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背景资料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原因是什么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原因是什么《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那么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希望对你有帮助!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首先,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积累和更好的文化氛围。
当然,朝代的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更多的还是与作者自身的缘由分不开。
吴承恩自幼家境清贫,但他非常聪慧,勤奋好学,阅读过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说,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早年博览群书的基础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
吴承恩虽然在读书时期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当时龙溪书院创建人葛木的赏识,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他加深了对官场、考场腐败的认识。
直到1550年,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长,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让他不容于官场。
1558年,他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拂袖归去。
官场科举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使得吴承恩更多的寄情于创作志怪小说,表达内心的愤懑,抒发郁结。
《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抱负和在官场上的理想。
吴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实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点,比如耿直、善良、宽容、慈爱,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经靠着唐僧一个人是绝对完不成的,这正如吴承恩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个人政治理想。
所以,他在小说中幻想着感化敌人,有了徒弟三人护送并求得正果。
吴承恩与西游记介绍吴承恩作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流传于后世的作品其实并不多,最脍炙人口也最经典的当数他的《西游记》了,其余的作品只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以及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后者目前已经失传,这不得不说是古代小说文学发展的一大遗憾。
吴承恩写《西游记》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喜欢搜奇猎怪,每每喜爱涉猎一些稗官野史、志怪小说,从而内心对于神话传说、神仙鬼怪、民间故事都特别熟悉。
后来,生活和官场上的失意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认识,他更愿意用创作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西游记》知识点总结

《西游记》知识点总结《西游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西游记》的知识点总结:一、作者及创作背景《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吴承恩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年不详。
他曾在北京城内兴隆府,在当地结交了许多文学友人,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种影响下,吴承恩开始创作《西游记》。
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明代晚期的社会动荡时期,社会上涌现出许多矛盾和骚乱,这也成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思想来源。
二、故事梗概《西游记》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历程。
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前导部分、唐僧取经、孙悟空三十六般变化、大圣闹天宫。
其中包括众多的历险和师徒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线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战胜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佛教经典《大乘佛教真经》,并顺利回归东土。
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涉及佛教、道教、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三、人物形象1. 唐僧唐僧是一位聪明正直、孝顺仁慈、性格温和的僧人。
他是师徒四人之中最为柔弱,受到种种的困难,但也最受读者的同情。
他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圣贤道德人格的追求。
2. 孙悟空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是师徒四人中最狂傲、最勇猛的一位。
他有七十二变、觅心如意、金箍棒等神通,但也因其傲慢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他代表了人性中的矛盾,既有神灵的本性,又具有人性的弱点。
3. 猪八戒猪八戒,原名悟能,是坚韧认真而又直率率性的一个形象。
他在取经途中也展现了许多搞笑和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显现了一些低贱、丑陋的特征,代表了人性中的矛盾冲突。
4. 沙僧沙僧,原名悟净,是师徒四人中最少言少语、最木讷的一位。
他的形象是相当隐忍的,虽不如其他三人那样耀眼,却以他的实际行动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赢得了读者的敬佩。
四、文学特色《西游记》在叙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特色:1. 丰富的神话色彩: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神话传说,比如观世音菩萨、二郎神、哪吒等。
古代文学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古代文学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它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唐西游记》为基础,通过对取经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师徒四人的奇遇与战斗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奇幻故事相结合,塑造了一幅奇妙而又引人入胜的世界。
一、历史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文化交融,是文化创作的重要时期。
此时,民间文化和文人墨客的创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
由于师徒四人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表现了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深受人们喜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宗教影响佛教在《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代是中国佛教影响力最大的时期之一,佛教的思想和信仰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主角唐僧师徒取经,塑造了一幅奇特而又庄严的佛教世界,弘扬了佛教文化和思想。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还来源于中国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许多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吴承恩将其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融入到《西游记》的创作中,丰富了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色彩,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幻想与现实相结合。
四、社会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还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士族地位提升,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通过描写师徒四人的历险,抨击社会弊端,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思考。
五、文学风格与传统文化《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还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和美学理念密切相关。
吴承恩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才华,既遵循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和风格,又融入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和大量的幽默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结:古代文学《西游记》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环境,它包括了历史背景、宗教影响、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社会背景以及文学风格与传统文化等等。
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其故事背景丰富多样,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道教神仙等元素。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让我们深入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背景《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他以小说家的身份创作了这部描写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神话小说。
小说创作于明代末年,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
吴承恩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他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的奇遇经历,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使得《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层次意义的文学作品。
二、《西游记》的故事背景1. 唐朝时期《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国教,但也出现了僧尼教徒的墨守成规和佛教功利化等问题。
2. 如来佛祖和孙悟空的故事《西游记》的故事起源于如来佛祖劝化孙悟空成为唐僧师徒的故事。
孙悟空是一个天地为根、万物皆可征服的猴子精,经过如来佛祖的教化后,他追求大智慧,勇于接受悟性教诲,最终选择保驾护法,跟随唐僧取经。
3. 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四人踏上了取经之路,他们要到西天取得佛经,以洗净人间浊气。
他们经历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与各种妖魔鬼怪展开斗争。
取经之路上,他们遇到了有善心的妖怪如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也遭遇了恶势力的追杀,同时还与佛教、道教等各种信仰展开了一系列对话和辩驳。
4. 西天取经的意义西天取经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佛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佛教里,取经象征着人们通过自律和修行,去追求真理和超越世俗的追求。
在《西游记》中,取经也代表了人们对佛法智慧的向往,希望以此来拯救世间众生。
三、《西游记》的影响和意义《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影响了中国艺术、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
西游记写作文背景简介

西游记写作文背景简介作者是吴承恩写作背景唐太宗时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达到「信,达,雅」之境. 「西行」为表层象徵,更重要「修身」过程,「修心」目标. 一念为仁,便成菩萨;一念为恶,就成妖魔. 灾害实为虚幻,将心中恶念形象话化. 作者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内容摘要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书故事的主体,悟空等降伏妖魔,安达西天取回真经. 角色分析全书引人入胜的是--角色生动描绘一,猴精孙悟空机智伶俐,得意忘形,诙谐乐观,不畏艰难.二,唐三藏是非不分,滥发慈悲,懦弱无能但关心爱徒.三,猪八戒巧言令色,得过且过,好色贪心但个性忠厚.四,沙悟净个性忠厚,态度随和,负责尽职,平息争论. 以唐三藏师徒四人为主,其他妖魔鬼怪为辅. 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后出现的又一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它的成书,酝酿了七百多年。
无数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基础。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注:《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玄奘《请御制三藏圣序表》称贞观元年开始西行,今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定在贞观三年。
)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吴承恩(1504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其故里江苏淮安东南马甸乡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园,淮安市有其纪念馆。
2005年10月8日吴承恩纪念馆开馆。
1、人物简介吴承恩(1504 年-1582年),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
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讽刺幽默。
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作品相关知识介绍

《西游记》作品相关知识介绍一、作品作家简介作家: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简介: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 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二、作品主要背景、事件(一)小说时代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主要事件1.石猴出世·大闹天宫。
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 山顶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
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石猴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须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归来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
猴王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 自称“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一、西游记的历史背景1. 历史时期背景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成书于16世纪末。
此时期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经济发展低迷。
这些社会背景为西游记提供了写作的土壤和思想基础。
2. 佛教文化与民间传说融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从众多民间传说和佛教经典中吸取灵感,并融入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对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这种融合使得《西游记》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深厚独特的历史背景。
二、西游记的文化价值1. 佛教思想传播与价值观启示《西游记》中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面对困难和诱惑而坚守信仰、斩除魔障获得成仙归位等情节,宣扬了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作品强调修行、善行、慈悲等价值观,并对读者提供一种明确清晰的道德标准。
2. 历史文化风貌展示西游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写唐朝社会生活、政治局势、宫廷制度等方面的细节,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阶层、婚姻制度、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情况。
3.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传统文化《西游记》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猪八戒的贪吃爱睡以及沙僧的忠诚义气等,这些形象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绘画艺术以及民间故事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4. 警示和启发意义《西游记》中揭示出人性中的欲望和追求力量执着不舍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角色之间的斗争、牺牲和成长,告诫读者应明辨是非,学会放下欲望,追求真理与善良。
这对于人们改正错误、务实向上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三、结语《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富有魔幻奇情的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使其在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居于重要位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无尽的思想滋养和美学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背
景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背景
吴承恩是理智的“愤青”,《西游记》是社会纪实小说
吴承恩是“愤青”,程度绝不亚于今天的“知识青年”,他一直在骂,所以《西游记》是部社会纪实小说。
吴承恩又是聪明的人,比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都聪明,骂得很有策略,所以《西游记》一直平安地流传至今,多被人当作神话故事,或者被人“破译”为玄而又玄、讲述修身养性的佛道之书(《破译〈西游记〉》伯绍晔)。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朝晚期),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阴(今江苏淮安)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45岁始补贡生。
无心官场,但为老母徐氏所劝,又经好友李春芳敦谕,始入京候选。
直至嘉靖四十五年,被委为长兴县丞。
与知县归有光密切合作,以发愤“修先王之道”、“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互勉,均以爱护百姓为心,不以逢迎长官为意,同心协力改革时弊,刷新县政。
承恩主管征赋粮秣之事,为改变赋收不均,颁布《长兴县编审告示》,规定按田户大小分摊粮役负担。
“小民”感恩戴德,大族咬牙切齿。
降庆元年(1567)冬与二春年,归有光进京朝觐穆宗,上司派署印官暂代知县职。
时值春征,署印官收受贿赂,与被拘役的大户李田等串通一气,改变归、吴所定之法,以至春粮难征。
县中大户与恶吏乘机发难,向上告发,署印官被捕归案;主管征收税粮的承恩亦受牵连,锒铛入狱。
挚友徐中行得知后,多方营救,承恩始得获释。
明朝后期,国势由盛转衰,宦官长期干政,社会矛盾激化,李自成等为代表的农民战争及北部努尔哈赤的反明战争迅速扩大。
生于这一时期的吴承恩正经历着动荡所带来的一切社会矛盾: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民生寥落。
正直的吴承恩期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修王道、养民息,做一代廉吏,但最终仍落下牢狱之灾。
《西游记》,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吴承恩想当廉吏,想以一己之力改善吏风,但结果也败于吏风。
所以吴承恩不是罗贯中,没写吞噬天地的霸王之志;
所以吴承恩不是曹雪芹,没诉豪富之家的没落之哀;
所以吴承恩不是施耐庵,是“兵”怎么会从“贼”的立场写;
所以吴承恩写了“吏治”,除了吏治还有个人的经历、抱负,以及个人抱负难以企及的梦想。
关于吏治
《西游记》中最数不清的是妖怪,占了玄奘九九八十一难的大半,他们或杀人越货,或坑蒙拐骗,难以历数。
但不用历数,吴承恩只想暗暗传递一个信息:看官没发现吗?妖怪都是有背景的!
仔细想想,西游记里大多数的妖精都是神仙、菩萨、天尊家的宠物,下界为患一方。
比如太上老君的青牛,观音大士的金毛犼,灵吉菩萨家的黄鼠狼,如来佛宝座前的白耗子……不可类数。
但最后的结果,都是被主人带回去“严加管教”,当杀不杀,当治不治,从而不了了之。
孙悟空纵有通天的本事、见了妖怪便欲杀之而后快的心思,但只要妖怪在上面有人,区区石猴也无可奈何。
君不见观音大士收回金毛犼时向悟空说的一句“你就放过它吧”,孙悟空也就点头了
事。
但吴承恩却点不下头来,虽然点不下,却又没有办法,于是便刻画出了留下千古骂名的“个体户妖怪”——白骨精。
记忆中除了那些作为“群众演员”的喽啰小妖,白骨精是极少数的自生自长,依靠个人奋斗成精的野生妖怪。
白小姐为了“吃唐僧长生不老”这个单纯的目标费尽心血三番变化,几近得手。
而孙悟空也是一打到底,毫不留情。
最终白小姐一命呜呼,猴子却也没落得英雄的结局,不仅被玄奘念紧箍咒,还被迫解除师徒关系,回了花果山。
这场战斗,惨烈得很。
正因为“没来头”,所以孙悟空只有这一仗才打得彻彻底底,平日那些动不动就蹦出来求情的神圣在此役中一个都没有出现。
而也正因为“没来头”,所以没有重现某某大仙又跑来“帮助”悟空的惯例,只有猴子自己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苦苦鏖战。
这一仗所暗现的,估计也是吴承恩为官期间难得的真真正正、干干净净、但也万分艰苦的胜利经历。
只不过吴承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介白骨精竟几乎成了千妖百怪之“魁首”,千古骂名就此生根。
事实上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何止千万,吃过人的妖怪又何止万千?论白骨精的罪过,实在不比其他妖精重到哪里去。
若说该杀,白也实在排不到前列。
其实不要说妖怪,就连如来佛祖身边的摩珂迦叶和阿难陀两位号称尊者的神人在向玄奘赠送救世真经的时候还要索取贿赂,否则就给你假的,这简直就是从上层建筑上搞阴谋,程度之恶劣更甚于普通妖怪,结果却被如来一句圆场话抹过。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白小姐修炼到了这个份上,都没有加入什么妖怪神仙联谊会,没有靠山,甚至没有什么朋友,单打独斗,终于落到这步田地。
及至四人帮倒台,愤怒的中国人民将妖后江青列为“精生白骨”,还让郭沫若这个文坛投机分子填词到河北梆子中去了。
看来,百姓自古是很容易忘却也很善良的,有背景的妖魔,不管做过什么恶,只要被上面“收去”,便从此放过。
而那些被放任不管的,自然成了溜街串巷的老鼠,人人抓住不肯放过。
哀哉,白骨精!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关于个人经历
孙悟空可以说融入了吴承恩对自己的一些艺术化的隐喻,少年聪慧,天资卓越,犹如石猴,卓然天成。
成年后无心官场,逍遥自在,正似猴子独踞花果山,呼朋唤友,自得其乐。
其后“为老母徐氏所劝,又经好友李春芳敦谕,始入京候选”,恰比猴子受观音指点后始保唐玄奘。
而小说中的其他很多兴兴伏伏,也都时不时融入了吴承恩在官场的经历和对世事的观点。
至于国人最熟知的大闹天宫一段,倒是引自民间传说和吴承恩个人的改编,毕竟是小说,需要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
关于个人的抱负和理想
《西游记》无时不在体现着吴承恩的官行和理想,努力建立个人的政治小团体,甚至辛苦地感化对手(猪悟能、沙悟静),从而企盼能保着王道(唐玄奘)一路西行。
但奈何生逢末世,王道竞不争气,所以只能在小说中幻想着护送玄奘求得正果了。
至于对唐玄奘的描述:正直、宽大、慈爱,以及宿命般注定修成正果并能一脉千秋的结局,则是吴承恩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王道和皇权所抱有的幻想,也
是个人政治理想的寄托。
而对王道与皇权的缺陷,也在无奈之余融入了唐僧的性格:懦弱,无能,黑白不分。
而对猴子的名字,吴承恩最终采用“悟空”二字,一方面小说只是小说,孙悟空能上天入地,敢做敢骂,连如来佛也敢指点,但最终空空而已;另一方面也花过艳处始为空,自己的忠诚与奋斗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