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必备资料(包括重要名词解释和问题)

文学理论复习必备资料(包括重要名词解释和问题)
文学理论复习必备资料(包括重要名词解释和问题)

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

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

(文艺本质论)

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

(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

接受者(作品构成论)

(鉴赏批评论)

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

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

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

[重要名词概念]

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包括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

[重要问题]

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

①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

②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③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文艺作品,其中掺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理念,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

④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它们是艺术家想象中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

⑤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品,应认清"源"与"流"的关系,即前人的资料和作品是"流",前人反映的社会生活才是"源"。同时,后世作家是取材前人资料和作品,但必然会加上艺术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2、为什么说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艺具有审美性。所谓审美性是指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文艺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

3、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文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和制约有三:

①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内容。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发展变化。

③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制约、决定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三:

①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②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③凡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真实。

①艺术真实允许虚构和想象,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理。

②艺术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③艺术真实融入了文艺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的审美性。

5、文艺的社会作用

①认识作用: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使人们了解到一定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和历史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

②教育作用:指通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倾向性,使读者、欣赏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受到影响。

③美感作用:指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读者、欣赏者以审美娱悦。

第二章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

[重要名词概念]

1、艺术形象:是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它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

2、典型形象:又叫艺术典型,简称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3、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典型环境要求既可看到典型人物生活、活动的个别性的具体环境,又可以感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本质特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4、典型化:文艺家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和方法。为塑造典型形象,必须在生活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创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逐步提升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

5、意境: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6、意象:意象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物化的形象。二是指"寓意于象",指作品中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

[重要问题]

1、文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

反映的对象不同:社会科学以社会生活或客观生活的某一范围、领域为研究对象,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则具有整体性、综合性。

反映的方式不同:社会科学以理论的方式,即通过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说明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文艺则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情景来体现。

2、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

①具体可感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

②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③审美性:是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

④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

3、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

①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指的是人物、景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②深刻、集中的共性。成功的典型形象总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从而给人以思想上深刻的启示。

③个性与共性高度完善的统一。指的是个性与共性密不可分,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得以实现,而个性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共性。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①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②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环境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③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

5、典型化的原则和方法

典型化的原则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步进行。典型化的方法有:

①杂取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②专取法:"专取一个模特"。

③写真法:把真人真事加工成典型。

6、意境的审美特征

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既"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景物",二者是有机的统一。

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指的是含蓄美,含蓄深厚,耐人咀嚼。

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指的是虚实结合,互相转化,构成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

第三章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

[重要名词概念]

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亚里斯多德。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单纯归结到人的本能,因此是不科学的。

2、理念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某种超自然物质、超感性经验的"理念"。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近代德国的黑格尔。由于这种

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艺术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学。

3、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也是不科学的。

4、巫术说:起源于19世纪人认为,人类最早的文艺导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文艺是巫术实践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由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没有注意到巫术主要是为原始劳动服务的事实,是不科学的。

5、心灵表现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现,文艺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外在流露。大致分为感情表现说,代表人物雪莱和列夫·托尔斯泰;欲望表现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由于这种说法割断了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科学的。

[重要问题]

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劳动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把文艺看成劳动的产物,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致于文艺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活组成部分。

③劳动生活是原始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

④从原始文艺的两大特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和全民性、群体性,也可以看出它与劳动产生的密切关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不仅仅是劳动生活,也包括他们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①除劳动以外,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原始文艺的表现范围内。

②原始文艺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的审美心理基础,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思维活动的特征相联系。

2、文艺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两种不平衡现象:

①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某种艺术形式而言,它的繁荣不一定产生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②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艺术繁荣可能产生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尚低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反之,物质生产发达的,其艺术未必繁荣。

不平衡现象说明文艺的发展除受经济基础制约外,还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相互影响,文艺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

3、文艺继承的表现

①思想内容的继承。每个时代的文艺总是从以前的文艺中吸取思想中的精华,或作为题材的来源,或成为内容的核心。

②文艺形式的继承。文艺的形式一旦定型,便延续数百年,至今仍有生命力。

③创作原则的继承。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两大主流的影响。

4、文艺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①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没有继承就无法革新,没有革新,继承就失去意义。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过程,其中就包含革新的因素;而革新也是一个有借鉴,有创造的过程,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

②继承和革新又是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

第四章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说明]本章属于文艺理论构成部分,其中意蕴,形式美、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制约关系是本教材的新观点。

[重要名词概念]

1、题材(狭义):指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写进文艺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

2、素材:是文艺家从生活中搜集积累的各种原始的生活材料。

3、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

抒情性文艺作品往往只有"情节性因素"。

4、主题:是贯串于作品整个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与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5、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文艺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神韵、风采、意味,它或者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或者隐秘在文艺作品的形象之后,有待于审美主体的感悟、发现。

6、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表现艺术内容、塑造艺术形象最基本的手段和方式。

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文学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专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它是作家在人民语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创造的语言。

7、结构:是指文艺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它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结构主要由剪裁、布局和衔接三部分组成。

8、表现手法:是艺术语言和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

9、黄金分割律("中外比"):将一根线分成长、短两部分,或将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分成1.618:1。据说这个比例构成的形体最美。

[重要问题]

1、为什么我们既提倡写重大题材,又主张题材多样化?

题材有大小之分,重大题材可以表现出巨大的思想意义。

但题材没有高低之分,提倡多样化题材原因有三:①满足人民群众欣赏的多方面需求。②题材大小与思想意义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可以以小见大。③小题材更贴近生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对"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西方有人把生死、爱情、嫉妒等称为永恒的主题,认为它们可以超越时代、民族的界线,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主题必然会渗透着文艺家的倾向性,这就会带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永恒的主题"是错把题材当主题。

3、为什么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是双向制约、互相影响的?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又互相制约,彼此影响。在这对矛盾中,内容是目的、形式是手段,因此内容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形式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①从文艺创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先有内容,然后再确定形式。

②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内容。

③内容的变化还常常引起形式的变化。

但在这对矛盾中,内容和形式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动的:

①艺术家可以根据内容去选择形式,也可以根据他所擅长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特点去选择内容。

②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最先触及形式,形式美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

③形式美的创造有自己的构成法则和独立的承传关系、发展规律。当一种艺术形式成熟后,就会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4、什么是形式美?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抽象出来,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美的概括。它一般不受内容的约束,并不依附某一具体的美的载体,却能广泛地适用于美的领域,因而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规范性,具有法则意义。

形式美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和自然属性,包括物体的形状、色彩和声音。二是审美对象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从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来看,包括:整齐一律、匀称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对比映照、主从协调等。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多样统一。

第五章第五章文学的分类特征

[重要名词概念]

1、三分法:按照文学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把文学分成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三大类。

2、四分法:根据文体自身特征,包括从内容到形式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3、三一律: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它规定剧情的发展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时间不超过一天(24小时),一个剧只能有一个情节。

4、戏剧冲突:指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集中、强化反映。包括剧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内在的性格矛盾的冲突。

[重要问题]

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②反映生活的广阔性;③表现思想的深刻性。

2、诗歌的审美特征

诗歌是一种通过精炼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富于音乐美的文学体裁。其审美特征为:

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人的生活和情感。

②浓郁强烈的抒情性。

③奇异丰富的想象性。

④讲究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美。

3、小说的审美特征

小说是一种以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社会环境与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故称为小说三要素。

①深入细致、全方位的人物刻画。

②丰富、完整的情节描述。

③具体、真切的环境描写。

4、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一切用散行文字写成的文章,包括文学、非文学两大类。狭义的散文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审美特征为:

①形式活泼多样,题材广泛丰富。

②真切反映人生,比较重视真实性。

③结构自由灵活,"形散神不散"。形散包括章法散、笔法散、内容散(或文法散)。神聚指的是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红线,即主题或情感、意念。

5、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是戏剧的脚本,它以人物台词为侧重,集中反映剧情冲突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审美特征为:

①在一定舞台时空中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②要求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③戏剧语言必须做到个性化、动作化。

第六章第六章艺术的分类特征

[说明]1、本章按照艺术手段和形式的特点将艺术区分为四大类: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2、本章要求掌握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包含的小类即可。其他作一般了解。

[重要问题]

1、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说唱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它通常指音乐和舞蹈。

其审美特征是:表情性、表演性、动态美。

2、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将客观事物固有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作为表现手段,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属于视觉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工艺美术等。

造型艺术三大审美特征是:造型性、直观性和瞬时静止性。

3、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指综合运用多种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塑造同时作用于欣赏者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在较广的背景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一般指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①广泛而有机的综合性。②以演员的表演为艺术创造的中心。③时空的再造性。

第七章第七章文学创作过程

[重要名词概念]

1、艺术发现:是文艺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创作冲动:是文艺家在艺术发现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动,驱迫文艺家完成创作活动。

3、艺术构思:是文艺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推动、指导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审美想象,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4、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文艺家进行创作活动时主要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进行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它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形象,并饱含着情感,驰骋着想象,最终仍以形象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5、灵感:灵感指的是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偶然的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获得意外成果的状态。

6、直觉:指的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底蕴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

[重要问题]

1、文艺家的基本条件

①扎实的生活基础。②深刻的思想感情积累。③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

2、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①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具"象"与抽"象"同时进行。

②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想象。

③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

3、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①创作准备阶段,主要是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的形成。

②艺术构思阶段,主要是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

③创作表现阶段,也是物化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4、灵感的特点

①突发性。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亢奋性。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独创性。超常独特,富于创造。

第八章第八章文艺的创作原则

[重要名词概念]

1、创作原则:指文艺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2、现实主义: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富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3、古典主义:是17世纪发端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创作原则,又是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为典范而得名。它要求崇尚理性、拥护主权,反映上流社会生活,遵守"三一律"等规则。它在戏剧领域内影响很大。代表作家有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

4、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出现于法国,代表作家是左拉和龚古尔兄弟。自然主义有三个理论基础:孔德的实证主义;贝尔纳的实验主义医学;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主张用生理学、病理学和遗传学表现人的本能,描写生活琐碎的细节,"纯客观"地记录生活现象。它排斥典型化,主张文艺脱离政治道德,因此不能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

5、浪漫主义:是指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6、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前半期产生的,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众多艺术流派的总称。主要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印象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重要问题]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现实主义生活的客观再现。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和自身逻辑,客观地再现生活,是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②注重形象的概括。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概括,使之转化为艺术真实。

③主张思想感情的隐性流露。正如恩格斯指出:"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2、浪漫主义的特征

①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按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也就是按文艺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②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创造。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常规,按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描写奇人、奇事、奇境。

③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

3、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内向性。不直接再现客观现实,而是通过对主观世界的表现,间接地反映现实。

②非理性。非理性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它是对传统理性的怀疑和否定。现代派文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在混乱、无序、变形、怪诞等方面。

③隐喻性。象征、隐喻、寓言、神话等都是现代主义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同时,思想主题的模糊性、多义性也是现代主义作品常见的。

④抽象性。从写实向抽象发展是整个现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主义的叙事艺术表现为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抽象化,甚至于类型化、符号化,成为表达某种观念、某种生存状况的象征物。

第九章第九章文艺风格和流派

[重要名词概念]

1、文艺风格:是文艺家的创作个性在文艺作品中的鲜明体现,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2、文艺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文艺风格相近的文艺家自觉、不自觉地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文艺派别。

[重要问题]

1、文艺风格形成的标志

①独创性、新颖性。②稳定性、一贯性。③公认性、影响力。

2、文艺风格形成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它归结为:"才、气、学、习"。才指才华;气指气质、秉赋;学指学识、修养;习指习染。

②客观原因:主要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

3、文艺流派形式的种类

①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自觉形成的文艺流派。例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②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文艺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文艺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文艺流派。如江西诗派和荷花淀派。

③由于文艺风格相似而被后人归结在一起的文艺流派。如豪放派、婉约派。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学理论课后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资料之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 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 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斯提出。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 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文学的作用: 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 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 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 什么是文学理论 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 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 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text) “如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学根源,它的词根texere表示编织的东西,如在‘纺织品’(textile)一词中;还表示制造的东西,如在‘建筑师’(architect)一类的词中。”(诺曼.霍兰德《整体、本体、文本、自我》)在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家认为,“每一种文学活动的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保尔.利科说:“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解释学和人文科学》)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一面;这与文学批评家把文本当作形式客体的看法很接近。对于语言学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语句流隐含着某种确定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某一表达信息的特定次序,指导读者的注意力,控制他的记忆。”“一个文本可以只包含一个单句,如谚语、格言,或招牌、标记。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文本由一系列句子构成。一个句子是文本的一个元素、一个单位或一种成分。……文本在结构上与语句相似(也是由语句构成)。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学中)用于单句分析的结构范畴能够广泛用于对于更大的文本结构的分析。”(罗吉.福勒《语言学与小说》)虽然句子分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文本结构分析,但茨维坦.托多洛夫仍强调文本不同于句子:“文本的概念与句子的概念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必须与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书写单位──区别开来。文本可能恰好是一个短语或是整整一本书;它的定义在于它的自足与封闭(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文本不是‘封闭完成’的);它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学系统,但与之相关联:一种既邻接又相似的关系。”(《语言科学百科辞典》)罗兰.巴特对于文本的“古典的、习惯的和流行的看法”作了如下概括: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文本在本质上是与写作相联系的(文本乃‘书写物’),这也许是因为,正是字母的书写形式——尽管依然是线性的——意味着的不是话语,而是组织的交错编织;在作品中,文本就是那种把书写确保下来的东西,它将其各种保护作用集合起来:一方面是记录的稳定性和永久性,用来纠正记忆的脆弱和不确切;另一方面是文字的合法性,而文字就是那种不可更改和不可消除的意义之痕,这种意义据说是由作者有意识地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的。”(《文本理论》)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文本表示“以一种符码或一套符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文本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理解作为一个文本的文学的表述,就是在这种方式中,把这表述看作是向解释开放的,尽管这表述同一定的普遍规则相联系”。(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苏联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在《艺术文本的结构》中,指出文本有以下特性:它是外现的,它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它是有限的,即有头有尾;最后,它有结构,这是在横组合层面上的内部组织的结果。巴特在《文本理论》中说:“在严格的意义上的文学符号学当中,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形式上包含了语言现象的东西:对意指的(而不再仅仅是通讯的)语义学和叙述的(或者叫诗学的)文法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E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共鸣: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 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原因。艺术原因。情感原因:观念相通、情感经历相似、意 志愿望相近等。共同美。类型: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丁其中的情感 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 2.文学传播:指文学生产者借助丁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流通)。 3.社会历史批评:最常用的批评模式之一。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丁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创作个性:作家特有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思想、审美观念、艺术修养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5.意象:表意性的特殊的艺术形象 二.简要回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网络文学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 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背景是因特 网。特点有:一.网络创作手段既简便乂多样化。二.强烈的主观表现和自我实现色彩。三.独特的写作和阅读方式。1)多媒体、多门类的综合2)超文本化。四.类型多样。 2.对比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都是直接,明确情感,但现实型:真实、客观、再现,小人物,冷静客观的逼真。取材丁现实理想型:理想、情感、主观表现,英雄,绚丽多彩的夸张。取材丁神话。 3.文学言语的审美性表现有哪些?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4.说说叙事的构成情况。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讲什么),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讲的形式),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如何讲)。 5.抒情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也是对现实的一 种意识中的改造。主观+现实。对“化景物为情思”的理解:化实为虚和超时空的自由。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文学理论期末专业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绪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 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

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 世界 ↑↓ 作品 ↑↓↑↓ 作家→读者 ← 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 (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最新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第一章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 地称呼他们,自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 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 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本词条“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 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本词条“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 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 艺术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深刻阐明了艺术生产的内涵:“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他们就再不 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画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 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 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情形,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的“艺 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 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 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在美学史上,首先提出“美的规律”问题的是被称为德国“新文学 之父”的莱辛,他提出“艺术的首要规律,即美的规律”。 第二章(文艺与生活的关系p45)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p75 2、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从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属性、语言艺术三方面性质回答)p75-97 第四章 1、何谓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p105-107 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p116-119 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平p121 4、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p121-126 第五章 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造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人们用这个概念来指称那种在艺术活动中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艺术思维。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作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作个性:是作家具有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特征,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题

第三章 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 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情感性、形象性 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 心灵自由的特性。(超越性) 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 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精 神性) 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节奏美、 声律美) 二、解释下名词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 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这句话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 年 11 月 26 口日),是恩格斯对文学倾向性的论述。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总的评价和态度。即作家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情感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具体包括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审美倾向。在恩格斯看来在倾向应该通过艺术形象来表露,使倾向成为一种储蓄的、蕴含着无限意味的美的倾向。作品的倾向性越是深藏在形象中,越是具有隐喻性、暗示性,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反之,直接表白、直露的倾向性,无论这种倾向性真、多么善,都会引起读者的排拒和厌恶心理而不予接受。 2.“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句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25 页)。有几层意思:第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 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作为基础,任何思维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第二,语言是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社会效果和____________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________》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____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干的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练习题2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2、____________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4、叙事性散文包括____________、传记文学、游记等。 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论;三,____________;四,思考问题。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____________、个性化趣味。6、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____________。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成文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剧本 2、原理批评 3、叙事诗 4、作品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