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发展

合集下载

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方向

疾病规律和治疗策略。
02
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运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急诊医学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03
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结果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
为急诊医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动物模型构建与应用
0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 构建
根据急诊医学研究的需要,选择 合适的动物种类和构建方法,建 立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
临床试验实施与管理
建立完善的临床试验管理体系,确保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和 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与解读
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新技术或新方法的疗 效和安全性,为急诊医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
01
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急诊医学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新的
02
动物模型的评估与 优化
对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评估和优 化,提高其模拟人类疾病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03
动物模型在急诊医 学中的应用
利用动物模型进行急诊医学新技 术、新方法的研发和验证,为临 床试验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05
急诊医学科研成果展示
代表性论文发表情况
高质量论文发表
近年来,急诊医学领域在国际知名学 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 涉及急诊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急性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救技术、急诊 医疗服务等。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发
开发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提高急诊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时效性。
生物标志物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将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急诊疾病的快速诊断、病情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提高急诊救治水 平。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专科,专注于急诊中患者的紧急救治和医学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急诊医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医疗设备和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急诊医学。

例如,快速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超越了传统X光检查的限制,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另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确定病原体,为急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救治方案。

二、多学科合作急诊医学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例如内科、外科、心脏科等。

多学科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适当的治疗。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医疗技术人员如急救人员、临床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合作,实现协同工作。

三、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指南和路径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发生率。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会更加科学和具体化,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预防和筛查的重视急诊医学注重急诊患者的紧急救治,但也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和筛查。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系统、普及常见疾病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有助于减少急诊就诊人数。

此外,急诊科的筛查工作也应该加强,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能够预防患者突发病情的发生。

五、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急诊流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流程。

优化急诊流程,例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医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加快急救和诊断的速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分级制度,实现急诊和非急诊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效率和人员利用率。

六、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急诊医学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中。

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情绪护理能力,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

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

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

)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

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

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

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

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

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研究的领域
院前急救 西方发达国家将医疗救护与消防、警察 连结在一起
急诊研究的领域
国内统一的急救电话“120” 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
北京急救中心本身拥有一家数百张病床的医院 救护车可以送病人回急救医院或送往附近医院 上海对救护车进行统一管理,将伤病员送往最 近的医院 广州则采用网络的形式,由急救指挥中心调派
急诊医学的设置和运作
具备各种急救操作条件:如电击除颤、 人工通气、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临时 心脏起搏器、静脉溶拴、紧急血液净化、 各种穿刺技术、各种导管置入、清创缝 合、输注血液/蛋白/生物制品等
急诊医学的设置和运作
危 重 症 抢 救 技 术
急诊医学的设置和运作
气 管 插 管 术
急诊医学的设置和运作
CPR步骤 *A air-way 气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循环 *D defibrillation 除颤
急诊研究的领域
评 估 与 呼 救
急诊研究的领域
开放气道(air-way ) 压额举颌法 (下颚推前法)
急诊研究的领域
人工呼吸(breathing ) 评估呼吸 复苏姿势 人工呼吸 10-12次/分
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科医师的继续教育:
国家规定每位主治医师每年必须获得一定的继 续教育分数,获分的方式包括参加各种类型的 学术会议和业务学习,撰写和发表论文、讲课 这项规定提高了在职医务人员获取新知识的自 觉性。急诊科医师不仅参加急诊医学新进展的 学习,还了解相关专科的学术动态,使知识不 断更新
急诊医学教学
我国尚未实行如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急诊专 科医师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的制度,亦无类似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这类负 责培训和考核的机构

急诊科发展规划

急诊科发展规划

急诊科发展规划引言概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诊科的发展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急诊科的发展规划。

一、优化急诊科人员配置1.1 增加急诊科医生数量:急诊科医生是急诊工作的核心力量,需要具备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此,医院应该加大对急诊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医学毕业生从事急诊医学专业。

1.2 增设急诊科护士岗位:急诊科护士是急诊科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负责病人的初步护理和监护工作。

医院应该增设急诊科护士岗位,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1.3 增加急诊科辅助人员:急诊科辅助人员包括急诊科技师、急诊科药师等。

他们的加入可以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

二、完善急诊科设施设备2.1 提升急诊科的空间布局:急诊科的空间布局应该合理科学,包括分诊区、急诊留观区、急诊手术室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2.2 更新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是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院应该定期对急诊科的医疗设备进行更新,以提高急诊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2.3 强化急诊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医院应该加强急诊科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急诊科人员培训3.1 组织定期培训: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急诊科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急诊医学知识、急救技能、危重病人救治等。

3.2 加强团队合作培训:急诊科是一个高度协作的科室,医院应该加强急诊科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3 鼓励继续教育:医院应该鼓励急诊科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医院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激励急诊科人员积极参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四、加强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合作4.1 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机制:医院应该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急诊医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医学学科,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急诊医学的概念是通过接收急性突发疾病或创伤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及时、规范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文将对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急诊医学的概况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10年发布的中国急诊医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急诊科以及全球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国家。

立足于我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医疗需求,中国把急诊医学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立起完备的急诊医学体系和服务网络。

由此,国内急诊医学已经发展至全科医学范畴内,并所涉及的学科日益扩展。

在急诊医学体系中,急诊科不但承担了最广泛的急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是急性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等的救治中心,关键时刻为决策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急诊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急诊救治质量,提高急救速度,同时更好地和国际接轨等。

二、国外急诊医学的概况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服务的发展,比中国发展要早得多。

作为急诊医学研究新兴领域的美国,它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和先进的急诊医学体系和庞大的急诊医学队伍。

在美国,医生在获得医学学位后,必须进行4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其中包括一年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同时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相当完善。

急诊医学在欧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有更为完备,更为高效的急诊医学服务,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大力投入于急诊医学的发展。

欧洲的急诊医学系统是相当成熟的,同时,欧洲也是急诊医学领域前沿的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三、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较1. 医疗资源的分配:急诊诊疗设备如心肺复苏、电除颤器、急诊内窥镜等,以及急诊药物等应急救治物资的配置标准和能力是两个地区最为耀眼的不同。

国内一些综合医院建设大力度较大,急诊内镜、药物使用、床位配置在逐年改善,但是缺少专科急诊与战略意义上的急救中心,导致效率低下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急诊发展前景
1、系统化发展
在新医学模式下,急诊将在系统化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无论是急
诊病历管理、急诊护理、医疗信息系统,还是诊疗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
大大提高急诊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其医疗安全性和质量。

急诊将与专科医
院有机结合,设置有效的病人分流,使每一个病人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护理
和治疗。

2、科技支持
急诊将受益于科技发展,专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跨地区会诊,提
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护士也可以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有效
的治疗和质量监控。

此外,科技也可以帮助护士完成需要繁琐的记录工作,提高护理效率。

3、智能化运作
智能化运作将变得更加常见,例如在急诊服务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通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学图像,来诊断患者病情,
以便更快地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运作也将对急诊安全性有着重要
的作用,可以让急诊实施更多完善的安全程序,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
的处理和护理。

二、前景展望。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发展史

MODS近来研究热点有:
•SIRS/MODS过程中细胞凋亡,如 Fas及Fas-L与 细胞凋亡;
•SIRS/MODS时内皮细胞凋亡;
•炎性细胞旳凋亡;
•脏器实质/间质细胞旳凋亡;
•SIRS/MODS时有关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与细胞凋 亡旳关系,以及细胞核因子—κB对多种促炎症 基因转录调整影响等
MODS治疗进展
它是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监护 与治疗旳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 特点,趋于从整体上探讨多种危重病旳发生机制、 发展过程、综合救治以及预后和转归。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各有关专 业急诊知识和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生 理功能监测和主动治疗旳专门单位,也 是对病人实施集中管理、强化监护与治 疗旳区域,是危重病医学理论旳实践场 合。
•1975年美国Baue 报道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 衰竭,并在尸检中找到证据。
•1977年Eiseman 等首先使用MOF这一名 称。
•1991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CCP )和 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同倡议将MOF 更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发病机制
•低灌流和缺氧学说 •免疫学说 •微栓学说 •内毒素学说 •急性代谢障碍学说
•特异性免疫抗炎(单抗)治疗
•血液净化(血液透析、灌流、血浆置换、 免疫吸附)
•皮质激素等调整NF—κB
急性中毒(概述)
中毒(poisoning)是指化学物进入 人体后,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产生 损害旳全身性疾病。
毒物起源:
•工业毒物 •药物 •农药 •有毒动植物
•职业性中毒 •生活性中毒
病因
治疗
•紧急处理
•清除毒物 清水洗胃,2%碳酸氢钠禁 用于敌百虫中毒,1:5000高锰酸钾禁 用于对硫磷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迅速明确需要紧急救护的地点、事件、和人数 立即采取有效的现场救护措施,努力做到早期
呼救、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实施四项急救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保护好自己免受伤害 在救护中应避免加重病人所受到的伤害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5
院外急救的原则
院前急救应尽量徒手操作或尽量少借助于器械 急救措施应简便易行、效果可靠 救护人员应尽快对伤病员的情况 做出初步评估 注意保护现场 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迅速、果断、有序的指挥系统
15
绪论
国际上急诊医学概况
意大利 建立大区与省配套的急诊体系。急救电话号码是1l8 急诊体系组成包括: ① 市民 ② 全科医师 ③ 医疗看护 ④ 118体系(再分为大区实施中心、省实施中心和地方站点) ⑤ 医院体系组成:急救点、急诊科、第一和第二级急诊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6
急诊医学的发展前景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5
急诊医学的发展
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急诊医学的发展,据美
国统计,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战死率分别高达8.4% 和4.5%,朝鲜战争为2.5%。越南战争中(1965--1971)其伤 死率下降至2%以下
1959年美国将急救医学正式列为独立医学科学,并装备了直
13
国际上急诊医学概况
美国
最初起源于公交道路交通事故的抢救,由联邦交通部 负责管理院前抢救工作,1972年通过了加强急救医疗法案。 急诊事物由福利保健部门管理。全国统一急救呼号为 “911”。院前急救大部分由消防队兼管。抢救半径为2.5km。 美国急诊医学的学术组织“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ACEP)成立于1970年, 现在是很有权威的学术组织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2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提高认识,加强对EMSS的管理 EMSS 的任务 EMSS 的组织 院前急救的通讯 院前急救的运输工具 现场急救人员的组成和物质供应 现场救援行动的组织 救护人员的培训 社会急救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7
急诊医学的发展
1980年卫生部医政司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 1983年起全国有少数几家较大的医院成立了第一批急诊科 1986年“急诊医学学会”成立---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EM)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梁左 职业:著名喜剧作家。 终年:43岁死因:心肌梗塞
2001年5月19日深夜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去世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7
生命是宝贵的 现实是残酷的 只要努力 我们看得到希望
实例… … 实例… … 实例… …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8
实例… …
2020/4/12
珍爱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
学习目的… …
了解急诊医学的概念、范畴和发展现状 知晓掌握急救常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晓基本的急救原则和常见急诊、急症的
诊断及处理原则、流程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
关于医生
对于医生而言,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外表,这毫无疑问 十分重要。因为人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那些不懂得照顾 自己身体的人没有资格去照顾其他人。他应该懂得如何和 何时保持安静,去救治生命,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 的名声。他的举止必须是一个诚实者所为。要做到这点, 他要与所有诚实的人交往,做到诚心和理解。他不应该表 现出冲动和性急,他应该看上去安静、温和、决不能脾气 暴躁,从另一方面来说,过于快活对他是不适合的
“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9
海姆立克手法---
海姆立克教授发明这种急救手法,曾挽救 了数以万计喉气管异物病人的生命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0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与禁忌
2020/4/12
——希波克拉底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与禁忌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4
急诊医学的发展
医学:探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其 预防和治疗对策的学科
2020/4/12
现代医学
8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与禁忌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9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救(first aid 或rescue) 复苏学(Resuscitatology) 危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创伤学(Traumatogy) 急性中毒(Acute Intoxication) 儿科急诊(Pediatric Emergency) 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 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
升飞机在院前急救,进行现场和途中救护,使伤员能迅速、 安全地被转送至医院急诊室,进行准确高效诊治。以后又建 立了设备齐全的ICU(加强监护病房)和CCU(冠心病监护病 房),形成了特殊的医疗体系,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6
急诊医学的发展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 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1
常见院外急症特点 :
起病隐袭 发病突然 表现特殊 病情易变 兼患多病 判断不易 处理困难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2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措施正确及时可---
缓解病情 降低死亡率 减少后遗症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3
保证正确实施院外急救的条件
残疾儿子练晨时突然倒地,现场二十余人束 手无策地看着他毫无生机的躺在地上,甚至 不知如何正确的拨打急救电话… …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3
实例… … 20分钟时间与一个生命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施救者受阻, 救护人员业余, 马拉松猝死是 人为悲剧? 生命在漠视中 年5月26日他猝死于联合会杯半决赛对 哥伦比亚的比赛中,其时年仅28岁
身高1.93米,体重 85公斤,28岁,壮得如 牛的维维安·福突然倒下了, 倒在了他毕生钟爱的绿茵场
据统计,猝死在死亡中 占了15%~30%,猝死 者以10~19岁和30~ 39岁最多
震惊了全球,也警醒了生者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6
院外急救九禁忌
生活是美好的,可随时也会有各种小的意外 情况发生,如何准确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急 救,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7
院外急救九禁忌
一、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 断,应尽快去医院查诊
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兴的边缘或跨科的学科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界普遍认为,急诊医学是指对所有急危重症
病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言的一门学科。是一宏观的概念。 而急救(first aid 或rescue)仅是指对急诊病人的紧急救 治而言 急救是从属于急诊医学范畴的一部分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体检 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了解家庭急救常识 遵医嘱坚持服药 有不适应让家人或周围人群知道、引起关注 有症状应及时就医 忌有病不治、知病不诊、过分紧张、恨病乱治 熟悉并学会拨打急救或咨询电话 拥有社会急救意识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4
院外急救的原则
括4部分:运输、救护、活动ICU和管理部分,高级救护时使用活动ICU, 由专门训练的人员负责操作,代替原来的医士和护士。墨尔本人口2.5 百万,有6个活动ICU,大城市的呼叫急救站的讯号(000)
法国 (SAMU)以“15”作为急救讯号。现在法国全国设立了急救网
络,由SAMU运作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0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与禁忌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送到危重患者身边或发病现 场,并给以初步诊断和处理,维护其基础生命,安全转 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的有效手段,使得院前急救-急 诊科救治-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急诊医疗体系的推广和完善 培训和教学工作 急诊医学的研究工作 与国际急诊医疗界的交往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7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与禁忌
2020/4/1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8
学会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对心跳、呼吸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