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9《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以及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邃哲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品味、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邃哲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2. 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
2. 相关诗人背景资料。
3. 诗歌解析工具书。
4. 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三首》奠定基础。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解析诗意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课堂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品味诗歌1. 朗读诗歌:让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四、感悟诗歌1.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拓展1. 诗歌总结: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魅力,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境和哲理。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歌,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王之涣、杜甫、李白3. 诗歌特点:韵律美、意境、哲理4. 教学重点:朗读、解析、品味、感悟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每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每首古诗的背诵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子结构。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古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四、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展开,包括《静夜思》、《望岳》、《春晓》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和教学安排。
1.《静夜思》课文内容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习要点•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背诵诗文并理解每个字的意义。
2.《望岳》课文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学习要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和意境。
3.《春晓》课文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学习要点•理解古诗中的春天景象和情感。
•分析古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意境。
•联想古诗表达的人生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古诗《静夜思》的背景。
2.学习《静夜思》:讲解词语解析、意境理解。
3.让学生跟读古诗,逐步掌握古诗的节奏和语调。
4.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静夜思》,总结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静夜思》:学生背诵与同学互评。
2.学习《望岳》:讲解古诗背景和诗意。
3.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望岳》,撰写心得体会。
第三课时1.复习《望岳》:学生展示心得体会。
2.学习《春晓》:讲解古诗的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诵:学生合作表演《春晓》。
4.总结课堂:对《古诗三首》进行整理和归纳。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1. 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2.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2.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4.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古诗鉴赏方法。
2.掌握《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分组的技巧。
2.理解《将进酒》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3.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二. 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精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2.制作PPT课件,模仿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中国敦煌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背景。
2.通过对敦煌画展开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听课兴趣。
步骤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收集生词,解释观点。
2.整合具体意见,小组内,学生轮流主持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论证能力。
步骤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自主分工,通过研读《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课文,充分讨论古人的诗意和文化特征。
2.学生在自主小组中,记录寻找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是课文的精华,也是学生们进行诗意诠释和分析的重要来源。
步骤四:学生合作练习1.学生重新阅读三首诗,合理分组,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由创作,模仿课文的写风,用诗歌表达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
步骤五:总结反思1.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讲解总结。
2.教师提问,解答学生一些感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将诗文的语言转化为对生活的理解。
三.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比较富有创意,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在教学核心环节和认识积累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多元方法,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够流畅朗读三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感悟,写出个人感悟。
二、教学准备1.板书:《古诗三首》;《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春晓》。
2.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3.辅助教材:课件、录音设备。
4.音频资源:古诗三首配音。
5.图片资源:相关插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者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静夜思》•给学生听《静夜思》的配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基本韵脚和节奏。
•解读古诗中的词语、造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并默写《静夜思》的节奏和意境。
3. 学习《望庐山瀑布》•播放《望庐山瀑布》的配音,让学生模仿跟读,认识古诗中的声调和情感。
•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壮美景色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庐山瀑布》的感悟和理解。
4. 学习《春晓》•播放《春晓》的配音,让学生听后跟读,感受诗中的清新气息。
•对《春晓》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春天的美好。
•让学生自行体会《春晓》的意境和情感,写下个人感悟。
5.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三首古诗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强调古诗的魅力和深度,鼓励学生多读诗多感悟。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撰写自己的感悟和赏析,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留意学生的学习反馈。
结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是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
希朴学生能够爱上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
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
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比喻句是:。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yùn shū mù sèsè sè jiàng luò
二、xiáng jià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1.苏轼写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卢钺雪梅花白香
五、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六、略
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