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1. 庄子《逍遥游》中揭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句子.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一、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管子》里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一旦被物质所捕获,必然会失去纯粹的自我。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其他人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二、濠梁之鱼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做儵,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光。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释义《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作者:马信任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2年第04期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第三种境界是“超脱身心所累”。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不逍遥,是因常受形躯体以及心境的束缚,终身役役,不得休歇。

而得逍遥无己境界的人却不是这样,这类人能了脱身心的所有执着,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顺物就是取消物我对立的紧张关系"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也把那种不受限于物欲之人称为至人:
至人知道,内冥诸心,而泯绝于寄,故曰无己"所以,至人无己就是主体自我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种不为物欲所限制的状态"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的展开是从鲲鹏和蜩鸠的对比入手的"逍遥游开篇描写了逍遥游的壮观景象"鲲鹏的体积实在是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时极其壮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宏大的场景注定实现起来是很困难的,要随海运,要上到九万里高空,一去就要六个月之久"但是飞行于榆枋的蜩和鸠也可达到自己的逍遥,而且实现条件更为简易,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但要承认,虽然不同的生物都可以达到适性逍遥的状态,但是和那些飞行于榆枋间的蜩与鸠比较起来,很明显在庄子眼中,鲲鹏式逍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逍遥"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这一连串的反问表达了庄子的价值取向: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那种最高层面的逍遥!因为蜩与鸠和鲲鹏比起来虽然也能逍遥,但是不如鲲鹏更逍遥,但鲲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比起来还是逊色,列子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比起来又是差了一筹"这也就是庄子所言的小大之辨"限制逍遥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是生物自身的小大,这种小大不仅仅是逍遥主体自身体积的小大,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囿于己见才是造成自身小的重要原因"仅仅形体的大并不是达到逍遥的充分条件,只有心境的开阔,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大)才是逍遥的真正前提,正如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所言: 鹏之飞也,必待于野马尘埃之相吹也"无野马尘埃则大翼不能举,此所以明物虽大必有待而后行,非自然而然也,虽大不能免于累"纵然是高举远飞的鹏,最终还是要有所待而行,所以精神境界的大才是真正的大"明朝陆西星强调人的身体可以很广大,但是主体思维更为重要,是入道的关键,胸次开阔者方可入道,而执于我见则是入道的障碍:
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惟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鸠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方有物也"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为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人只有无己,取消自身形体对心灵的束缚,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才可以逍遥,但世人大多拘泥于形器,无法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特点,强调取消自我是物我齐一的关键:
乘天地之正,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所以,正确处理物我关系就是要使主体不为外物所羁绊,取消物我对立,使万物处于一种自由兴发的自然状态"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无己状态"郭象云: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子诗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为线索细读庄子则可以体悟庄子思想的内涵"成玄英把至人!神人和圣人看作是庄子所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 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在成玄英看来,为了显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功用名殊,把这种人又分为不同的三个类别,即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不同之人,由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郭象指出至人!神人和圣人(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具有如下特点: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之逍遥也"
玄同彼我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也即是正确对待物我关系,做到物我齐一"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顺应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因此,玄同彼我既是达到逍遥的一种方法又是逍遥的一种状态"玄同彼我必须取消物我界限,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把外物形器看作是逍遥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