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期末专业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专业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导言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形式的研究。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常见的几个流派和学说进行介绍和归纳,以供期末复习之用。

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代表了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其艺术形式,而非内容。

形式主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和文学形式的研究和分析,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构造和形式的理解。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有别于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结构特征,结构主义更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揭示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意义。

三、新批评主义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所不同。

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形式。

新批评主义主张批评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冲突、对比和意义构建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潮流,与现代主义对立而产生。

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学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结构和形式,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不信任。

五、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中性别问题的理论流派,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挖掘和解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男权主义和性别歧视,呼吁对女性在文学中的认可和重视。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4.文学的性质和特征(重中之重):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书73-84)认识性:镜子论1.采诗以补察时政,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兴衰2.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现象与生活真实3.人生教科书:对人生存在处境的解释4.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5.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6.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倾向性:文学在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时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教程 期末重点(老师给的)

文学理论教程  期末重点(老师给的)

1.文学活动论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在于是否自由自觉。

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对象是人的本质的显示,人生来不仅为了活动,而且为了观看,人在对象上面意识到自己——费尔巴哈人的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之一,因此而有活动论。

文学活动论的启示在于: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出发的哲学根据在于主客关系中的意识反映物质的思想。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反响的发展。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如果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那么它至少应当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来”——列宁反映论一方面强调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强调反映不是机械的镜照,而是艺术的反映。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艺术生产论经济学的观点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补充: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与物质生产的对举。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即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

文学理论,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文学理论是一种与文学有关的知识活动。

它的含义是由两个方面的关系决定的。

一是“理论”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一是“文学理论”与已有各种流行的或常识性观点之间的关系。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文艺学这个学科是在建国后从前苏联引进的,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但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活动特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说(“巫术”就是运用巫术意识以达到某种价值目标的行为模式,它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动方式系统)典型论说:弗雷泽——理论巫术(巫术意识)与应用巫术《金枝》2.宗教说(人类最早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是最早的艺术活动,艺术的产生最初与人类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典型论说:黑格尔:艺术是“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象征艺术)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即游戏,游戏是艺术发生的必要前提)典型论说:康德自由的游戏“人们把艺术仿佛看作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4.劳动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典型论说: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游戏”、“劳动先于艺术”(《没有地址的信》)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平衡性:文学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平衡”的反面是“平衡”。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点第一章1、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文学活动:国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严羽)、“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神韵”说、“出入”说国外:(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净化”说(2)德国学者立普斯等“移情”说(3)英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心理距离”说(4)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说(5)德国哲学家康德“审美态度”说(6)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原型”说(8)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投射”说(9)孟子“知人论世”说2、文艺学及其分支: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第二章4、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文学理论期末考点

文学理论期末考点

文学理论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5、文学作为话语,包含5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一种观点认为是“模仿者”、“创造者”,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旁观者”、“移情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7、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8、联想有三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9、文学创造构思方式: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10、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意境、典型、意象。

11、文本由表及里的四个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基本层面)、意义单元(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

1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14、王国维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5、意象主要有四种: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

16、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17、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18、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19、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20、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核心主要是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21、文学风格的类型:“刚”、“柔”。

二、简答题。

(一)简述叙事的构成要素。

答:叙事由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话语三个要素构成。

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要点(精华版)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要点(精华版)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第一讲:概论(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一.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观——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含义二.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属性1. 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2.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3.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审美意识形态的区别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材料(工具)不同——语言。

文学话语与其他社会领域话语的不同——话语蕴藉(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般来说,言语要符合语言规则,如词义与事物的对应性,语义与逻辑的对应性等。

而文学中,言语突破语言的状况比比皆是,如违背词语搭配,违背语法结构规则与逻辑规则。

三.文学在人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四.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意义)五.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科归属: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研究范围: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

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教材8-10)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79)第二、三讲诗歌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3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1)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立足于这个立场,文学的基本形态有三个: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不是独立自足的语言艺术--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2)在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常做的特殊规律,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应该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

8、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1)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

2)文学主要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应客观与主观世界。

(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1)文学形象比较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特显人类生活的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2)相对于那些精细、逼真的教学挂图和科技模型,文学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内在的鲜活生气和深厚底蕴。

9.文学创作的过程(含义):文学创作过程就是客体产生引发主体,主体又打碎和重建客体,这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

10.文学创作过程的几个环节(详见笔记,掌握含义和内容):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语言呈现),修改润色第一阶段素材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创作的前提,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基本途径。

素材积累主要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但也不能忽视间接性的经验。

第二阶段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境,艺术构思使作家在酝酿和孕育作品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与形象孕育为中心,包括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人物的活动以事件的布局以及表现形象的探索。

艺术构思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形象的触发2.形象的酝酿3.形象的形成第三阶段艺术表现(语言呈现):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

第四阶段修改润色11.创作灵感:(一)含义: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二)特点:1)突发性(突如其来偶然得知):灵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常常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不期而至。

有时作家苦心搜寻而不能得到的东西,突然间一个细细的触发,马上就能领悟到,一下子在眼底清晰显现,构思中的思路突然打通。

2)酣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灵感到来时,艺术家的美感意识处于特清晰,敏捷的状态,四星特别活跃,感情特别激越,想象特别丰富,形象特别鲜明,艺术构思进行得十分顺利和畅达,艺术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创作也最富于成效。

艺术创作往往最富有创造性。

当灵感来临之际,不可重复的,灵感总是独特的,创造性:3).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三)前提:是生活、思想、感悟艺术的长期积累。

作者的灵感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提炼,概括和改造。

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思想锤炼和艺术的魔力,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灵感才可能产生。

例如: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牛蒡花在遭受摧残,已然挺立,坚持到最后。

从而联想到哈这个英雄人物。

所以灵感的到来形式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是基于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艰苦的艺术构思。

12.文学形象:A.特点: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这种形象随时人们有意为之,不是天生自然之物,但最终还是客观形象曲折的反应,必须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这说明文学形象既有主观创造的产物又有客观的依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例如:郑板桥描述自己所绘画的竹子。

“眼中之竹”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是自己的主观构思,最终通过画在纸上完成作品。

第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艺术真实是想象力虚构的结果,是创造的财富,既有想象的假定性特征,但这想象,这虚构,这创造不应该脱离生活的真实,任凭主观随意编造,应符合生活情理的创作,所以问下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在塑造艺术形象时要求情与理的统一,而当情与理发生矛盾时就要牵理就情,艺术形象就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假定和真实性的统一。

2)“合理”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应人民的真切感受、诚挚情感和真诚地意向。

第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她具有许多仅仅属于她的确定特征:她的身伤,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纤弱的少女;但是对林黛玉的具体相貌,气质,神韵描写极不确定。

使读者在想象和在创造中获得愉悦。

第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科学概括往往是摒弃个别,直取一般;而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则始终不离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名师整理优秀资源出“一般”,在文学形象中,具体个别包涵这艺术概括,艺术概括体现在具体,个别之中,二者是统一。

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概括了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一幕。

B.文学形象是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13.典型环境的含义: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方面,环境创造人物,具体地说,环境为性格的产生提供依据,为性格的发展提供动力,人物的思想性格是由环境的产生提供依据,为性格的发展提供动力,人物的思想性格是由环境创造的,环境不但是人物活动的天地,而且是人物行动的导因,人物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15.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1)所谓有我之境比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者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也比较具体,确定,强烈,其长处是读者易被迅速地感染和打动。

如杜甫的《春望》。

2)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情感比较隐约深藏,内蕴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多蕴性,其长处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5.四种题材的对比:A.从反映生活的特点对比1)诗歌:情感的曲折;生活的变形它更侧总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丝线对感强调虚构性又追求艺术虚构中的真实感,小说:2).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情的描写,这种追求细节的具体真实。

同时小说叙事又以作者对人生的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会和理解为基础。

3)戏剧: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来概括生活,反映生活。

4)散文:炫彩宽阔多样;描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景。

B.艺术结构对比诗歌:情感的逻辑性,跳跃性小说:1)故事化展示阶段:以事件为中心,把人物情节组织成完整地画面。

2)人物性格展示阶段:以物为中心,(情)纵(人物关系)横交错的结构。

3)多元化的阶段:以人的内心途径为中心的放射性结构。

即按意识与存在都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故而章法变化突兀,形成一种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多层次的结构。

戏剧:1)(线索)单纯(线索不能多);2)(情节)紧凑,表现在戏剧中就是剧情尽量单纯,事情发生时间要尽量缩短,并按照生活内在逻辑将事件发展与结局连成一个紧凑的整体。

3)集中(场景),戏剧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限制,它的场景和容量都不能过于繁复,就决定了基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情节不宜太繁复、场景不宜变化太多,所以几种形式戏剧结构很重要特点,它的坟场,坟墓正是适应了集中的需要。

散文:自由多样的;形散神不散。

C.语言的对比1)诗歌比小说、戏剧、散文更凝练,概括力更高,表现力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