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育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_1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_1

2023年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通用5篇)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1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

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我去__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

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

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

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

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

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

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

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

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

中医师承教育学习经典心得5篇

中医师承教育学习经典心得5篇

中医师承教育学习经典心得5篇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中医师承学习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篇1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自 20xx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

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师,12 名学术继承人。

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

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 1 篇。

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师承学习的重要性与魅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中医师承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验,下面我将分享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踪中医师承的历史渊源是全面了解中医文化的必经之路。

在学习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各种经脉招式,并且对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过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独特性,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的人文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验中医师承带来的思维模式变化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标本”式学习模式,中医师承强调的是全面感知和综合判断,注重“辨证”既视听、问诊、观察、闻出各种气味、揣出人体脉诊的脉搏,从而研判病因,提出方案。

这种中医师承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创造力。

在我的学习实践中,我也充分体验到这种思维模式转变可能对智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中医师承学习强化了我的实践与沟通技能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在接受师尊传授的时候,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不断积累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好的准备和实践技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病例和各种医疗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与医师沟通来进一步学习测诊技巧和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这种交流和沟通及反馈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和扩大交往机会,这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深化了我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解和分析中医师承学习让我对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种学习体验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医和现代医学两种体系的不同来源、代表的文化内涵、思考方式、理论观点、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

同时我也发现,虽然中医师承学习不是现代客观的东西,但仍然是时间验证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种实践为我深入了解理解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习者,我深深体悟到中医医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与师傅们的交流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我收获颇丰,不仅对中医医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的人文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

以下是我个人对中医师承学习的心得与感悟。

一、师傅的指导与传授在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师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傅不仅仅是传授中医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中医医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医者爱心。

通过师傅的指导,我学会了用心倾听患者的病情与需求,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病症的治疗。

师傅的教诲让我认识到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并且激励我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医术水平。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师傅的示范和指导,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临床问题。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我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三、临床思维的培养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

通过师傅的引导,我学会了以整体观念来看待疾病和患者,不仅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疾病的根源和患者的内外因素。

同时,我也学会了运用中医的独特方法来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医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通过师傅的教导,我认识到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责任,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持续学习与不断提升中医师承学习并不是一个结束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习者,我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每月心得体会本月我在中医师承的学习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

作为一名承接中医传统的医生,我始终坚持着致力于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这个月对中医师承的心得体会。

1.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中医师承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

传统医学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智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现代医学则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临床研究和证据医学。

在传承中医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传统医学的精髓,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 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医师承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和传承前辈的经验和理论,而是将其发展和创新。

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使中医学在当代的医学领域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尊重前人的智慧,同时勇于创新和突破,将传统的理论与现代的医疗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3.患者与中医的沟通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观念,注重患者与治疗者的沟通和了解。

在本月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从而制定出更为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因此,作为中医师承者,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更好地与患者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4. 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中医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光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我在本月的师承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临床实践的必要性。

通过参与实际治疗,我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和实践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们要注重在临床上的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5. 终身学习与不断提升中医师承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要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提升。

在本月,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并与时俱进。

在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求索,不仅要追求卓越的医学水平,也要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医师承者。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中医师承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师承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1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医被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我之所以选择中医师承,是因为我深感中医对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的身体内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宏观的角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是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深一层时,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

我学习了许多基础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如脉诊、推拿、针灸等,也逐渐理解了中医的哲学理念。

我对中医的敬仰之情,犹如江流连于山峰之间,无比深沉。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学习能力。

在我眼中,每一个复杂的病例都是一次深入理解人体、生命的奥秘的机会。

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思考都是对知识的渴望。

总的来说,中医师承的学习过程既艰难又充实,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我深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期待未来能将我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我所学习的中医知识。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2医师承学习心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作为一名热爱中医文化的年轻人,有幸在去年冬天参加了中医师承班,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亲身实践,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学习中医的起点。

在这个班级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以及临床实践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
四、医德医风
中医以“医者仁心”为宗旨,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在师承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中医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师傅常教导我要怀有一颗仁心,对待患者要尽心尽力,不图名利,不卑不亢。这些医德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
五、患者关系
在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患者关系的重要性。师傅常说,“医者与患者如父子”,要做到言行举止得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我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医术的学习,更要注重如何与患者相处,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中医师承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医优秀传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中医师承的学生,我深知师承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师承学习对于培养医学素养和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以下将从个人的学习体会出发,分享一下我对中医师承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师傅的教诲
在中医师承学习中,我有幸拜师于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师傅言传身教,不仅教会我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做人做医的态度和医德医风。师傅常说,“医道无情”,提醒我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患者的感受和痛苦,始终保持一颗怜悯之心。
六、自我修养
中医师承学习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学习,更是自我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医德医风和医学知识。师傅常说,“医者需有修养”,提醒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中医师。
七、责任与担当
在师承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中医师,我们不仅要对患者负责,更要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负责。在学习中,我不断强调自己的责任感,提醒自己要时刻牢记医者的职责,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师承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师承教育论文
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结业论文
题目: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心得
继承人:关红艳
指导老师:谢忠良学科专业:临床医学
带教单位:黄花卫生院
完成日期:
【摘要】目的:总结谢忠良老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对为临床诊治高血压病提供有益帮助。

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典型病例、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以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总结出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尤其对恶性高血压效果显著。

结论:结
果表明谢忠良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病的临
床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谢忠良
高血压是目前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的疾病,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
而且每年以新增6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高血压不仅仅可以造成心脏的损害,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还可以损伤肾脏,如尿毒症,此外还可以造成脑血管损伤,如中风和偏瘫,甚至眼底出血、视力下降、失明等情况,谢忠良老师认为在临床上单纯地用中医和用西医不能完全解决高血压病的复杂性病变;运用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能更好的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尤其对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理理想的病人,配合中药及中医实用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效更为显著,我就将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到谢忠良老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及
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高血压病是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多半有心脑肾及血管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隶属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采用了1,2,3三级分类法;正常血压收缩压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例如:肝阳上亢型系阴虚阳盛,或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昕致,
故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泄热,滋阴潜阳,柔肝熄风;肝肾阴虚型多由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偏亢所致,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加知母、鳖甲等滋阴平肝潜阳;气滞血瘀型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故用柴胡疏肝散加活血化瘀药收功;痰浊内阻证属痰湿困中,脾失健运,气机受阻,肺失宣发,清阳不升,浊阴独居于上,故用二陈汤燥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以利贮痰之器;风痰上扰型多因肝火内盛,炼液成痰,风痰上扰所致,故用羚羊角粉清热镇惊,平肝熄风,石决明、代赫石等平肝潜阳。

病程日久,易损肾阳,可酌加肉桂、制附子等对证治疗。

在西医方面,高血压的病因目前认为是与各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精神神经系统调节失常,钠潴留,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及缺少运动、肥胖、吸烟、过量饮酒、低钙、低镁、低钾等。

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目前降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钙离子拮抗剂。

临床使用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宜的降压药物。

预防脑卒中,aRb优于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及受体阻
滞剂;预防肾衰,利尿剂有利于缓解症状,acei和aRb有利
于改善预后,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
全;acei和aRb优于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aRb或acei 优于β受体阻滞剂;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或aRb优于其他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长效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

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往往采用联合用药。

作为高血压治疗的理念,谢忠良老师认为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而更重要的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靶器官的损害,从而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所谓靶器官是指人体重要的心脏、肾、脑等等器官。

中医好西医作为两套医学体系,西药在降低血压方面比较迅速、可靠,但是中药改善症状比较灵活,而且比较理想。

再一点,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通过刚才提到的的气血、脏腹、阴阳的平衡,中药这些方面调节好的基础上为西药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从两者
不同的理念上、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一个“减副增效”的作用,实现副作用相对减除,治疗效果更佳。

关于“减副增效”的作用可以举一个例子。

常用的钙拮抗剂最常用的是硝苯地平,好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这种情况下,中医西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中医讲的不同人的体质类型进行辩证,进而根据这种症型的中医
情况来选择中药跟硝苯地平配合使用,这样可以达到好的效果。

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谢老师曾经治疗过的病案如下:病案1:梁××,男,45岁。

20xx年4月1日初诊。

自诉头晕胀痛已7年,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加重。

长期口服卡托普利,一次12.5mg,一日两次,硝苯地缓释片一次10mg,一日一次:去年以来,偶有心悸、耳鸣,素嗜烟酒,宿有咳嗽。

诊见:舌红无苔,左寸盛尺弱,余部沉牢,血压168/102mmhg。

投以百合、生地、菊花、草决明、夏枯草、白芍各12克,桑寄生9克。

3剂后头晕大减,血压下降为148/88mmhg,再以白薇、龙牡出入其间,20剂后头晕头胀悉除,血压稳定在128~135/88~90mmhg,终止治疗。

病案2:
总之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

西药的优势是:(1)降压作用较强,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2)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
肥厚有减轻的作用;(3)对高血压病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

其不足之处是:(1)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还可影响性功能;(2)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3)症状改善作用不如中药。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1)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

(3)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

(4)研究已发现中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在实现高血压治疗目标的过程中,西药在是降压的主力军;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携手合作。

在先用中药时,除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之外,还要结合其药理作用,例如,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丹参、钩藤、淫羊藿、山楂、
益母草、川芎、泽泻、葛根等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它们还分别兼有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前题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选用。

在高血压病临床中,必须始终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正确处理好辨病与辩证、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中药与西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关系,确保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总之,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中,无论西药或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大;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

中西医结合用药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可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损害及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中药汤剂有煎煮费时、不易携带服用的问题,应予以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篇二: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

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

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

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

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

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

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

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