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性欲的,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从出生时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有限的活动中获得生理的舒适感,从那时起,性观念便在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成人的习惯把性欲与生殖自然的紧密相连,混为一谈,以及某种文化氛围导致的性压抑,对婴儿的性欲,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唇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获得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的接触之际,婴儿会感到及度的愉快。
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吸允手指,婴儿在吸允时表现的幸福敢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
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紧抱在怀中,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模子感情交融,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关怀,树立乐观、自信和自尊。
因此,母乳喂养的意义远比营养学的意义大的多,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门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了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的快感主要方面。
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致,男孩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
这时父母就要逐渐引起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到厕所去排泄,不要任其作为,毫无控制,否则,长大后对孩子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耐心的与愉快的训练他们,粗鲁急噪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所有的功能都是可畏的、可鄙的,以至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是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它同时也包括了儿童内心的期望和认同。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0-2岁
3-4岁
婴儿时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有限,未形成明确的性别认同。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开始对 性别角色有了简单的理解,学 会区分男性和女性,并且开始 展现出不同性别的行为表现。
5-7岁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逐渐意识 到自己的性别并且更加深入地 认知了男女性别的标签和特征, 同时也开始有了对于性别角色 的期望和偏好。
防止歧视
避免对女孩的歧视行为,让她 们在学校中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避免因性别而造成的生活上的 失落和挫折。
性别角色发展的实际应用
兴趣爱好 教育选择 社交行为
女孩需要在学校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她们在 美术和文学方面优异的才华。
尊重儿童的性别认同,从而帮助他们选择他们 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和职业。
培养男孩和女孩之间良好的社交行为,帮助孩 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差异与相同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 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对于男性或女性怎样行为、思考和感受的社会角色的看法 和信念。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他们 的生活的重要性。
性别角色的定义
社会规范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设定的规范和期望。
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的普遍观念和信念。
3 未来生活
性别角色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和 家庭生活都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在小学儿童中的表现
1
性别特定的游戏
男孩会玩传统的竞争性游戏,女孩则可能玩偏向服装和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
2
互动方式
男孩常常采用实体化的,更多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友谊和好感,而女孩则更加内向, 喜欢以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情感和友谊。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整体性和交互性的例子

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整体性和交
互性的例子
儿童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身高、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动作技能的发展变化也属于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是指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对儿童的发展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不是独立发展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相交织、共同发展的。
举个例子:大脑的发育是生理维度的发展,这些生理上的发展又是孩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生理基础。
正因为大脑的发育,2到5岁孩子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比0到2岁有大幅度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也比0到2岁孩子更好。
所以我们无法割裂地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可能这个月专门培养认知发展,下个月突击培养社会性和情绪发展。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历程

新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
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24
新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
件反射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
极强化;积极惩罚;消极
惩罚;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
12
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接受排
便训练。
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
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包括学
习独立,接受个人的力量,
学习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
和攻击。
肛门性格: 过早、过于严格
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
成年后表现为过于守秩序、
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
心强等。
13
性器期(3~6岁)
比多集中投力放在生殖器 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 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1
主要学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自然成熟理论 四·日内瓦学派
2
《一》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力比尔 埃里克森---发现观
精神分析法
3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理论
人物: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压抑 情结 童年的阴影 催眠 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 本我 超我 3、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荣格 集体无意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5岁 希望
恐惧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5-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人们生命周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身心发展有着特定的特点。
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指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生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发展是其身心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器官功能的成熟。
在儿童阶段,身高、体重等指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此外,他们的骨骼、肌肉和器官也在逐渐发育和成熟。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进一步加快,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性征开始出现,如发育乳房、月经初潮等。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在认知方面,儿童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思考。
而青少年则开始发展出更为成熟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
情感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更加多变,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开始与他人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发展表现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同时他们也开始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儿童时期,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共享,开始形成友谊,也会受到同伴间的影响。
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开始探索自我,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四、教育和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和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他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和支持来自家庭的关怀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总结起来,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
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社会参与能力的成年人。
性心理学-二级考试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1.克拉夫特一埃宾第一个使用“性学”这一术语。
(×)1906年,德国医学家布洛克用人类学方法对性障碍进行研究并首次使用了“性学”一词。
克拉夫特·埃宾于188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一书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现代性学奠基之作。
2.在性反应上男女都有不应期。
(×)性不应期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男性在一次射精之后,没有能力立即进行第二次射精,医学上称为“不应期”。
通俗说是指一次性生活结束后,在产生第二次性高潮前必有一松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使有充分的性刺激,也不会引起性欲与性冲动。
3.父母对生殖器官与性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4.少年性倾慕导致早恋的性越轨。
(×)5、性器官指与性交和获得性满足有关的器官及组织区域。
(√)6.老年因衰老而丧失性能力。
(×)没有必然联系,性能力除生理外与心理及其它环境因素有关。
7.人类性行为即性交行为。
(×)凡是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都是性行为。
现代性学家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将正常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性性行为: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
这类性行为所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满足或者只是弥漫性的性愉悦,而不以性高潮为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
包括男女之间的鸿雁传情,互赠信物,眼送秋波以及花前月下的漫步,互勉互慰的言语交流等。
(2).过程性性行为: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行为。
(3).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
8.被誉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霭利斯,其一生代表作是《性心理学研究》7大卷。
(√)9.女性可拥有多重性高潮能力。
(√)10.儿童性游戏会给儿童带来危险的后果。
(×)儿童性游戏的基本本质是游戏,而不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导读: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
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
(此分期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不同)……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
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
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
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
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
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
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
适而安静的现象。
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
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
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
时期。
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
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
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
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
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
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