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补充!发展和变异,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扩展的!建构和解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子诗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为线索细读庄子则可以体悟庄子思想的内涵"成玄英把至人!神人和圣人看作是庄子所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 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在成玄英看来,为了显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功用名殊,把这种人又分为不同的三个类别,即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不同之人,由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郭象指出至人!神人和圣人(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具有如下特点:

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之逍遥也"

玄同彼我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也即是正确对待物我关系,做到物我齐一"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顺应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因此,玄同彼我既是达到逍遥的一种方法又是逍遥的一种状态"玄同彼我必须取消物我界限,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把外物形器看作是逍遥的障碍: 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惟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鸠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方有物也"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为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人只有无己,取消自身形体对心灵的束缚,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才可以逍遥,但世人大多拘泥于形器,无法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特点,强调取消自我是物我齐一的关键:

乘天地之正,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所以,正确处理物我关系就是要使主体不为外物所羁绊,取消物我对立,使万物处于一种自由兴发的自然状态"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无己状态"郭象云: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顺物就是取消物我对立的紧张关系"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也把那种不受限于物欲之人称为至人:

至人知道,内冥诸心,而泯绝于寄,故曰无己"所以,至人无己就是主体自我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种不为物欲所限制的状态"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的展开是从鲲鹏和蜩鸠的对比入手的"逍遥游开篇描写了逍遥游的壮观景象"鲲鹏的体积实在是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时极其壮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宏大的场景注定实现起来是很困难的,要随海运,要上到九万里高空,一去就要六个月之久"但是飞行于榆枋的蜩和鸠也可达到自己的逍遥,而且实现条件更为简易,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但要承认,虽然不同的生物都可以达到适性逍遥的状态,但是和那些飞行于榆枋间的蜩与鸠比较起来,很明显在庄子眼中,鲲鹏式逍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逍遥"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这一连串的反问表达了庄子的价值取向: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那种最高层面的逍遥!因为蜩与鸠和鲲鹏比起来虽然也能逍遥,但是不如鲲鹏更逍遥,但鲲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比起来还是逊色,列子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比起来又是差了一筹"这也就是庄子所言的小大之辨"限制逍遥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是生物自身的小大,这种小大不仅仅是逍遥主体自身体积的小大,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囿于己见才是造成自身小的重要原因"仅仅形体的大并不是达到逍遥的充分条件,只有心境的开阔,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大)才是逍遥的真正前提,正如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所言: 鹏之飞也,必待于野马尘埃之相吹也"无野马尘埃则大翼不能举,此所以明物虽大必有待而后行,非自然而然也,虽大不能免于累"纵然是高举远飞的鹏,最终还是要有所待而行,所以精神境界的大才是真正的大"明朝陆西星强调人的身体可以很广大,但是主体思维更为重要,是入道的关键,胸次开阔者方可入道,而执于我见则是入道的障碍:

夫人必大其心,而后可以入道"故内篇首之以逍遥游,游,谓心与天游也"逍遥者,汗漫自适之义"夫人之心体本自广大,但以意见自少,横生障碍"此篇极意形容出个致广大的道理,令人展拓胸次,空诸所有,一切不为世故所累,然后可进入道"昔人有云: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士君子不可无此气节;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清孙嘉淦以鲲鹏蜩鸠喻人,指出只有心大才可以跳出生理限制,达到逍遥。

人生世间,大都因己生功,因功生名,眼界既小,心胸自隘,种种纠缠,困苦不息,故欲逍遥,必须心大"试观鲲鹏,以背翼既大之故,遂至九万高翔,无所夭阏,何等旷荡;蜩鸠以形躯既小之故,遂至飞抢榆枋,犹时控地,何等局促,其小大相悬之数",,小者困苦,大者逍遥,小大之辨,昭昭然矣,物既有之,人亦如是"一切砥节砺行,得君行道,名一时而传后世者,皆是以己图功,以功得名,局于小而不见其大"如斥晏鸟之翔于蓬蒿,遂自诩为飞跃之至也"宋荣忘名而犹有功,列子忘功而犹有己,是必形骸尽化与天同体,御六气而游无穷,如鹏之飞九万而无夭阏,乃为大之至而逍遥之至焉"

吴怡于其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从辨小!大入手,指出庄子的大,并非在形体上!财物上以及势位上比别人多的大"庄子的大,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关于小之形成,括而言之在于两端:一端是受拘于经验;另一端是执著于偏见"吴怡以井蛙和夏虫之譬喻为例,断言此喻重点不在时空,而在曲士之束于教"也就是受制于固陋的经验,而不能加以拓广小成,就是小有成就"小有成就如果不能打破,便自以为是,变成了偏见"执着偏见,就使自己永远拘限于小"。

因此,要想进入大的境界,只有解构自我,不让经验和偏见影响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正如前文所述对于至人无己,郭象注曰: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顺物就是无待,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郭象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曰: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晏鸟之能下,椿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遥也。”

无己层面的逍遥主要指的是主体与主体之外的世界的关系"当至人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即达到玄同彼我的境界时,这时主体便达到了逍遥的第一个层面:玄同彼我之逍遥也!玄同彼我就是不把自我凌驾于万物之上,即无己"成玄英疏曰:

言无待圣人,虚怀体道,故能乘两仪之正理,顺万物之自然,御六气以逍遥,混群灵以变化"苟无物而不顺,亦何往而不通哉明彻于无穷,将于何而有待者也!

成玄英和郭象的观点一致,都把主体与外物的关系看作是能否达到无己逍遥的标志"这种顺万物之自然!混群灵以变化和苟无物而不顺的通就是打通物我界限,进入无己逍遥"所以,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至人都可以作到全身保性,使自己不受伤害: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庄子至乐)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达生)因此,无己的逍遥是一种不受生理!自我限制的自由,可以与世界万物相通,属于大的逍遥的第一个层面"。

二: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

如上所述,郭象把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物我齐一的状态,即无己逍遥境界,称为正的状态,这种正的状态即是不为而自能的状态,亦即是各安其性的状态,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发展,不为外界所扰,这样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这种能使世界万物自能的不为就是神人的特点"郭象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