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中的应 用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电机应用实例

2实现 步骤
2 . 1环 境 线 性 化 电机 存 在 死 区特 性 , 这种 非线 性 是 不期 望 的 。 因为 本 次 实 验 的
1主要控 制原 理
基础是线性定常系统 , 在实 际控制中为达到理想控制, 需消除死 区, 1 . 1状 态反馈 原 理 对于示例 电机来说 , 死区为1 . 8 9 V一 2 . 2 1 V, 消除的方法是死 区中点 即2 . 0 5 ±0 . 1 6 V。 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二阶系统极点 的任意配置 , 其动态性能一定 值 加上 死区长度 的一半 , 2 . 2电机 建 模 会优于 只有 输出反馈的系统。 设受控对象 的动态 方程 为
’ 5
1 0
孽
进 行辅 助分析 和设计 , 并运 用S i mu l i n k 实时控制功 能设计控 制器 , 使 系统 满足给 定的性 能指标 。
关键词 : 控 制 系统 控 制 原 理
中图分类 号: T P 2 7 3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9 4 1 6 ( 2 0 1 3 ) 0 6 — 0 0 3 4 — 0 2
传 函 :
毒
, 可 得 :
。 因 T 已 求
出, 只需借助 电机角度闭环 系统的超调量( % :P 一 扣, √ 一 ) 就可确
定 开 环 增 益 K( 示例值 : K=1 0 . 6 ) 。 2 . 3将 传递 函数 转化 为状 态 空间模 型 由步 骤 2 可得到传递函数 , 选择状态变量x 1 和x 2 , 所 以状 态 方
现 代控 制理 论 是建 立 在状 态 空 间法 基 础上 的一 种控 制 理 论 , 对 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状态变量来进行。 与经典控制理 论相 比, 其所能处理 的控制 问题要更加广泛 , 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 性系统 , 定常系统和 时变系统, 单变量 系统和多变量系统, 所采用的 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 行。 本论文通过为小型直流 电机机组设计完整的位置控制系统 , 采用 现 代 控 制 理 论 状 态 反 馈 和 状 态 观 测 的 原理 。 功 能 强 大 的M a t l a b / S i mL l f i n k 软件 , 在对 控 制 系统 进行 分析 和设 计 时发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S i mu l i n k N 与硬件 设备 实现 实时控 制 的功能 , 最终, 使得整 个系 统能 够 满 足给 定的性 能指 标( 无静态误 差 , 电机 响应 时间< D . 3 s , 超 调量< 2 0 / J 0 ) 。
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控制理论不断发展,先进控制理论已经成为电机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它可以实现对电机系统的快速精确控制。
本文将围绕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 模型预测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MPC)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先进控制方法之一。
它是一种基于模型的预测和优化控制方法,它通过预测模型未来的行为,来优化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在电机控制中,MPC能够实现对电机速度、电流、位置等参数的精确控制。
它使用先进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电机系统的动态特性,并对模型进行预测和优化,从而能够实现对电机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2.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AC)是一种能够自动适应系统变化的控制方法。
它能够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系统动态变化,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 非线性控制
非线性控制是一种能够处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
它能够处理电机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特性,从而实现对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4. 观测器设计
观测器是一种能够通过系统输出来估计未知状态的方法。
它能够实时估计电机系统的位置、速度、电流等状态,并实现对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5. 鲁棒控制
在电机控制中,鲁棒控制能够处理电机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它能够预测电机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并调整控制器来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实现对电机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电机控制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电机控制技术的分析与应用一、电机控制技术介绍电机控制技术是一种将现代控制技术与电机驱动技术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技术。
电机控制技术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应用于电机控制系统中,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和高效运转。
二、电机控制技术的分类1、伺服控制:伺服控制是指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控制的一种系统。
通过将电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与参考信号进行比较,控制电机的运动轨迹。
2、矢量控制:矢量控制是一种通过精确控制磁场的方向和大小来控制电机运转的技术。
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转速和扭矩控制。
3、直接转矩控制:直接转矩控制是通过控制直接输出电机转矩来控制电机的运转。
它可以实现快速的动态响应和高效的能量利用。
三、电机控制技术的应用1、电动汽车:电机控制技术在电动汽车中广泛应用,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利用和精确的控制。
目前,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2、机床控制:电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机床的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加工,提高了机床的生产率和制造精度。
3、航空航天:电机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控制和高可靠性的运行。
四、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电机控制技术将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反馈来自主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工况。
2、绿色化:电机控制技术在未来还将会趋向于绿色化,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型。
3、高可靠性:电机控制技术将会趋向于高可靠性,对于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领域来说,高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电机控制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床控制、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未来电机控制技术将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电气控制理论与应用

现代电气控制理论与应用现代电气控制理论与应用是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核心应用,包括工业自动化、交通运输、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
本文将主要讨论现代电气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
一、现代电气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1.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是电气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实现与控制器的信息交互。
而信号处理技术则负责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等处理,以提高信号质量和可靠性。
2. 控制器设计与算法控制器设计是电气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系统对外部输入信号的响应和输出信号的控制策略。
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3. 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建模通过将实际物理系统抽象成数学模型,以分析和预测系统的动态性能。
仿真技术则用于验证和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减少实际实验的成本和风险。
二、现代电气控制的应用领域1. 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电气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生产线、机器人、仪器仪表等设备的控制与调节。
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
2. 交通运输现代交通运输中的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控制、信号灯控制、交通管理等方面。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通过电气控制技术实现了交通信号的优化调度,减少了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3. 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电压、频率的调节和电网稳定性的维持等。
通过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运维和优化调度,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4.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电气控制系统广泛用于飞行控制、导航、通信等方面。
借助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飞机的自动驾驶、精确的导航定位和高效的通信传输。
三、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与网络化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控制系统正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现代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在电气工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现代控制技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为支撑,将数学、控制理论、信息理论、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稳定、智能的控制系统。
在电气工程中,现代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电网等领域,显著提高了工程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自动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性能。
首先,现代控制技术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
传统的电动机驱动系统采用的是传统定频供电,无法实现对机械运动过程的精确控制。
而随着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变频调速系统成为电动机驱动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
变频调速系统通过对电动机的电源电压和频率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对机械运动过程的精确控制。
同时,变频调速系统具有起动电流小、转速范围宽、能耗低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电动机驱动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现代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自动化生产线是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自动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现代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自动化装备的控制和生产调度系统的控制。
自动化装备的控制主要应用于自动化流水线、自动化机床、自动化机器人等生产设备中,通过对设备的控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而生产调度系统的控制主要应用于生产线上物流运动的控制,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最后,现代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其具有智能化、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等特点。
现代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主要包括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对接入电能进行监测和控制、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调度等方面。
通过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电网能够更有效地分配电力资源,减少能源浪费,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算法和策略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电机控制中,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机系统的控制性能,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介绍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一、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速度控制中的应用电机速度控制是电机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在给定负载和参考信号下,精确地控制电机的转速。
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在电机速度控制中应用广泛,但存在参数调节困难、响应速度慢等问题。
而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电机速度控制的性能。
1.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在模糊环境下实现精确的控制。
在电机速度控制中,可以利用模糊控制器根据电机速度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来调节电机控制信号,提高速度控制性能。
3. 非线性控制:电机的特性往往是非线性的,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难以满足电机速度控制的要求。
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以根据电机的非线性特性进行建模和控制,提高速度控制的性能。
常用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包括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二、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在电机位置控制中的应用电机位置控制是指精确地控制电机的转角或位置。
在电机驱动系统中,电机位置控制常用于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需要精确定位的场合。
先进控制理论及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机位置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1. 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预测,并对控制器进行优化。
在电机位置控制中,可以建立电机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来优化电机的位置控制性能。
2.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可以根据系统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系统具有自适应能力。
在电机位置控制中,电机的负载和环境等因素会不断变化,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提高电机位置控制的准确性。
3. 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一种针对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控制方法,可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电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电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一、引言电机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机自动控制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机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二、电机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电机自动控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三个方面。
1.控制对象电机的控制对象是电机的运行状态,通过对电机电参数及机械参数进行测量和控制,可以实现电机运行状态的控制。
电机控制对象主要包括电压、电流、转速和转矩等参数。
2.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是指根据已知的输入信号直接控制电机的电压或电流等参数,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缺点是精度较低。
闭环控制是指将电机的控制对象与反馈信号相比较,根据误差信号来控制电机的输出,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精度高、系统可靠性强。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
控制器作为电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根据反馈信号和控制算法计算出控制信号,传感器用于测量电机的各项参数,执行机构实现对电机参数的控制。
三、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以机械制造和化工工艺两个领域为例进行介绍。
1.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中,电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床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等方面。
例如,在数控机床中,通过对电机速度和位置的控制,可以实现机床零件的高精度加工。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工件自动送料、自动切割和自动装配等功能;在工业机器人中,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臂的自由运动和高精度重复定位,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2.化工工艺在化工工艺中,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液位、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的准确控制,保证工艺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例如,在化工过程中,通过对电机转速的控制,可以实现流量的准确控制。
在溶液制备中,电机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溶液搅拌和均匀混合,提高溶液的品质和效率。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与电机控制刘北0703010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703班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的具体应用:自70年代异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方法提出,至今已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异步电动机模拟成直流机,通过坐标变换的方法,分别控制励磁电流分量与转矩电流分量,从而获得与直流电动机一样良好的动态调速特性。
这种控制方法现已较成熟,已经产品化,且产品质量较稳定。
因为这种方法采用了坐标变换,所以对控制器的运算速度、处理能力等性能要求较高。
近年来,围绕着矢量变换控制的缺陷,如系统结构复杂、非线性和电机参数变化影响系统性能等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伴随着推进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和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是人工智能控制,这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的前沿性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正在逐步实用化。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直接驱动技术,这种零方式消除了传统机械传动链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运动精度。
但是,这种机械上的简化,导致了电机控制上的难度。
为此,需要电机控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
这正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和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领域。
电机的现代控制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息息相关,已在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一、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1、 定、转子磁动势矢量三相感应电动机是机电能量转换装置,这种的物理基础是电磁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磁场能量的变化。
因此,磁场是机电能量转换的媒介,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为此,对各种电动机都要了解磁场在电动机空间内的分布情况。
感应电动机内磁场是由定、转子三相绕组的磁动势产生的,首先要确定电动机内磁动势的分布情况。
对定子三相绕组而言,当通以三相电流A i 、B i 、C i 时,分别产生沿着各自绕组轴线脉动的空间磁动势波,取其基波并记为A f 、B f 、C f ,显然它们都是空间矢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转矩控制是把转矩作为直接控制变量,利用离散的逆变器开关 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矢量轨迹控制的同时实现对转矩的直接控制。
由于直接转矩控制不是通过定子电流来间接控制转矩,因此省掉了 电流或电压的控制环节,这对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是有利的。直接 转矩控制是直接将转矩检测值与转矩给定值进行滞环比较,根据比较结 果选择开关电压矢量,开关电压矢量可以直接控制定子磁链矢量的速 度,也就实现了对转矩的直接控制。滞环比较器相当于两点式调节器, 滞环比较器属于Bang-Bang控制,使转矩能快速调节。另外,直接控制 的运算均在静止的定子坐标系中进行,不需要旋转轴系到静止轴系的变 换,也就不需要像矢量控制那样进行复杂的矢量变换或坐标变换;由于 不需要磁场定向,也就不需要复杂的磁场定向算法,大大简化了运算处 理过程,提高了控制运算速度。
电磁转矩生成的实质是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磁场是由定子电流产 生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控制方式,最终都只能通过控制定子电流才能 实现对转矩的控制。从这一点上说,PMSM直接转矩控制其实并不“直 接”,因为它不是直接将作为控制变量,而是通过定子电压来间接控 制。其中的表达式为
(15) 式中,,为定子时间常数。
矢量控制系统当电压源逆变器时,为加电流快速闭环控制环节,将电压 源逆变器构成为电流可控PWM逆变器。直接转矩控制可以直接利用电压 源逆变器,不需要电压解耦,直接对逆变器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直 接转矩控制的解耦体现在选择合适的矢量开关电压,通过它们的径向分 量和切向分量来独立地控制定子磁链矢量的幅值或转速。
传统的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一般需要四个调节器,而直接转矩控制 只需要速度、位置调节器和两个滞环控制器,这不仅使控制系统得到简 化,也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三、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的比较 直接转矩控制 PMSM直接转矩控制的实质是通过控制交轴电流控制转矩,所以直
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在转矩控制原理上是相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控 制方式上。
组,定义正向电流产生的空间磁动势波基波的轴线为该相绕组的轴线, 亦即、、是以为轴线沿圆周正弦分布的空间矢量,各自的幅值是变化 的,取决于相电流的瞬时值,即有
(1) (2) (3) 式中,为极对数;为每相绕组匝数;为绕组因数。当相电流瞬时值为正 值时,磁动势矢量方向与该相绕组轴线一致,反之则相反。 2、 定、转子电流空间矢量 与定、转子磁动势矢量类似,转子电流也可能理解为三相矢量。考虑 到功率不变约束,确定单轴线圈有效匝数为每相绕组有效匝数的倍,于 是可以得出 (4) 同理,有 (5) 或者 (6) 式中,、、是转子实际电流,、、是以静止轴系表示的转子电流,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经转子频率归算后的电流。 3、 定、转子电压空间矢量 感应电动机在运行中,就控制相电流而言,外加相电压相当于系统的 外部激励,可以通过调节相电压来改变相电流,进而控制电动机内的磁 动势和空间磁场,实现对电动机物理量的矢量控制。从这个角度说,可 以将电压看成是空间矢量。 同定子电流空间矢量一样,可以将定子电压空间矢量定义为 (7) 在电动机矢量控制中,一般是通过控制三个相电压来控制电压空间矢 量。当A相绕组正向连接,B和C相绕组同时反向连接时,则有 (8) (9) 即 (10) 4、 定、转子磁链空间矢量 由电工理论可知 (11)
所以,若电流是空间矢量,则磁链一定也是空间矢量。同定子电压空 间矢量一样,可将定子磁链空间矢量定义为
(12) 式中,是链过定子A相绕组磁链的总和,包括它的自感磁链,也包括其 他定、转子绕组对它的互感磁链,对和也是如此。
同理,在以转子自身旋转的abc轴系中,定义转子磁链空间矢量为 (13)
而以轴系表示的转子磁链空间矢量为 (14)
直接转矩控制是将转矩直接作为控制变量,从控制转矩的角度出 发,强调的是转矩的控制效果,追求转矩控制的快速性和准确性。直接 转矩控制是控制定子磁链适量的走走停停,通过控制定子磁链矢量相对 转子磁链矢量的平均旋转速度来控制电磁转矩,这种控制过程始终是在 动态下进行的。不需要给出定子磁链矢量精确的空间位置,只需要了解 定子磁链矢量所在区间的位置,因此位置检测比较简单。
现代控制理论与电机控制
刘北 07030107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703班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自70年代异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方法提出,至今已获得了迅猛的 发展。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异步电动机模拟成直流机,通过坐标变 换的方法,分别控制励磁电流分量与转矩电流分量,从而获得与直流电 动机一样良好的动态调速特性。这种控制方法现已较成熟,已经产品 化,且产品质量较稳定。因为这种方法采用了坐标变换,所以对控制器 的运算速度、处理能力等性能要求较高。近年来,围绕着矢量变换控制 的缺陷,如系统结构复杂、非线性和电机参数变化影响系统性能等等问 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伴随着推进矢量控制、直接转矩 控制和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是人工智能控制,这是电机 现代控制技术的前沿性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正在逐步实 用化。
纵观电机工业的发展史,几乎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有理论方面的突 破。但现在作为一些较成熟的现代交流系统,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理论不太容易。因此今后的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将现有的各 种控制理论加以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或者将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引 入电机控制,走交叉学科的道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智能控制 研究很活跃,并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应用。典型的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
电机的现代控制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息息相关,已在为先进制造技 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 究和开发。 一、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1、 定、转子磁动势矢量 三相感应电动机是机电能量转换装置,这种的物理基础是电磁间的 相互作用或者磁场能量的变化。因此,磁场是机电能量转换的媒介,是 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为此,对各种电动机都要了解磁场在电动机空间内 的分布情况。感应电动机内磁场是由定、转子三相绕组的磁动势产生 的,首先要确定电动机内磁动势的分布情况。对定子三相绕组而言,当 通以三相电流、、时,分别产生沿着各自绕组轴线脉动的空间磁动势 波,取其基波并记为、、,显然它们都是空间矢量。对于分布和短矩绕
控制和基于专家系统的控制。由于智能控制无需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并 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因而许多学者将智能控制方法引入了电机控制系统 的研究,并预言未来的十年将开创电力电子和运动控制的新纪元。比较 成熟的是模糊控制,它具有不依赖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能克服非 线性因素的影响、对调节对象的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等等优点。 模糊控制已在交直流调速系统和伺服系统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它的典 型应用如:用于电机速度控制的模糊控制器;模糊逻辑在电机模型及参 数辨识中的应用;基于模糊逻辑的异步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基于模糊 逻辑的智能逆变器的研究等等。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探讨将神经网络控 制或专家系统引入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 获得实用性结果。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直接驱动技 术,这种零方式消除了传统机械传动链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极大地 提高了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运动精度。但是,这种机械上的简化,导 致了电机控制上的难度。为此,需要电机控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 新。这正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和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领 域。
二、三相感应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不同,它是直接将磁通和电磁转矩作为控 制变量,因此无需进行磁场定向和矢量变换,这种对电磁转矩的直接控 制,无疑更为简捷和快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正因如 此,虽然直接转矩控制从理论提出到实际应用都滞后于矢量控制,但由 于该方法本身固有的优势,使直接转矩控制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越来 越受到重视,进展的步伐也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