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医疗模式。

尤其在妇科疾病的诊治中,这种结合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核心观点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强调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通过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治疗子宫肌瘤时,西医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迅速缓解症状,而中医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2. 个体化治疗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而西医则依据标准化的诊疗指南进行治疗。

两者结合,可以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3. 减少副作用西药虽然见效快,但往往伴随一定的副作用。

中药通过天然药物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化疗过程中,中药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的耐受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一:临床疗效对比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医或中医治疗。

例如,在一项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5%,而单纯西医治疗的有效率为70%,单纯中医治疗的有效率为60%。

这一数据表明,中西医结合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核心观点二:中西医结合的挑战1. 理论体系差异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而西医则侧重于局部病变和病因治疗。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给中西医结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标准化问题中医的诊疗过程较为主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这使得中西医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推广应用。

3. 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以综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一做法的提出,一方面是中医的传统经验和治疗方法能够为西医提供一定的补充和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医提供有效的辅助。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

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之一是理念上的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而西医则更注重科学验证和统计数据,追求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法。

这两种理念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有时会产生冲突,导致医生在治疗策略上的分歧。

中西医结合还面临着科学验证和临床证据的不足。

传统中医疗法多依赖于临床经验和传承,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和研究;而西医的治疗方法则常常需要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科学验证,以确立其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外很多医学界还没有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还面临着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以西医为主,中医传统知识和技术的传承和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一定中医基础和理论知识的医生,但他们在西医教育体系中的学习时间和课程设置都是有限的,这导致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在中医知识和技术方面相对薄弱。

尽管中西医结合面临一些困境,但仍然具有希望和发展的空间。

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需求。

患者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往往需要综合和多层次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正是能够提供这样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理论和治疗方法能够为西医提供一定的启示和补充;而西医的科学验证和技术手段则可以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辅助和支持。

通过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全面和有效。

中西医结合还有望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推广来改变目前的局面。

中西医结合需要有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以加强其在医学界的认可度和推广度。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还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困境,同时也有着希望与发展的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由于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差异,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

在临床应用中,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治疗模式,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使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中西医结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在认识观念、治疗手段以及医学理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中西医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不高。

这使得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认知和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中医与西医的医学认知和文化认知有着根本的差异,导致中西医结合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认知偏差。

这使得在选择治疗方案、开展医学研究以及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中,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医学教育中,中西医结合并未成为医学生必修的课程,医学生缺乏对中西医结合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医疗体系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医保政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虽然中西医结合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也有希望与发展的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我国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通过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研究等方式,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正在加速进行。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正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建设中医西医结合的诊疗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等方式,加速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和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结合起来后可以互补优势,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互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可以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体,西医则可以通过手术、药物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

2. 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中医的中药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

3. 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疑难杂症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的中药、针灸等手段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结合起来,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人才不足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但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不足,这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瓶颈。

2. 医疗体系尚未完善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标准、医疗机构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3. 知识面不够广泛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需要了解中医和西医的各种诊疗方法,但目前医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广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三、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思路1. 加强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被认为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医学的优势,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困境,也有一些希望。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困境之一是理论层面的差异。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截然不同,中医以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为基石,强调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而西医以生物医学模型为基础,注重病因学和症状学。

这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差异使得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进行有效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还受到技术层面的限制。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仍然相对落后,缺乏对疾病的准确、客观的评估手段。

这使得中医在与西医结合时往往被动地接受西医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中西医结合还受到社会认知和医学体系的影响。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受中医,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的诊疗方法往往被认为是迷信或神秘的,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的证据支持。

西医体系则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证据性,更受到社会和专业的认可。

虽然中西医结合存在一些困境,但也有一些希望。

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各种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医疗服务。

中医的互补性和个体化特点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之处,提供更温和、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的先进技术和药物则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医学已经开始重视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逐渐认识到中医的特色和价值。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一些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日益深入。

社会的认知和需求也对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机会。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全面的治疗方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西医结合可以满足人们对多元化医疗的需求,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的展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的特点、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情况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一、中西医学的特点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学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等疗法,有效地治疗了许多慢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

而西医学则以分析病因和病变为主要特点,强调科学和客观证据。

西医药学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对急性疾病和外科手术有良好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情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以中西医学为基础,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性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疾病,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学方面,中药和针灸等传统疗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

在西医学方面,手术技术和药物治疗也不断地得到创新。

三、中西医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一方面,由于中西医学的特点互补性强,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可以降低成本,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完善医学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在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支持和管理。

同时,需要通过合适的科学评估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和质量,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疗发展需要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我们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完善医学体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人民的健康和医疗福利。

中西医结合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之我见在当今医学领域中,中西医结合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这种综合运用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异,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医疗模式。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优势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强调防病治未病;而西医注重病变的具体病理生理过程,并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因此,结合两种医学的优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其次,中西医结合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

中医和西医各自的药物、疗法和技术在临床应用上,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

而中西医结合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长处,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管理中,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中西医结合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智慧。

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可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医疗需求。

2.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具有多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提高疾病的判断准确度。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和体内状况,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而西医则依靠现代医学仪器和检查技术,进行病理生理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结合两种方法,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诊断结果。

其次,中西医结合可以针对疾病采取更加综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等平衡状态,并借助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而西医注重借助药物、手术等方法,直接干预病变,以降低疾病的风险和扩散。

通过结合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本文简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介绍了结合医学的国际现状。

认为是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医学发展新模式给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多机遇。

结合是必然,但结合又是个过程。

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内容表达为交叉兼容、互补结合和结合创新,就目前国内总体而言是创新还不多。

在展望未来时,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同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总结,以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态度,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内外去努力寻找交叉点和结合点,在新的世纪里,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基础性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医到药,特别在创新性研究方面当有更多突破。

1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疾病防治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出发,一直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因此有了长足发展。

如今的状况是:
1·1 防病治病方面创立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与治疗模式和方法。

由于采用辨病和辨证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在理论上都有所创新。

如骨折的动静结合治疗、部分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多脏器衰竭的综合治疗、运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病,以及对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对针刺镇痛、中医脏象的研究等都已有较为丰厚的积累,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的诊疗规范和标准。

1·2 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草药方面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再到人工合成,从砒霜中分离三氧化二砷和四氧化四砷,从五味子中提取联苯双脂,从川芎中提取川芎嗪,从青黛中提取靛青红,从苡仁中提取苡仁内脂,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等,所制成的制剂有些被准入欧美医药市场,有些被WHO推荐为常规用药。

1·3 从人才到机构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形成体系 (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0日发布的于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学科分类与代码》已明确将“中西结合医学”列入。

(2)从培养本科到培养硕士、博士的教育基地已初具规模。

其中已有7所院校建立了中西医结合7年制本科教育,己有一批博士后流动站。

(3) 50年代中期以来,已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

(4)中西结合如今己深入到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各科室从业人员的医疗活动中,就经政府批准的各级
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已有近50家。

(5)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学术组织和公开发行的期刊;国内、国际交流频繁。

1·4 国际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并正阔步走向世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接受再到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下面介绍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情况:在美国,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专门设置一个结合医学议程,以保证结合形式的医疗和传统的医务人员合作,并将此做为向总统和立法议会的主要建议。

哈佛大学医学院已有专门从事补充和结合医学的研究部门,开展了对于草药产品的基础科学和临床调查,包括中草药。

开展了神经影像和神经科学对于针灸、推拿等的研究。

开始通过临床试验以确定结合医学方法和普通的医疗问题,如背痛、癌症、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的价值比研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西医学中心的许家杰撰文说“结合医学是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将现代西方医学与中国医学相结合,把医学从以急救重症医疗为主的领域扩展至以实惠有效的方法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整个医学范围”。

他建议用教育来推动卫生保健变革和结合医学的全球发展。

在英国, Exeter大学的EdzardEnrst报告,如今己产生了一个草药治疗系统,如用山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龙牙草治疗偏头痛、生姜治恶心呕吐、银杏治疗周围血管病和痴呆、薄荷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等。

剑桥大学血管生长和中医实验室开展了人参活性成分对血管生成作用的深入研究,已经证实有其血管生成作用,可以列为血管生成组成员。

在日本,自1976年以来,先后已有147个中药方剂被允许使用。

这些方剂所包括的药用植物也分别被纳入医疗保险计划范围,而这些药物又可以组成多种中药煎剂。

日本熊本县立大学的环境和共生科学部依照“正负原则”和中医“水”的理论来治疗生命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负离子辐射糖尿病大鼠能造成细胞外液pH值升高,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却因为负离子辐射而明显降低。

其它如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度、加拿大、德国等,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研究和应用,均已在较大的层面上得到广泛开展。

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有24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参加; 20XX年的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7个1000多人到会,其中有多国的政府官员,充分反映了中西医结合越来越被世界医学界所认可,已得到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关注。

2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未来发展之我见2·1 中西医结合集中医、西医两者之长,在未来的医学科学发展中最具优势首先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特别又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无论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随着时代的
进步都在发展,为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需要发展。

都在发展和都需要发展,这只是任何同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各种医学的共性特征,至于谁最有前途,发展得最快,这就要看它的个性特征。

对其个性特征试做如下比较:中医从宏观出发,注重整体,重视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强调内环境的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体精气神的状态,特别注重对于器官功能的调节;西医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诊治疾病重视局部病变的定位、定性,由于注重微观分析,一般针对性较强。

问题是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而医学就不纯粹是自然科学,医学技术也不是一般的应用技术,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又无不受到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可以这样说,医学的全部活动和内容均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准有着密切的。

在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一方面要面对来自进行政治结构、经济实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准备和调整的压力,人类还同时要承受着来自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生态失衡和战乱不断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所造成的结果是,始终使人类的心身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在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疾病谱则随之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再加上如同环境污染和影响健康的其它因素,如文化、个人行为、性格特征以及吸烟、酗酒、吸毒、包括家庭解体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异同,吸取两者之长,加以融会贯通,以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的科学,与目前状况下的中医和西医相比,其优势所在,必然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2·2 中西医结合虽然目前尚很弱小,但与西医和中医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应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医疗活动。

如果从中医学的《黄帝内经》的作者和西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算起,中医和西医都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他们都诞生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

产生于黄河内陆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和产生在爱琴海周围海洋文化背景下的西医药学,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各自体系的完整程度,简直无暇可击。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的历史才五十年左右,和中医和西医相比就如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从阵容到规模更是与之无法相比。

但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又能和它们站到一起,甚至可以跑得更快。

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医学发展新模式给了中西结合更多的机遇。

回顾整个医学发展史,医学科学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时代和五种发展模式。

三个时代是: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系统)医学时代。

五种模式为:神灵主义医
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社会-生态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均是在上述五种模式的前四种中运转过来的,它们的成果与贡献也主要集中在那里,其中不无有些还成了它们今天的包袱。

中西医结合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赶上了医学发展的新机遇。

上述的第五种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1977年由美国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LEnger)提出的,是他在看到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只把人看成是于社会行为之外的独立实体,而不能反映社会和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疗中的作用之后才提出来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才提出20年左右,如今有人认为还不全面,于是就对它进行了修订,提出“生物-社会-心理-个体”的新模式。

这个加上了“个体”二字的新模式,无论从中医的辨证施治观和最近“基因研究的多态性”获得肯定性结论出发,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只不过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还必须得到更多人的承认。

但能这样说,当时间的隧道进入21世纪的今天,医学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中西医结合也必不例外。

1999年年初,中国医科院院长、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曾以“未来医学”为题发表过一篇文章,他的见解是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发展趋势,未来20年或30年,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人的寿命有望过百,老年医学将成重头戏;医学服务的对象不再仅是有病的人,而是整个人群。

本人赞同这些观点和论点。

可见中西医结合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能够这样说,很大程度上中西医结合更能代表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共2页: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