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一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明确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3.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记叙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让学生明白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3. 示范:以一篇范文为例,分析其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两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总结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的经验和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记叙文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运用方法和技巧的情况,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其阅读记叙文的分析能力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记叙文的奥秘。
2. 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和阅读方法。
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范文为例,分析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方法。
初中记叙文阅读专题系列辅导一:题目含义作用与内容概括答题方法及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学习辅导(一)一、基本考点与答题方法(例略,可酌情以例探究)(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常见题型有:1.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或写了“××”人的几件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答题方法:1.概括事情: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干什么怎么样);2.概括内容: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3.概括情节: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划分情节要看过渡。
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
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
(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
(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表格式或填空类试题)。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常见题型:1.题目“ XX”的含义是什么?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结合全文,说说题目“ XX”的作用。
4.文章以“ XX”为题,有哪些好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表层含义即文章紧扣题目,所记叙或描写的人、事或景;深层含义其一是暗指文章的某一方面,其二是揭示文章中心、人物形象等。
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

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记叙文写作线索技巧的指导一:一、以实物为线索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如果把这个人所做的事随意选入材料中,往往会犯材料堆积、凌乱的毛病。
如果确定一个实物为线索,尤其是人物珍爱的实物,围绕这样的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就会中心突出、布局紧凑。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是一篇作者怀念奶奶的文章,讲述的是祖孙两人的回忆和爱。
奶奶所有的活动都在海棠树下,海棠树不仅是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抒发感情的媒介,是将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的“彩线”。
写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几件事的时候,用确定的实物为线索,可以将人和事都集中在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以事件为线索我们写记叙文,通常是写较为简单的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要写的人物、事件、情节串联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这就突出了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以儿时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行文的,请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记叙文阅读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记叙文阅读教案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记叙文阅读考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主旨3、找准文章的线索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6、分析人物形象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11、了解记叙的顺序12、区分写作手法(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常见问法: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答题思路: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指导——《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规范答题格式二、教学重难点:总结规律,学会思考,规范答题格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看书看皮,读文读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1.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三)常见题型1.标题的含义2.标题的作用3.标题的妙处4.文章标题换成别的,哪个更好?(四)方法指津1.标题的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问:结合《秋天的怀念》具体说说你的理解(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或文中内容具体所指。
(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课文回顾:《秋天的怀念》表层含义:“秋天”是母亲去世的时间,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恋深层含义: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也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怀恋之情。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秋天”“怀念”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作者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也是作者双腿瘫痪、暗淡心情的写照。
结合主旨分析:母亲在秋天的种种表现对我产生巨大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恋之情考点小结: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语境义(与内容有关);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与情感主旨有关)答题规范:1.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标题既指……,又指……,表达(赞美了)……。
3.标题本义是指……,在文中指(比喻、象征)……,表达了(赞美了)……2标题的作用、妙处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呢?你能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例说说吗?(1)点明写作对象。
如《老王》《藤野先生》(2)概括主要内容(中心事件)。
《阿长与《山海经》》《智取生辰纲》《刘姥姥进大观园》(3)透露作者情感(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秋天的怀念》《白杨礼赞》(4)揭示(暗含)文章主旨。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点串讲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一)一、记叙文及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现代文中的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游记、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二、记叙文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3)“××”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2.解题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①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②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赏析词语的妙用①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词义大小、感情色彩);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④表现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象征、对比……)。
记叙文阅读指导

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作者:风笑天[摘要]:追踪研究的方法在社会研究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体现在两方而,首先,它具有与实验研究相似的内在逻辑,因此它能够较好地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由于追踪研究需要跨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它还具有明显的解释现象变化过程的特点。
论文结合笔者近期完成的一项追踪研究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实施追踪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其中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追踪研究;社会调查方法;因果关系追踪研究(panel study),指的是对同一组对象在多个不同的时间点上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然后通过对前后几次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探索社会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及其不同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式。
它由首次调查(或称为前期调查)和追踪调查(或称为后续调查,一次或多次)两个部分所构成。
追踪研究作为纵贯研究( longitudinal research)方式中设计最为严格的一种,在研究者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回答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学术界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进行的社会研究非常少,现有的一些名为追踪调查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同期群研究(cohort study) ,即在不同的时期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进行的调查,而非真正的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的方法运用很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追踪研究的设计要求十分严格(第一次及第N次调查的对象必须是第一次调查的同一组对象),同时进行追踪研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也往往很大,研究的整个周期所需时间也往往较长,使得一般的研究项目常常在其中某一个方而或几个方而难以承受或者无法达到。
而另一个主要原因则可能是追踪研究在方法论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还不被广大研究者所认识,其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也不为研究者所熟悉的缘故。
针对这一状况,本文首先讨论追踪研究的方法在社会研究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以期引起广大社会研究者对这种特定方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其次结合笔者近期完成的一项追踪研究的实践,详细探讨实施追踪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其中的关键环节,以给广大社会研究者提供一种实际的指导和参考。
记叙文阅读技巧

【方法技巧】 作答此类题,方法如下: (1)审读题干,抓住题干要求。看是分析全文的情感,还是某句、某
段或者某个标点蕴含的情感。 (2)联系全文,从主要内容入手。先通读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再落实到细处。如分析标点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是在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结合标点的用法进行解答。比如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 感 叹句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句子,它所抒发的感情有赞颂、喜悦、愤怒、惊 讶等,最后再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七 分析表现手法
【真题设问】 1.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省卷:2017) 2.文章第4段写到“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 糊、混沌”。请从后文中找出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抄写下来。(省卷: 2015)
【方法技巧】 作答此类题,方法如下: 第一步:认真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
时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辨析技巧。然后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 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模板】 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 点,表达了……的情感。 句子理解技巧: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1)解释这个句子这样表达的原因; (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 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
(5)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作 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义。 有些文章的题 目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分析。
(7)从寻找文章的题眼上发掘。如本题中《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中 “默契”就是标题的题眼,透露出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则需要围绕文 章主题来分析。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 ②从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主备人:成皎洁方法指导标题的作用标题交代了文章内容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标题是文章的写作线索标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形式新颖富有诗意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等考向一拟写标题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入手,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核心人物(2)寻找文章线索(3)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4)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5)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6)抓住核心事物(7)抓住核心事件(8)把握作者情感为文章拟标题时,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为文段拟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考向二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1)联系文章主题(2)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3)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4)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5)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考向三标题作用(1)散文标题: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小说标题①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⑥交代文章内容提问模式:1、运用“×××××”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作者运用“×××××”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3、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4、标题能否替换为“×××××”,为什么?真题训练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
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
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
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
【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
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4分)参考答案:示例:歪儿。
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
(共4分,标题2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得分)☼从人物的角度,拟写为“歪儿”“我和歪儿”“我的伙伴歪儿”☼从线索角度,拟写为“踢罐电报”“踢罐”“踢罐游戏”☼从文章的主旨(歪儿的眼睛)入手,拟写为“点亮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的眼睛”☼从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入手,拟写为“那年暑假”☼从文章的中心事件入手,拟写“奇妙的变化”、“我与歪儿的回忆”、“纯真的友情/友谊”、“童年踢罐的快乐”(二)玉白菜李世营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
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
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
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
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
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
“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
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
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
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
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
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
“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
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
五万,怎么样?”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
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
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
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
“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
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赵德茂失望而去。
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
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
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
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
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
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
”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
(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改动)9.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5分)本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1分):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没有写到标题的含义。
【示例1】“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玉白菜”展开)。
第二层(2~3分):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
【示例2】“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玉白菜”具有“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的特点,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
第三层(4~5分):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结合小说主题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
【示例3】“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玉白菜”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文中的赵德茂认为“玉白菜”寓意“招财纳宝”,想用高价买来送人谋利;而杨石头认为“玉白菜”代表做人要“清白坚贞,两袖清风”,决定送给当县长的儿子,勉励他做个好官。
小说以此为标题,表达对为官清廉的美好期盼。
评分标准:共5分。
按层级给分。
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给1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2】,给2~3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3】,给4~5分。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