没有与张志和扯上关联,所以说张志和此词中的青草湖在岳阳的说法,纯属是那位黄石朋友的主观臆断,是毫无根据之词,亦就不足为提了。湖州西塞山旁的青草湖,亦有足够的史料事实可以实证明张志和在湖州青草湖一带隐逸游钓,张志和那首“霅溪湾里钓鱼翁”词更是不可辩驳的佐证。所以,那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非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莫属。

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和钓台五地名在上面已作考略,而黄石那位朋友在其文中提到的“三江”和“五湖”二地名,他没有解释,因而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解释的。亦许他会把中国境内的三大江,比如长江、珠江或松花江什么的江,凑成“三江”来解释;把中国的四大淡水湖另加一个什么湖,凑成五湖来解释吧?!如果真是这样,

那就一定会让人笑掉牙了。

《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④,川曰三江。”程俱《松江赋》曰:“三江之凑,实为五湖。地脉四达,衍为松江。……,不辩云水,天高日出,万顷在目者,五湖也。”《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顾其言曰:“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沈括《梦溪笔谈》里对三江亦有考述,这里就不细述了。

《史记·正议》及顾夷《吴地记》云:“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吴郡志》卷十八载:“五湖即太湖也。”又云:“太湖在吴县西,即古具区、震泽、五湖之处。”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以五湖为名。”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会稽记》云:“勾践逆吴,战于五湖中,大败而退。今夫椒山,在太湖中洞庭山西北。”

综上所述,这里的三江、五湖都是指湖州北濒的太湖周边的水溪川江,与湖州相距甚近,从太湖水路走都只有一二个时辰的路程。所以张志和在西塞山一带渔隐,或去三江、五湖垂钓或去那里赴“蟹宴”或共餐“菰饭莼羹”,亦是很惬意之事。所以这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钓台亦罢,三江、五湖亦罢,它们都是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的地名,而不是这位黄石朋友所说“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的地名。

①唐·司马光《送章伯镇知湖州》诗:江外饶佳郡,天兴天下稀。

莼羹紫丝滑,鲈鳓雪花肥。星斗寒相照,烟波碧四周。柳候还作牧,草树转清辉。明·陈子龙《吴兴》诗其四:雨暮过汀洲,江深菡萏秋。碧云天际合,青嶂镜中收。菰米侵唇冷,菱丝入腕柔。更闻西塞下,渔唱落轻舟。

②古五湖为具区、洮湖、彭蠡、青草、洞庭五湖,张志和此词中之青草湖非古五湖之青草湖。

③巴陵渔父:巴陵渔父指的是屈原,这里是作者自喻为巴陵渔父屈原。

④具区为太湖古称。

《渔歌子》赏析(张志和)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篛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唐教坊名曲,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曲,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所作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据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西吴记》说,西塞山在湖州磁湖镇,即今浙江吴兴县西。 ③.鳜鱼:亦称“桂鱼”,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④.白鹭:一种水鸟。 ⑤.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篛,同“箬”,竹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

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高考语文:诗歌综合赏析 提高练习(最新)

诗歌综合赏析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高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2月11日诗歌鉴赏答案[选题说明]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三首诗歌,其中两首唐诗,一首宋诗。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李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解析:选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①此词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苏轼有《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徐俯有《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④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⑤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⑥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翻译】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阅读训练及答案】 1.全诗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2.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______的生活情趣。 3.诗歌在呈现鲜明的山光水色时,转化着视角,先描写远的______的,再描写近的,_____的。 4.《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词。 5.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6.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的生活情趣。 7.把诗歌改写成一篇120字左右的散文。 8.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白红青绿)2.(悠闲自在) 3.(高、低) 4.词 5.春西塞山前白红青绿 6.悠闲自在 7.要注意这些景和物:从容自适的渔父、江南二月的桃花、春江流水、迷蒙的烟雨、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等等。 8.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诗词鉴赏及答案(课内)

课内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1、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1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 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 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 真卿协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 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 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 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 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 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 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 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 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 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 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 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仅仅概括地叙述了渔夫 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能够体会到词的言外 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能够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 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

古诗鉴赏提纲

古典诗歌鉴赏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鉴赏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所偏废。要记一些鉴赏的术语,尝试一些答题的模式。围绕三点: 1.读标题。诗歌标题与诗歌内容往往紧密相连,考生若能带着标题来读诗歌,可能事半功倍。 2.读作者。(见“评价作者观点态度”)3.读类别。(见“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4.读注释。5.读诗眼(题眼)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往往对全诗的主旨有着高度概括意义。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词或句叫诗的眼目,即“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因此抓住“诗眼”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那么,如何抓住一首诗的“诗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关键词找“诗眼”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他们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②把握重点句找“诗眼” ③注意确认诗歌体裁,从而把握“诗眼” 一般地说,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一般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另外,近体诗中,绝句类诗的“诗眼”往往在后两句;对于律诗而言,由于律诗四联起、承、转、合的特点,往往尾联两句即为“诗眼”所在。 6.读问题。 (1)以题带读。 (2)严格按照指令,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几问几答,先问先答,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 (3)弄清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4)从问题入手,找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另外要关注作品中的“典故”,语言的倒装,读懂诗眼、意象。 (5)观点与理由相结合。答题不要空想,一律要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6)评价要恰当。不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7.读内容。要注意: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重视;把握诗歌,看名词,知道写;注意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写。 提问方式: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范文最新推荐------------------------------------------------------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词的渐渐多起来。仅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词人就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张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渔歌子》五首。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这几首词,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说它极能道渔家之事,我以为不确。因为张志和在词中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趣,并非当真描写渔民的生活。张志和之所以把当时的渔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与恶浊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像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已习见不鲜,无须赘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肯用民间词抒写自身的审美感受,并努力把诗意与画面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词的艺术水平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 / 4

今天我们读这首词,仍觉得它清新可爱,活似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卷诗情浓郁的山水画幅。我们从中除了能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外,还可以借鉴到许多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把春天的江南水乡描绘得既色彩斑斓,又生机勃勃。开头两句写景:首句写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见,次句写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前句以青、碧显白;后句以桃红衬绿。山水相映,上下交辉,画面呈立体感。它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既没有用秾艳的词藻,也没有作过度的夸饰,而色彩却无比绚丽,且透露出鸟飞鱼跃的一派生机。末三句写渔翁,实即写词人自己。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依稀见于言外。 在一首统共才二十七字的词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胜的风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显示在画里,其艺术功力之高确不由人不叹服!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答: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1.(1)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答: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霜,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二句中的“侵”字,很传神,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 答: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答: 1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塞上听吹笛

中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托想空灵: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寄情高远: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全国卷1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使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张志和《渔歌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张志和《渔歌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简析] 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全诗静景柔和,色彩鲜明。动静活泼:水涨鹭飞,斜风细雨。江南烟雨,优美迷人。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全卷总分32分,其中书写2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古诗阅读(3分)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以德报怨 平好史传,微①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②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③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④,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⑤,时人称其宽厚。[注释] ①微:地位低微。②董:督察。③设馔(zhuàn):设宴。④缗(mín)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⑤得原:回到原来的地方。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2分) (1)平好史传 (2)时人称其宽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语.平( ) (2)偶罹斯.患( ) (3)或解衣易.之()(4)平子从式适.董其役(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戒从式善视之。 (2)及贵,聚书数千卷。 4.本文除了写张平的宽厚外,还写了他的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蓝瓦松鲁枢元 ①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 ②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 ③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13岁。 ④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⑤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地凝望着蓝天。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天空为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它迈出一步。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 ⑥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聪明的人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 ⑦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树枝、席子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据说,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