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0854]《中国音乐简史》网上作业与课程考试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试卷资料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试卷资料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中国音乐史分期:-巫乐时期:-远古时期-夏商周-礼乐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秦汉时期-文人音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唐宋转折时期-艺术音乐时期:-宋元明清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分期:-萌芽时期(公元前8世纪~6世纪)-百家争鸣时期(公元前5世纪~3世纪)-两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魏晋-隋唐时期(公元3世纪~10世纪)-宋元明清时期(公元10世纪~19世纪)1、用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2、陶制乐器3、铜制乐器1、天然材料:用料:用动物的骨、甲、皮,自然界存在的树木、石块时间:距今4000年前,约新石器时期左右河南贾湖新时期遗址:骨笛(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一套共25支骨笛全是由鹤腿骨制成笛孔口大都存有挖孔前留下的刻度1980年陕西襄汾陶寺出土新时期时代,距今4500年~4400年前鼓腔利用天然的树干挖空而制其渊源与扬子鳄有关2、陶制乐器:远古先民在使用石器的时代发现了如何用火,在使用的时候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陶制器皿和工具,并且渐渐制作出了陶制的乐器。

早期的陶制乐器与前一类的相比,较晚出现带有原始工具的雏形,因而有学者认为陶制乐器在最初是制作日常用具时偶尔制造出的陶埙、陶鼓、陶铃、陶制摇响器等1973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和骨哨同时出土 距今7000年前,已知最早的埙3、青铜乐器自公元前21世纪起,我国由陶、石器并用时代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随着夏商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制乐器逐渐出现铜鼓、铜铃、铜铙最初出现了的铜鼓是青铜制成的鼓身并附以模仿牛皮鼓面的铜面,鼓身椭圆,两端边缘各有三周钉纹,模仿木鼓蒙皮所用的铆钉。

关于乐器及乐器分类法:周代的乐器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此时对乐器有了科学的分类:《诗经》中就记录了29种先秦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共列有十九条词目,其中专设一条“释乐”琴、瑟、鼓、毊xiao、笙、箎chi、埙、钟、萧、管、籥yue、柷、敔、鼗tao,等其中多种乐器又被细分为大、中、小类,并称呼以不同的名称八音分类法:金 石 土 革 丝 木 匏 竹《尚书.益稷》:合止柷敔晋代郭璞注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氐挏之,令左右击。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0页文档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0页文档资料

1..萧友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中山县字思鹤一字雪鹏1901赴日学习教育钢琴加入“同盟会”1912德学习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与杨忠子创立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主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国立音乐院1929国立音专院长(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独奏《哀悼引》钢与《秋思》反帝爱国政治斗争《卿云歌》《华夏歌》《民本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学生道德美感教育《问》《南飞之雁语》,论著《中医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

特点“研究音乐的方法”“音乐美学”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李叔同的《春游》、《西湖》、《送别》等。

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历史意义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成相: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被认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韩娥、秦青、陈莲、高渐离、俞伯牙、钟子期乱:中国古代乐曲的高潮部分。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他的三分之一得二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用这种方法取律所形成的律制称三分损益律。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即1*3的4次方=9*9=81)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即81*3/4=108),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即108*2/3=72),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即72*4/3=96),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适足,以是成角!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为上生,去其一分为下生。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林C114.90.114.90.90.114.90.114.90.114.90蕤B旋宫转调:《礼记。

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也就是说可以在十二律中任意选取一律作宫音,其他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就形成了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即以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就称为某宫。

就有了八十四调!孔子:1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荀子:第一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第二,抨击墨子非乐的思想,第三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孟子:1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用来表现人得喜乐之情的,2与民同乐3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54]《中国音乐简史》第一次作业[单选题]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包总共是枚.A:62B:63C:64D:65参考答案:D[单选题]孔子在观看()的演出后曾经"三月不知肉味”。

A:《大夏》B:《咸池》C:《九韶》D:《葛天氏之乐》参考答案:C[单选题]原始乐舞中()的表演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A:伊耆氏之乐B:葛天氏之乐C:朱襄氏之乐D:《云门》参考答案:B[判断题]“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形容的是师况的琴声。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夏代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是《大武》。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是。

A:孔子B:荀子C:老子D:墨子参考答案:A[单选题]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A:《九韶》B:《大夏》C:《朱襄氏之乐》D:“六代之乐”参考答案:D[单选题]乐府创建于朝。

A:西周B:秦朝C:汉朝D:魏晋南北朝参考答案:B[判断题]我国律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以管定律需要进行管口校正的人是汉代的京房。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是《葛天氏之乐》。

参考答案:正确[填空题]鼓吹乐按用途分,可以分为、、、。

参考答案: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填空题]出土的骨笛(M282:20)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近8000年。

参考答案:河南舞阳贾湖[填空题]琴曲《酒狂》相传是魏晋时期的所作。

参考答案:阮籍[填空题]《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遗留至今的唯一一部歌曲集。

参考答案:姜夔第二次作业[单选题]《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了姜夔的自度曲首。

A:10B:13C:14D:15参考答案:C[判断题]琴歌《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声无哀乐论》是的音乐美学著作。

A:嵇康B:蔡邕C:阮籍D:孔子参考答案:A[单选题]是我国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A:《酒狂》B:《碣石调·幽兰》C:广陵散D:《潇湘水云》参考答案:B[多选题]元代南戏的四大传奇是、、、。

A:《荆钗记》B:《牡丹亭》C:《白兔记》D:《桃花扇》E:《拜月亭》F:《杀狗记》G:《紫钗记》参考答案:ACEF[判断题]减字谱是唐代的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是元代燕南芝庵撰写的《唱论》。

参考答案:正确[单选题]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著名古琴家的代表性作品。

A:严瀓B:徐上瀛C:郭沔D:颜师古参考答案:C[单选题]隋唐掌管礼乐的最高国家机构是。

A:太常寺B:教坊C:梨园D:乐府参考答案:A[判断题]唐代直属宫廷的音乐机构包括太常寺和教坊。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元杂剧《窦娥冤》是创作的。

A:郑光祖B:白朴C:汤显祖D:关汉卿参考答案:D[判断题]元曲包括杂剧和南戏两部分。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诸宫调是宋代产生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其创始人是。

A:张五牛B:柳永C:孔三传D:王溥参考答案:C[论述题]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乐记》。

《乐记》的内容主要包括:[1]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对"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相互关系第一次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总结。

[2] 对音乐本质作了解释,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3] 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4] 强调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所谓"先王治乐之方”,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5]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

[6]《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深度,认为音乐应该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论述题]什么是唐代大曲?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一方面继承了汉晋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西域大曲的精华。

唐大曲的结构,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唐大曲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产物,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标志着中古时期歌舞伎乐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论述题]唐代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唐代的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的太常寺和直接由宫廷管辖的教坊、梨园。

太常寺下面隶属了大乐署与鼓吹署。

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即管理"邦国之祭祀享宴”和"大宴会”中的音乐,还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

鼓吹署主管卤簿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直接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这一机构因设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是学习"法曲”的音乐机构。

[论述题]多部乐与坐、立部伎有何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关系。

[2] "九部乐”、"十部乐”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乐舞的原有特点,体现了各民族乐舞的特色;"坐部伎”、"立部伎”以演出形式作为乐部名称,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坐部伎”为小型歌舞,"立部伎”为大型歌舞。

[论述题]散曲和杂剧有何区别?参考答案:答题要点――散曲与杂剧都被称为元曲。

它们所用曲牌和曲牌联套方法也相同,不过散曲用以抒情、写景、叙事等,以清唱形式演唱。

杂剧则用以表演戏剧故事,以代言体形式演唱。

散曲作者主要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人、官僚。

第三次作业[单选题]《神奇密谱》的编者是。

A:朱权B:徐祺C:华秋苹D:朱厚爝参考答案:A[单选题]明代著名文学家和戏剧家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是。

A:《邯郸记》B:《紫钗记》C:《牡丹亭》D:《琵琶记》参考答案:C[单选题]虞山派代表人物的音乐表演美学著作是《溪山琴况》。

A:徐上瀛B:徐祺C:严瀓D:张孔山参考答案:A[单选题]洪升创作了戏剧作品。

A:《长生殿》B:《梧桐雨》C:《牡丹亭》D:《桃花扇》参考答案:A[判断题]新法秘律”由著名律学家朱载?发明。

参考答案:正确[单选题]刘宝全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A:山东大鼓B:西河大鼓C:梨花大鼓D:京韵大鼓参考答案:D[判断题]清代弹词艺术的三大代表是俞秀山、马如飞、刘宝全。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囊玛是藏族的一种古典歌舞音乐,其结构一般由引子、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正确[多选题]明代四大声腔分别是、、、。

A:海盐腔B:余姚腔C:皮黄腔D:梆子腔E:弋阳腔F:昆山腔参考答案:ABEF[多选题]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和两种。

A:坐乐B:舞乐C:行乐D:跳乐参考答案:AC[填空题]聂耳的群众歌曲以和为代表。

参考答案:《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第四次作业[论述题]简述朱载?"新法密率”在律学史上的意义。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朱载?科学地解决了"黄钟还原”的千古难题,他提出的"新法密率”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单选题]二胡曲《寒春风曲》的作曲者是。

A:刘天华B:黎锦晖C:萧友梅D:华彦钧参考答案:D[判断题]黄自创作的清唱剧《怀旧》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麦新的歌曲以《松花江上》最为著名。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冼星海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是,这部作品曾被改编成钢琴协奏曲。

A:《生产大合唱》B:《军民进行曲》C:《黄河大合唱》D:《牺盟大合唱》参考答案:C[判断题]李叔同的《春游》、沈心工的《黄河》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创作歌曲。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渔光曲》是任光的成名作,是他为同名电影写作的主题歌。

他创作的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刘天华创作于除夕之夜的二胡曲是。

A:《独弦操》B:《良宵》C:《光明行》D:《月夜》参考答案:B[单选题]独幕歌曲剧《扬子江暴风雨》的作曲者是。

A:张寒晖B:聂耳C:冼星海D:黄自参考答案:B[单选题]歌剧《军民进行曲》的作者是。

A:聂耳B:张曙C:冼星海D:吕骥参考答案:C[论述题]歌剧《白毛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何地位?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歌剧《白毛女》的内容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题材,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中国社会变革中农村的基本矛盾,即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斗争,将农民的善良、痛苦与斗争和地主的奸险、狠毒、残忍形象进行了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作品具有特定时代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从表现形式上看,歌剧《白毛女》在人物塑造方面,以民间音调为基础,以人物主调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如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喜儿”的主题音调,以山西民歌《捡麦根》作为"杨白劳”的主题音调,黄世仁则套用秦腔中丑角三花脸的表演样式。

尤其歌剧音乐中运用河北梆子等激昂音调创作《我要活》等大段唱段以表现白毛女的斗争情绪和反抗性格是非常成功的。

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中,还成功地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重唱和间奏曲等形式。

作曲家们尝试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音乐思维手法,来加强情节的抒情性、戏剧性与冲突性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乐队为中西混合伴奏形式。

《白毛女》是我国第一步民族新歌剧,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族化的道路。

[论述题]简述"学堂乐歌”的含义、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学堂乐歌”的特定概念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等。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多数是一种借用现成曲调填写歌词的歌曲形式,它继承了我国古代"按谱填词”的传统,曲调来源则以日本、欧美歌曲旋律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