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判断的几个误区 (1)
如何写好比喻句(刘永格)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Thank you for
第二种误区
● 使用俗套或不贴切的比喻。 例如:1.“他蜷缩在旁边,一个如茄子一般难看的人。” 解析:“茄子”跟“难看”能搭多少边儿?比喻牵强! 2.“他的脸红得像个秋天的红苹果。” 解析:脸像红苹果,太俗套了,能想点新花样吗?实在想不出就删掉吧。 总结:贴切的比喻和俗气的比喻是天壤之别,给读者的感觉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如果你为了 比喻而比喻,会把刻意、做作的比喻效果放大数倍,使读者感到突兀、刺眼。
2.他回答不出问题,站在座位上,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3.他愉快的笑了,脸上的皱纹犹如一朵盛开的金菊。
方法七
● 本体和喻体的性质、作用或意义相似。 ● 如: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
六、使用误区
● 第一种误区:在简单事物上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她轻松地迈开步子,像一只母鸡一样翩翩而来。” 解析:走路,是最简单的事情,完全不复杂,真有必须用比喻句才能说清楚吗?只能是徒增累赘, 罗里吧嗦。
练习(以下各句变成比喻句)
● 1.蓝天上布满了星星。 参考答案:蓝天上布满了钻石般闪亮的星星。 2.秋天到了,树叶纷纷往下落。 参考答案:秋天到了,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3.看!田野一片金色。 参考答案:看!田野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4.空中瓢泼大雨,电闪雷鸣。 参考答案:瓢泼大雨夹杂着电闪雷鸣,就好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5.书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让我们变聪明。 参考答案: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第三种误区
● 过多使用比喻句 例如:夜幕四合,秋兰如兔子般在雨中飞奔,像狗一样伸出舌头喘着粗气。她跑到姐姐家,姐姐的 脸红得像猴子的红屁股,灯光把黑夜烫出一个洞,如幽灵般散开。 解析:比喻句使用过多不能推进剧情,再一个点上无病呻吟,拖慢文章节奏。 比喻过多,就相当于强调的东西太多,等于什么也没强调,弄得云山雾罩。与其说形象生动,还不 如说是分散读者注意力。
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知识点总结大全

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知识点总结大全修辞是语文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然而,在修辞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对语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错误进行总结,帮助读者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一、夸张与言过其实夸张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在使用夸张时需注意适度,不可言过其实。
比如,形容一个人的长相时,可以使用“美如天仙”来进行夸张,但如果使用“美得像一个仙子从天而降”,就会显得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比喻的合理性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文章更加形象。
但是,在运用比喻时需要注意比喻的合理性。
比如,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可以使用“善良如水”,但如果形容一个人残忍冷漠却使用“冷如冰霜”,就会显得不合理。
三、错乱的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类成分进行并列,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
然而,在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序。
有时候,由于语序不当导致排比成分错乱,影响了修辞效果。
比如,文章中使用了“她善良、美丽、聪明”,在这个语境下应该使用“她聪明、美丽、善良”才更准确。
四、拟人与比拟的区别拟人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
而比拟则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
在使用拟人和比拟时需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
例如,“月亮害羞地藏在云朵后面”中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中则使用了比拟手法。
五、错用词语在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词语的误用,这会导致修辞的不准确。
比如,“释放了她内心的怨恨”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释放”,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宣泄了她内心的怨恨”或者“发泄了她内心的怨恨”。
六、频繁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频繁使用某种修辞手法也会导致修辞的不准确。
比如,过多地使用夸张手法会使文章显得不真实,过多地使用排比手法会使文章失去重点和层次感。
因此,在修辞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的适度,避免过度使用。
修辞格辨析应该注意的主要要问题

修辞格辨析应该注意的主要要问题写文章时往往要涉及语法、逻辑、修辞三方面的知识。
语法能让文章把话说得通顺,逻辑能让文章把话说得有理,修辞能让文章把话说得优美。
修辞格(修辞手法)在表现形式方面极易混淆,辨别时要格外注意。
一、“博喻”不是比喻的一类,而是“用喻”的方法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有的书上还列入了博喻,这应看做不当。
博喻是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事物。
他笑了笑,奏出了一支曲子。
这曲子,畅达如冲出峡谷的流水,爽利如拂动花枝的春风,轻快如踏着青草的马蹄,炽热如烈焰卷腾的篝火。
二、通感应首先看做比喻通感,是通过比喻把作用于一种感觉器官的事物写成作用于另一感觉器官的事物。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出的名曲。
高考考查的八种修辞分别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常被放在比喻中考查。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代,取其相关;比喻,重在喻,取其相似。
借喻则是在明喻的基础上隐去本体只出现喻体,可以在必要时还原成明喻形式。
借代:旧毡帽朋友们聚集在一起谈今年米价。
(旧毡帽指代戴旧毡帽的农民。
)借喻:红太阳照亮了草原,牧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原成明喻是:共产党解放了草原,就像红太阳照亮了草原。
)四、移觉、移就,拈连的区别移觉,移动感觉,通感的别称;移就,把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在乙事物上;拈连,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顺手用在乙事物上。
移就一般用形容词,起描写性作用,如“这是个苍白的日子”。
拈连一般用动词,作谓语,拈连的两项事物在文中要连说,如“这乌篷船载来了举人的箱子,也给未庄人载来了大不安”。
五、“像”字出现不一定是比喻(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2)天气真热,像是要下雨了。
(感受)(3)他长得像哥哥一样高。
(比较)(4)有些地方,像宜宾、泸州、是以产酒闻名的。
(举例)六、仿词不是窜改成语仿词是根据表达需要,临时造出一个同原来的词语相对、相关的词,以表现一种新鲜感,可收到特殊效果。
修辞常见语病

•修辞格中常见的语病1. 比喻不贴切使用比喻是为了把事物说的具体、确切、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并且引起联想和想象,使人受到感染。
因此,运用比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用容易懂的事物比喻不大好懂的事物;第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一定要和被比方的事物有相似之处;第三,同样性质的事物或相同之处很多的事物不宜相互作比。
下边几个例子都不符合这几个要求,因此造成比喻不贴切。
①她跳水的时候,姿势那样优美,简直像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一样。
②这个烟幕黑的出奇,好象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开的巨大扇面。
③冲锋枪的声音像机关枪一样,嘟嘟地响起来。
例①中用敦煌壁画的“飞天”来比喻跳水的优美姿势,如果人们不很了解“飞天”是什么样,对这个比喻就不好理解。
例②用喷泉喷出时形成的扇面来比喻烟幕的黑色,这两个事物之间没有相似之处,不能构成比喻。
例③用“机关枪”来比喻“冲锋枪”,两者属于同一类事物,不能相互作比。
2. 比拟不当运用比拟(主要是“拟人”),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赋予人以外的事物,使听者或读者获得亲切而鲜明的印象。
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事物,一方面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与人的心情相协调。
如果不符合事物的特点,或者与人的心情不协调,这种比拟就不恰当。
例如:①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两三只蟋蟀在窗下大喊大叫。
②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了。
例①写蟋蟀“在窗下大喊大叫”,这不符合蟋蟀的特点,也不符合人们对蟋蟀叫声的感觉。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蟋蟀们”在园里“弹琴”,既写出了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又写出了儿童天真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比拟才贴切。
例②给“秋雨”以欢乐的感情和动作,这与人们的烦闷心情很不协调。
3. 夸张失真运用夸张要以客观事实际为基础,如果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只凭主观臆造,以为越夸越好,这样就是失去真实感,不能令人信服。
例如:①她讲到在旧社会所受的苦时,眼泪旧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句的语法辨析

地 涌上 街 头 ,北 京 立 刻 变 成 了欢 乐
间没有相 似点 ,所 以不构成 比喻 ,
所 以这句 虽然 有 比喻 词 “ 像 ” 好 , 但 没 有起 到 联结 主语 和宾语 的作 用 ,因此 ,这句不是 比喻句 ,只属 于描写方式 中的想象 。
喻词 )
个 大火炉前 面…… ( 卖火柴 的 《 这 句 话 的 主语 是 “ 女 孩 ” 小 ,
小 女 孩 》 )
和 “ 独木舟”是同类事 物 ,但是在 外延上不重合 ,在文中具有 “ 又窄 又深” 的相似点 ,因此 ,这句话可
以看作是 比喻句。 同样道理是的句子还有 : “ 老
来颇 费精力或 者争论 不休 。其 实 , 我们可 以从语法分析上 的角度来辨
析 比喻句 。从语法分析上看 ,比喻
句是这样表 述的 :把 本体 ( 主语 ) 比作 喻 体 ( 语 ) 宾 ,或 者 用 喻 体
从 以上 的例子分 析来看 ,我们
可以得出一条规律 :比喻句中的本
体一般充当句子中的主语 ,喻体一
课标实验教材的课文 )
1 人 们 在 地 上 撒 满 了凤 凰 花 . 的 花 辫 ,好 像 铺 上 了鲜 红 的 地 毯 。
另外 ,在 E常的教学当中 ,也 l
有 老师 认 为 同类事 物 不 能构 成 比 喻 ,更为这个 问题争论不休 。从语 法分析上看 ,只要在概念上不是重
在 E常的教学中 ,经 常有一些 t 似是 而非 的句 子 引起 老师 们 的争 论。这些句子有 个最 大的特点是具
象。 7 那花 苞米粒 般 大 小 ,散发 .
潮。 (我们成功 了》 《 ) 本体 :是主语 “ 人”和 “ , 歌” 喻体 :是 宾语 “ ”和 “ ” 海 潮 ,即
易误判断的句子将比喻和拟人

易误判断的句子将比喻和拟人1. 如何能轻易的分辨比喻句和拟人句“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写,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
与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触酣鞭叫庄既彪习波卢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而那些头上扎着红头巾,身上穿着绿裙子的一串红围着金鱼池,跳起了欢乐的集体舞(拟人)。
村前村后的稻子,低头弯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拟人)(郭锐)。
2. 拟人和比喻的句子拟人:1、春天总是带着一种水仙裙摆般素静淡雅的羞涩。
2、春天是波光流转的明眸,光彩圆润;春天是樱桃樊素口,灵巧动人;春天是杨柳小蛮腰,纤细可爱。
3、春天母亲又苏醒了,她哺育小草,呵护大树,孕育生命,温暖人间,使世界一片生机盎然。
4、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飞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把春风春雨送到人间。
5、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6、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7、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8、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9、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10、太阳一跳一跳的升起,金色的光辉洒满世界。
比喻:1、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2、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雨后,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4、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5、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6、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7、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8、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9、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10、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望采纳.比喻:3. 怎样判断“比喻”和“拟人”区别:1、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辨析

比喻句的辨析第一篇:比喻句的辨析1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比喻句的辨析,有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2下面属于比喻句的是,看到这样的题目,有的同学就比较头疼了,这些句子看起来都很像,到底哪一句才是真正的比喻句,比喻句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这节课就听老师讲一讲什么是比喻句以及如何辨析比喻句。
3.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2)茫茫的草原仿佛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3)大象的耳朵就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上面这些就是典型的比喻句。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些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小船,把草原比作地毯,把耳朵比作蒲扇,通过这样打比方,是不是觉得这些句子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呢?4通俗地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5很多比喻句中,都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有些没有这些词语,但也是比喻句。
比如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这个句子把儿童比做花朵,也是一个比喻句。
6但是,是不是有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呢? 答案是:不一定。
要构成比喻句,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这两种事物,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如果是同类的事物,是不能算比喻句的。
7比如说,(1)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这是同类相比。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这是表示猜测,不存在把其中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这是表示想象。
(4)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这是举例。
上面这几个例子都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但都不是比喻句。
另外,要注意一点的是,相互作比较的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点,就是他们之间要有相同的地方,你听明白了吗?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题目,8(1)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
比喻句易混淆的句子

比喻句易混淆的句子1. 比喻句和排比句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
比喻就是平时说的打比方,比喻句的形式多,容易与有几种句式混淆,我们怎样区别它们呢?⒈缩句找特征。
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简单的比喻句比较好找,如“老师像辛勤的园丁”。
本体是老师,喻体是园丁,喻词是像。
但句子长了就比较难找,所以先要将长句缩成短句,这样就容易了,如“接着,从船底喷出强大的气流,气垫船就离开了水面,象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驰。
”可缩成:“气垫船象箭一样飞驰”,它的本体、喻体、喻词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⒉换词法。
用“是”作喻词的比喻句,与有此含有“是”的句子容易混淆,我们可以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
如果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
如:“老师是园丁”把是换成像“老师像园丁”,句意没变,是比喻句;“他是战士。
”换成“他像战士。
”句意变了,不是比喻句。
⒊去词法。
比喻句中的喻词“好像”是不能支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
如:“猫的眼睛好像蓝宝石。
”去掉“好像”就不通,是比喻句。
“我们好像见过面。
”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读通,所以不是比喻句。
⒋窢场促渡讵盗存醛担互加词法。
有此比喻句不用喻词,我们可以加上喻词来辨析它。
比喻就明显了。
如“弯弯心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加上“好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排比句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排比句是由排比组成的句子。
例如在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雨是最寻常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都是排比的例子。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2. 比喻句和排比句的区别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句判断的六个误区
丁银显
一、误把比较当比喻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解析:此语句出自太史公之口,被毛泽东引用于《为人民服务》一文,而在牵涉到这一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大部分资料中,都把这句话的修辞看成是“比喻”。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首先,把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其意义为:“人终有一死,要么(有时)比泰山更重(死得有意义),要么(有时)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死了都不值一提)。
”这句话中根本无法确定“本体”和“喻体”,更不要说“比喻词”了。
其次,单就“于”字的解释来看,是“比……更……”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就其表述的本意来看,是表比较而不是“比喻”。
二、误把同类事物的描写当比喻
例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藤野先生》鲁迅
解析:这句话出自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涂有华表,外强中干的丑态的描写。
因其有“宛如……一般”的字样,被各种教辅资料定为“比喻”修辞。
其实,这只能算同类事物的描写,而不是“比喻”修辞。
理由如下:
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然是本质不同而具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
如果把这句话的“本体”和“喻体”挖掘出来,其形式是“……辫子……宛如发髻一般”,其本质是“头发……宛如头发一般”。
因为描写的对象本质都是“头发”,所以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如果这是比喻句的话,那么“我家有一头小猪,宛如大猪一般”也就无疑是比喻句了?
三、误把类推当比喻
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散步》——莫怀戚
解析:这句话出自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儿子建议母亲“出去走走”而母亲应允的结果推理。
因为有“像……一样”的字样,同学们经常把它看成是“比喻句”,人为“像……
一样”是明显的“比喻词”。
其实这句话根本找不到“本体”和“喻体”,只是一种行为状态的类比推理,不是比喻句。
四、误把程度描写当比喻
例如:“我的心痛得像刀绞一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
解析:这句话同样有“像……一样”的字眼,但只是“心痛”的程度的描写,不是“比喻”修辞。
因为这句话中根本没有“喻体”——如果把“心”看做“本体”。
那么,“喻体”就没有了着落,“刀绞”是一个主谓短语,根本不可能对应于“心”而成为“喻体”。
五、误把比拟当比喻
例如:“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
解析:这句话的修辞,是“比拟”中的“拟物”,即把人当物来写。
“夹着尾巴逃跑”是“敌人”狼狈逃窜的一种状态。
造成这种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同学们在进行判断思维的过程中,主观臆断地加入了一个“意象喻体”,比如“狗”,进而把这句话在思维进程中意向性地变为“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原本没有“喻体”的句子加进了一个莫须有的“喻体”——“狗”。
故而造成判断的失误。
六、误把借代当借喻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解析:这句话用的是“借代”的修辞,而同学们往往会误判为“借喻”。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借代”和“借喻”两种概念本质的混淆。
把握和区别这两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
体),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
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
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
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
借代了。
如:“……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是比喻句。
后文直接用“圆规”代指“杨二嫂”就是借代——“……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所以,“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
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
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再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
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
巾。
总之,一种修辞手法的判断,必须牢固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在充分理解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地址:贵州省威宁县哲觉镇哲觉中学
邮编:55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