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师承教育 学习心得 卓龙

合集下载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3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3q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尤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月记
带教单位:尤溪县中医医院年月日
指导老师
卓龙
继承人
吴锡琨
起止时间
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本月跟师临床(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肝痞、咳嗽、泄泻、月经不调、淋证、腹痛、鼻渊、喉痹、胃痞、痹症、胃痛。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师承学习的重要性与魅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中医师承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验,下面我将分享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踪中医师承的历史渊源是全面了解中医文化的必经之路。

在学习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各种经脉招式,并且对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过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独特性,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的人文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验中医师承带来的思维模式变化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标本”式学习模式,中医师承强调的是全面感知和综合判断,注重“辨证”既视听、问诊、观察、闻出各种气味、揣出人体脉诊的脉搏,从而研判病因,提出方案。

这种中医师承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创造力。

在我的学习实践中,我也充分体验到这种思维模式转变可能对智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中医师承学习强化了我的实践与沟通技能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在接受师尊传授的时候,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不断积累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好的准备和实践技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病例和各种医疗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与医师沟通来进一步学习测诊技巧和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这种交流和沟通及反馈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和扩大交往机会,这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深化了我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解和分析中医师承学习让我对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种学习体验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医和现代医学两种体系的不同来源、代表的文化内涵、思考方式、理论观点、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

同时我也发现,虽然中医师承学习不是现代客观的东西,但仍然是时间验证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种实践为我深入了解理解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习者,我深深体悟到中医医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与师傅们的交流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我收获颇丰,不仅对中医医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的人文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

以下是我个人对中医师承学习的心得与感悟。

一、师傅的指导与传授在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师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傅不仅仅是传授中医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中医医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医者爱心。

通过师傅的指导,我学会了用心倾听患者的病情与需求,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病症的治疗。

师傅的教诲让我认识到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并且激励我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医术水平。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师傅的示范和指导,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临床问题。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我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三、临床思维的培养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

通过师傅的引导,我学会了以整体观念来看待疾病和患者,不仅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疾病的根源和患者的内外因素。

同时,我也学会了运用中医的独特方法来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医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通过师傅的教导,我认识到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责任,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持续学习与不断提升中医师承学习并不是一个结束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习者,我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8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8q
吴锡琨老师讲课精神饱满、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毫无保留,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专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还有为中医文化传承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高超的医术,还要学习他们身上诸多的优良品德,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
通过此次学习,我对秘方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不能把秘方看得过于神秘,“中医的处方,只要使用恰当,都是秘方!”所以,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善于终结,善于思考和实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一些秘方、经方和验方,包括来自书本的,来自老师的、来自学术交流的、来自民间的和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疗效好的处方,不断揣摩这些处方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要正确判断秘方的不足,通过分析和反复实践,不断加以改进,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使用得心应手。吴老师在讲课中,毫无保留地为我们列举了非常多的秘方,和他如何获取这些秘方的故事,以及怎样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良秘方的过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开拓了思路。比如吴老师课件中提到的美容方,组成:当归、白茯苓、薏苡仁等分、鸡蛋适量 制作:药物研极细粉,与鸡蛋(含黄)调成泡沫状。功效:美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用法:敷与面部,2~3日1次,我就打算身体力行,先用自己实验,若真的有很好效果就可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女性朋友受益,岂不美哉!又比如吴老师推崇的温阳通窍方,用于治疗老年阳虚夜尿频,由于我科多为老年患者,此类型的病例较多,而且本方用药精,仅有两味药,而且药品便宜、容易获得,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所以我打算近期在科室里使用这个处方,并观察疗效。当然,我对吴老师所列举的很多秘方都很感兴趣,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推陈出新,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为广大患者服务。
签名:
年 月 日
尤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中医药师承教育经典学习心得-卓龙

中医药师承教育经典学习心得-卓龙

尤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继承人卓龙指导老师吴锡琨著作名称、读书篇数:《金匮要略方论》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1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1q
在临床实践中,吴锡琨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吴锡琨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吴锡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吴锡琨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吴锡琨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吴锡琨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吴锡琨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吴锡琨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吴锡琨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吴锡琨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吴锡琨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3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3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3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本月,作为一名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者,我在努力推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这个月记中,我将回顾本月所做的工作,并分享一些我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本月我积极参与了中医药师承教育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班。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我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让我与其他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还学到了许多传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还积极参与了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实践工作。

在本月,我带领学生们参观了中医药学院的陈列馆和中医药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实践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他们通过亲自制作草药煎剂和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方式,理解中医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判断能力。

另外,我还将中医药师承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运用幻灯片、视频资料和网络素材等,我能够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的原理和治疗方法。

同时,我也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发布中医药师承教育相关的文章和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中医药师承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然而,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推广,中医药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药的治疗和保健方法。

同时,中医药师承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只有这样,中医药才能在当今世界的医学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回顾本月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我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q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卓龙q

尤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带教单位:尤溪县中医医院年月日指导老师卓龙继承人吴锡琨起止时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本月跟师临床(实践)主要病种(内容):感冒,咳嗽、鼻渊、喉痹、、胃痞、痹症、胃痛、泄泻、月经不调、淋证。

本月跟师心得意会(要求理论联系实质、有分析,好多于 1000字可附页):吾师吴锡琨老中医从医近五十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龙活现,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以下:一、扶阳固表:(附子配桂枝)恶寒证,有表症与阳虚的差别。

凡发热恶寒并见的,多为表症。

宜用麻黄汤,枝桂汤,小柴胡汤等方治疗。

若单恶寒不发热或汗后表解恶寒的。

多为阳虚恶寒。

是阳气虚损不可以暖和肌表,不可以固表御邪所造成的。

正如钱璜所说:“其命门真阳已虚,致使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关闭而汗出,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

亦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凡太阳病兼卫阳虚而恶寒者,“伤寒论”中均以一枚炮附子,参加解太阳病的方药中,以对症治疗卫阳虚恶寒的症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方中的附子都是治疗卫阳虚恶寒的。

如张潞论桂枝加附子:“用桂枝者,和在表之,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二、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凡大汗,大吐,大下今后,阳气衰微,症“ 寒”,“ 燥” “手足劂逆”“脉微欲”“下利清谷”⋯⋯等症。

于亡阳段,两中必用生附子一枚,配合干姜往返阳救逆,抢救紧迫之阳,如四逆,干姜附子,通脉四逆,白通,白通加猪胆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四逆加人参,茯苓四逆等方都是配合用。

附子走而不守,生者尤猛,在此亡阳段,病更急,故急用往返阳,更配合而不走的干姜,使回阳救逆的作用更。

两者配合既可迅取效,又可效长久。

确实是方的妙用,我深入学的榜。

三、通阳开痹,逐寒痛:(附子配桂枝治湿在表,配白主寒湿在里;配以仁治寒胸痹;配健脾治胃腹冷痛;配麻黄治阳虚外感)。

附子大辛大的物,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阳气不振,寒湿或阴寒内盛的有通阳开痹,散湿逐寒,悲伤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计量的准确性
一 五苓散用量剂量 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二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三 麦门冬汤中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
尤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继承人
卓龙
指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师
吴锡琨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金匮要略方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有分析、可附页)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 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2 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四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吴锡琨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谢吴锡琨老师的精心教导!??
?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着,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