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

合集下载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西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侧重于病理诊断和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历史渊源等方面探讨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一、医疗理念中医和西医在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因”和“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寻找疾病的根源,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导致疾病的具体原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干预病变,强调对症治疗。

二、诊疗方法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多以药物为主,强调防病于未然,也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科学方法来明确疾病的诊断,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三、药物运用中医和西医对于药物的运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药多以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重视“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药食结合,强调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

而西药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注重病因病理学,对症下药。

西药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和药物依赖等问题。

四、历史渊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受到道家、儒家、农家等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强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德医结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西医则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实证,重视解剖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发展出现代医学体系。

西医强调科学性和专业性,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总结来看,中西医药文化虽然在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Get格雅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Get格雅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 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东南为浩瀚的大海与地势险恶的崇山峻林,西 北为雪山、沙漠及辽阔的大草原,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一独特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信息封闭,使中国文化自成体 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已的风格和系统。
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中西医学差异 ppt课件
中西医结 合导论
中西医学差异
1
第一节 文化背景差异
2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
3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
4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5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导论.
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
❖ 2.差异扩大阶段〔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 ❖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
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 西医学理论的形成根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公元 前6-5世纪,古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与古埃及、巴比伦 等文明之邦交流广泛,商贸兴旺,沟通频繁。同时,因其战争频繁, 各民族大批迁徒,混杂而居,使其民族间文化习俗经常交汇、融合, 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开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开展。西方的 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培育了战胜自 然、勇于创造和藐视权威的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就
了中国医学开展辉煌的1000年,在理法方药各 个方面都创造了西方医学无法比较的辉煌成就, 经典中医学的学术体系逐步完善、臻于成熟。 ❖ 欧洲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的1000年,欧洲医学 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教会扭曲到神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共28页文档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共28页文档
中西医文化差异-医学精品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中药除极少数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自用,或采用巡回行医售药的经营方式。

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医药学主库,也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三著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用药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和延伸了中药的内涵,组成了广义的中药体系。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老的中国医学是用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一门实用技术。

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反作用于社会。

针灸是古代医药用具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前言中西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导致了两种医疗体系的技术和理念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医的技术和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技术差异西医技术西医主要使用现代医疗技术,如X光检测、磁共振成像等高科技医疗设备,因此其诊断精确度较高、治疗方法也更加有效。

西医通常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即治疗病灶所在的特定部位。

例如,人们常见的拔牙、手术等都是西医的特色技术。

中医技术中医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中药养生和调理方式。

“药食同源”是中医独特的亮点之一,即运用药物和食物调理身体。

同时,中医在治疗上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病理状态的防护和治疗。

中医也以针灸、拔罐等传统手法治疗疾病。

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迥异,这也使得两种医疗体系的文化框架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与竞争力量,人们倾向于将自我利益置于优先地位。

因此,西医更多地强调现代科技、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手段,将疾病上升到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层面,更加注重医疗的效率和标准。

与此同时,西医治疗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通常只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选择。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

中医强调的是肝、心、脾、肺、肾五脏六腑的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是从整体调理身体出发,强调全人教育和整体疗法。

中医治疗的成本较低,因此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结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文化和发展历史的背景。

西医在现代医疗科技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其治疗手段高效而精准。

中医则注重诊疗的贯穿和防范策略,因此其疗法相对安全、温和、可持续性强。

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医在医疗观念、价值取向和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更好地将中西医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对于人民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与交融随着世界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在医学领域的文化差异和交融日趋明显。

这种差异和交融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体现在人文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和交融,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两种医学文化的优点。

一、理论差异中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医理论强调虚实、寒热、阴阳、五行等概念,中药治疗也常常采用药物组合,追求药物的“配伍”效果。

而西方医学理论基础则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为主要基础,药物治疗则更多地体现为单一化学物质的使用。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差异。

在中西方医学的交融中,各自的理论基础也在相互借鉴和互补。

例如,中西方医学在治疗癌症等疾病时,已经开始尝试结合中西两种医学的优点,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疗效果。

二、实践差异中西方医学在实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养生、调理身体,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注重个体化的辩证施治。

西方医学则强调治疗、手术等手段,注重科学化精准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更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病变过程。

但是,有关中西方医学的交融,西方医学已经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例如,慢性痛的治疗中,逐渐采用了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营养学在西医疾病治疗方面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三、文化差异中西方医学从文化的层面也存在着差异。

中医强调五行相应、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东方文化特色,带有明显的辞宗和道教哲学色彩。

而西医则强调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等西方文化特色,更加追求精准、规范,甚至涉及到生命伦理等方面。

但是,随着两种医学文化的交融,逐渐能够发现一些共性。

中西方医学都强调人文关怀,强调治疗的综合性、个体化和团队合作,同时也都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结语总而言之,中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是大势所趋,这种交融既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和协作。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有关中西医药文化的异同,一直以来就被很多的人所关注。

简单来说,西医主张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个部位有病,动用手术将其切除掉;而中医方面,主张整体概念,以调养为主,将防病比看病还重视。

因此一般的来讲如果是慢性疾病,中医药往往胜于西医,反之急性疾病则西医要比中医胜一筹。

一、思维方式不同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许多哲学流派、经学流派,无不在中医学历史上留下痕迹。

东方人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强调的是秩序。

故而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处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背景和氛围,呈现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西方人的文化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强调的是个性。

故而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微观优势和宏观劣势。

二、认识基础不同中医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像“象形文字”一样,采用“三维空间”思维,上至宏观天体运行、地理环境(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学说);中至人体系统(脏腑等学说);下至微观“宇宙统一场”“人体生物场”(五运六气,经络学说),利用人体的直觉、体验找出三个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防病治病学说。

西医发展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之上,采用“二维空间”思维,利用抽象思维和试验,建立了对人体局部功能、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三、中西药功效认识途径不同中药是“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不仅体现对局部疾病疗效的认识,也体现了对人体整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建立既考虑局部治疗功效,又考虑整体平衡的“君臣佐使”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而西药功效是从实验室开始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观察取得对局部疾病治疗作用的认识。

四、中西医药认识过程不同中医发展强调“无为”,尽量不用主观影响客观。

中医是一个从客观经验积累到主观结论总结的过程。

西医发展是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同步的,是先设立“假说”,通过推理、试验、验证“假说”成立,得出结论,是一个从主观判断到客观检验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气” 的翻译
胃气: (receiving and decomposing) function of stomach
邪气:pathogenic factor/pathogen 四气五味:four natures/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 卫气营血:qi phase/stage 宗气,原(元)气,正气,卫气, 营气,etc.
“气”的涵义
• 可以指代“功能(function)”如,胃气; • “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level, stage)”,
如,温病学中的气分; • “药物属性(nature) ”,如四气五味; • “致病因素(pathogenic factor) ”,如邪气。
“气” 的基本内涵与功能的英语表达
• Definition of qi Qi, a kind of minut用原则
基本原则——“译无可译,所以不译(音译)”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 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词汇。这些词汇 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尽管这些 词汇在一国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们却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反映着一个 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是这一文化区别另 一文化的象征。对于这类词汇,音译是较好 的翻译方法。
“宗气”翻译让人“生气”
Zongqi (宗气):Gathering in the chest,
zongqi i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ir inhaled by lung and essence from water and grain.
Currently existing versions:
名词分类
剂、穴位等的名称
普通名词——抽象名词: 阴阳
具象名词: 脏腑
中医音译的主要对象:
(1)专有名词
(2)抽象名词
(3)具象名词(具有中医特定内涵)
音译法举例
抽象名词:道家、仁、阴阳、气、气功 具象名词:脏腑、命门 医家:张仲景-Zhang Zhongjing 医著:《黄帝内经》-Huangdi Neijing 中药:黄芪- Huangqi (Astragalus root) 方剂:四君子汤-Sijunzi Decotion 穴位:足三里-Zusanli (ST36)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CM & Western Medicine(1)
中西医文化差异 (一)
从“气”的翻译看中医文化的内涵
“气”这一概念原本属于中国古典哲学 范畴,常常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如:“元气”(《春秋繁露》) “气化” (《庄子》 等等。此后,这一哲学概念被 引入了中医领域。 “气” 除了包含中医学 对其基本概念“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 的基本物质”以外,其“哲学”特性在中 医领域中继续得以体现,并具有多种含义 。
音译法运用的两个误区(极端)
误区之二——“惧(拒)用” 由于过度担心国外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
力,不敢或不愿使用音译法,而采取勉强寻 找对应语或是自行造词的翻译方法。 EX:“阴阳”——masculine and feminine
“太极拳”——shadow boxing Taiji “命门”—— gate of life mingmen 弊端:以偏概全,源语信息流失。
卫气:defense qi 营气:nutrient qi 脏腑之气:organ qi/visceral qi 经络之气:meridian qi
Translation Theory(Ⅰ) “不译亦译”——音译 法历史源流——
玄奘的“五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真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三、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constituting human body and maintaining the basic life activities. • What are the major functions of qi?
Warming, pushing, defending, securing and qi transformation
“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音译法——适用对象
“最大限度保留内容的准确性(信);追 求英语表达的原汁原味(达)” 针对的是词汇层面上的翻译。
汉语词汇的语法分类: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数词、量词、代词、拟音词 (2)虚词:介词、连词、助词
音译法——适用对象
专有名词:医家、著作、中药、方
音译法的使用注意
1.汉语发音相同(近)的词汇,注意鉴别 EX: 井穴(Jing-Well)—经穴(Jing-River); 斑蝥—斑茅; 地筋—地锦
音译法运用的两个误区(极端)
误区之一——“滥用” (1)出发点:图省事,求方便 EX: “益气养血” ——Yiqi Yangxue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2)出发点:过分强调中医内涵的独特性 EX: “脾”——Pi
Spleen 弊端:音译过多过滥,影响信息传递。
“气”曾经翻译为
Vital energy, energy (energen ) Chi Qi
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海内外 译者逐渐认识到音译为“qi”的准 确性和实用性。
其他“气”的译法
原(元)气:original qi 正气:healthy qi (Chinese),normal qi
Suggested translation: body resistance and anti-pathog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cestral qi”, “genetic qi”,“initial qi” ——Free translation: “gathering qi”, “chest qi”, “pectoral qi” and “thoracic qi”
“气”的翻译采用音译法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