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然而,近年来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首先,滇池面临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和工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进入湖泊,增加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滇池,造成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超标。
其次,滇池的水质持续下降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滇池的水质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很多居民被迫购买瓶装水。
此外,滇池的水生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威胁到湖泊的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湖泊水污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滇池的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监测,才能及时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其次,加强农业和工业污染的管理。
对于农业活动,政府应该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对于工业企业,要求其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加大投入,加强滇池水环境治理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资金投入,用于修复湖泊的生态系统和提高水质。
开展湖泊植物治理和湿地修复工程,改善滇池的自净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滇池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善滇池的水质,保护滇池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研究与展望

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研究与展望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研究与展望一、引言滇池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水质恶化、湖岸退缩、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滇池流域的水资源,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保护治理研究,以寻找可行的措施和策略来解决滇池流域的问题。
二、滇池流域的现状和问题1.水质恶化:滇池水质受到污水排放、农业非点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恶化已成为滇池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2.湖岸退缩:长期以来,滇池湖岸退缩问题严重,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流动性增加,湖泊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生态系统退化:滇池湿地是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湖岸退缩、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滇池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三、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研究1.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滇池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是保护滇池的关键,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水资源利用状况、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
2.湖岸退缩治理:对于湖岸退缩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加强湖岸植被保护、湖泊堤岸修复等措施,以减缓湖岸退缩的速度,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人员通过湿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等措施,试图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
四、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的展望1.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促使滇池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2.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绩效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滇池流域的保护治理提供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
4.加强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社会对滇池流域保护治理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滇池流域的合力。
滇池 治理方案

滇池治理方案引言滇池(Lake Dian),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和中国南部第六大淡水湖。
由于长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滇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亟需治理。
本文将就滇池的治理方案进行探讨。
目标滇池治理的目标是恢复其生态功能,改善周边环境质量,提升水域水质,保护滇池的生物多样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水资源。
治理方案1.水污染治理滇池的水质受到工业、农业、城市污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水污染是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污水处理: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污水排放企业的执法力度,确保污染企业按照规定进行治理。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滇池水质的影响,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2.水资源保护滇池是云南省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保护水资源是治理滇池的重要内容。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及时获取水资源变化信息,合理调度水资源的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倡导节水用水的生活习惯。
•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稳定。
3.生态环境恢复滇池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治理方案还应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
具体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加大植被恢复的力度,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增加滇池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泥沙的外源输入。
•鱼类放流:组织鱼类放流活动,增加滇池的鱼类资源,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
•水体整治:加大河道清淤、水体疏浚等方面的力度,保持水体的流动性和清洁度,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施措施为了顺利实施滇池治理方案,需要以下的实施措施:1.专家团队的组建:成立滇池治理的专家团队,包括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
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54 X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滇 池是 我 国著名 的高 原淡水 湖泊 , 属金 沙 江水系 , 于 昆 明市南 端 , 位 湖体 略 呈 弓形 , 弓背 向东 , 北 南 长 约 4 k 东西最 宽 处 1 .k 平 均水深 4 4 水 面积 30 m , 0 m, 2 5 m, .m, 0 k  ̄库容 1 . r 。滇 池具 有城 市供 水 、 29亿 I l 3 工 农业 用 水 、 蓄 、 调 防洪 、 游 、 旅 水产 养殖 等多 种功 能。 随着经 济社 会持续 发 展 , 池水 污染 日益 严重 , 滇 水质
劣于 V类 ( 如图 1 图 2 , 污染 极其 严 重 。而且 水 质 指 标 C D T 、 N和 C l 、 )水 O 、 P T h a浓度 呈 上 升 趋势 , 表 明滇池 富 营养化 和有 机污 染 日益加重 。 1 2 滇池水 污染 成 因 导致滇 池流 域水 环境 污染严 重 的原 因 , . 主要 有 以下 4个 方面 。 () 1 滇池 已进入 老 龄化 阶段 。滇池 至今 约有 3 0万 年 的 漫长 演 变历 史 , 4 在现 代 演 变过 程 中 , 面不 水 断缩 小 , 湖盆 变浅 , 滇池 目前 的水面积 仅 为古滇 池 的 2 % , 5 蓄水量 仅 为古 滇 池 的 19 , 池 已演 变 为半 .% 滇 封 闭性 湖泊 , 年平均 流 出水 量约 14 .9亿 f , 占蓄水量 的 1 %[ , 而导 致 湖水 置换 时 间 长 、 n 仅 3 1 3从 i 湖流 流速
严峻 。
滇池水污染治理研究

第5卷 第1期2007年3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 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V ol 15 N o 11March ,2007收稿日期:2005211207作者简介:马巍(1976-),男,四川平昌人,博士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研究。
E -mail :mawei @ 文章编号:167223031(2007)0120008207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马巍1,李锦秀2,田向荣3,廖文根1(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化中心,北京100044;31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北京 100053)摘要:在总结滇池水污染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湖泊老龄化、污染物超量排放、流域水资源匮乏、水流及物质交换不畅等是滇池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综合治理、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等水污染防治策略及若干关键控制技术,提出了滇池环湖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额,并结合滇中调水规划,模拟预测引水济滇的水环境改善效果及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的水环境影响,可为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滇池;水污染治理;总量控制;引水济滇;运行方式中图分类号:X 524文献标识码:A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 ,东西最宽处1215km ,平均水深414m ,水面积300km 2,库容1219亿m 3。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滇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急剧恶化,基本上10年下降一个等级(从20世纪60年代Ⅱ类下降到90年代劣Ⅴ类),水体富营养化异常严重。
滇池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滇池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滇池治理现状分析1. 水质污染严重滇池水质受到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的影响,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影响了水质。
2. 生态系统恶化滇池的水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严重。
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滇池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利用。
3. 管理体制滞后滇池的管理体制存在不适应当下环境治理需要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不够协调,管理手段不够完善,导致滇池治理工作难以有力推进。
二、滇池治理目标分析1. 恢复水质通过控制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滇池水质。
2. 保护生态系统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手段,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少水华发生,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
3. 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协作机制,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管和执法体系,提高滇池管理水平。
三、滇池治理措施分析1. 加大环保投入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2. 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湖岸带和水生植被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3. 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滇池治理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跨部门协作,完善法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治理效果。
四、滇池治理效果评估1. 水质改善情况随着滇池治理措施的实施,滇池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水质指标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2. 生态系统恢复情况经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滇池的水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水华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3. 管理效果评估滇池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管理水平和治理效果都有了显著提高。
五、滇池治理可行性评估滇池治理工作的实施,对于滇池的水质改善、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体制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滇池治理的可行性得到了初步证实。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六、滇池治理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滇池治理工作的力度与投入,推进滇池治理的各项措施。
昆明市关于滇池污染治理报告范文

昆明市关于滇池污染治理报告范文尊敬的各位朋友:今天就来给大家唠唠咱昆明滇池的污染治理这事儿。
一、滇池的“病症”滇池啊,以前就像一个生了重病的老人。
那湖水的颜色有时候看着都吓人,一股怪味儿,湖面上还时不时漂着垃圾。
为啥会这样呢?一方面,周围的生活污水直排滇池,就像好多人都往一个干净的锅里乱倒脏东西。
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少,那些化肥、农药随着雨水就流进滇池了。
还有啊,一些工业废水也偷偷摸摸地往滇池里跑,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二、治理措施——对症下药。
# (一)污水治理。
1. 生活污水。
咱就先从生活污水下手。
政府花了大力气来修建污水处理厂。
就像给滇池周边的每个小区、村子都安上了一个大“净水器”。
现在污水都得乖乖地先进污水处理厂,经过一道道工序,把脏东西都去除掉,变成干净的水才可以放出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乱排了。
而且,还铺设了好多污水管网,把分散的污水都集中起来,就像把乱跑的小羊都赶到羊圈里一样。
2. 工业废水。
对于工业废水那可是零容忍啊。
环保部门就像一个个严厉的警察,天天盯着那些工厂。
要求工厂必须自己先把废水处理到合格标准才能排放,如果不听话,那就狠狠处罚。
很多工厂都更新了自己的污水处理设备,现在排放的废水都干净多了。
# (二)农业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能忽视。
咱们开始推广绿色农业,告诉农民伯伯们少用那些污染大的化肥和农药。
还搞了一些示范田,让大家看看用生态的方法种地,产量也不会低。
同时呢,在农田和滇池之间搞了一些生态隔离带,就像给滇池围上了一层防护网,把那些可能流进滇池的脏东西都拦住。
# (三)湖泊清淤与生态修复。
1. 清淤工程。
滇池里堆积了好多淤泥,这些淤泥就像滇池肚子里的坏东西,散发着臭味还占地方。
于是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淤工程。
这就好比给滇池做一次大扫除,把湖底的淤泥都清理出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啊,各种大型设备在湖里忙活着,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在清理自己的蜂巢。
2. 生态修复。
光清理还不够,还得让滇池自己有恢复健康的能力。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2007年11月目录第一章水环境状况 (3)第一条社会经济状况 (3)第二条“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3)第三条水污染物排放现状 (3)第四条水环境质量状况 (4)第五条污染成因分析 (5)第六条水环境压力分析 (5)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6)第七条指导思想 (6)第八条规划原则 (6)第九条规划时段 (7)第三章规划目标 (8)第十条总体目标 (8)第十一条水质目标 (8)第十二条污染控制目标 (9)第四章规划任务 (9)第十三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9) 第十四条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削减城镇污染 (10) 第十五条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湖泊生态功能 (11) 第十六条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全面控制工业污染 (13)第十七条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 (13)第五章保障措施 (14)第十八条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4)第十九条强化环境法治,依法追究责任 (15)第二十条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 (15)第二十一条完善监控体系,提升监管能力 (15)第二十二条加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16)第二十三条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 (17)第二十四条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 (17)附表一水质状况表 (18)附表二水质目标表 (19)附表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表 (20)附表四流域综合整治项目表 (22)附录重点监管企业清单 (26)第一章水环境状况第一条社会经济状况滇池流域涉及昆明市主城区(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呈贡县、晋宁县和嵩明县,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2005年,流域内人口332万人,城镇化率超过80%;流域内GDP 844.6亿元,占昆明市GDP的79.5%。
第二条“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十五”期间共安排新建项目26个大项,计划投资77.99亿元;“九五”续建项目12项,实际投资10.41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现状从目前来看,滇池流域虽然投资大部分资金来进行改善,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滇池水污染的程度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先进并且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管理手段来进行规划。
基于规划时间这个角度来讲,滇池以往的规划注重短期规划,其目的主要对水污染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提升环境检测管理水平的目标等等。
但是,从目前滇池水域水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的规划已经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需要长期并且科学的战略方针来进一步指导。
目前中长期滇池战略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有这些特征,以2006年到2011年来看:第一,非常重视水流域尺度上的系统性,这点的提出与“十一五”之前的规划有不同,主要是在单个污染源上;第二,基于水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方面来分析,找出水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将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出发点,要定出约束指标来控制区域资源开放与经济发展;第四,滇池五年规划中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没有长远性、持续性、前瞻性的规划意识,没有制定规划的评估与反馈,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目地上本来具有差异性,主要重点就是为滇池治理提供战略性引导与发展性思路。
因此,需要注重几个问题:滇池水环境趋势变化的系统评估以及诱因识别;明确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优于短期规划内容的战略方针等等。
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
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
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具体方法中长期规划目标主要在于:第一,综合评估的加强。
主要是对滇池水质变化以及流域范围内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加强分析,掌握相关数据与资料;第二,构建系统集成。
收集好关于滇池水流域的所有资料,掌握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结论的方式进行集成;第三,战略规划。
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方案。
关于滇池水流域中长期规划的框架,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战略目标;二是,模式路径;三是适应调控。
以技术框架的三个主要部分,来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需要研究的步骤进行明确,主要有6个具体步骤:发现问题-诊断调控-基础规划-方案规划-调控与评估-战略规划;然后将水环境承载力方案以及总容量控制方案为基础来具体实施:第一,以水环境承载力情景方案为载体,将滇池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叠加,然后在水质模型中输入污染负荷来让水质进行响应;以这个为基础,对总量的空间分配进行明确,然后规划在不同流域中消减污染物的具体战略方案。
依据不同规划分区的总量控制与不同情景的源输入,从而制定出以分区为标准的空间分异性污染控制战略方针;第二,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标准,对滇池流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将社会经济实际发展中带有的不确定性充分考虑进去,从而对水环境承载力情景进行设计,将之作为滇池流域水质恢复方案的基础输入条件;以水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主要标准,对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效率、方向进行明确,并汇总到滇池流域的总体发展方案当中。
三、滇池流域富养化控制策略1.分析问题从这些数据来分析,即使消减了高负荷,又在巨额投资防治污染的驱使下,因为滇池水流域的特殊水文地质、底泥、气象等等,这些潜水湖泊特征的存在,即使有更多的防治措施还是不能有效降低蓝藻的周年性爆发。
研究的同时,还发现即便在TP、TN高浓度的条件下,滇池外海也存在着部分不爆发蓝藻水华的地带,因此,就滇池水域水体而言,容易富营养化,只是对水质改善并不断提升TN、TP浓度的水质标准,并不能绝对性能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危险系数,当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下转第26页)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丁福荣(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创鑫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曲靖655331)摘要:云南滇池水污染非常严重,根据水污染相关决策的要求,针对滇池,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止的“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的远景规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以及相关的补充报告等等。
本文在规划的指导之下,针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止规划进行研究,尝试性提出云南滇池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滇池;水污染;富养化控制;措施(上接第24页)因此,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到底是主要控制水质指标,还是主要以抑制蓝藻水华与恢复滇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2.控制目标措施若要成功控制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的频率,单纯的控制TN与TP,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上,这个在短期的规划内经济上难以实现,相反即使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让TN与TP符合V类水质附近标准,对水量与水动力的条件进行改善,对滇池水生态系统进行分期、分布的恢复,从基础对外海水质进行有效改善,实现生态恢复,对蓝藻暴发进行有效控制,作为一条有效思路与途径,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分析。
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滇池治理思路应从主要依靠流域污染负荷削减转向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在流域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达到水质目标;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丁福荣(1973.2-),女,云南沾益人,水质监测工程师,研究方向:自来水监测。
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毕竟有限,三峡工程是不能代替洞庭湖防洪工程建设的。
3.血吸虫病不断流行、土壤潜育化危害加重血吸虫病是洞庭湖区一种严重的地方病,它寄生于钉螺内,而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严重危害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据文献记载1990年调查资料,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人数,每年堤垸内203人,占21%;每年堤垸外753人,感染率占79%。
血吸虫病感染季节主要是在夏秋季节,在90年代中后期堤垸溃决、洪灾频繁,钉螺向垸内扩散或通过涵闸向沟渠扩散,疫区面积逐渐扩大,危害十分严重。
泥沙淤积引起洞庭湖的湖床抬高,相应水位也抬高,突出地产生垸老田低现象。
湖床高出垸田,造成土壤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潜育化。
汛期时水量加大,水位高导致稻田次生潜育化。
全部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4.湿地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树进入洞庭湖的湿地,成为该湿地的外来入侵特种[4]。
开挖杨树林的排水系统,使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和浅水湖沼变得干涸了,以至变成了陆地。
湿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湿地的生态格局遭到了破坏,打破了原来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生物灾害加剧如东方田鼠数量成倍增长,为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
二、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1.控制化肥、造纸等行业工业污染造纸、化肥等行业是湖区的主导工业也是污染大户,对于这两个行业企业要分类管理,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建议予以扶持并组建大型化肥、造纸生产企业集团;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辅以行政措施坚决予以关闭。
对于各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制氮、磷等污染物大量排入湖区内,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提高治污能力。
2.建立长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洞庭湖泥沙含量高、积聚快的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随着河水注入洞庭湖,泥沙主要两部分,80%以上来自于长江上游“四”,另一部分来自于本省湖南“四水”流域。
解决洞庭湖泥沙的积聚问题,关键是建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加强对该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减少水土地流失对洞庭湖的不利影响。
3.加强湖区的防洪、蓄洪能力建设在四水上游和长江修建水库,一方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水沙对游的灾害,三峡水库的建立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沙的危害,但应制定一个综合策略,有利于处理好荆江、洞庭湖的江湖关系。
另外洞庭湖区河网复杂,平垸行洪,纵横交错是行洪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5],加大对他们的整治力度,对4水河道进行扩充,扩大行洪能力;对3河系洪道以堵支并流、稳定行洪能力为主。
4.加强对钉螺、东方田鼠的防控,控制外来特种入侵因为退田还湖后的部分堤垸长时间被水淹没,钉螺容易扩散,人畜易被感染。
应采取疏浚河道,开挖拦螺网或隔离沟等血防工程等措施,治理钉螺的生存环境,切断钉螺的传播途径;东方田鼠的发生与前一年的洪水有关,应根据前年有效预测进行提前预防与控制;要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防止泛滥和失控,对湖区内其它物种造成危害。
5.加强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给予预报,并利用“3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的洞庭湖湿地数据库并建立模型,指导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和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1]付俊杰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载于《百度网》2011.9[2]谢永宏王克林任勃杨刚李峰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28[3]姜加虎黄群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生态学学报》2004年第2期[4]李秦晋赵运林庹瑞锐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30(1)[5]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1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