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景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无答案)

河北省景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无答案)

2021-2020学年高二班级一调考试语文试题考生留意: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好像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好像天地万物都在欢乐;苦闷哀痛时,好像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乐,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观察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欢快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欢快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四周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风光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由于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观赏并为之感到开心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风光对客体,主客体是分别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好像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曹寅与梅鼒关系考述

曹寅与梅鼒关系考述

曹寅与梅*关系考述53曹寅与梅贏关系考述罗畅【提要】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间,曹寅与梅i多有交往。

二人结识于苏州,尤侗组织的江南文士聚会又为两人提供同游契机。

曹、梅二人诗酒赓和,留下多首交游 诗。

他们同舟游越,谈诗论曲,共谱《北红拂记》。

考述梅蘸生平情况,探析曹、梅之间 诗文情谊,有助于曹寅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曹寅梅离尤侗交游曹寅《棟亭集》与尤侗《艮斋倦稿》多处记有曹寅、梅蔴、尤侗等人的交往。

学界对 梅齑的介绍多寥寥数笔,简短带过,其生平仕履均不详,如方晓伟《曹寅评传年谱》对梅 蒹的介绍仅提及其字号,言其“生卒年月不详,应为曹寅同时人,和曹寅多有唱和”①。

胡绍棠《楝亭集笺注》仅云:“梅梅谷,名冻,字公燮,或亦曹寅幕僚。

”@考述梅齑其人其 事,厘清梅蒹与曹寅的交游事迹,有助于曹寅研究走向深入。

一梅鼐生平考述梅蒹,字公燮,号梅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主要活动于顺治、康熙年间。

曹寅 《棟亭集》有两首诗涉及梅聶,尤侗《艮斋倦稿》也存有与梅蘸相关的诗文作品(诗四 首,文一篇)。

曹、尤诗题多称梅藻为梅梅谷、梅公燮。

那么,梅菡究竟为何人?其生平 如何?与曹、尤二人的关系如何?下文试作考述。

其一,清沈时誉述、梅1等辑《医衡》四卷,其卷一载:“茸城沈时誉明生父述,门人①方晓伟著:《曹寅评传年谱》,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幻页。

②胡绍棠:《棟亭集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54 |《曹雪芹研究》2020年第4期[清]沈时誉:《医衡》,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页。

[清]沈时誉:《医衡》,第68页。

[清]沈时誉:《医衡》,第466页。

[清]王皞辑:《千秋岁倡和词》,清康熙王氏墙东草堂刻本,第33页。

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第四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76页。

[清]王唓辑:《千秋岁倡和词》,第2页。

[清]王皡辑:《千秋岁倡和词》,第1页。

梅冻公燮父辑、门人顾是祗若父订,屠元凯舜遴父参,男沈智锼朗生父较。

初一语文阅读题大全及答案

初一语文阅读题大全及答案

初一语文阅读题大全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一语文阅读题大全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阅读题在语文考试试卷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相关的阅读练习做了吗?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初一语文阅读题大全及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初一语文阅读题1:儒家廉德思想阮种传》中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

"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于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权终会倾覆,为官者的廉洁是实现政权稳固持久的客观需要。

实现"廉"的目标,为政者既需"修身以德",也需"为政以德"。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孟子"仁政"思想,论及的是如何做一名好官。

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这样的逻辑: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个好人。

所以,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

当然,成为一个好人并不意味着就能当一个好官,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还需把廉德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为政以德,既要有崇公抑私、立公去私的公心,又要有义利面前舍利取义的勇气;既需"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地举贤任能,也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地勤政守职;既有为政俭约、"节用而爱人"的品行,更需有涵养一腔浩然正气的节操。

如此,才能实现《论语为政》中描述的"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般的清明气象。

儒家廉德思想形成于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历史上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出现起到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天下莫非王土、四海皆是王臣,以廉为政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这也使封建臣子在践行"廉"的过程中遭遇局限和困境。

高考专题传记复习资料

高考专题传记复习资料

高考专题传记复习资料一、传记的文体特点\写作特点真实性、典型性和文学性。

1、选材真实典型。

......。

2、引用。

引用传主的话、他人的评介等。

.....。

3、叙议结合。

....。

4、以时间为线索或思想感情来组织材料。

........。

5、正侧面结合。

...。

6、语言怎样。

7、时间、地点、事实的真实:8、细节的真实:9、列数字10、描写。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显著特点。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①选材典型:用代表性的事迹和语言,精确的数字表现人物事迹。

②正面侧面相结合:以高思杰本人的言行事迹为主,又用同行、同事、张越的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③记叙议论相结合:在具体的记叙过程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④打乱时间顺序,以思想感情来组织材料:文章写了“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心系百姓”三个方面。

(2)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选材上,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

②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③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

④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①两人合传,构思巧妙。

一般传记一人一传,本文利用合传的方式更直观表现了梁启超、梁思礼父子之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

②选取典型事件,叙述详略得当。

为表现梁启超父子的温馨,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如与儿女通信、梁思礼拜寿等。

详细叙述梁家的和睦,粗线条叙述梁思礼美国求学过程,详略得当,主题突出。

③多次引用传主原话。

引用梁启超的原话、书信中的内容,直接展示梁启超的爱子深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增强了传记的感染力(4)选文在材料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我读《杜甫评传》

我读《杜甫评传》

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2019年第6期我读《杜甫评传》北京 葛晓音我与莫老师的专业在唐代交叉,近些年来我比较熟悉的是他的《杜甫评传》。

虽然这本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出版了,但因为我近十年来才开始做一点杜甫的研究,所以一直把这部书放在案头,成为我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今天也只能谈谈关于读这本书的感想。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研究杜甫的代表作,最重要的是我的导师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和莫砺锋老师的这部《杜甫评传》。

两部书各有特色,陈先生的书重在传,以传带评;莫老师的重在评,以评带传。

莫老师的评传是非常中规中矩的写法,首先是内容全面,论述平实稳妥,对杜甫的思想境界、人品高标、艺术成就、文学观念以及后世影响都做了条理清晰的研究,既广泛地吸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时时有自己的判断。

可以说,现代以来研究杜甫的各个角度本书都有涉及,所以迄今为止,研究杜甫都绕不过这部书。

其次,本书虽然看起来是平均用力,但着力点仍然在杜甫的思想和人品,因而相关研究的深度也超出以前一般的杜甫研究。

联系莫老师所写过的好几篇关于杜甫思想的论文来看,这是他关注的重点。

前人对杜甫研究太多,如何再深入一步?本书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杜甫所奉之“儒”的内涵。

本书在分析孔子以来杜甫之前儒家思想的分流和演变的基础上,指出杜甫所奉之儒的要点有四: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以夷夏之辨为基础的爱国思想;弘毅的人格精神;“兴观群怨”的文学思想。

这几个方面虽然前人也都提到过,但是本书把它们纳入儒家思想体系来观照,具体地指出了杜甫如何汲取孔孟之道中的精华,就可以看得更加透彻。

二是杜甫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理想的内涵。

本书从分析杜甫的宗教哲学观念入手,指出杜甫虽然曾对佛教、道教感兴趣,但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孔孟之道。

杜甫的仁爱是以儒家的推己及人的逻辑为起点的,但与宋儒“民胞物与”的理论推演不同,是发自天性和内心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理逻辑过程。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

后以书见修①,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②,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轼卒不得大用。

【注】①修:指欧阳修。

②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C.卒全其城全:保全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答案】B【解析】诣:至IJ,去。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三⼀模语⽂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2020届普陀区⾼三年级第⼀次质量调研(语⽂试卷)2019.12考⽣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积累运⽤(10分)1.按题⽬要求填空。

(5分)(1)花近⾼楼伤客⼼,万⽅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1分)(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出⾃柳永的《⼋声⽢州》。

(2分)(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中虚写故乡景物的句⼦是“⼩楫轻⾈,梦⼊芙蓉浦”。

(2分)2.按题⽬要求选择。

(5分)(1)某班级同学编了⼀本描写⾃然⼭⽔的⽂集,以下内容适合⽤作⼴告语的⼀项是( B )。

(2分)A. ⼭⽓⽇⼣佳,飞鸟相与还B. ⾮必丝与⽵,⼭⽔有清⾳C. 见⼀叶落,⽽知岁之将暮D. 临渊羡鱼,不如退⽽结⽹(2)下列选项中⽤语得体的⼀句是(B)。

(3分)A. ⼩组讨论时,⼩王说:“⼤家畅所欲⾔,抛砖引⽟,给我很多启发”。

B. 阅读交流时,⼩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家不吝赐教”。

C. 同学捐款后,⼩李说:“感谢⼤家响应号召,尽了⾃⼰的绵薄之⼒”。

D. 同学发⾔后,⼩赵说:“⼤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的⼀得之见(谦辞:指⾃⼰对……的看法)”。

⼆阅读(70分)(⼀)阅读下⾯的⽂章,完成3—7题(16分)浪潮。

/现象⽅法反映真实的历史⼈物和事件。

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霍华德?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

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在全国各地谋⽣的艰⾟与尴尬,340余⼈,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作地都⼀⼀记录下来。

/概念及基本要求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虚构写作实践来看,⾮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叙事下忽略的⼀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例如不被⼴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物等。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

他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由于化学系收费委有贵,而改报了中文系。

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

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

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千帆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

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

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

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在金陵大学的四年中,程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一九三六年,程先生自金大毕业,回母校金陵中学任教。

一九四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从此在珞珈山下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

一九五四年的《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的最早范例。

一九五七年,这位秉性正直、刚肠疾恶的人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此,他的学术生涯中突出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而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即使在艰难的环境里,程先生也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

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来到南京大学,就任中文系教授。

这一年,他六十八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他早已满头白发。

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

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

他传授给同学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

一九七九年,程先生开始招收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他带出一批硕士生后,又于一九八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当时程先生对如何掌握博士生的水准心里没底,他找来一些港台地区的博士论文仔细阅读,决心要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博士来。

经过十多个寒暑,程先生了硕士九人,博士十人,数量也许不算多,但质量却是上乘的。

那么,程先生是如何在教学中取得这些成就的呢?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他必须热爱学生。

程先生对弟子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

他说:“要爱护下一代。

耐心地、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友善的压力,同时对他们给以具体的帮助,乃是使青年人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

”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程先生培养研究生取得成绩的最主要原因。

程先生培养研究生还有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而且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程先生重新踏上大学讲坛的同时,他也抓紧时机重新开始学术研究。

他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术上去了。

即使是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他也总是带上几本书籍和一些稿纸,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撰稿。

就这样,他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了二十多部著作。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相当宽广,除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之外,他还在文学史、史学、校雠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两宋文学史》(与吴新雷教授合作)、《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章灿博士合作)、《史通笺记》、《校雠广义》(与徐有富教授合作)等著作均是体大思精的杰构。

程先生对当代的文学极为留意,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很关心。

程先生是感情丰富的人,他对当年的老师充满感激之情。

他与前夫人沈祖棻伉俪情深,为整理其遗著而不遗余力。

他与现在的夫人陶芸师母相敬如宾,人们常常看到他们在校园里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行走。

他对朋友情深谊长,他年迈不能远出,常托人代他去看望某位朋友。

如今程先生已经是一位苍颜白发的龙钟老人了,他用心血铸成的十六卷本的著作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呕心沥血培养的弟子们也已在学界崭露头角,但他依然在从事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的工作,他依然在不停地思考、探索。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程千帆先生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有着偶然的因素。

一方面是化学系收费很贵,另一方面是他自幼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B.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使程千帆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进而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

C.《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所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这种学术方法一九五七年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D.程先生在短短的十来年间推出了二十多部著作,取得突出的成就。

成绩的取得固然有才思敏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发愤著书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18.在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有哪些具体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9.程千帆的文史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7.D18.①他对弟子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

②他亲自给本科生上大课,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

传授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

(③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④培养博士生,他仔细阅读港台地区的博士论文,决心要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博士来。

19.①天资聪颖,诗书传家。

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耳濡目染,很小便能吟咏诗歌。

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②勤奋学习,得遇名师。

大学期间,他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③信念坚定,执着追求。

文革中,程先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但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

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④热情专注,只争朝夕。

文革后,他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术上去了,一有机会就读书,撰稿。

【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A家庭教育不是偶然的,是必然因素。

B逻辑错误,应先“使他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进而使他“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

C“所学”应该为“诗学”。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具体做法”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19.试题分析:题干“. 程千帆的文史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题关键“文史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