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巩固练习题

合集下载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山居秋暝》,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选择词语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暝(______):A.红日初升,天色明丽B.日落时分,天色将晚C.红日高悬,正午十分(2)歇(______):A.休息B.停止C.尽(3)浣女(______):A.玩耍的女孩B.洗衣物的女子C.做完事情的女子(4)王孙(______):A.指诗人自己B.贵族子弟C.王家的孙子[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写这首诗的地点在______,当时季节是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对诗句停顿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运用了动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运用了静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

(3)最符合这两句诗描写景象的一项是(______)A.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流淌在石头上。

B.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C.月光洒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

(4)诗人写下这首诗,根本原因是他(______)A.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对山里百姓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热爱。

C.对山里秋季傍晚雨后美丽风光的喜爱。

2. 课内阅读。

稚子(宋)杨万里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②(zhēnɡ).敲成玉謦(qìnɡ)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

②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山居秋暝练习题试做

山居秋暝练习题试做

山居秋暝练习题试做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词语是“山居秋暝”中“暝”的正确读音?A. míngB. mǐngC. mìngD. mín2. “山居秋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王维C. 白居易D. 李白A. 清泉石上流B. 红豆生南国C. 明月几时有D. 床前明月光二、填空题1.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_______天气晚来秋。

”2. “明月松间照,_______石上流。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_______舟。

”三、判断题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喜悦。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中的“浣女”指的是洗衣物的女子。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山居秋暝》这首诗的主题。

2. 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如何表现秋天气息的?3. 请分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中的动静结合之美。

五、翻译题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六、仿写题请仿照《山居秋暝》的风格,写一首描绘山间春日的短诗。

七、连线题请将下列诗句与其对应的季节连线:1. 红豆生南国).__ 春季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__ 秋季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__ 夏季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__ 冬季八、改错题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误,并改正: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春。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跳。

”3. “竹喧归洗衣女,莲动下渔舟。

”九、排序题1. 明月松间照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4. 清泉石上流十、诗歌鉴赏题1. 诗中的“空山”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2.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出了秋天的气息?3. 请谈谈你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的理解。

十一、文学常识题1.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王维的诗作以什么风格著称?3. 请列举出王维的另外两首著名诗作。

山居秋暝练习题

山居秋暝练习题

山居秋暝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山居秋暝》的是哪一项?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D.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王维D. 李白二、填空题1.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______秋。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______。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______。

”4.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______。

”三、连线题请将下列诗句与对应的景物连线:1. 空山新雨后 ______ A. 清泉2. 明月松间照 ______ B. 竹林3. 竹喧归浣女 ______ C. 山路4. 莲动下渔舟 ______ D. 溪水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山居秋暝》中描绘的秋日山景。

2. 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五、翻译题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六、拓展题请结合《山居秋暝》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秋日山居图。

七、对比分析题1. 请将《山居秋暝》与王维的另一首诗《鹿柴》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的异同。

八、诗歌鉴赏题九、改写题原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仿写题1. 请仿照《山居秋暝》的风格,写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五言绝句。

示例:春山暖日和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文学常识题1.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王维的诗歌风格主要受到哪两位诗人影响?十二、名句默写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练习题

山居秋暝练习题

山居秋暝练习题一、填空题1.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秋天山居的宁静景象。

请根据记忆填入诗中的空缺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山居秋暝”中,王维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描绘夜晚的山景。

请填入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山居秋暝”一诗中,诗人王维描绘了以下哪种自然景象?A. 春天的花开B. 夏天的雨后C. 秋天的晚景D. 冬天的雪景2. 以下哪项不是“山居秋暝”中所描述的景象?A. 竹喧归浣女B. 莲动下渔舟C. 松间明月照D. 石上清泉流三、判断题1. “山居秋暝”中的“暝”字,指的是早晨。

(对/错)2. 诗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秋天山居的景象。

2.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翻译题1. 将“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翻译成英文。

六、论述题1. 论述“山居秋暝”在王维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七、诗歌创作题1. 以“山居秋暝”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描绘你心中的山居秋夜景象。

八、综合分析题1. 分析“山居秋暝”中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向往。

九、文化背景题1. 描述唐代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以“山居秋暝”为例。

十、应用题1.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根据“山居秋暝”来创作一幅画?请描述你的创作构思。

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山居秋暝(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

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山居秋暝(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

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山居秋暝(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山居秋暝唐代诗人XXX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反思。

《山居秋暝》就是他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诗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篇,描绘出一个清新、宁静、淡远的山间月夜景象。

XXX用“空”字渲染出空旷之美,强调了孤独、清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描写明月、松林、清泉,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明快舒朗的山间图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是诗中的一句重点。

竹林里传来了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洗罢衣服的姑娘们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采用了“声衬静”的写法,以欢声笑语衬托出夜晚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向往自然、向往田园的理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句。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这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向往自然、田园的情怀,一方面也表达了追求自由、摆脱尘世的意愿。

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明快舒朗的山间图景,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然、田园的理想和追求自由、摆脱尘世的情感。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XXX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XXX。

6.《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常建。

从诗歌形式上分,上面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绝句。

(2分)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两首诗作为山水田园诗,都描写了清新、宁静的优美图景。

B。

两首诗都反映诗人寄情山水、追求清静隐逸生活的思想。

C。

两首诗中的“空”字都隐隐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D。

情感表达上,甲诗在尾联直抒胸臆,乙诗则显得更为含蓄。

6.“XXX”意为春天的花香消失。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山居秋暝》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山居秋暝》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山居秋暝》(一)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完成下列各题。

山居秋暝①•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③春芳歇④,王孙⑤自可留。

【注】:①暝:夜,晚。

此指傍晚。

②浣女:洗衣女。

③随意:任凭。

④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

⑤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1)(1)有人认为划线诗句“浣女”和“渔舟”显得太闹,破坏了全诗意境的和谐。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下列诗句和本诗意境相近的一项是___。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这一联主要是写人的活动.这两句仍然是静中有动,静谧中透露出生气.(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感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意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深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山中不可以久留那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我认为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我并不认为春天那种繁华热闹就一定是好的,秋天也自有秋天之美.因此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这两句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它是由外物指向内心,“可留”二宇,明显暗示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这不以春光消逝为疑,竟以秋山空色为喜,山中自可留,不正是一种远离官场的繁华,自养清高的思想表现吗?我们说王维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不应一概否定.(3)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第一句为王维出使边塞所作,表现了内心之悲苦.第二句与本诗意境相同,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第三句表现的是战争场面.第四句抒写思乡之情.故选B.答案:(1)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作者写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是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1分)同时,这里写人的活动,突出了山间的生活不仅自然美,而且这里的人们和社会更美,使全诗的意境更和谐完美(1分).(共(2分),意对即可)(2)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1点(1分),答到2点即可,共2分)(3)(3分)B赏析:“山居秋暝”,写住在乡下的秋天傍晚.暝:夜晚之意.这里指傍晚的时候.秋暝:秋天的傍晚.这首山水名篇,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山村的优美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也隐约地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晚来”行动词后加“来”字,构成时间词组)、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可以说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空山”侧重写宁静;“晚来秋”、“新雨后”侧重写清幽.注意“空”字,它不当一无所有讲,是由虚空引申为深远、宁静,是“心空”,意味深长.这空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然、幽邃,也抒发了诗人清悠、静穆的情怀.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这山中傍晚是洁净清新的,它为该诗定下了清新幽静的基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熨帖.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靜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这一联主要是写人的活动.这两句仍然是静中有动,静谧中透露出生气.从“明月松间照”到“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前两句是先写无声之态,后写有声之态;后两句是先写有声之态,再写无声之态.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错特点.这里不仅描绘出清新优美的画面,传达出了画面的音响,而且赋予画面以动态.视听觉与想象交互作用,以声响和动态构成一种静谧的画面,既清新静谧而又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总的讲,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在写出这清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之后,最后发出了一种表达自己意向的感慨: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意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深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山中不可以久留那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我认为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我并不认为春天那种繁华热闹就一定是好的,秋天也自有秋天之美.因此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这两句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它是由外物指向内心,“可留”二宇,明显暗示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这不以春光消逝为疑,竟以秋山空色为喜,山中自可留,不正是一种远离官场的繁华,自养清高的思想表现吗?我们说王维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不应一概否定.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都是诗人在静观中所捕捉到的景象,是静中见动.诗人将一些动态、声响捕捉入诗,以动写静,以声状静,从而创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以动写静,愈见其静.”这里所写的静并不是虚空死寂,也不是萧条枯寂.诗人笔下的秋景,完全洗掉了那种悲凉伤感的情调,也完全洗掉了那种灰暗低沉的色彩.绝不同于“俘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草色萧条路,槐花冷落风”的情调、色彩.它是一种清新而富有生气的情调,“清新”是该诗的基调。

高中语文山居秋暝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山居秋暝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山居秋暝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读王维的《仙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浇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山居秋暝》理解性默写(带答案)2

《山居秋暝》理解性默写(带答案)2

《山居秋暝》理解性默写
1.《山居秋暝》中点明是秋天节气的诗句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山居秋暝》中用月光水声衬出山林幽静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山居秋暝》中突出山间宁静生活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山居秋暝》中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王维《山居秋暝》中写人的活动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山居秋暝》中以对偶的方式写月光和泉水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山居秋暝》巩固练习
(本篇为2009年中考诗词篇目)制卷时间:2018年6月一、文学、文化常识:
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苏轼评价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五言律诗。

清新秀丽,恬静优美,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 暝:日落,傍晚。

2.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3.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huàn),洗。

4. 随意春芳歇: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

随意,任凭。

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逝去。

5. 王孙自可留:王孙,此处指诗人自己,本意是贵族子弟的通称。

留,居。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苏轼誉此联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句。

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未见“浣女”,先闻欢歌笑语;未见“渔夫”,先见顺流而下的渔舟分开了亭亭玉立的荷叶。

这两句以动衬静。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也表达了他隐居山林、洁身自好的愿望。

4.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清新宁静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四、习题:
【第一组】
1. 作者王维在诗中称自己为,我们课内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 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颈联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

D.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第二组】
1.尾联中“歇”的意思是。

(2分)
2.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空”渲染出宁静淡远的氛围。

B.颔联上句是俯视:月照林间;下句是仰观:泉流石上。

C.颈联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D.尾联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隐居山林的意愿。

【第三组】
1.王维是朝诗人。

(2分)
2.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

B.诗中的泉水、青松、翠竹、荷叶等意象,都是高尚情操的写照。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脚是秋、流、舟、留。

D.这首诗寄托着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考题链接: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试卷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014届杨浦二模卷
1. 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2分)
2.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山居秋日新雨之时的薄暮之景,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C.诗歌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诗歌寄托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的情怀。

2015届黄浦二模卷(与《天净沙·秋》比较阅读)
1.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
A.落日残霞B.老树寒鸦C.青山绿水D.红叶黄花
2.《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2分)
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2015届松江二模卷
1.下列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雨后秋山
B.明月清泉
C.浣女归舟
D.王孙惜花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2分)
2015届长宁二模卷
1.“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
2.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
2017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4分)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第②首中的“,”是以动衬静。

(2分)
2.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2017届虹口二模卷
1.诗中“随意”的意思是(2分)
2.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现了秋雨初晴薄暮时分的空气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声有色地突出了山居村民生活淳朴欢快。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地描绘了山间月夜景色幽静雅致。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寄托诗人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君子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