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二)-课后习题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材料(下)一、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他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式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雪莱、济慈。
5、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全面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文学理论》复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题填空:现象学拓扑学在讨论话语的形成时提出了三个参数:1、说话者,2、时间,3、空间。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一方面是劳动,然后语言与劳动一起,促成了人自身的形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我们重点介绍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二、宗教发生说;三、游戏发生说;四、模仿说;五、劳动说等五个假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的出现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甚行的文化人类学分不开。
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实施过程,成为了文学艺术最早的样式,这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中的巫术仪式发生说。
我们认为艺术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全部的生存活动。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终动力。
索绪尔的全名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阻拒性是由陌生化手法产生的。
与阻拒性相对应的是自动化语言。
20世纪,文学理论才独立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的分支。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一般材料与素材的分水岭在于是否进行了审美观照。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语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是劳动说的得力倡导者。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欧洲于18-19世纪之交兴起。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创造了一个文学理论述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论语》。
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化出来,大约在18世纪完成。
1、《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德国(玛尔克斯·德索)的著作。
2、(鲁·阿恩海姆)的文学理论著作《艺术心里学新论》。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篇一: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1-8章)完整版】s=txt>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文学概论课后练习与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与参考答案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作品买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2《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要点及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要点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阔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体系。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研究文学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九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十.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十一.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十二.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十三.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5.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6.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十四.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4.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十五.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8.余味: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十六.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问答题】九.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4.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
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
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