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场地在地震发生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状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很大,因此对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考虑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两个方面。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波在地面上引起的破坏程度,通常用地震烈度标准来描述。

而场地条件包括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基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场地在地震发生时的承载能力。

因此,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

地震动力学是研究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和作用的学科,通过地震动力学分析可以得出工程场地在地震发生时所受到的地震力。

地震动力学分析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震波的频率特性、场地的反应特性等因素,以确定工程场地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

另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

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的学科,通过结构动力学分析可以得出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受力情况。

结构动力学分析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阻尼、质量等因素,以确定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

最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定。

地震安全性等级评定是根据工程场地在地震发生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受力情况,对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进行等级划分。

地震安全性等级评定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工程场地的地震防护措施和加固设计。

综上所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地震烈度、场地条件、地震动力学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分析,才能确保工程场地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减少地震灾害对工程造成的破坏。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定义与内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4.3条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4条三、相关问题及建议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

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一、前言。

咱今天要聊聊这个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为啥要做这个呢?就好比咱们盖房子,得知道这地儿在地震来的时候稳不稳,别到时候房子盖好了,来个地震就“摇摇欲坠”,那可就麻烦大了。

二、工程场地概述。

1. 地理位置。

这个工程场地啊,它就在[具体地理位置]。

那地方说起来还挺有特点的,周边有山有水,风景倒是不错。

但是从地震安全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

2. 地质构造。

这里的地质构造就像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地下有不同的岩石层,就像蛋糕一样一层一层的。

不过有些岩石层可能比较脆弱,就像蛋糕里的酥皮,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可能容易出问题。

经过详细勘察,我们发现[描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是否靠近断层等]。

三、地震活动背景。

1. 区域地震活动。

咱这个地区啊,历史上可不是没发生过地震。

翻一翻历史记录,[列举一些该区域历史上较大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就像大地时不时发的小脾气。

而且通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发现地震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就好像大地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过这个“作息”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2.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为了搞清楚这地儿可能遭受地震的来源,我们划分了潜在震源区。

这就好比给可能捣乱的“地震源”划个范围,看看哪些地方的地震可能会影响到咱们这个工程场地。

经过各种复杂的分析(这个分析可费了我们不少脑细胞呢),确定了[几个潜在震源区,并简单描述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四、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 场地土类型及工程特性。

这场地的土啊,就像人的性格一样各有不同。

有的土比较坚硬,就像硬汉一样,能在地震的时候顶得住;有的土就比较软,像个娇弱的小姑娘,地震一来可能就先“哭鼻子”了。

我们通过各种测试(就像给土做体检一样),确定了这里的场地土类型是[具体土类],它的工程特性呢,比如说[列举一些特性,如承载能力、压缩性等]。

2. 地形地貌对地震效应的影响。

这个场地的地形地貌也会影响地震的效应。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 17741-19991999-04-26发布1999-11-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地震局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和该规范1994年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及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制定本标准时,广泛听取了我国工程界、地震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时振梁、冯启民、张裕明、金严、杜玮、吴为民。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 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一、工程概况。

咱先来说说这个工程哈。

这工程那可是相当重要,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城市规划的星空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呢。

[工程名称]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这个地方周边的环境也挺有特点的。

比如说,附近有[列举周边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者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等]。

这工程的规模嘛,那是不小,涵盖了[具体的工程组成部分,如建筑物、设施等],整体的布局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拼图一样。

二、区域地震活动性。

这部分就像是探索地震这个调皮捣蛋鬼在这一区域的历史活动轨迹。

从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咱这地区在过去可不是一片宁静之地哦。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地震事件呢。

比如说,[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地震年份和大致震级]。

而且这些地震就像一个个不规则的小怪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呢,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分析,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

在[具体时间段]内,地震活动呈现出[描述地震活动频率的变化趋势,如相对活跃或者平静等]的状态。

就像一个调皮孩子的行为模式一样,这些地震活动也和一些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附近的地质构造就像是一个幕后黑手,悄悄地影响着地震的发生。

咱们这区域处在[具体的地质构造板块或者断裂带的名称]附近,这些地质构造就像一条条隐藏在地下的拉链,有时候拉链不太顺畅了,就会引发地震这种“大动静”。

三、近场地震构造评价。

那现在咱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工程场地的近场啦。

这里的地质构造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有好多条小通道和小房间呢。

经过实地勘探和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探测(就像给地下世界做了一次超级详细的X光扫描),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构造特征。

在距离工程场地不远处,有[具体描述近场的主要断裂带或者构造特征]。

这个断裂带可不得了,它就像一个潜在的“地震导火索”,虽然目前它看起来安安静静的,但要是受到什么外界刺激,就有可能引发地震。

而且这个断裂带的活动特性也很特别,它的活动速率就像一个慢慢踱步的老人,每年只移动[具体的活动速率数值],但是可别小瞧这个小步伐,积累起来也可能引发大的地震事件呢。

2024年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知识(2篇)

2024年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知识(2篇)

2024年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知识什么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科学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立为地震灾害预防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以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具有合理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工程抗震应做哪些基础工作?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等。

哪些工程需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省政府第58号令)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大中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凡是“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以及在“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和“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以及新建开发区”也应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云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由哪个部门负责?云南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审定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2024年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知识(2)一、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和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建筑、结构或区域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可以评估建筑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为设计、改造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建筑、结构或区域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2. 评估已建成建筑、结构或区域的地震安全性,并提供改造或加固建议;3. 为地震设计和结构抗震指标提供科学依据;4. 为地震风险管理和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借助于地震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基于经验、基于响应谱、基于非线性分析等不同的方法。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 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地震地质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 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3.6 地震构造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7 地震构造区划seismic structure zon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8 地震活动断层seismo-active fault 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断层。

3.9 地震区seismic 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断层活动段落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我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11 构造类比structure analog 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Blaster
Pump
Amp
A
B
B
C
Plank
S-wave
P-wave
Geophones for time break
A – Falling weight B – Striking Horizontally C – Blasting
Receiver
Borehole
Time break
measuring the travel time of P- and S-waves,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eivers, along the wall of a single borehole. Determining the elastic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borehole direction.
3
对于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场地土的类型划分表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按表中所列剪切波速范围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要求
Seismic testing within borehole Seismic testing within a borehole Seismic testing between boreholes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场地地段划分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定义与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
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
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
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
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
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
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
4.3条
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
2005)第4条
三、相关问题及建议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

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

上述异议就导致了实际设计中的包络大值)
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抗规》不一致的处理。

严格来讲,可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反应谱值与
《抗规》反应谱值的比值来调整各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振型组合原则求得振型组合后的地震作用。

但上述方法较为繁琐,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以低阶振型起主要作用,此时可取基本周期对应的调整系数来调整组合后的地震作用,经多个实际工程的复核验算表明误差大至在10%之内;(由于缺乏强震记录,我国采用的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主要借鉴了美国西部的强震资料。

鉴于目前对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的研究还不成熟,在高层建筑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下降段衰减指数不应大于0.9)
3)安评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和特征周期值
平台高度和特征周期值是导致安评结果与规范结果有很大出入的主要原因。

安评反应谱考虑了覆盖土层的影响,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出基岩地震动参数,造成安评平台高度值总是大于规范平台高度值。

一般安评特征周期值也大于规范值,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抗规》特征周期值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特征周期值基本吻合,故安评特征周期值与规范值不应有太大差别。

(安评地震效应比规范结果大很多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七度0.1g区,如地震效应大50%,实际上已达到0.15g区效应;七度0.15g区,如地震效应大33%,则已达8度区效应。

当工程场地已处于明确的抗震设防区划内,除非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其他工程则不应出现抗震设防要求跨区划的误差。


4)地震动时程分析
正常情况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接近或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但不应小于80%),所以建议安评给出的地震动时程应允许设计单位进行试算,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使之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底部剪力)较为吻合;(高校科研选用地震波一般怎么选的?工程设计选用地震波一般怎么选的?安评波一定合适?没了安评波设计如何做?个人认为地震波无非是三参数达标,具体起来就是三参数的影响因素近似。

)5)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震后《抗规》新增3.3.5条,针对山区房屋选址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明确的抗震要求;第4.1.8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

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山区房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此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显得格外重要,主要包括建筑场地类别(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设计总说明中应予以反映)的确定和岩土地震稳定性(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评价,这也对安评单位提出更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