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心得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心得前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就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撰写思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由前言、目录、主体和结论四个部分组成。
在起草报告前,我们需要详细分析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实地勘察数据,合理有效地撰写报告,以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
第一部分应为前言,简单介绍岩土工程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接下来是目录,方便读者快速浏览整个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在主体部分,我们需要详细描述勘察区域的地质和土壤状况、地下水位以及其他相关情况。
通过地质勘察和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议的结论。
在结论部分,我们需要总结前文的内容,提出必要的工程措施,并标明勘察限制和建议。
注意事项在撰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勘察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的。
对于地质勘察和试验数据,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数据应为完整的,避免因缺少关键信息而导致偏差。
2. 详尽的描述撰写报告时应详实地描述勘察区域的地质和土壤状况,包括地层分布、土壤类型、含水层等。
这有助于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了解现场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3. 数据分析和结论通过对勘察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有关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结论。
这些结论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得出,并基于相关理论和规范。
在进行结论时应避免主观偏见和不准确的信息。
4. 工程措施和建议在结论部分需要提供相应的工程措施和建议,以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这些工程措施和建议应该是可操作的,并且能够满足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结论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现场情况、准确收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岩土工程心得体会

岩土工程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岩土工程项目的实施。
这个项目主要涉及对一个大型建筑地基的改良,通过增强其稳定性和耐久性来确保建筑的安全。
尽管我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但我对岩土工程的知识和理解还相对有限。
然而,这个项目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得以深入了解岩土工程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项目中,我学习了如何进行地质勘察,如何分析和解读地质报告,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改良方案。
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岩土工程工具和技术,如土壤分类、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实验室试验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也让我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个岩土工程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岩土工程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岩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复杂且多变,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岩土工程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做到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在未来,我计划将我在这个项目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去。
我也期待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岩土工程项目,以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我相信,随着我对岩土工程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将能够更好地解决工程中的问题,为提高工程质量和保护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岩土工程,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土动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和流动的学科,而岩土地震工程则专注于利用土动力学原理来预测、分析和减轻地震对岩土工程设施的影响。
土动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和流动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土体的动力特性、本构关系、液化、屈服和破坏等方面的研究。
岩石力学课读书报告最新

班级:土木105班学号: 3100631134 姓名:武松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的基础力学课之后,我们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专业课程,岩石力学作为工程力学专业的院级专业选修课,袁继国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继土力学之后更加深入的岩土分析方法和技巧,为我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理论基础。
本学期岩石力学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有8周时间,我对岩石力学以及岩土工程的相关方面有了粗略的了解。
首先,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体在各种不同受力状态下产生变形和规律的学科。
人类建造的大量构筑物都是位于地壳岩石之上或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业开采的深度越来越深,建筑物、水坝、地下硐室、露天开采等的规模越来越大,遇到的恶劣地质环境如不良岩体、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也越来越多。
岩石力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近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目的,就是要了解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查明工程岩体中的应力和变形状态,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各工程部门所遇到的硐室、隧道、边坡、坝基等的安全和稳定问题。
另外,研究地质构造的成因、空间分布和演化,探讨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前兆,也都涉及一些岩石力学过程。
因此,岩石力学在地学领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岩石中存在着大量不同尺度的不连续面,如裂隙、节理、断层等。
岩石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一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材料,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体。
岩石通常按地质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绝大多数岩浆岩是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由于组成它的各种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它们之间的联结是牢固的,因此岩浆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均质性。
工程中常遇到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经风化剥蚀而产生的物质在地表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组成。
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成分为颗粒和胶结构。
《岩土工程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

《岩土工程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1、岩土介质的复杂性岩土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由于岩土体介质是自然界的产物,其地质成因、物质成分、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千差万别。
无论是认识、分析还是利用岩土体,处处面临着岩土体介质复杂性带来的各种困难。
勘察试验、计算分析、设计、施工等过程,深深地刻着“经验性”的烙印。
我一直有种感觉,岩土体好比人体,都是自然的产物。
岩土工程的设计人员好比医生,设计和看病都以经验为主,因为面向的对象太复杂了。
勘察试验好比化验体检,是设计和医生诊断的依据,但勘察试验和化验体检的技术水平也还很有限,复杂的工程问题和人体病情还没办法做到精细化认识,有些内在作用机理还无法或难以搞清楚。
计算分析是设计人员提出设计方案前需要借助的手段,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从工程角度看往往也只能是“估算”。
岩土工程施工方案如同看病的方子,抓住了岩土体性质、稳定性特征和变形失稳模式等本质问题,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否则会造成工程失败或投资浪费。
2、岩土科研的特点岩土科研工作的主旨好比提高化验体检的水平,最终的技术成果为工程设计所用。
在我国现有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下,设计方是技术龙头和责任人,施工方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图纸施工,业主和监理方管资金、质量和进度。
岩土工程实践中,没有出现科研总承包,没有规定什么样的工程问题一定要做科研,科研工作做出的成果供设计采用,最终的技术责任由设计担负。
科研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需要签字(具有一定法律约束性质的签字),这样也就造成了科研方在现有的行业分工中没有位置,形不成产业、可有可无、不尴不尬的境地。
岩土科研的领域非常广,从技术演进和分工来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原创性理论研究、岩土实践理论、工程分析、应用技术。
原创性理论:在物理、力学原理上提出开创性成果,可以在多个行业上得到应用。
如石根华提出的dda和数值流形法,可以用于机械、岩土等多个行业中,原创性理论在岩土界非常少。
岩土工程后的收获和体会

岩土工程后的收获和体会岩土工程,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就觉得特高深,特专业?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那可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咱先来说说这知识的积累。
岩土工程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啥宝贝都有。
从土的物理性质到岩石的力学特性,从地质勘察的方法到基础工程的设计,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等着你去发现和琢磨。
这就好比你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寻宝,每走一步都可能有惊喜。
你想想,当你搞清楚了土的颗粒大小如何影响它的渗透性,那不就像你找到了打开一扇神秘大门的钥匙?再说实践操作,那可是真刀真枪的锻炼啊!在工地上,看着那些大型机械设备轰鸣作响,自己亲手参与监测和数据分析,那感觉,就像指挥着一场盛大的交响乐。
每一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像是在为这首交响乐谱写新的乐章。
如果数据不准确,那可就像交响乐里突然跑调了一样,整个工程都可能受到影响。
还有团队合作,这在岩土工程里太重要啦!一个项目可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得一群人齐心协力。
就好比一群蚂蚁搬一块大面包,每个蚂蚁都有自己的职责,谁也不能掉链子。
要是有人偷懒或者配合不好,那这“面包”可就搬不动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细心是必不可少的。
你要是马虎一点,一个小数据的错误可能就会引发大问题。
这就像在织一张精密的网,每一个结都得系好,不然网就破啦。
经历了岩土工程,我还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遇到复杂的地质情况,就像是遇到了拦路虎,但咱不能怕啊,得想办法把它拿下。
这不就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一个道理吗?不能退缩,得勇往直前。
这一路走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岩土工程就像一位严厉又慈祥的老师,不断鞭策着我成长。
你说,这样的经历难道不值得珍惜和回味吗?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总之,岩土工程带给我的,是一段无比宝贵的人生经历,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岩土工程读书报告

岩土工程专题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付全越班级:2010级2班学号: **********专业:岩土专业水建学院岩土工程系2014年6月25日目录绪论第一章岩土工程的起源与建立第二章岩土工程的发展与成熟第三章岩土工程的现状与方向第四章岩土工程的展望与未来结语附:参考文献绪论何谓岩土工程?刚入门时,自己报考的是土木工程,心中不免疑惑:岩土工程属于土木工程?慢慢的,认识到人的“住、行”离不开它,甚至“衣、食”中亦有它的身影。
凡是与岩石或土有关的工程活动,不论处于地面以上还是地下,均属岩土工程。
在大学学习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岩土工程一点看法:这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它的古老在于有人类社会活动就存在它,它的根源可以追朔到地球的形成之初。
它的年轻在于人类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经典,并且它会随着社会进步而继续向前发展。
在国内的大百科全书中,它被定义为“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解决和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新的专业学科。
在该学科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地质与工程紧密结合,属于土木工程范畴。
”在我国它界定了这个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工作内容。
在国际上,《Ground Engineering》杂志上有一篇专门对岩土工程进行定义的文章,原文如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ces of soil mechanics and rock mechanics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o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the preser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岩土工程前沿领域与现状

〔2〕影响边坡失稳的因素。影响边坡失稳的因素主要 有:地形切割、岩性、构造、水和边坡开挖的综合作用。 经验说明,谷坡强风化带、强卸荷带、甚至弱风化带的 上部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底界,这些部位的岩体结构完整 性差,结构面大局部松弛、泥化或充填次生夹泥,在爆 破开挖、施工用水或者降雨情况,极易失稳,地下水产 生的渗透力对于边坡影响极大。因此,施工期降低地下 水位,控制爆破的药量,注意边坡自上而下的边开挖、 边支护加固,边监测变形,是防止失稳的有效措施。
第三节 岩质边坡工程
1、第一个问题:水利工程中的岩质边坡
2、第二个问题: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1〕边坡稳定性分类。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组织下, 有关设计院配合,对于全国117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典型滑 坡和变形边坡进行了调查,总结了边坡失稳在各类岩体结构 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块体结构占14.08%,层状同向结构占 19.72%,层状反向结构占15.49%,层状斜向结构占14.08%, 碎裂和散体结构占36.63%。在七种失稳类型中崩塌占7.04 %,滑动占73.24%,倾倒占5.63%,溃屈占2.82%,拉裂 占4.23%,复合占7.04%。调查说明,引起变形和失稳的因 素十分复杂。巨型和大中型滑坡主要以各种水的作用为主; 中小型楔体滑动、拉裂及大型崩塌那么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
从岩石力学的角度看,水利水电的岩石工程设计的 任务可以概括如下: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岩石力学试验 研究提供的关于天然岩体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 考虑水文、气象等其他方面的条件,按照本枢纽对各水 工建筑物功能的要求,确定岩石根底、地下洞室和岩石 边坡的位置、尺寸、加固处理措施、施工开挖方法和程 序等。与此相应地,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任务为:根据 水工布置的需要,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提供关于 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和资料〔包括物理力学 性质参数、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本构关系、变形和强 度属性等〕,并按照工程设计选出的岩石工程方案,通 过计算分析、模型试验或原型监测,说明有关工程岩体 的力学性状〔应力、应变分布、塑性区或破裂损伤区〕, 对其稳定性或失稳破坏形态做出评价。从岩石力学的角 度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岩体加固处理的建议。
岩土力学读书报告-冻土问题研究现状

关于岩土工程中的冻土问题研究现状0 引言冻土是指温度在0C或0C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对温度极为敏感,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水的存在形态,当水变成冰时体积增大,使土体膨胀,地表因此而拱起升高,这就是冻胀;当土中的冰转变为水时,体积收缩了,地表便发生融化下沉,简称融沉。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因此,在冻土地区进行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就必须对冻土及其与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工程冻土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解答,以确保冻土地基上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及经济合理性。
1 冻土的强度与变形1.1 冻土基本力学性质在常规冻土基本力学性质的研究方面,吴紫汪等提出了用现场载板试验、塑性流动方程及应力-应变曲线等确定冻土长期强度的方法,并讨论分析了单轴恒应变状态下,冻结黄土的松弛规律及影响因素,给出确定流变体黏质系数的新方法,并通过观测分析冻土单轴及三轴蠕变过程中细观结构的变化情况,提出蠕变过程中结构缺陷的增生与扩展制约着土结构的强化与弱化作用,控制着蠕变变形形态特征[1-4]。
朱元林通过对冻结粉土和砂土单轴试验数据的分析,分别给出了描述粉土和砂土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随应变率和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温度、含水率和变形速度对冻土的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将速率过程理论用于研究冻土的蠕变特性,提出了冻结粉土的速率过程理论方程。
马巍等通过对冻结砂土进行三轴蠕变试验,证明了冻土在蠕变过程中体积变化不为零的事实,并用试验数据分析了剪应力强度与冻土的体积变化的关系[5-7]。
通过对冻土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数据的分析,令峰等学者认为,伴随应力 -应变增加的不可逆破坏,冻土应力-应变曲线的细观结构也呈现为阶梯形曲线,从而将Mandelbrot 的分形几何理论引入冻土力学研究,利用分形几何中的线性双曲迭代函数系统理论(LHIFS) ,得到了用LHIFS 生成的线性形插函数(LFIF) (即LHIFS的吸引子)逼近冻土应力-应变曲线的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应力-应变曲线分形维数的方法[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
岩土工程学科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具有新的内涵的边缘学科,它是由岩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交叉而成,涉及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业工程等学科的主要支撑学科,具有迅速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岩土工程问题的特点
1地应力的控制作用
在开挖过程中,单纯地应力作用就可能引起岩体破坏,发生岩爆,这已是众所周知的。
在土力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开挖边坡中,假定不同的初始侧压力系数,计算得出的位移将有很大差别。
由于高侧压力的影响,超固结土边坡可能多次发生滑动。
2体积力构成荷载的主要部分
除了地基问题中体积力相对不重要以外,无论边坡工程、隧道工程还是堤坝工程,体积力都是作用于岩土体结构上的主要荷载甚至唯一荷载。
因此,岩土体结构的主要破坏方式是自重作用下的剪切破坏。
这时,剪切面的相当一部分位于岩土体的深部,围压的影响很大。
因此,把金属力学和结构力学中的研究方法生硬地搬到岩土力学研究中,自然难于符合实际。
有的研究论文采用平面应力问题的研究方法,不考虑围压的影响,所得结论只能反映岩土体表层的破坏过程。
3 多相耦合作用
由于孔隙和裂隙的存在,岩土工程问题往往涉及固相、液相和气相的耦合作用,而冻土问题中还要考虑冰相和温度场。
因此,与金属和混凝土结构工程相比,岩土工程问题的控制方程要复杂得多,需要研究的领域也要多得多。
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问题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边界位置的不确定性,二是边界上的要素值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修建在地壳上,人们不能把整个地球或地壳作为研究的范围,只能从其中划出一块进行考察,但如何划法带有一定的任意性,这就是边界位置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最不确定的倒不是边界荷载,而是耦合分析中降水量、蒸发量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初值条件的不确定性除了前面提到的地应力的不确定以外,还有孔隙中的初始吸力的分布和节理裂隙分布的不确定性等。
二、现有岩土力学理论的不足
1难于测定天然岩土材料的计算参数
土体由于取样扰动,岩体由于体积太大,导致原状岩土材料的力学参数无法测定。
例如,一段时期,广东在良好的残积土上修建多层建筑也普遍采用桩基,就是因为取样扰动造成测定的压缩系数偏高,在此背景下导致设计中的不恰当决策。
2未考虑逐渐破坏过程
现有的边坡稳定分析和土压力计算等方法均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未考虑逐渐破坏过程。
造成的后果必然是采用峰值强度计算太冒进,而采用残余强度计算又太保守。
3未考虑地应力的影响
在地下洞室开挖中,地应力的影响已得到普遍的重视。
但是在其它岩土工程问题中往往不考虑这一影响。
例如边坡稳定分析中,无论是条分法或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均是如此。
而超固结土坡中由于水平应力很大导致滑坡的易发性,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4 对多节理裂隙岩体还缺乏有效分析手段
对于含少量节理的岩体,已经发展了一批计算方法,如节理元、接触力元、刚体弹簧元。
但对大量裂隙的岩体,只有走等效连续介质的途径。
从断裂力学观点出发或是从损伤力学观点出发建立等效介质的本构关系,均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但是未能考虑围压的影响,是目前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岩土破损力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缺点。
三、岩土力学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原位测试技术,停止原状土取土技术的研究
土样从土层取出后地应力就被卸除,即使再精细的取土技术也不能保证室内测定的参数与原位一致。
节理岩体更无法取样试验。
因此,发展原位测试技术,是获得可靠计算参数的唯一途径。
2 加强破坏和变形的细观机制研究,减少凑合表观现象的假设性研究。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仍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只求表观现象上的吻合,不深究真实的机理,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这一态度不符合真正的科学精神。
当前岩土力学中大行其道的屈服面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种研究思路
的反映。
从等向硬化到运动硬化,从单屈服面到多屈服面,再到边界面和次加荷屈服面及超加荷屈服面,越来越复杂的屈服面假设无非为了凑合试验结果。
但如要凑出主应力轴旋转也能产生体积收缩的实验现象,恐怕还要增加屈服面的复杂性。
回顾一下科学史上托勒密的地心说,不难发现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3建立渐进破坏理论
岩土力学能否自立,关键在于渐进破坏理论能否建立起来。
到目前为止,有关岩土材料的渐进破坏和剪切带形成过程的研究对象仍限于室内二轴或三轴压缩试样,远未涉及实际工程问题,而且许多学者纯粹把这一过程当作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合理反映岩土材料结构破损过程的本构模型,并且研究的重点应当是针对边坡和洞室开挖等围压降低过程中的结构体破损现象。
4开展风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渐进破坏是指修建工程引起的话,风化引起的岩土材料弱化破坏则是自然过程。
如果这一过程发生在工程影响的范围内,则就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研究的事。
当然,研究这一问题的难度很大,因为除了力学因素外,还涉及温度循环和湿度循环等物理因素及雨水淋溶和地下水侵蚀等化学因素。
如果以上几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在其它方面继续取得进展,就可以认为岩土力学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