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广告词的利与弊
谐音广告语辩征观

谐音广告语辩征观
点
谐音广告语是一种常见的广告手法,它利用词语的谐音或者近音来创造出一句有趣、易记的广告语。
谐音广告语通常会让人快速产生共鸣和记忆,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然而,谐音广告语也常常引起争议,因为它们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或者引起不适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谐音广告语的辩征观点。
正面观点:
1.谐音广告语是一种有趣、创新的广告手法,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2.谐音广告语能够快速传递广告信息,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记住品牌或产品名称。
3.谐音广告语有助于品牌塑造,能够让品牌更加有趣、亲民,提高品牌的亲和力和美誉度。
反面观点:
1.谐音广告语可能会误导消费者,让他们产生误解或者误判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2.谐音广告语可能会让人产生不适感或者反感,从而降低广告的传播效果。
3.谐音广告语可能会降低广告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让人产生不信任感。
综上所述,谐音广告语是一种有争议的广告手法,它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也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或者引起不适感。
因此,在使用谐音广告语时,广告人需要权衡利弊,确保广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还要注意消费者的感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影响。
谐音式标题不可滥用

谐音式标题不可滥用谐音式标题不可滥用不论报纸、网络、电视还是广播,标题都是“神”,是“眼睛”,是第一冲击波。
一篇文章、一张报纸、一个节日,能不能让受众“一见钟情”,关键就在标题。
有人说,采访和写作比较,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对写作来说,则是七分标题三分文章。
这么说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标题制作的角度说,多花精力,多用苦功,以求引人入胜,无疑是必需的。
标题的制作,“一字捻断数茎须”,邓拓同志生前曾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可见好标题历来是编辑记者绞尽脑汁、反复锤炼的结果。
但标题在形式上却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各辟蹊径,不拘一格。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鲜词汇的增加,用语习惯的演变,标题也在千变万化,新意迭出。
不过,不论标题形式如何,标准都不外乎“准确、生动、传神”,对编辑来说,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有高度凝练思想的能力,还要有反复锤炼语言的技巧。
在标题里面,有一种标题是十分形象的,就是谐音式标题。
顾名思义,所谓谐音式标题,就是利用谐音来表达消息隐含的意思。
这类标题,做好了,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但如果用得不好,或者用滥了,结果反倒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比如《有了伊万不怕万一》这个标题,就是个很不错的标题。
伊万是球员名字,有了这个人,就不怕“万一”了。
伊万谐音“一万”,这个标题的谐音便是“有了一万,不怕万一”。
这实际上是套用了老百姓经常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显得十分诙谐、有趣。
不仅仅是体育方面的报道,一些比较严肃的新闻也可以用谐音来做标题。
比如这个标题:《成都正在变“尘都”》。
消息说的是城市的扬尘现象,事情本身的关注度高。
通过“尘都”和“成都”的谐音,起到了强烈的警示作用。
此外,比如运用成语加谐音的以“棋”为话题的《乐在“棋”中》等;改造成语的《“雾”里逃生》、《“战痘”青春》、《“官”念前提》,讽刺某单位几任领导贪污腐化行为的《前“腐”后继》等,都显得别具一格。
谐音利与弊的研究报告

谐音利与弊的研究报告题目:谐音利与弊的研究报告引言: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谐音在语言中常常被用于表达幽默、玩笑或创造出新的词语等,具有一定的利与弊。
本报告将从谐音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谐音的利:1. 幽默娱乐:谐音的利用能够带来幽默娱乐效果,使人们感到快乐。
例如,相声、笑话、段子等形式的谐音表演往往能够吸引观众,使人们放松心情,在笑声中舒缓压力。
2. 促进沟通:谐音的利用可以促进交流和沟通。
有时候,由于一些词汇的发音比较拗口,难以表达清晰。
而通过使用谐音,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信息,提高沟通的效率。
3. 独特创意:谐音的利用常常能够带来独特的创意。
例如,广告中通过利用谐音创造新的口号,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对产品产生兴趣。
这种独特的创意也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文学创作等领域。
二、谐音的弊:1. 误解和误导:谐音的弊端之一是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
比如,在口语交流中使用谐音可能会使人们产生听错或理解错误的情况,进而导致误解和沟通失败。
2. 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谐音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这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时的误解和冲突。
3. 形式主义:过度使用谐音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人们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强调词语的表面的风格而忽略了传达信息的核心内容。
这种形式主义的使用谐音,往往会枯燥无味,让人感到厌烦。
结论:综上所述,谐音的利与弊是相互存在的。
谐音的利在于可以带来幽默娱乐、促进沟通和创造独特的创意;而谐音的弊则在于可能造成误解和误导、文化差异以及形式主义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谐音时需谨慎选择场合,充分考虑到语境和受众的差异,以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谐音成语应用利弊

淮北师范大学论文分类号:2013届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应用的利与弊系别、专业文学院09级对外汉语(师范)研究方向语言学学生姓名徐常春学号 20090104041指导教师姓名刘艳丽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3年5月6日浅析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应用的利与弊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的应用中所产生利处和弊处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谐音修辞的发展以及成语的特点,在掌握了大量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中应用的实例后,本文分析了谐音成语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在广告语言中得以应用的合理性,也分析了其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化解负面影响的方法,希望借此推动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告语言諧音成语利弊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Homophonic I diom’s Applications InAdvertising LanguageAbstract :Recently,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omophonic idiom’s application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isn’t stop in acade mic world . Everything has its good and bad sides. Firstly,this thesis is to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omophonic rhetoric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iom separately,after a great amounts of examples have been mastered,the thesis is to analyse the necessity of homophonic idiom’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rationality that they can be applied in advertising language,and it is to analyse the negative effects they may bring about and the ways to resolve the effects ,I hope it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anguage.Key words:advertising language;homophonic idio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目录引言 (1)正文一、谐音探源及成语的特殊价值 (1)(一)谐音的概念 (1)(二)谐音修辞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 (1)(三)成语及成语的特殊价值 (2)二、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3)(一)谐音成语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3)(二)谐音成语在店名中的应用 (3)(三)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3)三、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运用的利处 (4)(一)成语发展方面 (4)(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 (4)(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5)四、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的弊端 (5)(一)成语发展方面 (5)(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6)五、如何正确对待谐音成语的使用 (6)(一)法律法规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 (6)(二)对待谐音成语使用的各种观点 (6)(三)如何对谐音成语的使用进行扬长避短 (7)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新世纪以来,广告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告语言中的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新时期商业广告宣传用语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谐音成语,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
广告谐音字是创意还是误导

广告谐音字是创意还是误导药品广告词“咳不容缓”,取成语“刻不容缓”的谐音;一家服装店利用“一生一世”的谐音取名“衣生衣世”;房地产广告写着“随寓而安”,而原成语应该是“随遇而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店铺起名和广告宣传语喜欢利用成语的谐音,这种做法是创意新颖还是误人子弟?近日,家住二五五小区的曹盼盼向记者出示了一个她孩子的作文本,文章中写着:“……妈妈叫了我好几遍后,我才衣衣不舍地离开。
”曹盼盼说,她看到这篇作文后,马上就给孩子指出,文章里面的“衣”字应该是“依靠”的“依”,可女儿听后竟理直气壮地说:“肯定错不了,街上一家服装店的招牌上就是这么写的。
”“看来,这些无孔不入的谐音成语广告真是害人不浅。
”曹盼盼无奈地说。
读小学三年级的贝贝在填词题中,居然将“欲罢不能”写成“浴霸不能”。
当母亲对其进行批评时,贝贝指着一张放在自家柜台上的广告宣传单,胸有成竹地说:“这儿不这么写着吗?”原来那是一则浴霸广告,图文并茂,“浴霸不能”一行广告语白纸黑字在上面印着呢。
在现实生活中,翻开报刊杂志,各种用字、遣词、造句出错,标点符号乱点等硬伤不说,表达不明更是比比皆是,广告谐音字也经常会出现在市民的视线中。
对此,一些市民或是熟视无睹,或是一笑了之,但对许多家长尤其是年幼孩子的家长来说,却平添了一份忧虑。
<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6月21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几位家长,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孩子是谐音成语广告的最大受害者。
家长郑先生甚至说:“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别说是孩子,就连我都差点被误导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们主要是担忧广告里的谐音字使孩子陷入误区,成为学习上的“绊脚石”。
家长、老师不可能全天候陪在孩子身旁,无法及时向孩子指出错误,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地认为,这类广告上所写的就是正确的,事后纠正起来比较费劲。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方青老师针对此情况表示,使用谐音字其实就是故意使用错别字。
谐音梗标语

谐音梗标语摘要:1.谐音梗标语的定义和作用2.谐音梗标语的优点3.谐音梗标语的缺点4.谐音梗标语的实际应用案例5.谐音梗标语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谐音梗标语是一种利用汉字的谐音、近音或音近字来制作的标语,常常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众多广告、宣传和口号中,谐音梗标语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青睐。
首先,谐音梗标语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这种标语利用汉字的发音特点,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好奇心,从而吸引人们去关注和了解。
同时,谐音梗标语往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宣传内容。
其次,谐音梗标语具有较强的传播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富有趣味和创意的标语更容易在人们之间传播,从而提高宣传效果。
谐音梗标语正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广告和宣传中的“传播利器”。
然而,谐音梗标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首先,谐音梗标语过于追求趣味性和谐音效果,有时会牺牲标语的传达效果。
如果人们过于关注标语的趣味性,可能会忽略标语本身要传达的信息。
其次,谐音梗标语在某些场合可能显得不够严肃,不适合用于正式场合。
尽管如此,谐音梗标语在实际应用中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多企业和品牌都曾通过谐音梗标语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
比如,某知名饮料品牌曾推出“喝口可乐,万事可乐”的广告语,巧妙地利用了“可乐”这个词汇的谐音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谐音梗标语在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制作谐音梗标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追求趣味性和创意,也要保证标语的传达效果和适用场合。
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

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热门】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精选2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篇1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广告的身影。
在家里,电视上播放着广告;在小区里,墙上贴着广告;在街上,商家挂着广告牌……广告真是无处不在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广告都是篡改成语而来。
比如某止咳药广告,把刻不容缓改成了"咳"不容缓;某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某热水器广告把随心所欲改成了随心所"浴";某摩托车广告,把其乐无穷改成了"骑"乐无穷。
这些广告创意对商家有非常大的好处,它朗朗上口,简明易记,吸引眼球,让人一看就明白。
商家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商机,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这些谐音广告让原来的成语改头换面,不但改变了成语的本意,还给人一种胡乱搬用的感觉。
尤其是我们小学生,看多了这样的广告,容易被误导,会认为成语本身就是这样。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以貌取人四个字。
坐在下面的一名小学生,立刻举手纠正道:“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帽子的帽。
”“为什么呀?”“因为我家附近,有一家店名就叫‘以帽取人’。
”老师听了哭笑不得。
谐音广告给商家带来了很多利益,却给我们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我想在此呼吁:广告商们,请你们正确使用广告语!请为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留一片净土!请为我们小学生留一片学习祖国文化的洁净天空!谐音广告的利与弊作文篇2今天在看《爆笑中国史》漫画的时候,被里面的谐音梗学习方法给乐到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有其独特风格的讲历史的漫画,跟二混子的纸质上漫画有的一拼,都特别地风趣且知识点满满。
谐音的好处和坏处作文四百字左右

谐音的好处和坏处作文四百字左右谐音的好处。
说到谐音,有时候真的挺有趣的。
比如那些搞笑的网络段子,经常利用谐音来逗乐大家,就像“别和我谈理想,戒了!”这种,一听就让人笑出腹肌。
还有啊,商家们也喜欢用谐音来起名字,比如“衣衣不舍”的服装店,听起来就让人想去看看。
谐音的坏处。
但话说回来,谐音也不是总那么好玩。
有时候,你说的话可能因为谐音被人家误解。
比如,你本来想表达“我支持你”,结果不小心说成了“我支你”,那可能就得闹误会了。
还有啊,有些人会故意用谐音来捉弄人,比如把“吃货”说成“痴货”,那可就让人不开心了。
总结。
总的来说,谐音这东西,用好了就是个宝,用不好就是坑。
所以,咱们在说话的时候,还是得多注意点,别让谐音给咱们带来麻
烦。
当然了,偶尔用一下,逗逗乐子也是可以的,毕竟生活还是需要点乐趣的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音广告词论文资料一、内容开篇:1、随着在新世纪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告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不知从何时开始,以前从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广告,开始发挥出自己天生的优势,而利用汉字的谐音改编成语、俚语、俗语等常用语制作成的广告词,也成了众多商家津津乐道的新创意。
因此,大量的谐音广告词便纷纷涌现在大街小巷,电视电报,如:“饮”以为荣、随心所“浴”、默默无“蚊”、百“衣”百顺、“骑”乐无穷等,不胜枚举。
有人认为这样一改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征,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祖国语言也是一种丰富;也有人认为这样滥用成语不利于语言健康文明的发展,而且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
当然,孰是孰非自在人心。
利:1、谐音广告词的利首先广告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语言,向来是被大众所接受的。
作为广告的优势,大众化和受众广的特点决定了其辐射的范围会相当的广泛,因此,在广告中的谐音部分,如果能用的好的话,同样也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饮料类广告中的“有口皆‘杯’”、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燃灶器具广告“‘烧’胜一筹”等等这样形神兼备、绘声绘色的广告既温馨又雅致,富有个性特色,体现了商品的亲和力,同时拉近了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丰富了广告用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谐音广告词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是允许创新的。
另外汉字作为方块文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会意,一个字往那儿一放,就会引起许多形、意联想,这是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而且旧词新用、旧语翻新,语意延伸或改变原意,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思,这在汉语中既是允许的,又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正是汉字的这些特点,才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化能够得以丰富和发展。
而谐音广告词在这方面也发挥了此种作用。
在广告词中恰当的运用谐音手段,可以给人们留下无比绚丽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可以起到强化广告词艺术魅力的效果,要达到这些,就要学会巧妙的运用,使语言健康文明的发展。
例如:a、在外面望眼欲穿,到里面望眼欲“穿”——92南京穿着商品评销会广告该例两次利用了“望眼欲穿”这个成语,其中前面用的是它的本义,指的是盼望真切,把眼睛都望穿了;而后面把“穿”字加了引号,表示的是把衣服等穿在身上。
像这样运用转换成语某个语素义来做广告的方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
a、白手起家——某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的“白手”原义是指“空手”,而这里借用“白”来为石灰厂做广告,很是巧妙。
弊:谐音广告词的弊谐音广告词为商家牟利、赢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汉字、社会文明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如果广告词做的不好就会变成滥用谐音肢解成语。
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几乎成为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
而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谐音字广告,有很多都会对未成年儿童造成危害,混淆他们的视听,使未成年人对于成语和单词的理解发生错乱。
谐音广告应遵循幽默、风趣、不失文字原汁原味的原则,切不可滥用。
这些“歪招怪词”,虽然能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但却有悖于社会公德,和我们提倡的文明不和谐。
如某涂料的广告语“好色之涂”、某品牌的痔疮药广告语“有‘痔’无恐”。
这些广告语实际上是为迎合部分人低俗与猎奇的心态而对成语进行的乱改,使既有成语面目全非,造成了语言使用的混乱。
如此“策划”,看似“非凡”和“大胆”,其实暴露更多的是恶俗和无聊,对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不良的心灵影响和语言影响。
具体举例如下:2、譬如——“天尝地酒”。
“尝”谐“长”,“酒”谐“久”。
“天尝地酒”,什么意思呢?谁能给出有意味的解释?而且容易让小孩子在看广告之后写字时写上错别字,要不就是标音错误,这些大大破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5、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锋”。
难道冰箱除了冷藏冷冻食品之外就没有其他用途了吗?“制冷先锋”其谐音用法没有把冰箱的用途很好的体现出来,而且让人觉得好像是英雄作战一样,毫无美感可言。
如上所述,在目前频繁涌现的谐音广告中,既存在牵强附会甚至故意恶搞之低级之作,同时也不乏大量绘声绘色、寓意巧妙的精品。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一语言现象,那种为“尊重汉字、尊重母语”而对谐音广告采取“一刀切”的封杀方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结语: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种媒体上面广告铺天盖地,商家也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广告语与众不同。
合理运用谐音双关就是商家宣传产品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与此同时,很多商家为了迎合观众低俗和猎奇的心理,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运用谐音双关时对一些熟语、成语等滥改滥换,甚至污染语言文明。
给人们带来了不良影响。
马克思的哲学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
看待广告语中的谐音双关现象也不例外。
适当地对熟语、成语作些改动,同样也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服装类广告中的“‘衣衣’不舍”、饮料类的“有口皆‘杯’”、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燃灶器具广告“‘烧’胜一筹”等等这样形神兼备、绘声绘色的广告既温馨又雅致,富有个性特色,体现了商品的亲和力,拉近了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丰富了广告用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迎合观众的低俗和猎奇心理而对一些熟语进行滥改滥换。
总之,只要扬长避短,谐音双关就能在广告用语中作出新的贡献,再造辉煌。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就广告语中的谐音双关的语言现象的研究只是泛泛而谈,略触皮毛,隐含在广告用语现象背后的更多复杂的语言问题,亟待于研究者们进一步去考察研究!二、谐音含义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这些字(词)读音相同而意义各异。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表达耐人寻味的意思。
从上古时期起,汉字谐音现象就已经出现,《诗经》中就留存了不少谐音双关的诗句。
这种汉字的谐音技巧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就逐渐形成为一种修辞手法——谐音体。
很久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谐音手法被广泛地采用[1]。
例如,每逢过年,在大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
再如,民间年画中往往有这样的图案:莲池之上,一个光身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
这里的“鱼”谐“余”(富余),“莲”谐“连”(连年),于是,这幅画的主题就成了“连年有余”的意思,所表达的意双关(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和凭借词语的多义性构成的语义双关。
在广告语言运用中巧妙运用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谐音双关广告语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8](p2)1、广告语谐音双关的积极影响A、借助字面义点明企业或产品名称、特征和功能,从而传递商品信息。
例如:早几年,菊花电扇在市场上还没成“气候”时,借向社会广泛征集广告语之济扩大知名度,以利于促销。
后来,获得特等奖的那条广告语是:“实不相瞒,菊花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正是一个“吹”字,在貌似违背常理,让人费解的同时,又紧扣产品(电扇)的使用特点,似乖实巧,一语双关,令人叫绝。
其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B、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机智活泼、耐人寻味。
如:“不打不相识。
(打字机)”。
就将打字机的特点和俗语“不打不相识”结合起来,效果很好。
c、能促进意义的嫁接和再生。
成功的谐音双关能在受众、产品、传统文化之间建立一种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联系,能激发人的生活热情。
在广告语的艺术嫁接里作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2、广告语谐音双关的消极影响生活中确实涌现了不少滥用谐音的广告语。
这些广告语只图音谐而不伦不类,有的甚至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
A、图音谐而义讲不通如一治肝病的药,广告为“立‘肝’见影”。
把成语的“竿”字改动为“肝”字,这个改动就很不合理。
药是要能治好病的,这则广告中却要服药后使肝“见影”,反而吃出问题了,能让人去买这种产品吗?该广告只期望与成语的整体意义简单嫁接,殊不知它使用了换字法谐音,那观众也要拆开来理解呀,一拆,不就出问题了?与此雷同的只图音谐而没有多大创新意义的广告还有很多,如“无羽(与)伦比”(羽绒服)、“无屑(懈)可击”(洗发水)、“前程无线(限)”(无线通讯)、“喂(胃),你好吗(胃药)……[10](p58)B、一些多少年以来已经固定的词组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再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牌某产品)。
”这句广告语来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此处把诗中的“江山”改为‘江山’牌产品, 显然不妥。
”[11](p3)C、对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学生的作业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成语:“无所胃惧、痔在必得、咳不容缓、天尝地酒、乐在骑中”,而且在回答老师时还振振有词:“广告上都是这样。
”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如果真的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导致语言向一个很不好的方向发展,造成汉语言的不规范化,同时也让消费者从心理上产生厌烦,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D、制约产品广告走向世界。
除非形、音、义三者俱谐的谐音广告语,否则译介为外文的时候是会遇到困难的。
例如“开开衬衫,领袖风采!(开开牌衬衫)”[12](p175),这里的“领袖”只是“衣领”和“衣袖”,代指开开牌衬衫。
而作为民族领袖人物的风采究竟是怎样的呢?那种作为民族带头人的内在风采是“穿”得出来的吗?从形和义两个方面看,这则广告用语很难让人产生过渡和嫁接。
说到底,大家心目中的领袖形象还并不是讲究外在穿着的,那这则衣服广告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只图读音相谐的谐音广告是不会成功的。
如果翻译成外文,对于不很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就十分困难了。
E、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有的谐音广告,要么其道德理念不符合国情,要么其内容刺激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性意识,体现出性别歧视等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
贵州一饭店打出“仁肉包子”的广告,其实只是虾仁和猪肉做成的包子而已。
所以对谐音广告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清利弊,积极引导,合理使用,使汉语言特有的这一语言现象积极健康的发展下去。
六、如何对广告语谐音双关进行扬长避短“广告”即广而告之,即面向公众发言,而面向公众发言从来就不会是毫无限制的。
在广告中使用“谐音”的目的和使用其他任何修辞手法一样,都是为了吸引观众,诱发观众的购买(或参与)欲望。
在这里,语言修辞行为变成了语言社会行为,因此广告谐音修辞应该既发挥语言的修辞魅力,又要肩负维护语言文明的社会重任。
广告谐音双关的长处在于促进意义的嫁接和再生,成功的谐音双关能在受众、产品、传统文化之间建立一种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联系,能激发人的生活热情。
不成功的谐音修辞广告既影响语言的规范,又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在创造广告语时,如何扬长避短地使用谐音双关艺术呢?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提高社会角色的重要性认识,自觉肩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