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合集下载

第九章 侵犯行为

第九章 侵犯行为
个民族很骄傲、坚强,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他 们酒后也仅仅是变得欢快、友好,而不是互相 冲撞。
2.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4
去个 体化
恶臭之气味,烦人的烟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 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
春运时的火车车厢
一围观中年男子大声起哄:给100元你往下跳。
去个体化
一位著名的印度男演员Ranjeet在19年的演艺 生涯中,共出演了350多次强奸的场景。
与此相关的是,印度的强奸犯罪率极高,每 年发生超过8千起强奸案,其中一半发生在社 会低层的妇女身上。
思考:
一个国家媒体中的性暴力越多,它的性犯罪率 就会越高?
质疑:
日本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表现性的媒体,包括 暴力与非暴力的。裸体、性虐、强奸等主题经 常出现在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中。电影中 经常细腻地展示强奸和性虐的场面。
侵犯行为
提要:
概念 理论 影响因素 控制与防治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尔夫运动员将球打出后打着了一位观众,是侵 犯行为吗?
酒后驾车导致人受伤甚至死亡,是侵犯行为吗? 精神病人杀人伤人,是侵犯行为? 劫匪持枪抢劫,拿着枪威胁他人,但没有开枪,
是侵犯行为吗? 罪犯对着某人开枪射击了,但没有命中,是侵犯
枪击事件:
20岁的亚当·兰扎全副武装闯入美国康涅狄格 州桑迪·胡克小学,开枪打死20名儿童和6名成 人后饮弹自尽,令全球震惊。
思考: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有关吗?
心理学家杜尔金认为:暴力游戏和现实世界的暴力行 为之间最多只有很弱的关系。
“今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玩电子游戏,其中很多人玩 动作游戏、射击游戏等等——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孩子 比没有电子游戏可玩的上一代人更好斗。” “电子 游戏可以成为健康青春期的一部分”。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侵 犯 行 为 相 关 理 论 侵犯行为 , 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 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 犯 的本 能 论 一 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 , 人有两种基本 的本能 : 的本能 与 生 死的本能 。他认为 ,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 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生 的本 能与死 的本能是对立的。 只要活着 , 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 到生 人 死 的欲望 的妨碍 , 从而对 内的破坏力转 向外部 , 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 ( ) 折 — — 侵 犯 理 论 二 挫 挫折——侵 犯理论最初 由心理 学家多拉德 等人提 出 ,他 们认为 , “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后来 , 心理学家米勒提 出修正观点 , 认 为挫折也可 以产生侵犯 以外 的其他后果 ,侵犯 与挫折 的关 系可以是 先 天 的 , 可 以是 后 天 习得 的 。 也 ( ) 会 学 习理 论 三 社 该理论产生 于 2 0世纪 6 0年代 , 认为学 习是侵犯 的主要决定 因素 , 侵 犯 是 习得 的 , 可 以通 过 新 的 学 习 过 程 予 以 消 除 。 犯 可 以 通 过 强 化 也 侵 来 培 养 ;可 以通 过 观 察 学 习而 获 得 ;去 学 习 与再 学 习 过程 可 以减 少 侵 犯 。 会 学 习理 论 认 为 基 因 与 天 赋 规 定 了侵 犯 的潜 在 可 能 性 。 折 和 其 社 挫 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 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 为的对象 、 式 、 形 强度 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 中获得的。 二、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 因分析 ( ) 一 理想与现实之 间的差距会导致挫折心理 般来说 , 丰富社会经验 和阅历 的人会 比较恰 当地处理理想与 有 现实之间的关系 , 他们站在现实 的基础上对 待理 想 、 追求理想。但青少 年 由于知识不足 、 缺乏经验而且 富于想象 , 以他们 往往缺乏对理想的 所 可及性判断 , 因而有 时显得过 于理想 。 当怀有纯真理想 的青少年走 向复 杂 的现实生活时 , 非理想 的一 面就会 对他们 造成巨大刺激 , 甚至会影响 他们的人生观 、 社会 观和世界观 。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导致挫 折心理 , 而挫折心理 往往是侵犯行为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 青少年较差 的心理素质 , 使他们 在遇到挫折情 境时 , 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从而 作 出侵犯行为。 ( ) 二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与 自我控制水平不高 个人 的道德发展水 平越高 ,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 越难于发生 。 道德水平越 高, 人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 思考 问题 , 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 与侵犯行为相反的亲社会方 向。自我 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 因素 。青少年群体 的个人 道德价值观念处于正在形成或者不稳定的 阶段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般没有达到 “ 尔伯格” 柯 的道德发 展阶段 中的中高级 阶段 , 同时又具 有特殊 的情绪体验强烈 、 受外界情景影响 明显等心理特点 , 无法很好地 进行 自我控制 。 ( 家庭 、 三) 学校 、 社会环境不 良因素的影 响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 的第一个场所 。父母经常 打闹的家庭或 已经离异 的家庭 , 其子女缺少家庭温暖 、 敏感而缺乏安全感 。家 长教养 方式不 良的家庭 ,这些家庭对孩子 的教育推 崇棍棒 主义 ,凡事不讲 道 理, 以打骂为主。子女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 了侵犯行为 。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 的心理也产生直接 的影 响。师生关 系和学生之 间的关系在青少年 的学校生活 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 位。如果学 校教育 者对学生漠不关心 , 处理事务缺乏统一标 准, 使学 生经常觉 得受 到不公 正的待遇。或 者缺乏 良好 的舆论环境 , 又或者学 生之 间关系紧张 , 同学 之间缺乏深层 次的沟通 。学生在遇到具体 困难 时 , 立无援 , 孤 如果不能 正确地疏导内心矛盾 冲突, 不善 于 自调节 和 自我控制的情绪 , 容易产 很

侵犯行为的理论研究

侵犯行为的理论研究

A t y o g e sv ha i r sud n a gr si ebe v o
A s r c : I u on r ,t e a e s a d c i d e ’ r m a ew r i i g a c r i gt h a nt e r n b tat no r c u t y e n g r n h l r n s c i er t e e r s n , c o d n o te m i h o ya d
【 摘 要 】在我 国,青 少年和儿童犯罪 率呈上升趋 势,文章针对 国内外侵犯行为 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 ,解释导致侵
犯 行 为 的根 本 原 因 , 并提 出相 应 的 改善 措 施 。
【 关键词 】侵犯行为 ;本能论 ;习性论 【 中图分类号 】G 7 7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 1 1 2 1 ) 60 0- 2 0 8 15 (0 2 0 - 3 8 0
发侵犯 行为。作者认 为侵 犯行 为有 些是生物 学因素导致 的,
也 有 些 是社 会 因 素 导致 的 , 生物 学 因素 更 多 受基 因 的控 制 ,
目前尚没有 改善的 良好措 施,因此 可以从社会角度探索侵犯 行 为的诱 因。
期发泄性 ,战争是侵犯的一种典型的发泄形式,随着人类的 人 口的增加、矛盾的突出 ,人类侵 犯的行为也会随之 增加。 D l a d认为挫折是导致侵犯最根本的原因 ,侵 犯行为的强 o lr 度与受到挫折的强度 成正 比, 预期 惩罚与侵犯成正 比例关系 。 而社会学习论者通过实验 证明侵犯行 为可以通过 社会 学习得 到强化 ( 章志光, 0 8 。 20 ) L o(0 9 研 究发现 阿立 哌唑片和 甲磺酸齐 拉西酮 片对 e 20 ) 临床治疗侵犯行为的患者有显著疗 效,可以有效 改善个体 的 侵 犯行 为。s e hn eJ d 2 0 )通过研 究证 实社会压 力 t p a i& u y( 0 0 导致侵犯行 为, 性的预期成就 目标 没有达成 会直接增加 女 女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第七章侵犯行为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

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产生。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Berkowitz和Le Page(1967)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展示了武器具有激发攻击性的力量。

在这项研究中,男性参与者被激怒,然后电击另一名同伙。

在一种情况下,运动项目(球拍,球)在房间里。

在另一种情况下,房间里有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步枪。

在哪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攻击性更强?有枪的地方。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

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社会学习的解释)(The Social Learning Explanation for Aggression)似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攻击。

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差异?尽管个体之间的攻击性存在着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差异,但社会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化在攻击性行为发展中的作用(Huesmann, 1988;Huesmann & Malamuth, 1986)。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化是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化是许多代理的工作,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堂和媒体。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许多行为模式,包括好的和坏的,这些行为模式将伴随他们进入成年。

Albert Bandura(1973)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任何其他人类行为一样。

攻击性可以通过两个一般的过程来学习:直接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或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

通常,有暴力行为的人生长在一个暴力司空见惯的社区。

这些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方法。

他们甚至可能自己尝试过,并获得了一些目标。

如果攻击得到了回报,那么一个人更有可能再次使用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的过程来学习。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便是“侵犯行为”。

本文主要分析了“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本能挫折模仿宣泄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主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其次,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

最后,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或者伤害了他人身体,或者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伤害。

1侵犯行为的起因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

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

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1.1侵犯的生物观在有关的研究中,人们十分关注侵犯的生物学基础。

于是,一些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种种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说。

1.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1.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

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

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

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
[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
一、暴力事件的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
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
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2.大学生杀人事件往往具有群体性
因为群体拥有匿名性,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即使做了什么违法的事也不会被人发现,他们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群体的不败感也同样使大学生失去理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侵犯行为已经越来越突出,认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非常重要。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1.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在侵犯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攻击与挫折使人感动愤怒,这些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并不表现攻击行为,主要与学习有关,正如学习理论强调的侵犯
行为可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
2.温度
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着一定关系。

巴龙(1978)年的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在38倒41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超过这个温度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的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少。

3.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存在这一定的关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

一些与犯罪相关的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伯克维兹把这种现象成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侵犯线索外,与死亡、邪恶有关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

弗兰克等人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收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受到的多。

4.去个体话行为与侵犯
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递给群体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时自身的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往往成为影响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
四、侵犯行为的减少方法包括:
1.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是事实上惩罚系统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惩罚只能一直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分为两类。

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过度侵犯型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和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有效的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4.控制暴力电视
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人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

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
高人们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

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人们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