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粉生态学(DOC)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蒲公英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生长在各种场所,如草地、道路边缘、山地、荒地、田野、园林等。
蒲公英还常被人们作为传统中草药使用,是营养丰富、功能极其多样的植物。
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提升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开发蒲公英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蒲公英属于菊科,它的开花季节通常在春夏季节,花呈现黄色,开花期较长,相应地期间也会吸引一系列的昆虫来取食和觅食。
这些昆虫会在吸取蒲公英的花蜜和花粉时起到传粉作用,而传授给了蒲公英的花粉,原本仅孕育新生命的种子,更在此过程中,推动了生态系统的运行。
因此,传粉生态学研究的是蒲公英与传粉昆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首先,蒲公英与传粉昆虫的关系如何产生?蒲公英的黄色花朵对于蜜蜂,蝴蝶,甚至是小型昆虫来说呈现极具吸引力。
蜜蜂阿黄蝶和各种蝴蝶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它们会飞到蒲公英附近并降落在黄色花朵上,以收集蜜尘和花蜜为食。
在这个过程中,蔓延的花粉从蒲公英的雄性花器中释放出来并沾附在昆虫的体表,然后随着昆虫飞到蒲公英另一株花上,从而完成了传授花粉到另一株蒲公英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传粉”。
而蒲公英通过释放气味和颜色来吸引传粉者,获得了足够的花粉和蜜蜜分散在秋季的飞行中扩散其种子,不断扩大自己的族群和范围;而传粉昆虫获得了免费而丰富的食物,从而发展出了它们的重要生态角色。
其次,蒲公英的传粉生态学是如何作用于生态系统中的?蒲公英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蒲公英作为重要的蜜蜂源,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园林蜜源,而蒲公英开花期较长,提供了一个长期的食物来源,助力该生态系统中其他昆虫的生存;二是蒲公英是山地或荒地中的优良植物,在这些更为崎岖的栖息场所,蒲公英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承载各种高度分化的生态系统,类似于栖息在同一空间的“生态嘉年华”,助力生态系统的运转和更为繁盛的生长和繁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粉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传粉 黄梅秤锤树 麻花艽 钝叶榕小蜂 钝叶榕 醉翁榆 进化 苏氏熊蜂 花部综合征 花粉管 聚药雄蕊 结实 繁育系统 繁殖生态学 管花秦艽 生物学 生殖隔离和分化 生殖成功 生态足迹 生态学 生境片断化 濒危植物 法医昆虫学 杨氏榕树金小蜂 有性繁殖 开花生物学 开花物候 小种群 大头金蝇 同株异花自交 同域分布 合蕊柱 单体雄蕊 协同进化 传粉生态 互花米草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科研热词 榕小蜂 榕树 非对称性 非传粉小蜂 集合种群效应 雄全同株 钝叶榕 遗传控制 进化 行为趋同进化 花部综合征 花对称性 网络动态 繁殖 稳定性 社会网络分析 物种共存 泛化与特化 欺骗策略 核型不对称性系数 核型 染色体制备 染色体 方法 收益–代价 惩罚 性别分配 嵌套 寄主识别 合作 发育 博弈论 传粉网络 传粉系统 传粉生物学 传粉榕小蜂 传粉小蜂 传粉 互利共生 专性传粉系统 oligodon-form auriculata-form
科研热词 薜荔 爱玉子 榕小蜂 cytb coi 28s 长柄双花木 连接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生境破碎化 特有植物 濒危原因 模块化 嵌套 准噶尔无叶豆 入侵物种 保护对策 传粉适应 互惠网络 不对称性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醇类化合物,它们是无色
的,在蓝色花内能和花色素形成弱的复合物,能使 紫色的或粉红色的花翠素向着蓝色转变。
同时也能使其在液泡内的pH条件下(大约4.5左右) 保持稳定的蓝色。 黄酮苷保护了花色素的正离子使其不被OH-攻击。
蓝矢车菊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2)蝇媒和蜂媒 蜂媒是昆虫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它们之中在 食性和习性上也有很大的分化。有许多蜂是喜花 的,不少种类以花为主。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 蜜蜂科是很大的一个科,包括蜜蜂、熊蜂、切叶
蜂、木蜂等。它们是传粉的主力军。 • 熊蜂和蜜蜂都是社会性昆虫,都已适应了采集花粉
和花蜜的生活。它们的后足都特化成了采粉足,有 花粉刷和花粉篮,巢内建有贮存花粉和花蜜的巢房。 消化道的前端形成能暂时贮存花蜜的蜜胃。 在行为上能通过气味标记和曲折跑动的舞蹈方式给 同伴传递蜜源的信息。 • 蜜蜂采集百花酿造成蜜,1g蜂蜜需要蜜蜂采集 1500朵花。
于大型访问者都不屑一顾。花都靠近地面也不显眼, 花粉也较少。有报道挪威的海乳草和美国的直果草 是蚁传粉的。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海乳草
第二节 花 色
一 花色的化学 1、黄酮类化合物 (1)花色素
花色素是最重要的一类花的色素,可用 盐酸化甲醇从花瓣中提取花色素,粗提取 液再用乙醚提取,经层析可得到花色素苷, 用盐酸煮沸使花色素苷分解成花色素和糖, 再分别定性各自组分。
E.花色素的生物合成
查耳
酮合 成酶
O
异构
糖苷 转移 酶
植物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
NADP 或NAD
(2)黄酮和黄酮醇
A、黄色和无色的黄酮和黄酮醇
C3环上的4位是酮基为
第一章传粉生态学

第一章植物的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年龄46亿年⏹原核生物出现—35亿年⏹19亿年前的元古代出现藻类⏹ 4.4亿年前的志留纪中后期至3.5亿年前的石炭纪,蕨类植物发展成为茂密的森林⏹ 2.2亿年前的三叠纪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发展起来,花粉靠风传播⏹ 1.8亿年前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 1.3亿年前的白垩纪各式各样的花发展起来⏹第三纪(7000-1000万年前)专门取食花蜜和花粉的蜜蜂和鳞翅目昆虫发展起来⏹长期选择进化,被子植物形成鲜艳的花色,芳香的气味,香甜而营养丰富的花蜜第一节传粉⏹外力把花粉带到柱头或珠孔附近的过程叫传粉一、非生物传粉(随机、浪费)1、风媒(95-98%非生物传粉)⏹裸子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荨麻科的部分,毛茛科的唐松草属等特点:分布于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柔荑花序、有长花丝、花暴露、叶小、花早于叶、雌雄异株或异花。
花粉数量大、多圆形、小。
2、水媒花⏹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水下生活⏹18个属,其中17个单子叶植物属,12个是海生的⏹传粉在水面上进行,如川蔓藻、水马齿⏹传粉在水下进行,茨藻、喜盐草和金鱼藻二、生物传粉(80%被子植物)1.脊椎动物传粉者(1)鸟媒南美、澳洲、南部非洲的蜂鸟;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太阳鸟;夏威夷的管舌鸟;印度-澳洲的吸蜜鸟花白天开放、颜色鲜艳、花蜜丰富、无挥发气味山龙眼科、苦苣苔科、荵冬科、芭蕉科(2)蝙蝠媒澳大利亚的猴面包树和龙舌兰,夏威夷的Musa fehi花夜间开放,不鲜艳,有很强的气味,花粉和花蜜丰富(3)兽媒松鼠、鼠和一些低等的灵长类澳大利亚的长吻袋貂,体长7cm,牙齿退化而舌很长,适于采集花蜜,主要采集山龙眼科植物的花。
2.昆虫传粉者(1)甲虫媒金龟子科木兰、壳斗科(2)蝇媒⏹原始形式,喙短、个体小常春藤、露珠草、冬青,花色暗淡,花蜜显露,花冠较短⏹高级形式蜂虻类有长的喙,可达10mm腐蝇喜欢腐臭味--天南星科的疆南星花色暗淡,没有花蜜、有特殊气味(3)蜂媒⏹胡蜂类(花粉胡蜂300余种),有长喙⏹马蜂⏹蜜蜂科,后足特化成了采粉足,有花粉刷和花粉篮等花多是两侧对称,较坚实,有一个平面供蜂降落,花色多为黄色或蓝色,气味清香不浓郁,花蜜是隐藏的但并不很深。
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

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传粉是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传粉昆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传粉者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殖成功率,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影响,包括它们如何促进植物的繁殖、影响植物多样性,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传粉机制昆虫传粉的类型传粉昆虫主要包括蜜蜂、蝴蝶、飞蛾、甲虫等。
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在传粉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例如,蜜蜂是最为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它们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不仅为自身补充营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花粉转移到其他花朵上,从而实现交配。
另外,许多其他昆虫也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依赖关系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依赖关系。
一方面,很多植物依赖这些昆虫进行授粉,才能成功繁殖;另一方面,昆虫需要植物提供食物。
因此,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辅相成,形成了紧密联系的食物链。
对植物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提高授粉效率相比于风力授粉,昆虫授粉通常更为高效。
研究表明,许多具有吸引力花朵的植物通过吸引特定的传粉者来提高授粉成功率。
当多种传粉昆虫在同一时间与同一地点访问同一植株时,它们之间可形成一种竞合关系,提高了授粉效率。
增加种子生产量通过提高授粉效率,传粉昆虫显著增加了植物的种子产量。
在一些实验中,被访问过的花朵生产出的种子数量明显高于未被昆虫触及的样本。
此外,有些研究显示,受益于昆虫授粉后,种子的发芽率和生存率也有所提升。
这帮助植物在恶劣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生存。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促进品种间交流不同种类和色彩的花朵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传粉者,从而使得各种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基因交流。
这种基因交流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了作物或野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抵抗能力。
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群落结构在一个区域内,若某类传粉昆虫数量减少,会直接导致以其为主要传粉者的那些植物数量下降。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述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述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以研究兰科植物的传粉过程为主题,是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当前生态学和植物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此外,它有助于探索和改善兰科植物的繁殖规律、了解其繁殖落后的原因、研究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兰科植物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等,从而在调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是兰科植物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以兰科植物的传粉物质来研究兰科植物的传粉方式,以及兰科植物的传粉媒介如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传粉的方式和过程,传粉动物迁徙的特点、传粉物质的分布和传播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兰科植物的传粉生物学,人们研究了传粉物质的结构和分布、生物学特性、传粉机制及调控等,进而指导和优化兰科植物的繁殖系统。
首先,关于兰科植物传粉物质的结构和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种类的兰科植物中,传粉物质的结构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这取决于兰科植物组织结构和特点。
传粉物质在每一种兰科植物中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多花穗花序型的植物,传粉物质的分布集中在花轴周围,而对于花型的植物,传粉物质的分布更为分散。
其次,兰科植物传粉物质的生物学特性也值得研究,研究表明,传粉物质具有不同的细胞学特性,可以被不同的传粉媒介吸收和利用,这对它们进行传粉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兰科植物传粉物质不仅具有膜通透性,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在高温和低湿等恶劣环境中长期稳定保存,为兰科植物的传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再次,关于兰科植物传粉机制及调控,研究表明,不同的兰科植物对传粉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要求传粉者有足够的食物供给,需要有足够的温度;它们采用不同的传粉方式,如新能源种与传粉昆虫之间的非共生关系;它们利用颜色、香味、结构、位置等特征来吸引传粉者,从而调节传粉效率;同时,它们还可能采取一些激素信号调控传粉。
最后,关于兰科植物的迁徙,研究表明,不同的传粉媒介具有不同的迁徙行为,如蝴蝶、蜜蜂等比较活跃,可以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传粉,但蚂蚁和蜻蜓等空间迁移能力较差,只能在较短的距离内传粉。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1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是进行两性生活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
一般多是被动的雌性分泌散发性信息素,诱引主动的雄性产生性兴奋,但也有由雄性分泌的种类。
自从A.Butenandt等(1961)由雌蚕分离出蚕素醇并确定为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1-醇以来,对各种鳞翅目昆虫进行了研究。
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
除鳞翅目外,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的性信息素的化结构,有的已经确定,但种类不多。
哺乳类也有性信息素,现正进行着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
最近已知有许多例子证明配偶行为是与复数的信息素有关。
已知异种动物间,它们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都是相同的。
应用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
昆虫诱捕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在某些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粘蝇板、粘蚊板等。
虫情预测预报昆虫羽化之后,往往寻找配偶交配,于是利用人工合成雌虫性信息素便可引诱雄虫,从而可以监测和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以及分布区域等。
干扰交配在充满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致使田间雌雄间的交配几率大为减少,从而使下一代虫口密度急剧下降。
联合治虫联合治虫是指将昆虫性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和杀虫剂等联合使用,即用性信息素先将害虫引诱过来,使其与杀虫剂接触而死亡或使之与不育剂病毒及细菌等接触后飞离,通过与其他个体接触及雌雄交配将病毒细菌等传播给雌性个体,并经过卵传给后代,使新生后代感染病毒或细菌,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
[2]○22.介绍3种以上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1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性信息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的传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年龄46亿年⏹原核生物出现—35亿年⏹19亿年前的元古代出现藻类⏹ 4.4亿年前的志留纪中后期至3.5亿年前的石炭纪,蕨类植物发展成为茂密的森林⏹ 2.2亿年前的三叠纪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发展起来,花粉靠风传播⏹ 1.8亿年前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 1.3亿年前的白垩纪各式各样的花发展起来⏹第三纪(7000-1000万年前)专门取食花蜜和花粉的蜜蜂和鳞翅目昆虫发展起来⏹长期选择进化,被子植物形成鲜艳的花色,芳香的气味,香甜而营养丰富的花蜜第一节传粉⏹外力把花粉带到柱头或珠孔附近的过程叫传粉一、非生物传粉(随机、浪费)1、风媒(95-98%非生物传粉)⏹裸子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荨麻科的部分,毛茛科的唐松草属等特点:分布于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柔荑花序、有长花丝、花暴露、叶小、花早于叶、雌雄异株或异花。
花粉数量大、多圆形、小。
2、水媒花⏹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水下生活⏹18个属,其中17个单子叶植物属,12个是海生的⏹传粉在水面上进行,如川蔓藻、水马齿⏹传粉在水下进行,茨藻、喜盐草和金鱼藻二、生物传粉(80%被子植物)1.脊椎动物传粉者(1)鸟媒南美、澳洲、南部非洲的蜂鸟;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太阳鸟;夏威夷的管舌鸟;印度-澳洲的吸蜜鸟花白天开放、颜色鲜艳、花蜜丰富、无挥发气味山龙眼科、苦苣苔科、荵冬科、芭蕉科(2)蝙蝠媒澳大利亚的猴面包树和龙舌兰,夏威夷的Musa fehi花夜间开放,不鲜艳,有很强的气味,花粉和花蜜丰富(3)兽媒松鼠、鼠和一些低等的灵长类澳大利亚的长吻袋貂,体长7cm,牙齿退化而舌很长,适于采集花蜜,主要采集山龙眼科植物的花。
2.昆虫传粉者(1)甲虫媒金龟子科木兰、壳斗科(2)蝇媒⏹原始形式,喙短、个体小常春藤、露珠草、冬青,花色暗淡,花蜜显露,花冠较短⏹高级形式蜂虻类有长的喙,可达10mm腐蝇喜欢腐臭味--天南星科的疆南星花色暗淡,没有花蜜、有特殊气味(3)蜂媒⏹胡蜂类(花粉胡蜂300余种),有长喙⏹马蜂⏹蜜蜂科,后足特化成了采粉足,有花粉刷和花粉篮等花多是两侧对称,较坚实,有一个平面供蜂降落,花色多为黄色或蓝色,气味清香不浓郁,花蜜是隐藏的但并不很深。
豆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和菊科,兰科的60%(4)蝶媒和蛾媒⏹蝶白天活动,视觉发达,对红色敏感,嗅觉不发达⏹蝶媒花白天开放,有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气味不浓。
没有较平的降落台⏹马缨丹和醉鱼草⏹蛾夜间活动,嗅觉发达⏹蛾媒花夜间开放,有浓郁的香味(5)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的传粉挪威的海乳草和美国的直果草是由蚁传粉的。
在撒哈拉沙漠里的高温热土,很少有其它昆虫存在,那里植物的传粉者是蚁。
第二节花色一、传粉者对花色的偏爱不同的传粉者喜欢不同的花色。
蜜蜂、蜂--黄色或蓝色(唇形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豆科),还有白色(槐树),对红色不敏感蝶类--红色或紫色等较鲜艳的花(锦葵)蛾类--白色、淡红色或红色蝇类--暗色、褐色和绿色甲虫--暗色、淡黄色或绿草色蜂鸟--深红色等鲜艳色(木槿、热带的紫葳科、苦苣苔科和玄参科),黄红二色花蝙蝠--白色或土褐色,对气味敏感鼠类--花内常有黑红色苞片并有白色环纹二、花色的化学⏹ 1.黄酮类化合物(有3000余种)⏹(1)花色素(橙色、粉红色、红色和紫色)⏹花青素Cy(品红色),原始花色素,见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风媒花⏹花葵素Pg(深红色),存在于热带较进化的植物中。
是蜂鸟喜欢的颜色。
⏹花翠素Dp(紫色),出现在温带较进化的一些科中。
是蜂喜欢的颜色甲基化:颜色更红甲基花青素—芍药色素;二甲基花翠素—锦葵色素;三甲基花翠素—报春花色素花色素苷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和一些二糖。
提高稳定性。
酰化的花色素苷花色素中的糖常常和有机酸如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和丙二酸结合形成酰化花色素。
提高稳定性。
助色素蓝矢车菊和鸭趾草的蓝花提取的花青素是红色。
助色素有黄酮或黄酮醇类化合物、金属离子花色素的生物合成(2)黄酮和黄酮醇(1600余种)黄色或无色菊科植物的黄色花(isoetin)、陆地棉的棉花色素、欧洲樱草的樱草色素、白花(三羟黄酮醇、四羟…)黄酮和黄酮醇糖苷许多黄酮和黄酮醇也都是以糖苷形式存在查耳酮和橙酮结构和黄酮类不同,性质相似,黄色;查耳酮(90)和橙酮(20)出现在菊科的金鸡菊和大丽花属从红花分离的红色素是查耳酮的二聚体从金鱼草和鬼针草分离出橙酮。
含氮色素呈现黄色到红色,8种存在于藜科、商陆科、仙人掌科和苋科以糖苷形式存在2、类胡萝卜素⏹花中有40余种⏹存在于黄色花瓣,桔黄色花玫瑰-黄花黄素;万寿菊-lycopene三、花的导向⏹1、可见导向⏹花的颜色⏹一品红、叶子花和猩猩草,聚伞花序,花很小。
⏹一品红花序周围的叶状苞片特化并有鲜艳的品红色⏹叶子花花序周围的叶片特化变为粉红色或紫色⏹猩猩草花序周围的叶片基部特化变成深红色当传粉者降落到花上时,花瓣上的花纹图案再将其导入花的深处⏹2、紫外导向⏹黄花的紫外导向⏹黄花有两种黄色素类胡萝卜素黄酮醇⏹向日葵有紫外导向⏹月见草--查耳酮⏹鬼针草--查耳酮和橙酮⏹豆科臭荠属因种而异,C.valentilna—棉花色素,C.emerus—三羟黄酮和四羟黄酮⏹蔷薇科绵刺属6个种--isosalipuposide,8个种是四羟黄酮⏹十字花科的白色花也发现紫外导向,以无色的黄酮醇吸收紫外线四、传粉者对花色的选择作用⏹澳大利亚:花翠素Dp63%,花青素Cy47%,花葵素Pg2%,⏹Pg频率很低是因为那里蜂鸟很少,而Dp高说明昆虫多⏹西印度热带:Dp47%,Cy70%,Pg17%,蜂鸟传粉广泛存在⏹花荵科植物有500余种⏹Harborne等研究花的结构、传粉者和花色素的关系:⏹有蜂鸟媒、蜂媒和蝶媒⏹蜂鸟媒花有长而窄的花冠和深红的颜色⏹蜂媒花有短而开放的花冠,几乎都是兰色⏹蝶媒花花冠介于二者之间,有紫红色和粉红色的花⏹对唇形科花色素分析:⏹6种深红色的花含有Pg;17种红-紫色的花含Cy;26种紫色或兰色的花含Dp。
植物的花色也能因传粉者的改变而变化花荵科的Ipompsis aggregta⏹神农架花色的分类(宴焕成):⏹白色173种⏹黄色155种⏹红色104种⏹紫色花92种⏹美国加州:开阔草原45%黄花;红杉树林91%白色或淡紫色;森林边缘地带是紫色⏹同一植物生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颜色的花:⏹美国北加州的一些草本植物,⏹生活在开阔地带-黄花-蜂媒⏹生活在郁闭地带-白色和粉红-蛾媒⏹植物当迁移到新的栖地能改变花色以适应新环境⏹玄参科钓钟柳属:⏹两个种,一种开红花,鸟媒;一种开蓝花,木蜂媒;重叠地带出现杂交种,紫色花,胡蜂媒。
⏹花色多态现象:十字花科的一种野萝卜(Raphanus raphanistrum)有黄花和白花,粉蝶和尾蛆蝇偏爱黄花,熊蜂偏爱白花。
第三节花的气味⏹花味是较古老的吸引机制⏹甲虫传粉的花有强烈气味无鲜艳的颜色⏹花味的吸引力较花色更重要⏹蜂类较蝶类对气味更敏感⏹夜间传粉花气味更重要⏹Brantjes(1978)实验:⏹白色和有色物体能吸引蛾类做正趋向运动,但不能使其着陆,必须有花味的刺激才能使其降落。
⏹花味浓度梯度导向作用⏹绝对黑暗下夜蛾夜能访问花,说明使靠气味定向一、香味⏹在花的表皮细胞或油细胞中含有精油,它是一种具有挥发气味的油状物,不同花含有不同成分的精油,因而散发出不同的气味。
花的香味常常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Kaiser(1993)根据味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1.白色花型:10%,如茉莉、柚、栀子、晚香玉等;白花,白天没有香味,夜间有,或夜间开放,有花蜜,大多是蛾媒。
香味物质多是直链的萜类(里哪醇、橙花叔醇和法尼醇),伴有芳香醇或酯类化合物(苯乙烯醇)。
2.玫瑰花型清晨开放,有浓郁的香味,传粉者是蜜蜂和其它蜂类。
香味主要成分:玫瑰、百合属、报春花科的仙客来属、豆科的甜豆属3.紫罗兰花型40%,蜂媒花,香味浓郁。
十字花科的紫罗兰花、木兰科的含笑、木犀科的桂花、芸香科的Boronia等4.芳香花型气味成分是酚类化合物。
石竹科的石竹、豆科的决明、49种兰花二、臭味⏹有些花释放令人不愉快的腐臭味或粪臭味。
⏹天南星科、伞型科和芭蕉科疆南星的传粉机制⏹天南星科、紫茉莉科、棕榈科和马兜铃科等开花时有升温现象。
⏹升温机制:开花前一天水杨酸可提高100倍,水杨酸刺激线粒体的呼吸,温度可高出环境22度。
水杨酸诱发加温受光期控制,峰值出现在黎明。
三、花的气味和昆虫信息素⏹昆虫依靠化学信息物质进行觅食和寻偶,植物能利用这样的气味来欺骗昆虫诱使其前来达到传粉的目的。
⏹访花的蜂类80%是为了食物,20%不是为了取食。
兰花-长舌蜂的关系盔兰、南美的热带森林中的爪唇兰和龙须兰等属兰花有最强烈的香味,它们都是由长舌蜂传粉的,但和大多数蜂媒兰花不同,长舌蜂访问它们不是为了花蜜,实际上它们也没有花蜜,而是被他们产生的强烈的花味所吸引。
⏹达尔文对盔兰的传粉也有深入地研究和精彩的论述,他引证克吕格尔博士说:“一方面由于互相竞争,一方面或许由贪恋采集这种物质而失足,他们滚进杓中,此时杓中已由位于蕊柱基部的器官分泌出来的流质灌注半满,于是这些蜂在水中朝杓前方爬行,在杓的前方,杓口和蕊柱之间有一条借蜂爬出孔道。
……当它们夺路而出时,就把花粉团插入到柱头中,……有时很多蜂集中在一起,排成一个连续不断的长列,接踵的通过这个特定的孔道”。
达尔文接着写道:“我们必须相信附属器所分泌异常丰富的流质积聚在杓里,这并不是引诱蜂的美肴,而是为了湿漉他们的翅膀,使他们不得不爬过这一孔道。
⏹雄蜂收集这些气味物质的作用:⏹雄性聚集信息素⏹气味物质被转化成信息素,吸引雌蜂⏹兰花的气味不仅对兰花的繁殖,也对传粉者的繁殖起作用。
四、香料物质⏹玫瑰:味持久而浓郁,香甜而温和,是茶、食品、化妆品的原料。
⏹茉莉:花洁白玉润,香味清雅,被誉为花香之首,是香水、化妆品、饮料和食品的原料。
⏹桂花:香味清雅并有一丝甜味,是茶、食品、糖果的原料。
⏹紫罗兰:花味清香,是重要香料植物。
⏹水仙、晚香玉、菊花、金合欢和熏衣草等。
第四节花蜜⏹花蜜是植物对访花者提供的奖品。
⏹花蜜是蜜腺分泌的,多位于雌蕊基部⏹花蜜的分泌受植物的生理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制约,还和时间节律有关。
⏹不同花因传粉者不同花蜜成分不同。
⏹一天内不同时间浓度也不同。
一、蜜糖⏹15-75%,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也有麦芽糖、海藻糖、蜜二糖、棉子糖、松三糖等。
⏹根据主要糖含量将被子植物花蜜分为3组:⏹1、蔗糖为主⏹2、3种含量大致相等⏹3、葡萄糖和果糖为主⏹随着植物进化,蜜糖由主要是蔗糖发展到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
这对传粉这有利,单糖容易吸收。
⏹不同的传粉者和糖浓度有关系,长舌类喜食中等浓度的花蜜,短舌类(蝇)能吸食更浓的花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