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1. 概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难受到行为需要静止来平缓)(心肺都参与气的生成,所以有些患者心悸时呼吸憋闷)2. 鉴别诊断:心悸特点: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伴有乏力烦躁、头晕耳鸣、失明健忘等,主要由于情志诱发。
(1)【简答题】区别惊悸和怔忡:①惊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骤遇惊恐,过度紧张等诱发,实证多,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发发作时如常人。
②怔忡: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气虚则劳动耐量下降,动动就累了),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呈持续性,病情较重,平素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2)奔豚:是癔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自觉有气向上顶,有时间杂恶心、呃逆等。
3.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与虚和痰有关,治疗用朱砂安神丸。
《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用血府逐瘀汤(胸闷不能按,晚上睡觉不能盖被子)。
4. 病因:情志波动(惊)、体虚劳倦(水饮凌心射肺等)、感受外邪、饮食药物。
5. 基本病机:(心神不安——病性分虚、实)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邪扰心神(痰火,水饮——饮邪上泛凌心,淤血),心神不宁。
6.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7. 【备注】(痰和饮的概念:饮是清稀流动的,痰是黏稠的。
)(阴虚患者多夹火——舌红少苔脉细数,日久则生痰;阳虚患者多夹饮——喘、肿、夜间不能平卧)8. 治则:补虚泻实安神(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矿物药物,往下走)9. 证型:【备注】1.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心气虚则悲,故心虚的患者常觉不开心),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开九窍)、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⑤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⑥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优势病种_心悸

市中医医院心悸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患者的主症〔可有心悸、心绞痛、无力、头晕、晕厥〕、舌苔脉象诊断。
①、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②、兼症:胸闷不舒,易冲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那么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③、诱因:情志刺激、惊慌、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④、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制定,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诊断。
①、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病症与相关病史。
②、进展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病类诊断:〔1〕分清虚实心悸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淤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病症,推断脉症从舍。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害怕,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心悸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掌握心悸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
3. 学习心悸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了解心悸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心悸的定义: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心跳加快,心慌不安等症状。
2.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心跳加快,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伴随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3. 心悸的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诊断。
4. 心悸的鉴别诊断:与其他引起心悸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进行鉴别。
5. 心悸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整心脏功能,安神定志。
6. 心悸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7. 心悸的预防和调护措施:包括生活作息规律、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运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悸的定义、临床表现、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调护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心悸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心悸病例分析的能力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心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
2. 每个课时安排:45分钟。
六、教学内容1. 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习心悸的中医病因,如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虚弱等,以及心悸的中医病机,如心脏气血阴阳失调、心神不宁等。
2. 心悸的辨证论治:学习心悸的中医辨证方法,包括实证和虚证的鉴别,以及心悸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和代表方剂。
3. 典型病例分析:分析心悸的病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
轻度心悸心慌诊断详述

轻度心悸心慌诊断详述*导读:轻度心悸心慌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般指心跳每分钟少于60次或是超过100次,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最常用。
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
这时,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心脏24至48小时的跳动捕捉心律失常。
若还不能发现,可通过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
应与下面的症状进行相鉴别: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年轻女性为什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呢?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还查不出来原因。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4.饭后心悸饭后心悸是气血两虚的症状之一。
气血两虚证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化气所致。
5.劳累后心悸劳累后心悸指患者进行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后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如果仅仅是偶然出现的心悸,应该调整最近生活作息或是饮食习惯。
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做些运动锻炼身体。
如果是经常性出现心悸最好就医明确诊断,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轻度心悸心慌的诊断,轻度心悸心慌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轻度心悸心慌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心悸 中医内科

论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治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心
砂
胆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气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虚
定惊
人参益气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胆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
气
萼梅、佛手
虚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 乌梅、瘪桃干
心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胆
气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虚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中医内科教研室Biblioteka 2 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水
饮
凌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水
饮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中医内科心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治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治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心悸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心悸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心悸概述心悸(palpitation),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
发生与体虚劳倦、饮食不当、七情内伤、感受外邪、药物损伤等有关。
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本病分为惊悸和怔忡。
如果是惊悸,病程短,病势轻,全身情况尚好,病因消除或经过适当治疗能逐渐痊愈,预后良好。
如果是怔忡,病程较长,病势较重,出现厥逆、喘脱、真心痛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英文名称:palpitation。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
主要病因:体虚劳倦、饮食不当、七情内伤、感受外邪、药物损伤。
检查项目: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如果出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注意祛除病因,充分休息,避免迁延日久,并发厥逆、喘脱、真心痛等。
临床分类:1、心虚胆怯证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宁,容易受惊吓,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梦中易醒,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2、心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精神疲惫,肢体乏力,食欲不佳,舌淡红,脉细弱。
3、阴虚火旺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过度思虑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4、心阳不振证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活动后尤为明显,面色苍白,肢体不温,怕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
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
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
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
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
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二、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
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
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