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7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也就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
(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
(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
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1.调查的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典型例题:1.某小组将生物中的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归为一类。
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D)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划分只是大体的划分,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典型例题:1.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D)A.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B.森林和草原C.陆生动物和人D.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类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典型例题: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D)A.水分B.空气C.食物D.生存条件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斗争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7、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菟丝子);(3)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屎壳郎)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详)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详)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知识归纳整理一、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归纳整理一、调查1.什么是调查举例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要求前中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选取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如实记录。
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⑴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②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容易出选择题)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牵牛花清晨张开,傍晚关闭;多多葵花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机器人渐渐长大的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冬眠的蛇恐龙化石树生石花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调查的一般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
(2)分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及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二、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的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三、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分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合作关系:杂草与水稻争取阳光、水分和养料1合作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寄生关系: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病毒寄生在动植物体内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五、探究尝试的步调: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六、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制定计划:(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尝试。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课本上的例子4、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生产者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空气、阳光、水等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农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2、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13、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看书P361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内含酸、甜、辣和色素)、叶绿体 15、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6、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核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17、*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18、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包括:上皮组织——保护、分泌;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调节和控制;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知识归纳整理一、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归纳整理一、调查1.什么是调查2.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⑴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②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③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④调查并记录:要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等处存在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⑤归类;⑥整理:将归类好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写在记录本上。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docx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1、生物的主要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r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4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1.生物圈的范围j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r逋鱼(如七星瓢虫捕食助虫)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会上(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7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致同学们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人类自身的身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需要工具:肉眼或者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注意事项:⑴明确目的⑵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⑶要有计划和耐心⑷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都是有寿命的⑨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环境条件。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如森林资源的清查、人口的普查等)4、调查步骤:①明确调查的目的和确定调查对象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择调查范围、路线、设计调查表格(若范围大,可选择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③如实记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④调查结果的整理的分析(有时要用到数学方法进行统计)⑤撰写报告。
5、样本(定义):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6、注意事项:①设计一个比较适合的调查表②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要全面细致、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
③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④注意安全。
按形态结构特点:植物、动物、其他生物7、生物的分类: 按生活特点: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 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如:鸟的迁徙、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因素都是阳光,阔叶林与针叶林分布不同,说明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我国从东到西植被分布不均,说明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给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受土壤性质影响。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发现或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③制定计划(探究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④实施计划⑤结果处理或分析⑥结论(反思 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由于探究方法不完善,导致错误的结论)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定义):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误差。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其表现有: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如 绿色植物大都具有较大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特殊的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长的很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⑴结构上:骆驼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这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地下的耕耘者”是指蚯蚓,它可以使土壤疏松,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说明蚯蚓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⑵外形上: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冬季,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到夏天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但有时候冬季少雪或推迟下雪,雷鸟换上白色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普遍性,但适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动物所具有鲜艳色彩和斑纹。
)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状态。
)如: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成虫、若虫等。
7、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⑵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9、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0、食物链(定义):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如:柳叶蝉螳螂黄雀食物网(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11、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食物链是由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的起点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是指向捕食者。
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吃者指向吃者。
12、生物富集(定义):化学药剂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且浓度不断增加。
13、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原因: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且无法排出,有毒的物质随食物链不断积累。
所以,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多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15、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16、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7、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并建立了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18、因发现并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获诺贝尔奖,但是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9、DDT 流入南极企鹅的途.径.:农田中的DDT 随雨水河流 海洋 南极洲的海洋 小 虾 小鱼 企鹅20、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地方只有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层叫生物圈。
21、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
1、空气组成主要由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等。
2、主要生物: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细菌等微生物。
、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22、生物圈、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 它们生活在水面下)、、森林、草原、奇花异草、昆虫、飞禽走兽、真菌细菌等。
是 一切2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分类: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的71%,制造氧气占总量70%)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为代表,有“地球之肾”之称)淡水生态系统(提供淡水资源、调节全球气候)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体,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城市生态系统(主体是“人”)24、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以乔木为主,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改善生态环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
动植物种类较少,以草本植物为主,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动物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畜牧业发达。
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
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
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在多水和过湿环境中,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在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蓄洪抗旱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淡水生态系统:有河流、湖泊、池塘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动植物种类较多,如鱼类、河蚌等。
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
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城市生态系统:分布在在人群较多的地方,消费者主要是人,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因此城市中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调节城镇空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城镇空气中某些有害污染物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减尘效应,减少城镇空气中的含菌量,能消减城镇中的噪声,能改善城镇环境的气候条件,并可美化城镇。
25、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
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许多生态系统相关联。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6、生物圈二号失败说明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第二单元生物体结构层次1、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了。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来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的,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高许多,可以达到几十万倍。
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
2、教学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调节物像和视野大小)物镜(放大物像)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放玻片)压片夹(固定玻片)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时针下降镜筒,逆时针上升镜筒,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提握镜身)镜柱(支持镜身)镜座(稳定镜身)3、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清洁收镜4、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注意不要用手扳物镜)④把一个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用两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