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亚圣—孟子

合集下载

高三议论文伟大的孟子 议论文1000

高三议论文伟大的孟子 议论文1000

伟大的孟子议论文1000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高三孟子语文作文1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

——题记他,一个平凡至极的人。

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创举,他没有商鞅范彝的谋略,他更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__山的霸气。

与他们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点点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他演绎出了他的史诗,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__的精神体,他认为哲学的思想中最高的范畴是天。

他,在那个战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贱君贵的不平?o的时代中。

他傲然站出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藐视王权的思想。

他将所有人无论贫贱,无论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个身如草芥之人却心系天下。

走访四海,关心民生,面对王权,他无所畏惧,直谏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王权至上的年代中依旧无法动摇他的思想。

面对高位的诱惑,生死的威迫他依旧保持着本心。

与人乐乐而非独乐乐,这便是他的乐。

他,如大海包纳以为。

他始终相信“人之初,__本善”人__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

面对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对不仁,他直言请柬“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他提倡仁政,而仁者无敌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书生,却成为了使人眼中的胜任圣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却无视金钱名利的威诱:他,一个平凡的子民,却舍生于直言进谏的艰苦道路上。

他,一个平凡的人,却在我们每个人之上,他拥有着天一般的胸怀,一样的淡然。

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红尘,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2他说斯人背负大任,历经拂乱,方能成大事。

他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大气之势,尽显言谈。

他说王应先百姓苦以为苦,后百姓乐以为乐。

他说人和首当其要,失民心者必毁其德。

他还说王何必曰利。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篇1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

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

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篇2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

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

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

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

孟子的作文600字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的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的作文600字篇1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

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

”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学时老师讲的孔子的故事让我们稍稍对孔子有一点了解,而孔子的《论语》便让我们更加进一步走进了孔子。

为了提倡仁爱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

为了形成与发展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思想,他费尽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

可他,一代仁者,虽然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让人不禁感到遗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也许,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诚实与“不耻下问”的精神是更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殊不知,在如今这个面具的社会中,许多人就是怕丢脸而不敢去问。

而当时身为圣人的孔子在面对孩子们“熟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还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不能觉也”是需要多大的诚实与勇气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去“不耻下问”呢?“金无足金,人无完人。

”其实,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误,需要完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足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了解,并努力改正。

而在今日这种诚信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就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身为一代圣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孟子》

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孟子》

高中作文资料收集-国学-《孟子》一、《孟子》简介与评价。

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涉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评价: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

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

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

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

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

孟子作文素材3

孟子作文素材3

孟子作文素材3第一篇:孟子作文素材3孟子作文素材《孟子》中的成语: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与人为善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有关孟子的典故: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作文素材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

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

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

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

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孟子)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孟子)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童年孟子家庭贫困,三岁丧父,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

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

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孟子》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议论文作文1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

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

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俗,天下皆尧舜的国家不免带有了人类特有的梦幻气息,而作为这个梦想的主宰者,便当之无愧称之为“空想家”。

空想家的志向是伟大的,超越其所在地在的时代;他们的言行是怪异的,甚至被当时世人所误解,迫害的。

他们的奇异的思想却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后,人类思想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后,他们的思想却成功之路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伟大预言,无可厚非,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空想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于本身所处的时代而言,空想家这一词看似荒谬,因为他的远见性是同一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

孟子的作文800字

孟子的作文800字

孟子的作文800字孟轲,字子舆,儒家圣贤,亚圣之称也。

其文以理胜,辞以情发,故作是篇,以述其志。

昔日,孟子游于诸侯之间,见世道衰微,人心不古,乃怀忧国之念,欲以仁义之道,救时弊,正人心。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此言非虚,盖孟子之学,非一朝一夕之功,乃积年累月,勤学不辍,方得大道。

孟子之学,本乎性善之说。

曰:“人之初,性本善。

”夫性善者,非外铄我也,乃内具之德。

人之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此四端,皆性善之端倪也。

孟子欲人皆能扩充此心,以至于仁、义、礼、智之境。

然世之人,多有放失本心者,何以故?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盖因人之常情,易于安逸,难于忧患。

故孟子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寡则心自宁,心宁则性善自显。

孟子又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语虽简,意蕴深远。

盖以民为本,国家方能安定,君王亦能安枕无忧。

若反其道而行之,则国乱民怨,君位岌岌可危矣。

孟子之学,广博精深,非止于性善之说。

其对于政治、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皆有深刻见解。

如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此言治国之道,应合乎天理人情,方能得民心,得民心则天下归服。

孟子之学,实为后世儒者之楷模。

其文辞典雅,思想深邃,实乃千古之绝学。

学者读其书,思其义,行其道,方可称为儒家之徒。

孟子之文,虽千载之下,犹能感人肺腑,启迪心智。

学者当以孟子为榜样,勤学不辍,以期成就一代儒学大师,光大儒家之道,造福天下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亚圣—孟子文章类别:语文教学亚圣—孟子(上)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县)。

大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的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本人出生于士阶层,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弟子,子思和孟子之学,被后世称思孟学派,是儒家中的一个保守的唯心主义学派。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的经历与孔子相似,曾是著名的游士,学成以后二十余年间,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孟子目睹着战国七雄的霸权战争,心中升起人道主义的精神,企图在各诸侯国,推行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

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都想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

于是孟子退而聚众讲学,专心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他认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趣”。

晚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

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汉,及秦汉以后其他思想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经历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孟子这种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忧患精神和自强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孟子“亚圣”的一生始终被战争所包围着,而这种战争成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论的缘起。

通过硝烟四起的战争,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实的再现。

相信,只有置身那诸子争鸣的动荡时代,才能真正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中)孟子作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为“四书”,其实践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为邹国亚圣公,以后才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他与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称谓“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他的教育思想,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

孟子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的注重和对人的评价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

他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议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山东邹城,这座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圣贤迭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孟子故居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孔子和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至圣”和“亚圣”,自古就广为人知。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凫村内偏西,这里是孟子的出生地。

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

现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

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

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一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之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在孟子故里流传着“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

起初,他家居住在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处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常常从孟子的家门口经过,于是幼小的孟子就经过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

孟明看见了,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国北部的庙户营。

新居与市场为邻,这里街上相当繁华,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骗人。

东部还住一个杀猪屠户。

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还学着骗人,有时还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

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

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非常生气,拿起刀子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怒斥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丝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

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孟母断机施教,孟子受得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铭记在心,从此旦夕勤学,师承孔子,继往开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创立了“孔孟之道”,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现如今,这已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亲教子的典范。

(下)邹城作为孟子的故乡,有秀丽的孟子湖,有被称为“三孟”的“孟府”、“孟庙”和“孟林”,邹城的孟府孟庙孟林,虽然没有孔府孔庙孔林宏大,却也以其文化积淀丰富而蜚声海内外。

孟府也被称为“亚圣”府,位于邹县城南关,与孟庙一街之隔,始建于北宋晚年。

孟府是孟子的媂裔居住的地方,它的规制与孔府相似而规模又不尽相同。

孟府成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总面积2.24万平方米。

其建筑布局严谨。

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前后由七进院落组成。

前为大堂官衙,中部为内宅,后为花园。

西路为孟氏家学—“三迁书院”,现有楼、堂、亭、阁148间,是省内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衙署与宅第合一的古建筑群。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楣正中高挂“亚圣府”贴金巨匾,黑漆大门上绘有2米多高的彩绘门神,手持金瓜,面目威严,门外建有高大影壁,门前一对现代石狮,雄踞左右。

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

二门又称为礼门,门有三洞,正中门楣书“礼门仪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门上分别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和面目温雅身着朝服的文官。

三门又称“仪门”,单门悬山式建筑,前后有四个木雕花蕾,故又称“垂花门”。

平时仪门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临亲,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家族仪式时,鸣礼炮开启。

故此门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礼仪规范。

大堂在仪门内,共五楹,厅堂高大宽敞,内设公案。

东西两侧的銮驾架上,插着“肃静”、“廻避”等各种仪仗。

大堂东西两厢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和执事等机构和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

左右专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

在封建社会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中申饬家法,宣读圣旨,颁布孟氏家谱和族规的场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缩影。

孟府大堂后是内宅院,由正房和东西配房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系居住之处,堂内明间悬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巨匾。

五间厅堂内陈列着古木家具,古玩字画,钟表照片等文物,供人们参观。

世恩堂后面还有赐书楼,延禄楼等古代建筑,是当年存放皇帝墨宝、圣旨、诰封、古版书籍、家谱档案、文物字画等珍贵文物的场所。

孟府现在还保存着历代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和家藏珠宝玉玩,宗族档案,古书字画等大量的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孟庙,又被称为亚圣庙,在邹县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

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

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孟子像。

亚圣殿高17米,面积560平方米。

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朱漆彩绘柱梁,大殿宏伟壮观。

经历金、元、明、清各代,维修有38次以上。

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孟母殿、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

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两块。

孟母殿在庙的吧东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整个孟庙内古树蒼郁,葱茏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可以说是一处古代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的艺术博物馆,同曲阜孔庙遥相辉映。

孟林位于邹县城东北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孟林的神道长约1500米,过“亚圣林”碑石后,有石铺雨道直通享殿。

所谓“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玉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内设置享殿,有尊敬圣贤如尊敬帝王之意。

享殿为五楹单檐,造型简朴。

享殿之后,才是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亚圣孟子墓”五字。

享殿和墓地的周围,绿树掩映,芳草萋萋,环境宁静而幽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