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如何有效影响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活动主题:环保手工制作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活动时间:2课时3. 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废旧物品制作的手工制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2) 讲解:教师讲解环保手工制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二、活动主题:社区服务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关爱社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活动时间:2课时3. 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区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中学生如何参与社区服务。

(2) 讲解:教师讲解社区服务的意义,以及如何组织社区服务活动。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社区服务计划,并进行实施。

(4) 总结:学生分享社区服务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活动主题:户外徒步活动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热爱户外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 活动时间:2课时3. 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户外徒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户外徒步的好处。

(2) 讲解:教师讲解户外徒步的安全知识,以及如何准备徒步活动。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户外徒步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学生分享徒步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活动主题:科普知识讲座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科普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活动时间:2课时3. 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普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科普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2) 讲解:教师讲解科普知识讲座的内容,以及如何获取科普知识。

(3) 实践:学生参加科普知识讲座,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学生分享科普知识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活动主题:传统文化体验1.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超级写实主义观后感

超级写实主义观后感

超级写实主义观后感不久前,中国画家冷军的油画《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以8000万元天价成交,使得关于超级写实主义(或称为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

人们对于超级写实主义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在艺术爱好者的圈子里,画得纤毫毕现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本事,值得仰慕;另一方面,许多专业人士又认为它缺乏意义,是一种极端的“匠气”。

毫无疑问,超写实的绘画仍然有其艺术价值,至今世界各国都有不少从业者。

要回答“是哪一种艺术价值”的问题,就得追溯当代艺术批评史中“照相写实主义”的命运起伏。

在粗率灵动的印象派彻底“战胜”学院派之后还不到一个世纪,比古典学院派还要写实的画法是如何回到了艺术史的殿堂?我们还要区分出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诉求:超级写实的传统油画、超写实绘画和照相写实主义,这几种类型看上去都像照片,但实质却完全不同。

一、“新前卫”的时代在画画这样一个从18、19世纪就已高度“内卷”的行业中,自从照相技术普及之后,画家们再也无法因“画得真像”而进入艺术殿堂了。

20世纪初的画家处于一种对峙塞尚和毕加索的绝望之中,就如我国醉心于挥洒书法的古人那样,西方的观众也终于领会了松弛有度的大笔触、大色块的魅力,从各种抽象绘画到抽象表现主义,热潮延续几十年,其风头曾彻底盖过同时代各种前卫艺术的萌芽——那些自诩革命性、实验性的,以改变社会现实为己任的前卫艺术——达达、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和至上主义等等,后者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算是夺回了主流阵地。

当照相写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时,它的产生和被接受的过程,都嵌在这个复杂的“新前卫”艺术生态之中。

这时的写实之作或者说具象(相对于抽象)艺术,已不可能单以其绘画技巧立足。

最终得以“出圈”的照相写实主义,只是单指那些与波普艺术、挪用艺术等门类彼此勾连重叠的新前卫艺术之作。

本文接下来的重点也是这个特殊时期的狭义照相写实主义,而不是广义的照相写实主义,后者常包括所有像照片的商业绘画。

陶艺综合实践总结

陶艺综合实践总结

《陶艺制作》小组活动方案《陶艺制作》小组活动方案篇二:《陶艺》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陶艺》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思路: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陶艺课作为一门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的手工艺课程,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这门课有着强烈兴趣,让学生自行构思,不拘时空地发挥想象,动手制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玩泥”中,缓解了平日紧张的学习压力和单调的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借制陶玩泥来陶冶自己,营造乐园,丰富生活。

他们在制陶中“玩”出名堂,“玩”出花样,使小陶迷们在艺教实践活动中磨练了意志,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具有稚嫩与纯朴之美,浓缩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常有一部分学生在陶艺课程结束后,还想留下来继续“玩泥”,可见艺术美却能陶冶人的性情。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

而陶艺这一活动能让学生陶艺教育实践的内涵丰富,涉及文化、艺术、历史、化学、物理、数学和设计等多种学科知识,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劳动技能、训练创造思维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方法,同时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开展活动的资源和有利条件在河北峰峰,陶瓷制作已经是花开遍地,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民间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从古老的磁山文化源起,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磁州窑瓷器的装饰,典雅朴实、苍劲雄厚,白釉黑花独树一帜。

今天,峰峰的陶瓷艺人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开发出了象牙瓷、青花瓷、骨质瓷等数十种新产品,创造了手彩、雕金、窑变花釉等各种艺术技法,磁州窑陶瓷艺品享誉世界。

在中国·峰峰首届磁州窑文化节上,来自国内外的磁州窑专家和陶瓷艺术、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从陶瓷艺术、旅游产业、国际传媒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研讨。

一、实施过程:1.组织落实:教导处发动初一、初二学生报名;并落实时间。

2.确立陶艺学习内容、形式3.活动材料、工具、场地的规划及组织落实4.陶艺成果的存放与展示二、教育目标:1.要求学生通过陶艺学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掌握陶艺泥条成型的方法,并通过以后几课时的学习,掌握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的方法,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浅谈实验动画的特点与现实意义

浅谈实验动画的特点与现实意义

浅谈实验动画的特点与现实意义作者:夏权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动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实验动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尽管具有实验性,尽管不够成熟,但具有原创性、个性化和艺术性等特点,并且极具艺术内涵。

实验动画时长短、成本低,制作灵活,在一大批实验艺术家的努力下,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并推动着动画技术的革新,引领着动画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实验动画;特点;艺术性;意义一、实验动画的概念和发展实验动画是指还在探索时期的动画作品,可以说是具象形成的前期,抽象概念的表现占有更大的空间。

实验动画着重于表现创造者个性化的思想、美学观念,在表现形式与视听语言方面,更是具有先锋的实验作用。

从实验动画的发展源头来看,它是受到了欧洲前卫艺术思潮的影响,在这股强大的思潮作用下,一些画家开始探索如何让自己的绘画动起来,并积极投身于动画实验短片的创作。

这批艺术家包括汉斯·瑞克特、维京·艾格林、奥斯卡·费辛格等受到了抽象绘画理论的影响,在动画创作中从抽象概念出发,期间创作了一批生动的抽象音乐动画,动画呈现的主要是观众听到音乐时脑中可能联想到的抽象画面,也就是纯粹为音乐而存在的画面,即“纯粹的视觉经验”。

之后著名的实验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在前辈艺术家的实践基础上,致力于“形式”与“内涵”的探索,把实验动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验动画的媒体不断更新,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投入到动画实验中,其问优秀实验动画作品层出不穷,并使得实验动画的面貌越来越多样化。

二、实验动画的特点(一)原创与个性“动画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灵魂的镜子、生活的方式或信念。

”葡萄牙实验动画家阿比·费杰这样来比喻动画和艺术工作者的关系,这也揭示了实验动画的创作者对动画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因而可以不受名利束缚,将动画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这从实验动画创作的起点就保证了其原创特性。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设计已经成为文明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设计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

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势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设计思维。

本文主要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继而详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最终提出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设计艺术;艺术实践;设计思维1设计思维的概述 (1)1.1设计思维的定义 (1)1.2设计思维的特点 (1)1.2.1意象性 (1)1.2.2模糊性 (1)1.2.3想象性 (1)1.2.4整体性 (1)1.2.5情感性 (1)2设计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2)3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3)3.1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3)3.2教学设施落后 (3)3.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3.4生源质量较差 (4)3.5课程设置不合理 (4)3.6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4)4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5)4.1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5)4.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5)4.3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6)4.4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6)4.4.1个性化教育 (6)4.4.2问题启发式教育 (6)4.4.3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7)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7)4.4.5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7)1.专业课程实践 (7)2.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8)3.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8)4.项目教学 (8)5.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8)6.社会实践锻炼 (9)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9)5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1设计思维的概述1.1设计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对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实验性艺术的思考

对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实验性艺术的思考

对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实验性艺术的思考作者:郭维阳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摘要: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对实验艺术材料、思维、情感和与具象艺术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意义雕塑的影响。

关键词:实验艺术;具象雕塑;材料;思维;情感处于时代前沿的实验性艺术一直引领着人们的艺术实践与认知。

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诞生之初,在颠覆大众对以往艺术认知的同时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并最终凸显了它们的价值,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提供着养料。

在当今环境下,这种实验性对雕塑艺术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学生,创作中自然而然要反映社会的时代性,实验艺术或多或少的出现在雕塑创作教学实践中。

传统具象雕塑正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状况,而实验雕塑则随着实验范围无限延展显现出了概念逐渐扩大及界定边缘渐渐模糊等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怎样充分利用新的技术观念来探寻契合时代的创作语言及思维方式,是雕塑创作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实验性艺术材料、思维、情感及与具象雕塑艺术的关系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验艺术的概念:实验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思想观念与主题表达为出发点,寻找材质与技术或媒介形式语言以相适应的工作方式。

(2)以建立艺术社会性与公众性立场为理想目标的有效探索;(3)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的探索,包括装置、录像、摄影、行动表演、文本和网络等媒介形式。

(4)传统艺术语言形式及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中的有效使用。

包括中国画、书法、版刻、民间艺术等雄厚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化建设中价值的开掘。

实验性的价值在雕塑创作中体现在通过扩展思维与积累经验,从而给具象雕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具象写实利用实验中所得的经验与感受经过提炼、加工、注入,可以表达实验中不可言喻的部分。

由此可见,雕塑创作中的实验性即在创作中以实验的方式对已有的创作体系进行突破性或反常规的艺术创作的性质。

具体体现在雕塑创作的思维,材料等方面。

1材料的运用雕塑中以材料为媒介的实验性创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为主要线索,寻找适合表现主体的材料,从而使作者的观念得到准确地阐释。

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演讲稿

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演讲稿

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它不仅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能够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内心。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能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其次,艺术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创作,不断地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在艺术领域有所体现,更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其他领域。

正是这种创新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最后,艺术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艺术作为一种跨越
语言、文化和国界的交流方式,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艺术的交流与互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之,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让艺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谢谢大家!。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七课新的实验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七课新的实验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参考教案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148 时间:2007-09-27 15:26:03 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

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

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

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

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艺术如何有效影响社会生活2015年12月16日来源:雅昌艺术网作者:房卫2015年下半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AMNUA城市艺术项目启动,该项目采用一系列持续性的实验影像、实验动画、实验雕塑、实验陶瓷、装置等多元化的展览和沙龙的方式,旨在让艺术逐步覆盖城市的角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积极改变。

该项目负责人文夏向雅昌艺术网记者表示,艺术如果被过于神秘化,会妨碍它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发挥。

然而,实验艺术的一些非完整的图像构成,非线性的叙述方式似乎又与普通观众的理解能力存在差距,那么介入社会改造为何要尝试用实验艺术?如何避免程式化的、浅尝辄止的形式,让实验艺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呢?南艺美术馆策展人林书传向记者表示:“实验艺术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凡是未明确定性的,有待讨论的形式都可以成为实验。

实验本身探索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艺术最终呈现的结果是经过艺术的转换,已经从生活素材转了好几遍了,而实验的过程与日常更加息息相关。

因此,阶段性的、永远未完成的实验性质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同时,实验艺术的语言形式所具有特殊性、不确定的可能性,能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更具有新鲜感。

现代人包裹在各种图式和声光电之中,对于一般的说教式的、常规化的、重复的图式已经习以为常,人们变得麻木,因此其传播效果就很一般。

主题:关怀人性切入社会热点值得关注与思考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作为创作个体,不可能面面俱到。

直击社会焦点,使作品的观念具有强烈的社会性,需要直面现实问题,表达集体情绪,而非拘泥与个人内心,要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具典型性和寓意性的切入点,锤炼有深刻思想和现实意义的主题,从而进行社会的、人文的关怀。

两周前,北京再度遭遇严重雾霾,微信朋友圈内满屏幕灰蒙蒙,恐惧和焦虑笼罩着2015的初冬,朋友们都在讨论买什么牌子的净化器和口罩。

这就是我们必须生存的城市。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呼吸的空气变成了毒气,在这种让人心惊胆寒的氛围里,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提出对雾霾事件的强烈抗议。

《尘埃计划》的想法始于2013年。

当年关于北京雾霾天气恶化、PM2.5严重超标的报道,一度甚嚣尘上,就连远在深圳的他也深感震动。

坚果兄弟使用一台功率1000瓦,流量每小时234立方米,过滤精度0.2微米的工业吸尘器,坚持为北京吸霾。

在河北唐山一家制砖厂内,坚果兄弟展示了一块用100天的北京雾霾压制而成的“湿饼”,在经过两至三天的晾晒后,这块“湿饼”将被标上记号入窑烤制成砖。

之后,他计划将这块板砖用于北京建筑工地材料,以此行动批判尘埃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影响。

“这个艺术实验的项目量化地昭示了雾霾的危害程度。

其意义在于可触摸的警示性。

”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顾丞峰教授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谈道。

坚果兄弟说:“我们的城市,成了汽车堵城,成了化工围城,成了大地工。

我们追求得越多,对资源索求得越多,我们制造的尘埃也就越多。

等地球所有资源有一天耗尽时,我们也都会成为真正的尘埃。

”如果说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是对最热门的社会焦点进行拷问,那么邱志杰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则更探讨了一个具有历史延续性的话题。

南京长江大桥从1968年建成以来,官方纪录中已经有2000以上的人在南京大桥上自杀。

而号称世界自杀胜地的旧金山金门大桥,从1937年建成到现在有1200人自杀。

平均每年南京长江大桥有三四百起以上的轻生事件发生。

著名艺术家邱志杰从2006年开始长时间致力于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的社会调查与艺术干预,其作品《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堪称中国艺术界近年来最为宏大的长期艺术计划,通过对这座新中国政治图谱中的图腾式建筑及其相关事件的深入考察,艺术家全面反思了革命、民族主义、现代化道路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大量震撼人心的总体艺术随之全面展开。

在“思想库”、“档案馆”、“晶体”和“诊所”后,《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五)——齐物》在于2014年11月在南艺美术馆开展。

《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五)——齐物》展览现场《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五)——齐物》展览现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高士明认为:“长江大桥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社会标志、时代印记、集体社会头像,蕴含意义渗透人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理解。

邱志杰的展览不仅仅是历史怀旧,更是用个人方式,一己之力进行一次精神治疗。

自杀不是抗击是自供,齐物背后是关怀寻找承受一切的力量。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总结说:“自杀干预计划总结成口号就是: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明白无误的口号,对存在的不明白,都可以去看邱志杰的作品,如果不懂是不是该想一想,好好想想,就没有时间去自杀了。

因为去看明白理解这些个作品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也是进行自杀干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形式:语言可能性的多种探求南艺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郑闻认为:“现在政府、商人都在参与社会改造,如果艺术家不能够采用探索性的艺术语言,而过于直白地表述,或者理论化地生搬硬套,将与社会上的普通职业没有多大差别,对社会的影响只是挠痒痒式的。

”现代,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行为走向了交叉,极大丰富了艺术实验的可能性,也极大丰富了实验艺术的语言,艺术语言本身对传导社会介入的观念有重要的支撑,新颖的、具有震撼力的艺术语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南艺美术馆在2015年9月底上演了一次非常有趣的展览——《虫先生与朱赢椿》,展出了艺术家朱赢椿拍摄虫子行为的影像、沾满墨汁的虫子在纸上爬出的“天书”,以及被虫子咬过的树叶的放大切片。

这场展览被称为南艺美术馆史上首个“非人类”展览。

《虫先生与朱赢椿》展览现场展览本身所呈现的作品基于一种慢生活理念的传递。

朱赢椿是一名图书设计师,他在无休止地加班工作后,某一天意识到了快乐和健康的缺失。

扒开草丛,观察虫子却让他找回了原本的快乐,朱赢椿对记者说:“我们不必读懂虫先生们的…书法‟是何意,我们只要去感受这番乐趣就够了。

当下,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太忙碌了,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而忽视生活中的美。

快乐和童趣就存在我们周围,只是越来越不被察觉。

我试图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唤回观众的童年记忆,让大家慢慢地慢下来,慢慢地去体验。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观众都是家长,他们带孩子来看虫先生时,也激动得像孩子一般,这不啻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重温。

虫先生的绘画记录虫先生行为的影像当然,有的实验艺术令观众心理不适,却极有震撼力。

今年七月,AUMUA艺术城市第一期播放了南艺教师许翔的实验影像《七秒》,作品采用了一段颇为血腥的画面带观众体验生活中的伤痛感,这段影像采用变幻交错的光影,和鹌鹑被拔毛宰杀的慢镜头进行演绎,在真实的七秒内,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沦为一团模糊的血肉。

记者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看到一半就逃出去了。

艺术城市项目负责人文夏见记者脸色苍白,便说:“被吓到了吧。

这就达到了效果。

”这段视频很血腥,却不得不承认其影响之重。

记者之后再也不吃烤乳鸽、烤鹌鹑了,一问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看过《七秒》的人都有相同感受。

“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这段影像。

”南艺某位女性策展人向记者吐槽。

这种心理阴霾却正是镜头所要传达的意义。

许翔对记者说,随着机械时代的发展,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风气日益使人们愚钝,人们只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一些细节,譬如在菜市场中被宰杀的动物,这种鲜血淋漓的画面和疼痛感是真实存在的,但人们在消费食品时却从未联想。

《七秒》这一题目具有双关性,既是鹌鹑被宰杀的时间,也用“七秒钟的鱼类记忆”为比喻,批判当今人性的麻木。

吴高钟作品《长毛的箱子》类似还有艺术家吴高钟的作品,其艺术语言十分鲜明,他的作品全“长毛”,旅行箱“长毛”、皮靴“长毛”、沙发“长毛”……在一些批评家看来,“长毛”是对动物被屠戮的隐喻,“长毛”物件的背后原来就是生命,从而表达对真皮制品批评和抵制。

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评价说,吴高钟一贯善于把日常物品转化成一种具有“敏感而脆弱”的新形象,以表达被伤害的生存感觉,从而转化成一件有着悚然感觉的艺术品。

传播:怎样更持续地引发大众参与?顾丞峰教授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表示:“在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本体探究之后,应该换一种思路。

价值传播应由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共同完成。

譬如怎样营造活跃的气氛,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使之更有持久性?实验艺术的对观众的引导做得如何?相关的艺术教育能否配套?毕竟,实验艺术领先于时代与普通观众的理解能力存在差距,但考虑接受度绝不等同于迎合大众,这种距离感会随着观看次数和专业引导逐步改变,逐渐被大家接受的。

”顾丞峰还特别强调:“某种意义上说,实验艺术所对社会的影响力需要长期观察,有些项目在短期内,其影响效果不及志愿者的工作,因此,社会介入必须是一项持续的工程。

”十天前,在上海PSA举办的《肥肠计划》一度火爆,策展人林书传对记者介绍,这是一项具有延展边界的项目,它从2015年开始,却没有封闭的时间,永远在持续发酵中。

“肥肠面馆”是南京南湖社区的一家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面馆。

这个社区经常被戏称为“南京的布鲁克林”,整个区域生活着南京最市井的老居民。

《肥肠计划》通过无所不及的艺术设计和平民化的艺术传播方式让每一个与艺术无关的食客去触摸什么是艺术,或是让每一个与艺术有关的参观者忘记什么是艺术。

“肥肠面馆”通过发行“肥肠币”以及不停打样的面馆衍生品来与整条街进行互动与介入,他们认为高冷与孤芳自赏做不好艺术。

如果马路对面的烤鸭铺老板娘不再惧怕镜头,几店之隔的“地雷面馆”不再随地乱扔纸巾,每月必来的城管开始炫耀着肥肠币,这才是一个艺术介入计划最不艺术的介入方式。

林书传说,改变需要潜移默化,而不是短时间内的过度刺激。

“肥肠币”“另外,实验艺术介入不能强行介入社会。

”林书传谈道,“实验艺术就像菜桌上的鹅肝,或者水果摊面上的榴莲,喜欢的人自然喜欢,套样的人也固然讨厌,但是它确实是有营养的,不吃的人也不至于营养不良,而这些沙龙是普及性质的,是告诉他们这些东西能吃,而不是告诉他们好吃。

如果变成了强行介入,那么好事就变坏事了。

”“肥肠面馆是需要盈利的,盈利才是艺术介入的良性的、自然的方式。

”林书传毫不避讳道:“相比较之下,有些艺术介入更像是公益般的艺术施舍,艺术家把自己放在了高一等的位置上,某些所谓的改造,更像一个装修队的行为,做成了强行介入,干扰到了周围人的生活。

这些介入项目在缺乏资金支持或需要进一步学术延展后就会中断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