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教师]课件展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

1、微型繁殖技术的概念是什么?

2、微型繁殖的原理是什么?

3、微型繁殖的优点是什么?

4、作物脱毒的原因、材料、方法、结果、优点分别是什么?

5、人工种子的概念、结构?

6、培育人工种子的技术、原理?

7、人工种子有哪些优点?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并回答问题:

1、概念: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品种植物(也叫快速繁殖技术)。

2、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优点:

①繁殖速度快;② 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因为是无性繁殖)

4、原因:

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易积累感染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材料:

分生区(如茎尖)的细胞

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

结果:

获得脱毒苗

优点: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概念:

以植物组培技术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

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结构:

人工种皮+胚状体(或不定芽、顶芽、腋芽)

6、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

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7、优点:

① 后代无性状分离,保留优良特性;

②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限制;

③贮藏、运输方便。[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xx 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传统方法——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什么?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原理:

基因重组。

优点:

优良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把两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后代中。

缺点:

要不断进行(多年)纯化和选择,才能得到符合理想要求的新品种。

[教师]进一步追问:

用什么方法可以弥补杂交育种的缺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单倍体育种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1、单倍体定义?

2、单倍体是如何形成的?

3、单倍体植株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由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而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例:

蜜蜂中的雄蜂。

3、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技术的必要性,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课件展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

1、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技术、原理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2、突变体是如何产生的?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学生]阅读教材,解

决问题并回答问题:

1、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

原理:

染色体变异

优点: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2、产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地分生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遗传学原理:

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

三、细胞产物的工业化发展

[xx 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1、细胞产物种类有哪些?

2、细胞产物运用的技术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并回答问题:

1、种类:

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

2、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培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设计意图]形成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巩固练习】课件展示当堂练习,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1、微型繁殖

2、作物脱毒

3、神奇的人工种子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1、单倍体育种

2、突变体的利用

三、细胞产物的工业化发展技术应用(说明在教学中使用了哪些相关的软

硬件):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资源应用(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通过百度文库整理制作预习学案,学生课前预习。

2、通过百度搜索、百度文库下载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参制作课件,以展示问题、图片、知识网络和当堂检测题。

资料引用(说明所引用资料来源出处):百度搜索、百度文库、人教版高中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参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

目的是什么):

1、个人评价: 对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与鼓励性评价,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问

题,教师应及

时给与表扬,若回答欠准确或思路不对,教师也不能批评或指责学生,而应该作出提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尤其是对中下学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环。

2、小组评价: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优:

组内成员人人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与纠错,共同顺利完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良:

组内成员大部分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差:

组内成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讨论、交流与互评等活动。

通过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增进合作交流技巧,使学

生群体的智慧和思维可以共享,相互解释所学知识、能够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反思(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评价、分析):

“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够相互讨论,积极发言,同学们在相互借鉴的同时也很好的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这种“问题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数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利

用其它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