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10篇

《鸿门宴》说课稿10篇《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教学目的:1、理解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
2、了解课文安排情节曲折,完整的特点。
3、学习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掌握古汉语常识及字义。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与情节。
2、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字、词、句常识。
教学难点:1、人物的形象。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鸿门宴》,展开与项羽、司马迁的心灵对话。
二、历史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鸿门宴”。
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
(8分钟)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自主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2.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3.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
(2分钟)四、理清故事情节1、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本文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2、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樊哙力斥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五、研讨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情节有“三起”“三落”,请在文中找出。
2、小结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发展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高潮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席结局张良留谢六、探究人物性格1、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均为古代叙事散文,这些文章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它所叙述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精炼,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智慧,还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矛盾斗争的复杂性,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鸿门宴说课稿11篇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
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
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情节概述法2、讨论质疑法3、人物品评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1. 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说课稿)

张良留谢(五起) 沛公诛奸(五落)
2.人物特点
将 领 谋 士
豪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 项羽:பைடு நூலகம்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刘邦:
范增 :深谋远虑,赤赤丹忠心,但越俎代庖,没
鸿 门 宴
司马迁
切入角度
1.文言重点字词句
2.欣赏和理解叙事艺术
课时
3课时
主题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问题探究
1.情节
2.人物特点
3.描写方法
1.情节
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有把项羽分析透彻,思虑不周。
张良: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深谋远虑,赤丹忠
心,善于分析他人心理。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3.描写方法
①对比手法:(项羽对范增的献计、刘邦对张良的献计所表
现出的不同态度。)
②行动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外貌描写
三、作业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 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辅助板书
(手写)
情节 五起五落
将
项羽 刘邦 范增 张良
人 物
领 谋 士
忠臣: 樊哙
对比、行动、语言、外貌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以叙事为主,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颇具特色。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记叙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争夺天下时的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练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篇章,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但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作品主题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2、探讨项羽失败和刘邦成功的原因,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鸿门宴》优质课说课稿

《鸿门宴》优质课说课稿【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教学目的:1、理解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
2、了解课文安排情节曲折,完整的特点。
3、学习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掌握古汉语常识及字义。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与情节。
2、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字、词、句常识。
教学难点:1、人物的形象。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鸿门宴》,展开与项羽、司马迁的心灵对话。
二、历史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鸿门宴”。
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
(8分钟)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自主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2.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3.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
(2分钟)四、理清故事情节1、__中心:鸿门宴__线索:杀不杀刘邦__顺序:时间顺序__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2、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樊哙力斥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五、研讨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情节有“三起”“三落”,请在文中找出。
2、小结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发展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高潮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席结局张良留谢六、探究人物性格1、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是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单元的讲读篇目,由七个段落组成,节选自司马迁的文史名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
它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等四组不同性格的人物,体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堪称史传文学的经典名篇。
为使学生真正了解《鸿门宴》所代表的《史记》集史实和传记于一身的突出特点、成就,及按照《教学大纲》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为是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又依据《教学大纲》中相关“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和《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规定,我将教学重点二确定为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幸”“如”“举”“谢”等,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因为《鸿门宴》的篇幅较长,用一节课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有较大难度,所以围绕着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重点实词、活用字及特殊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等方面实行充分的、有目的的预习,以减轻课上负担,提升课堂效率。
我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的片断以引出项羽的结局,指出失败的原因是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中酿下的祸根,由此导入《鸿门宴》。
这个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理解到鸿门宴这个事件是历史的重要转折,加深感受。
对《鸿门宴》一文的教学,我分为提问预习、概述情节、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刻画方法和总结全文六个步骤实行,其中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和刻画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所在。
下面就每个步骤具体说说我的想法。
一、提问预习部分。
我设置了相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习题,历史背景则采用学生口述的方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故事背景的预习情况。
二、概述情节部分。
对鸿门宴文脉的把握,我要求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
这能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地熟悉故事,把握矛盾迭出、三起三落的情节,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更为翻译理解和分析人物奠定基础。
我的答案提示全部采用四至五字的概括,并串联成线,连贯清晰:
曹范项张刘刘项范项樊项沛张项沛
无增伯良项邦羽增庄哙王公良王公
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
告项张计婚罪宴意剑帐酒逃谢璧奸
密羽良策姻座
三、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
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
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协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
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理解,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四、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
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持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
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
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能够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
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理解,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个点能够鼓励学生实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协助学生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能够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实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对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能够,不求答案一致。
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五、刻画方法部分。
因为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个条,所以学生自己就能够很快归纳出来。
六、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实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两点: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
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板书设计能够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