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病?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该病患儿常出现水肿、黄疸、贫血症状。
只有产前准确的诊断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那么产前诊断新生儿溶血有哪些方法呢?产前检查十分必要,其目的在于诊断有没有发生或可能发生溶血病。
如果已经发生溶血病,程度如何?如发现有发生溶血的可能,宝宝出生后就要进行早期的严密监测,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以减轻病变程度,防止发展到胆红素脑病这一危险状态。
当然,如胎儿在母体内已出现溶血且导致严重贫血时,也可以在分娩前进行宫内治疗纠正胎儿贫血,但这种治疗对技术要求较高,一般较少采用。
血型检查: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
因此,产前诊断的基本检查是夫妇双方的血型;最有价值的检查是母亲血中血型抗体的有无及水平的高低,只要某种血型抗体水平超过一定的程度,就提示宝宝有发生溶血病的可能。
因此,妊娠4个月时孕妇应抽血进行血清中血型抗体的测定,以了解抗体的基础水平;然后于妊娠7~8个月再测定,以后每隔2~4周重复一次。
若抗体水平持续上升,则提示胎儿可能受累。
羊水检查:如考虑已发生胎儿溶血,就要注意溶血的程度以及对胎儿的影响。
这时,医生在定期观察血型抗体变化的同时,当抗体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建议孕妈咪抽取羊水进行检查。
正常羊水无色透明,重症溶血病时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就像黄疸新生儿的机体组织会变黄一样,此时羊水也呈黄色。
胎儿溶血程度愈重,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越高。
这时,可以利用专门仪器检测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对于判断胎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在正规医院进行羊水检查一般都是安全的,准爹妈们不必担心。
新生儿溶血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新生儿溶血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新生儿溶血病概述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horn,HDN)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Rh血型不合较少见。
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以及肝脾肿大。
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发生严重胆红素脑病的患儿,往往预后不良,可导致患儿死亡,或留有脑瘫、智能落后、流涎等后遗症。
英文名称:hemolytic disease of newhorn,HDN。
其它名称:新生儿溶血。
相关中医疾病:血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不是遗传病。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黄疸、贫血、肝脾大。
主要病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所致。
检查项目:血型检查、血液检查、改良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产前超声、头颅MRI扫描。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或发生不良的后遗症,发病后应及时、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1、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
在母子ABO血型不合中,仅1/5发生ABO溶血病,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
2、Rh溶血当存在ABO血型不符合时,Rh血型不合的溶血常不易发生。
抗原性最强的RhD血型不合者,也仅有1/20发病。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特点三、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为母儿血型不一致引起。
如母亲与胎儿血型不一致,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抗原进入孕母血液循环中时可刺激孕母产生相应的抗体,之后抗体可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抗原结合,进而引起溶血的发生。
若母婴血型不合的胎儿红细胞在分娩时才进入母血,则母亲产生的抗体不使这一胎发病,而可能使下一胎发病(血型与上一胎相同)。
基本病因:1、ABO溶血如O型母亲在第一胎妊娠前,已受到自然界A或B血型物质(某些植物、寄生虫、伤寒疫苗、破伤风及白喉类毒素等)的刺激,母体内会存在抗A或抗B抗体(IgG)。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ABO溶血病得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就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
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得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得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anemia)。
2.生后诊断(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与肝脾大等溶血症状,若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得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与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就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与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得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得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
总之,ABO溶血病得黄疸程度较轻。
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
4±4。
2)mg/dl]。
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得血型抗体,就是诊断ABO溶血病得主要实验根据。
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就是改良Coombs试验,这就是用“最适稀释度”得抗人球蛋白得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得抗体;第二就是抗体释放试验,这就是用加热得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得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得抗体。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Y[作者简介]朱红艳(1973-),女,汉,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本科,现就职于曲靖市妇幼医院儿四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重症监护。
新生儿ABO 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因此,该病的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新生儿ABO 溶血病主要发生于母亲O 型,胎儿A 型或B 型,其他血型极少见,该病的症状相对于Rh 溶血病的症状较轻,但是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换血的比例却相对较高,伴有黄疸等并发症,因此,如何加强新生儿ABO 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新生儿ABO 溶血病治疗效果,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入选标准本组所有分娩的ABO 溶血病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母子ABO 血型不合;②出生后早期出现明显的黄疸且伴有溶血性贫血;③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胆疾病和溶血病。
1.3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观察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在患儿接近光疗标准时,要及时给予治疗,采用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患儿的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预后及不良反应效果,给予患儿诊断治疗效果给予综合评价与分析。
1.4检查方法所有新生儿均例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母亲有不明原因流产、母子ABO 血型、死胎史、前胎新生儿期有着明显的ABO 溶血病史或者是黄疸病史者,并对患者进行血型抗体三项试验,即抗体释放试验、COOMBS 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在我国汉族的人口中,以ABO血型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发生的几率最高,并且在临床上9%都是发生在O型血的准妈妈身上,丈夫则是以A、B或者AB血型者。
通常溶血反应的程度多数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宝宝出生之后体内与准妈妈不合的血液成分在一段时间内就会慢慢被代谢掉,宝宝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
只有少数情况下,准妈妈那种与胎儿不合的血液成分才会通过胎盘大量进入胎宝宝的体内,也才会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
而ABO溶血症更多的会发生在准妈妈准备孕育第二胎的时候,但是也有40%的ABO溶血症会发生在第一胎,所以对于O型血的准妈妈们一定要特别珍惜自己的头胎。
一旦发现新生儿溶血,可以通过新生儿换血疗法、蓝光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由于胎儿的血性遗传物质的选择是无法控制的,因此目前没有办法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母子血型不合的情况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孕前检查和治疗等手法进行干预,此外珍惜第一胎、避免多次输血也是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
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临床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它会导致新生儿重度溶血、黄疸等症状的危险性疾病。
在医学中,通常把这种溶血现象称之为新生儿溶血病,是通过母胎血相冲突造成的婴儿出现贫血的情况。
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中,我将会对其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展开讨论。
一、诊断的有效意义1. 确认疾病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确诊。
疾病的诊断是为了确认患者的基本状况以及病情的危险程度,以便于医生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严密的诊断,我们可以较好地理解患者的生理变化及临床症状、了解患者的病因、确定患者所处的病情状态,以便于后期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针对性。
2. 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在面对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时,医生们必须高度警惕和敏锐。
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若是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那就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因此,一个正确的诊断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对患者的疗效产生显著的提升。
3. 帮助及时进行治疗通过对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治疗,从而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在医学上,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要以早期预防为主,因此,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及时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二、治疗的有效意义1. 有利于及时遏制疾病的发展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们通过给予孩子充分的营养和合理的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地遏制疾病的发展,避免病情的恶化。
通过这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可以使孩子的健康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2.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新生儿溶血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治愈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3. 避免并发症或后遗症在新生儿期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儿溶血病诊治

03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加重溶血症状。
04
输血: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以纠正贫血和改善凝血功能。
01
换血疗法:通过换血去除体内致敏红细胞和抗体,减轻溶血症状。
02
光疗
光疗原理:利用紫外线照射,使新生儿体内的抗体和抗原结合,从而降低溶血程度
01
光疗方法:新生儿全身裸露,在专用光疗箱中进行照射
注意事项:换血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输血速度,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01
03
02
04
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
产前检查
血型检查:了解孕妇和胎儿的血型,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抗体检查:检测孕妇体内是否存在抗D抗体,判断胎儿是否可能发生溶血病
超声检查: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及儿溶血病的风险
孕期保健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情况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和脂肪
0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05
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产后护理
保持卫生:产后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合理饮食:产后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长期影响
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癫痫等
01
视力障碍: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
03
听力障碍: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丧失
02
生长发育迟缓: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等
04
家庭支持
01
父母和亲属的关爱和支持
02
家庭环境的和谐和稳定
03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21T08:35:13.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导读]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四川泸州 646000)
(2泸州医学院07级医学检验系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目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主要的诊断技术包括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等,运用微柱凝胶技术结合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可提高其确诊率。
其治疗主要采用换血疗法,同时辅以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抗体效价换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063-01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一种同种免疫病,它可以给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危害,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的溶血多见。
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O 型母亲产出A 型或B 型新生儿发病率达20%,而Rh 阴性孕妇第二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60%[1]。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HDN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
确诊后在孕期就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则需要给予及时处理,包括光疗、换血,辅以药物治疗等,以控制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本文拟就近年来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HDN概述
HDN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其发病机制主要为:(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母体可能会被来源于父体遗传给胎儿的红细胞抗原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2)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3)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
最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病,引起死胎、流产或早产;如果能正常分娩,胎儿出生后表现为贫血、黄疸,严重会导致心力衰竭及核黄疸[2]。
1.1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婴儿。
据统计,O型孕妇与不同血型的男性搭配,因ABO血型不合产生IgG抗体而造成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为0.9%[3]。
胡雄燕等认为:当母体IgG抗体效价>1:64时就有临床意义,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4]。
1.2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因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而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孕妇第一胎能顺利完成分娩,以后再妊娠不相合的胎儿时,RhD抗原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溶血严重时可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可发生流产、死胎,患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黄疸等症状。
而且孕妇怀孕次数越多,产生抗体的效价越高,胎儿患病的机会越多,病情也愈严重[5]。
2 HDN的实验室诊断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母体内IgG抗-A(B)和抗-D效价的检测,可以提前预知胎儿在妊娠期间发生免疫性溶血的危险性,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近几年采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核单层检测(monocyte monolayer assay,MMA):是评价抗体临床意义的实验,可通过观察体外单个核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情况来预测抗体在体内可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强弱。
该检测方法是体外模拟实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准确率较高,在国外已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一个常规辅助诊疗手段[6]。
根据Swets的判断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产前IgG抗A(B)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2时,提示指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此时左上角最高切点在1:128(抗体效价稀释度)和1:256之间,以l:128为临界时敏感性60.56%,特异性96.19%[7]。
由此可见,该方法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3 HDN的临床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传统治疗主要以孕期输液、口服中药,产后新生儿蓝光照射、清蛋白静脉滴注为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孕妇治疗后抗体效价及血清学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医学界公认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有很好的疗效,其作用主要有:①除去抗体包被的红细胞,减少胆红素生成来源;②除去血浆内的胆红素和抗体。
常用的换血方式是“O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的混合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能够清除血型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从而降低继续溶血的几率,但是由于血库中的O型红细胞悬液红细胞压积较低,并且含有抗A和抗B抗体,其血型抗体与新生儿的A型或B型红细胞相结合又会引起溶血,术后一段时间必然会加重溶血和贫血,引起新生儿换血后胆红素又一次升高。
因此,有研究使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进行换血,发现可避免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体再次引起的溶血。
国内主要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疗效显著,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尽管有内环境改变,但可自我调节恢复,无明显并发症,在对患儿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液相关项目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是安全的。
该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特点[8,9]。
4 展望
近年来,HDN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作为其诊断技术,三者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采用ROC曲线结合微柱凝胶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准确度更高。
目前换血疗法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可迅速有效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致敏红细胞及大量胆红素,但换血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若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轻其不益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Rh血型及ABO血型的遗传多态性以及相关HDN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最终采用何种技术和什么换血方案及辅助手段最适合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 杨贵贞. 人类红细胞血型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5-178 .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8.
[3]万艳红。
“O”型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测对判断新生儿溶血病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6):47.
[4]胡雄燕.母体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723-724.
[5]马印图,刘芳。
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51-153.
[6]严康峰,邓诗祯,谢敬文.单核单层检测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59-60.
[7]张志哲,黄清枝,吴红会。
应用ROC曲线评价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J]。
检验医学,2011,26(5):338-339.
[8]李娟,沈小春,熊秀玲.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J].国际医疗卫生导报,2011,17(14):1678-1681.
[9]张水章,周守方,高晓燕.外周动静脉同步双倍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