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安徽省2021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安徽省2021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30分)1. (1分) (2019高二下·蛟河期中) 《礼记·丧服小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尊祖故敬宗”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 . 规范宗教仪式B . 阻碍社会进步C . 禁锢人们思想D . 传承中华传统2. (1分) (2019高一上·深圳月考)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家国一体”的我国古代社会中,先民们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 . 分封制B . 宗法制C . 郡县制D . 中央集权制3. (1分)(2018·江苏模拟)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 .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 .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 .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 .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4. (1分) (2015高一上·阳高期中)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庭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 职责细化,各负其责B .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5. (1分) (2015高一上·务川期中)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中央集权”指的是()A . 全国政事无论大小都有皇帝最后裁决B . 全国所有大小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D .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6. (1分) (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 黑格尔说: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但对东方世界来说,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实行()A . 郡县制B . 世官制C . 分封制D . 皇帝制7. (1分) (2017高一上·东台期中)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题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東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侣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批评和监督。…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オ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A. 西晋、唐朝B. 东汉、隋朝
C. 西晋、隋朝D. 北朝、唐朝
13.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统一B. 政权并立C. 民族交融D. 江南开发
14.高明的《琵琶记》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16.“人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別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安徽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新版)

安徽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A . 分封制度被破坏B . 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 . 等级制度被破坏D . 贵族特权被废除2. (2分) (2015高一上·连江期中) 下图为2008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大田县魁城连氏宗祠龙井祠的题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祠实际上和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 . 禅让制B . 世袭制C . 分封制D . 宗法制3. (2分) (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 .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 (2分) 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应是A . 郡县制B . 察举制C . 九品中正制D . 科举制5. (2分) (2018高一上·扶余期末) 假如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位高官应是()A . 丞相B . 御史大夫C . 太尉D . 郡守6. (2分)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 . 分封建国B . 剥夺王侯爵位C . 推恩令D . 监察制度7. (2分)《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精选全文,可以编辑修改文字!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件数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件数铁农具所占百分比(约)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
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
《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
安徽省2021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

安徽省2021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5高二上·宝安期中)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A . 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B . 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 . 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2. (2分)(2017·株洲模拟)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 . 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 . 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 . 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3. (2分) (2019高二下·长治月考)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 .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B .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C .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D .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4. (2分)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
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 . 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B .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C .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D .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5. (2分) (2016高一上·石门期中) 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
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
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A . 小宗B . 大宗C . 嫡长子D . 族长6. (2分)(2017·新课标Ⅰ)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自测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自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3分)A. 分封制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D. 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答案:C解析: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虽然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并未彻底解决;同时,分封制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反而使诸侯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虽然分封制在后期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但这并非其初衷和主要作用。
因此,C项“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是正确表述。
2.下列关于秦朝的郡县制的表述,错误的是(3分)A.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C. 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D. 郡县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答案: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其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郡守和县令等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因此,A、B、C三项均表述正确。
而D项“郡县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错误,因为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才开始推行的。
3.下列关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3分)A. 颁布“推恩令”B. 设立刺史制度C. 实行察举制D. 设立“中朝”制度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设立“中朝”制度则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使决策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而察举制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3分)A.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B.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C. 三省六部制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 三省六部制是秦朝时期的主要行政制度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重要行政制度,其中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1]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1]](https://img.taocdn.com/s3/m/23728bf0192e45361166f52d.png)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内外服制度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庶子”“宗也”等信息,可判断出是宗法制,强调嫡子才有祭祖的权力,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注重继承人的品德与能力,故排除A项;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因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且与《礼记》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2.“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一宴饮礼仪反映出西周政治生活的突出特点是A. 等级森严B. 血缘至上C. 层层分封D. 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分明,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器具规格不一样,故选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森严的等级而没有突显血缘的内容,也并不是强调分封制下的层层分封,故排除BC项;三代时期,我国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
3.考古工作者在西周晋国的公室墓地,发现了九组19位西周时期的晋侯及夫人墓葬,该发现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世系完全相对应。
这反映出A. 正史记载的历史并非都是信史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更高D. 不同史料的互证有利于认定史实【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有利于认定晋国历史,故D项正确;A项叙述正确,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错误;史学著作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并一定高,故C项错误。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西周时,各国视江南为蛮荒之地。
至春秋,《左传》载,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国语》提到,吴王视夷狄为外人,自认为是华夏成员。
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吴国贵族具有周室血统B.南方逐步认同中原文化C.宗法分封制度广泛推行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加强2.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材料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A.铁器在农业上得到普遍使用B.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C.铁器已替代木石器和青铜器D.铁器使用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3.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代表作。
下表为《黄帝四经》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A.黄老学是以儒家为其内核的思想流派B.黄老学反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C.黄老学为秦统一和以法治国奠定基础D.黄老学体现了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4. 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他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A.巩固边防维护统一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加强中央经济控制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6.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日:“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含朴素的唯物论7.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
“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 社会动荡不安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丝绸之路开辟4.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
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5. 《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A. 宣政院B. 腹里C. 理藩院D. 驻藏大臣6.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1 -C.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7. 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A.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8.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上古时候……圣人出现后,用钻木取火的方法使民众能吃到熟食。
)下列有可能最早品尝到熟食的古人类是A. 圣人B. 元谋人C. 北京人D. 河姆渡人9.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 开始实行分封制10.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11.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 重农抑商B. 实行什伍连坐C. 奖励耕织D. 按军功授爵12.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A.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B. 发展私学教育C. 挽救奴隶制度D. 研究人和人类社会1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 1 -立于A. 公元3世纪后期B. 公元3世纪前期C. 公元前3世纪后期D. 公元前3世纪前期14.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B.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D. 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15.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16.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17. 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
这表明A. 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 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 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D. 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18.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①《赤壁之战形势图》②《三国鼎立形势图》③《淝水之战形势图》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开放的社会D.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19. 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 1 -- 1 -A. 成汉B. 西秦C. 西凉D. 北燕20.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 战国商鞅变法B. 西汉休养生息政策C. 魏晋时期租调制D. 唐朝两税法22. 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①交兵部出兵 ②交门下省审议③交尚书省处理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①③②D. ②①③ 23. 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融合,血统不保B. 南北统一,武人当道C. 科举推行,名门败落D. 三省六部,权相难现2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5.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
该画卷最可能是A. 《禹贡地域图》B. 《女史箴图》C. 《齐民要术》D. 《送子天王图》26. 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 注重“以文治国”B. 中央集权加强C. 冗官现象严重D. 理学影响深远27.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实现了富国强兵B.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C.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 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28.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这带来的影响有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 ①③B. ②③C. ①②D. ③④29.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 匈奴统治者B. 女真统治者C. 契丹统治者D. 党项统治者30. 12世纪后期,有一位统治者百姓誉为“小尧舜”,他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大定之治”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组图片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1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4分)(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6分)(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5分)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三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2分)依据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试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突厥、吐蕃、靺鞨)的方式有哪些。
(4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经略吐蕃、台湾的措施和意义。
(6分) (4)如果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
(2分)- 1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20分)(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个人的品行和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2. (20分)(1)措施:“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和亲;结盟;册封(任意四点即可,答出具体史实也可)(3)措施:吐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意义: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