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作者:张艳书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9期[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区域经济差异的扩散化会使区域的二元结构现象日益显著。
河北省是环首都经济圈及京津冀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借助Theil指数测试及相关回归方式计算的方式,可以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及差异方向加以衡量,并总结相应的缩减区域经济差异化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差异方向;影响机制[DOI]10.13939/ki.zgsc.2016.29.020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作为主体功能区之一的河北省致力于研究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河北省占据环首都经济圈重要板块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河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新时期增强主体功能区发展效益的主要课题。
1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方向的测量计算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时,主要是以绝对及相对差异作为计算及衡量的基本参数,然后借助数量统计、建模分析及指数计算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量大小及差异程度进行测算。
相关的测量计算方法及指标有Theil指数、加权变异系数、加权平均离差、基尼系数等,其中,Theil指数主要是通过T指数及L指数的计算,对区域经济的变动情况及区域经济差异的波动规律加以显示。
[1]本文以2001年度到2011年度河北省全省市的总GDP大小及人均GDP数值为主要计算数据,采用Theil指数计算公式,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
在该计算公式中,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以T指数来衡量,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大,则T值则越高,如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小,则T值同步下降。
其中,T值反映出河北省全省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总体情况;全省区域的个数用n表示;全省范围内的GDP总额用Y表示;Yi为i区域范围的GDP数值;P为河北省全省的人口数量总和;Pi为i区域人口数量大小。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简称“冀”,“冀”为“希望”之意。
河北古为“燕赵”之地,习惯上,“燕赵”也是河北省的别称。
河北是京畿之地,沿海大省,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有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文物古迹和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产业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河北省区域经济背景1、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中国范围内的国民经济)河北所处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与京津两市共同构成环渤海核心区域,有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是拱卫首都的京畿之地和北京联系全国各地的必经之所,也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区域连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枢纽地带。
近年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大都市的地位不断提升,天津正在崛起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有1.2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10%以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省市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河北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统筹环京津地区、冀东经济区、冀中南地区发展,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省交通便捷,由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干线铁路和公路,均须经过河北向外辐射。
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五位;铁路营运里程居全国第三位,石太客运专线已经通车,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快速施工中。
全省目前拥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邯郸机场、唐山机场四个民用机场,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河北沿海的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大型港口,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
基于因子分析的石家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理、 经 济实 力 、 国际 化程度 、 创 新 因素 等进行 分 析 。 由
此根 据石 家庄 市 的实 际情 况 和指 标 的可 收集程 度 , 并 从指 标 的可操 作性 出发 选 取 了 2 6个 具 体 指 标 , 数 据
个 全局 重点 明确‘ 、 各地 优 势 互 补 、 整 体 系 统 完 整 的
例 简单 的对 井 陉 、 灵 寿 和 藁城 三 个 县 ( 市) 进行分析。
张新仕 等【 5 构建 9个 评价 指标 体系 , 采用 主成 分 分析
法对 石家 庄市 县域 经济 发展 现状 进行分 析 , 由于评价
量分 组 , 其 出发点 是用 较少 的相 互独 立 的 因子 变量 来
佳飞 等 运 用 主成 分 分 析与 聚 类 分 析 的 方 法对 河 北
进行 评 价 。首先 , 对各 县 ( 市) 在 各 主 因子上 的竞 争力 得 分情 况及 原 因进 行 分析 ; 其次 , 通 过 综 合 得分 讨 论
了各县 的整 体发 展状 况 , 并对 竞争 力进 行排 名 ; 最后 ,
实 力进行 了排 名 。
或几 个 指标不 能 全 面 反 映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本 文
结合 石 家庄 市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特 点 , 依据科学性 、 可 行性 、 实 用性 、 系统性 、 前 瞻性 、 简便 性等 原则 , 构 建石 家庄市 区域 经济 竞争 力评 价指 标体 系 , 选取影 响 区域
经济竞 争力 的六 大 因素 : 基础 设施 、 金 融环 境 、 政府 管
石 家 庄市 作 为 河北 省 省会 , 位 于河 北 省 西 南部 , 下 辖 6区 、 1 7县 ( 市) , 是中国新兴城市 5 O强 。近 年 来 石家 庄综 合经 济 实 力 迅速 发 展 , 但石家庄底子薄、 优 势 主导产 业不 突 出 、 核 心 竞争 力不 强 , 与其 他 省 会 城市 相 比石家 庄 的经 济 水平 明显 偏 低 , 因此 , 构 建 出
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

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第41卷第10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10月V o l.41 N o.10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O c t. 2019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19.10.009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①蔡兴冉1,梁彦庆1,2,黄志英3,葛京凤1,2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2.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石家庄050024;3.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石家庄050031摘要: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为加快县域脱贫步伐二精准脱贫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相对贫困度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冀西北二冀中和冀中南地区,且区域内有少数潜在贫困县分布,相对贫困度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冀东和冀中部分地区;②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二固定社会资产投资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7个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显著,且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明显;③区域发展过程中,在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下,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扶贫策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词: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19)10006210贫困是社会经济二文化二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个体差异相互作用形成的[1],消除和解决贫困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2].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在扶贫开发任务中已取得较大进步,绝对贫困问题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显著,相对贫困问题则成为阻碍社会经济进步与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因此贫困区域的判别成为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而对贫困区域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地提出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地理学者对区域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识别二贫困空间格局二贫困测量二贫困影响因素等方面.贫困识别依据研究尺度差别分为家庭识别和地理识别,而地理识别是以不同尺度的地理单元为对象进行贫困研究.在区域贫困空间研究方面,既有城市空间内部贫困状况研究,如袁媛等[3]二暴向平等[4]二吕陈等[5]分别以重庆二西安二北京为例,研究城市发展进程中贫困空间演变特征;又有城市之间贫困空间研究,如曹小曙等[6]对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贫困研究表明,贫困具有空间传递性二隐藏性二集聚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此外不同尺度下贫困空间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如国家[7]二省[8]二市[9]二县[10]二乡[11]尺度下的贫困空间研究不断开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就区域贫困测度而言,主要集中于测度方法研究如加权核密度模型二空间自相关二区位熵等.近年来学者对贫困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大量探讨与研究,周蕾等[12]研究了我国贫困①收稿日期:201807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090);河北师范大学科技类科研重点基金项目(L052018Z09);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184576431);河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Z D2019115).作者简介:蔡兴冉(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土地利用的研究.通信作者:梁彦庆,副教授.空间特征与地形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地形的复杂性与贫困县的空间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曾勇等[13]以贵州连片特困地区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资源状况二生产效率等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口素质对贫困地区影响最大;杨慧敏等[14]采用有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经济二历史积累等因素对区域贫困的影响状况;何深静等[15]采用广州二南京二武汉等城市数据,基于多种研究方法,研究造成我国大城市贫困的因素及现状.当前文献尽管对区域贫困度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方面二不同尺度以及深度的研究,但多数研究是某个因子或少数因子相组合,忽视了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河北省136个县为研究对象,综合选取社会经济二地理环境二交通状况等因素,采用空间化表达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研究各因子对县域单元相对贫困度的影响力及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促进县域脱贫的有关建议.底图来源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河北省地图 ,审图号:G S (2019)3333号.图1 研究区域位置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区概况河北省(113?27'-119?50'E 二36?05'-42?40'N )处于华北平原,环抱京津,东部濒临渤海,西接山西,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东北部与辽宁交界,东南部二南部与山东二河南衔接.土地总面积18.86万k m 2.下辖11个地级市和2个省直管市,170个县级单元(2015年行政区划)(图1).全省地形复杂多样,高原二平原二山地二丘陵等均有分布,自西北向东南趋向呈半环状逐级降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截至2015年底全省总人口7424.9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13.71万人,占总人口的48.67%;国民生产总值达2980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9448.3亿元.根据2015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有39个,其中在燕山太行山区范围内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有22个(表1).表1 2015年河北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类型县域名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山县二灵寿县二赞皇县二行唐县二康保县二张北县二阳原县二赤城县二沽源县二怀安县二崇礼县二尚义县二蔚县二万全县二平泉县二滦平县二隆化县二丰宁县二围场县二青龙县二阜平县二涞源县二顺平县二唐县二海兴县二盐山县二南皮县二武强县二武邑县二饶阳县二阜城县二临城县二广宗县二巨鹿县二新河县二平乡县二威县二魏县二大名县1.2 研究方法1.2.1 相对贫困度测算方法依据扶贫资金管理有关文件,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选取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个经济指标测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测度地区相对贫困度.公式如下:2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1卷F (X )=eniy i jw i (1)式中:F 为各县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即相对贫困度,F 值越大,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相对贫困度越低,反之则越高;y i j 为修正后县域i 的第j 项指标值;W i 为指标权重;n 为县域单元个数.指标数据标准化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消除各影响因素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公式如下: y i j =x i j -u σ(2)式中:x i j 为县域i 的第j 项指标原始数据;u 为所有指标原始数据的均值;σ为所有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差.1.2.2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指空间位置上相近或相邻的单元在某一特征上存在的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分为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采用全局自相关分析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在空间上是否具有关联,用莫兰指数I 表示,公式如下:I =n en i =1enj =1C i j (xi -x )(x j -x )en i =1en j =1C i j eni =1(x i -x )2(i ?j )(3)式中:I 为莫兰指数;n 为研究对象个数;x i ,x j 分别为研究对象i ,j 的观测值;x 为平均值;C i j 为权重.采用局部自相关分析河北省各县相对贫困度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以L I S A 集聚图显示.1.2.3 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方法是由王劲松等[16]在2010年建立的研究空间异质性和展现其背后驱使力的一组统计学方法,主要包含风险探测二因子探测二生态探测和交互探测.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县域相对贫困度的有关影响因素在空间分布上不同,若其中的某种因素和县域相对贫困度在空间上具备相对一致性,则表明其对县域相对贫困度起到决定性作用.1)风险探测器用以探索每一影响因素对县域相对贫困度是否具有风险性,用t 统计量来检验风险性,t 值越大说明某一影响因素对县域相对贫困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影响越大.公式如下:t y i =1-y i =2=y i =1-y i =2[V a r (y i =1)n i =1+V a r (y i =2)n i =2]1/2(4)式中:y i 为子区域i 内的属性值,本研究为县域相对贫困度;n i 为子区域i 内样本数量;V a r 为方差.统计量t 与S t u d e n t s t 分布类似,t 值越大说明该影响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影响越大.2)因子探测器用以定量探测各影响因素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县域相对贫困度的空间分异性,用P D ,E 值表示.P D ,E 值有清楚的物理意义,无线性假设,可以客观地分析自变量解释了100?p %的因变量.P D ,E ?[0,1],P D ,E 值越趋向于1,表明D 因素对县域相对贫困度的影响越大.公式如下:P D ,E =1-1N σ2eLi =1N i σ2i (5)式中:P D ,E 为影响因子D 的影响力值;N 为研究区内各县域相对贫困度指数;σ2为研究区内各县域相对贫困度方差;研究区的影响因素分为L 层,用i =1,2, ,L 表示,则N i 和σ2i 分别为i 层县域相对贫困指数和方差.3)生态探测器用以对比分析2个影响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的影响是否具备明显差别,即通过比较两因子P D ,E 值的大小来探索某一影响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的控制作用是否比另一影响因子大.4)通过交互探测器识别各影响因子之间是独立作用还是交互作用,判断公式为:增强:P D ,E (D 1?D 2)>P D ,E (D 1)或P D ,E (D 2)削弱:P D ,E (D 1?D 2)<p d="" ,e="" (d="" 1)+p="" (<="" p="" bdsfid="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产业梯度差使其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
件。 对京 津 冀 三省市 产业 机 构 的现 状 特点 进行 分析 可 以发 现 , 京 津 冀 三省 市 产业 结 构 差异 性 很 大 , 呈 现 出北 京一天津 一河北
展, 又是促进京津 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深入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当 前所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提 出了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一体化 承接产业转移 可 行性 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 的必然规律, 是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 经 济总 量 , 提 升 经 济质 量 。 主动 承 接 产业 转 移是 深 入 贯彻 落 实
一
产 业 比重 只有 1 . 4 %, 而 河北 达  ̄ 1 ] 1 2 . 0 %, 鉴于此 , 河 北 同样可
生产力 空间布局 、 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 是推进 以发 挥第 一产 业 方 面 的优 势 , 为天 津 提 供 农 副 产 品服 务 ; 短 期
产业结构调整、 加 快 经 济 发 展方 式转 变 的 必然 要求 。 ” 承 接 产 内, 天 津 市 第 二产 业 比重 高 于第 三 产 业 , 但从长期趋势看, 其
“ 三、 二、 一 ”型 产业 结 构 需要 质 的飞 跃 。 总体 来 说 , 河 北 省在 具备产业关联效应或产业带动优势的项目进入 。 同时, 要完善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上与 京津 地 区相 比尚有 很 大 差距 。
经过3 0 多年 的产 业 演 进 , 北 京 的产 业 结 构 类 型 为典 型 的
步向纵深发展。目前, 环渤海地区, 特别是京津 冀区域经济一
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本文确定了划分数字经济产业的方式——从河北目前的产业分类标准和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出发,将电子通信计算机类纳入范畴中,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的具体情况,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河北数字经济产业能力的指标体系[1]。
每个方面都包含了三个一级指标和各自的 12 个二级指标,使得整个指标体系系统严密、全面有效[2]。
一、分析指标设定(一)渗透程度和应用。
随着数字经济的逐渐普及,其已经渗入各工业领域,本文选取了基础设施渗透情况、网络发展水平和数字化进展水平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这些衡量标准主要包括:长途光缆线路密度、网络普及率和网上购物交易额。
(二)优势和规模。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中,产业效益和规模是最为直观的,而该项目也将以利润总额为数字经济效益的定量表征,从而更精确地揭示了数字经济效益的实际效果。
数字企业的大小衡量,主要是从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从业人员规模三个方面考量。
(三)创新研发能力。
本文所采用的这些数据均取自于《河北科技年鉴》和《河北高技术产业年鉴》。
具体的技术指标及其各种计算方法,详见下表1。
二、河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统计分析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这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北的数字经济社会建设能力作出评价。
(一)分析方法应用主成分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河北省传统产业带来了全面变革的机遇,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相对于数字经济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省份,河北省的数字经济水平尚存不小差距。
文章结合河北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特点,深入探究了影响河北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打破发展瓶颈,助推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1 河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发创新能力研发强度数字经济产业 R&D 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专利数量数字经济产业专利申请数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人员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字经济产业新产品项目开发数新产品收入数字经济产业新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在上述所构建的评价框架中,所用的数据有绝对值也有相对值,但是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区, 正在成为 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 、 绒 、 安平丝 网等在全 国乃至 世界颇有 约矛盾突 出。另外 河北 工业 发展还存
经济发展最快 的地 区之一。河北内环 名气 。连锁超市 , 流配送 等新型商 在着“ 物 一小三低” 即行业规模小 、 技 ? 科 北京和天津两 大都市 , 经济相 互辐 射 业业态 发展迅速 。北京 王府井 、 上海 投入 低、生产 效率 低和市场 占有 率低
和渗透 , 构成 了京 津冀经济 区 。随着 华联和荷 兰万客隆等国 内外大型商业 的状况。
市场经济 体系的逐 步建 立 , 津冀地 企业 已先后入 住石家庄 。 京
二、河北省 区域 经济发展的对策
分析
区的经济融合程度和相互 开放 程度有
了较大 的提高 。 2 资源优势 、
产品基地 。同时又 是矿产资源 大省 , “ 东方大学城 ” 已初具 规模 , 已有北京 设成为影响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全局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 19种。其 中储 航空航天大学 , 2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工 的环 形产业带 和城市群 。 量居 全 国大 陆省 份 前 1 的 有 4 商大 学 、 京 工业 大学 、 京 民族大 0位 5 北 北 2 优化生态 环境 , 、 大力发展 生态 种。河北 省能源 种类 齐全 , 储量 丰富 , 学 、对外经贸大学等 1 所高校入住 。 工业。 7 张家 口、 承德 两市是大北京地 区 主要矿藏 有煤炭 、 油和天然 气。煤 清华大学 联手 河北省政 府 , 石 在廊坊建 乃至华北地 区的重要的生态屏 障和京 炭资 源储 量大 , 质量 好 , 品种 比较 齐 设 占地 l 万亩 的“ 清华科 技园” 并在 津的水源 地 ,两市 区域生态环境 的好 , 全 ,已探 明储量 10亿 吨,保有储量 科技 园内建立河北清华究研 院暨国际 坏 不仅 影响 着两 市 自身的 建设 和 发 7 16亿吨 。 油 、 5 石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 研发港。
河北省区域经济状况

★ 环渤海战略
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 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 1978年京津冀3省市GDP之和占环渤海地区 经济总量半壁江山,为45.2%,占全国31个 省市区的比重为10.3%,以后十多年基本呈 下 降 趋 势 , 1992 年 分 别 下 降 到 39.5% 、 9.0%,1996年以后略有回升,2002年占环 渤海地区及占全国31个省市区的比重分别 上升到41.6%、10.9%。
● 省会城市圈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和中南部的经济中心, 其辐射范围涉及到邢台、邯郸、衡水三市以及 沧州、保定的部分地区。在原有衡水1个中等 城市的基础上,增加3个左右中等城市,如辛 集、清河、武安等,使其功能上与大城市错位 发展,相互补充,成为大小城市间要素传递的 中心。
● 沿海城镇带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地区,此带
是河北省经济最活跃、变化最大、发展最快 的地区。再加上冀东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唐山 的拉动,此带应在原有沧州、任丘2个中等 城市的基础上,增加3个中等城市,如迁安、 黄骅等。使其在物资流通、要素集聚上,成 为大城市的支撑。
● 两群三轴
两群即 环京津、环省会
三轴即
1、秦唐沧沿海轴:包括10个县市,该沿线 GDP经济总量为1134.89亿元,占全省 GDP18.54%,人口为700万,占全省人口 10.4%。
2、市场化程度较低 环渤海西岸城市群大型骨干企业多属国有或国有
控股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权在政府手中。大部分 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缺乏分工协作,产品多集中 在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高的初级加工 品上,产品结构雷同,无序竞争严重
3、制度产生的“灯下黑”现象 近年来,北京在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而奋斗,天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计算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
但是,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
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
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
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
商晓梅等(2012)[7]以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6项重要指标,将省11个市分为发达型市、较发达型市、中等型市和落后型市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地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
王少剑(2014)[8]以省88个县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总体差异指数测度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区尺度、地级尺度、县级尺度和城乡尺度均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另一类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生产要素、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秀秀(2013)[9]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占比、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
曾淑婉等(2014)[10]通过对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解释力,且不同组别的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不同。
王竞梅等(2014)[11]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
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省区间和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对于省市县之间的差异问题关注得较少。
而且省经济差异问题主要是以、、等发达省市为研究对象,缺少对欠发达地区省区部差距的研究,对其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则更少。
本文拟用地(市)域经济单元,对省11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对省经济差异的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一)泰尔指数泰尔指数(Theil entropy index),是1967年由泰尔运用信息理论提出的一个不平等系数,用于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可分解性,该指数可以将整体差异分解成组及组间的差异,因此广泛运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泰尔指数越大,代表区域经济差异越大。
T=组间差距+组差距=i i i i i T Y P Y Y ⨯+⨯∑∑)/log()/log(ij ij ij i P Y Y T ⨯=∑Pi 是第i 组的人口在所研究总体区域的人口中的比重; Yi 是第i 组的收入在所研究总体区域的收入中的比重; Ti 是未加权的组泰尔指数; ∑ Yi ×Ti 是加权组泰尔指数。
Pji 是第i 组中第j 个子区域的人口所占该组总人口的比重; Yji 是第i 组中第j 个子区域的收入所占该组总收入的比重。
(二)泰尔指数的分析现根据省将11个市级行政区域划分为“一线两厢”三个空间单元作分析:“一线”区域包括、 、 、 和五个市级行政区;“南厢”区域包括、 、 和四个市级行政区;“北厢”区域包括、两个行政区。
具体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 2003-2012年年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动Theil 指数从结果可以看出,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差异都在逐渐扩大。
2005年之前,区域总体差异主要取决于区域差异,2005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超过了区域差异。
2005-2012年,区域间差异对区域整体差异的贡献度呈波动增大的趋势,超过了区域差异的影响,但总体上二者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影响呈稳定态势。
三、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由以上对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可知,省存在比较大的区域经济差距。
经济增长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主要原因,地区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
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就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
为了保证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借鉴已有的文献选取了部分解释作用比较突出的因素。
1、技术进步技术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由技术资源的多寡所决定。
不同地区的技术资源存在差异,一个地区投入在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越多,越有可能获得技术上的突破或创新。
2、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增长,实现经济更高更快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刺激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则会产生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也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换。
人口和经济在城市的集中,能够带来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
从各国各地城市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
4、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
通过利用外资,可以带动技术、贸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对外开放程度包括对外贸易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
5、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是推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和增值潜力。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比物质资本大的多,不但能实现科技进步,还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区域之间人力资本的数量以及质量的差异,会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四、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一)模型建立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与外资利用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都有可能是影响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因素。
具体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表2 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因此,构建的计量模型是一个以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的面板模型,其表达式如下所示:it it it it it it it it u hum fdi open urb ind tec c red +++++++=654321αααααα其中,i 和t 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被解释变量为省区经济差异red (省区泰尔指数),u 为误差项。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经济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2003-2012年。
(二)实证分析本文利用EVIEWS6. 0对变量进行检验,变量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通过Hausman 检验结果运用固定效应模型。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负,说明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省区经济增长的部差距。
而且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系数最大,因为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创新和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水平和FDI对经济差异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会促进区域间差异的扩大。
省各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会使区域间经济差异增大。
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总额都是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其大小变化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力度在减弱。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结论本文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发现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利用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是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其中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省区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最大,而且会缩小省区域经济的差异。
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水平和FDI会促进区域间差异的扩大。
(二)政策建议1、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省应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区域发展现状出发,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特征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正确选择和培育区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立足于各自不同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依靠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推进人才建设和技术创新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核最终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是人才,二是技术。
从国外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要缩小省区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关键是要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问题,从根源上还是要以人才和创新发展为重点。
地方政府部门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围绕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对落后地区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3、针对性地实施发展对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识别影响其经济差异变动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特征与在规律制定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对策,避免大而全、泛而空的调控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