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古籍版本可分为古书和旧书两类。

木刻本、传抄本,线装本称古书,古书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铅印、石印、影印、胶版印刷的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为旧书。

古籍版本鉴定,必须具备对各代版本鉴别的能力,即对于墨色、纸张、刀法、藏章印记、款识、装饰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录学史、版刻史有较丰富的学识。

唐、五代时的刻本,是清光绪年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懿宗咸通年间(868年)雕印普施的《金刚经》,它是一部雕镌甚佳、首尾完整的卷子,它是用七张纸粘连而成,全长十六尺。

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很成熟的雕板印刷品。

由此证明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唐中叶以后发展得更加成熟。

唐、五代雕印本的特点:字体仍有唐人写经的韵味,版本多为卷子本。

比较著名的雕版本书,分布于江东、四川、江西、青州、瓜州、淮南、沙州等地,尤以江东、四川最发达。

官刻、私刻、坊刻并存。

五代私刻以母昭裔、和凝最著名。

唐代经史书刻印较少,刻印多的是历书、佛经。

至五代官刻书为《九经》、《经曲释文》之类。

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

宋刻本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并且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刊刻了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万寿道藏》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宋代的印本,自明末起就已开始按页论价,至今更是昂价珍品。

宋代距今一千多年,能够留传下来的书籍更为稀少,故此珍贵。

宋刻本的特点是:刻书地区几乎遍布全国。

中心地区有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

其中以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国都)刻本为最佳,蜀刻次之,建刻本最下。

刻本中官、私、坊三家并盛。

官刻用料不惜工本,刊刻精美;私刻校勘精细,美观大方;坊刻旨在牟利,要求速刻速售。

因此,板刻、用墨、校勘等方面都不如官刻和私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我国的印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古籍如何鉴别真伪

古籍如何鉴别真伪

古籍如何鉴别真伪绝大多数古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高深莫测,古籍如何鉴别真伪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籍文献由于其特殊的传统雕版印刷方式和纸张载体形式,造假是相对比较难也比较少的,鉴别起来相对也容易些,即使买到“翻刻、后印本”,其价值仍然比买到一张仿品假画或假古瓷要高得多,因为比起初刻、初印本,它们只是早晚的差别,还不是真假的差别。

所以业界有“古籍不怕买假”之说,有模仿得好的,有一定价值。

之所以说古籍中造假现象比较少,是因为古籍作假并不容易。

近年有一些复制做旧的书籍,如《麻衣相法》,往往做得不像。

做旧的古籍往往用化学墨,采取的是影印或复印的办法,化学墨色调过黑,而且墨色比木版刷印的均匀。

传统的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墨色偏淡,而且印书用墨不如书法用墨好;再一个就是真古籍是人工刷印的,版上着墨不均匀,所以刷印出来的书墨色也不均匀。

从纸张上来说,现代跟古代的造纸技术也不一样,染过颜色的纸就更容易辨认了。

古书因年久发黄,一般是边沿部分颜色深,内里颜色浅,并不是均匀的发黄发暗。

做旧的染色纸,是里外都发黄发暗,所以相对容易鉴定。

古籍作假与书画作假不一样,书画的鉴别难度更复杂一些。

而且,现代造假手段也很难模仿高价古籍,现在的“茶叶水”、稻草水渍古籍极易鉴别。

当代作假困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原因:用传统的雕版技术和材料印刷,可以做得像,但成本太高,雕版印刷的技术人员极少,而目前大部分古籍价格不是很高,造假获利空间不大,所以造假比艺术品市场的其他品类少。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古籍真伪鉴定方法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它决定了一个文献的价值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籍真伪鉴定方法:首先,通过文字的风格和用词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字风格和用词习惯。

如果一本古籍的文字风格和用词与其所声称的时代不符,那么很可能它是伪造的。

其次,通过研究古籍的纸张和墨迹来鉴定其真伪。

纸张的材质、厚度、质地等特征,以及墨迹的色泽、渗透程度、笔势等特点,都是判断古籍真伪的重要依据。

例如,古代的纸张多数由植物纤维制成,纸质较粗糙,墨迹容易渗透;而伪造的古籍常常使用现代的纸张和墨迹,纸质光滑且不易渗透。

第三,通过与其他已知真实古籍进行比对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古籍之间常常存在相互引用、引证和叙述的关系。

通过比对已知真实古籍中的相关内容和古籍本身所声称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矛盾,从而判断其真伪。

第四,通过古籍传承的历史和文献记载来鉴定其真伪。

古籍往往是通过手抄本等方式传承下来的,而其传承的历史和文献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出现和流传的轨迹。

如果一本古籍在历史和文献记载中没有出现,或者与已知真实的传承史不符,那么很可能它是伪造的。

最后,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法、红外光谱分析、笔者鉴定等方法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例如,放射性碳测年法可以通过检测古籍中所含有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从而推断其年代;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古籍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从而了解其纸质和墨迹的特点。

综上所述,古籍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和鉴定,才能准确判断一本古籍的真实性和价值。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真伪鉴定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原貌,确保文化遗产的可信度和价值发挥至关重要。

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常用的古籍真伪鉴定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技术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

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一、古籍版本分类1.刻本与活字本刻本和活字本是最基本的古籍版本分类。

刻本是指使用木板或金属版等刻划字形,再用刻划出来的印版印刷的版本。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铅排或活字木排,排印字句,制成版本的印刷体。

2.抄本抄本是通过人手抄写而成的版本。

通常是在丝绸、竹简或纸张上抄写版本,因此有着抄本这一名称。

3.摹刻本摹刻本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古籍而运用摹刻技术制作的复写版本。

从表面上看,它往往与刻本相近,但是摹刻版没有用针刻字,而是用刷子书法字迹,并且版本质量很参差不齐。

4.拓片本拓片本是通过将古代石碑、石刻或者铜器等表面嵌刻的文字及图案拓印而成的版本。

因为是拓印而来,所以如果原版有损坏或者遗失,往往也能得到复原。

二、雕刻本鉴定雕刻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而且古籍学研究中也不可或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历史文献的一大重要工具。

鉴定雕刻本主要需要从字体、箔色、尺寸等几个方面入手。

1.字体雕刻版一般都是按照权威官方印刷,统一规定书法字形的书写,因此雕刻版的字体一定是极为规范的。

如果发现雕刻版字形有错、字体笔画与原书不符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有刻者的意图。

2.箔色雕刻版的箔色颜色鲜明,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版块和各版本之间的箔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分。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箔色生锈、褪色,那就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假冒伪劣的雕刻本。

3.尺寸雕刻版的尺寸大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这个尺寸是有一定规范的。

如果计算出来的尺寸不太符合规范,那就可能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4.版木雕刻版的版木一般是用质地结实、木质紧密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版木的选择和刻法都是关键的,因为一好的版木不仅能够保证版面长时间保存,还可以保证版面线条更加流畅、均匀。

5.特别考虑内容如果在鉴定雕刻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版本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古籍内容有很大区别,那么不用多想,这一版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在鉴定雕刻版时,也需要特别对此作出考虑。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珍贵的宝藏。

那古籍版本鉴定到底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得仔细观察古籍的外观,这就包括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等等。

纸张是不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呀?墨色均匀不均匀呀?字体有没有特点呀?版式合不合理呀?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还要看看有没有前人的批注、题跋,这些可都是重要的线索呢!同时,对比不同版本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注意啊,可不能马虎,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判断呢!这过程不就像是侦探在破案嘛,得细心再细心。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啊!对待古籍得小心翼翼的,可不能因为鉴定把古籍给弄坏了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呵护宝贝一样,轻拿轻放,保证它们的安全。

而且整个鉴定过程要稳稳当当的,不能毛毛躁躁,不然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准确了呀。

古籍版本鉴定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在图书馆、博物馆里,鉴定古籍可以帮助更好地整理和保护藏品呀。

对于收藏家来说,能准确鉴定古籍版本,那可太重要了,不然花大价钱买个不值钱的版本,那不就亏大了嘛!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还能让珍贵的古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呢。

比如说,有一次在一个古籍展览上,有一本古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专家们通过仔细的鉴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版本,这可让大家兴奋不已呀!这不就体现出古籍版本鉴定的实际应用效果了嘛。

所以呀,古籍版本鉴定真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这门学问好好传承下去呀!。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一、版本作伪的原因和历史:制作伪本和制作伪书的原因不同,伪托古人著书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一般来说有三条。

一是社会原因。

由于历代兵燹动乱,自然灾害,典籍的散失与积聚变动极大,原书佚失,后人据记载而伪造古书。

二是政治原因。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为了制造舆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伪托古人造假书。

三是好事者所为,目的在於欺世盗名,招摇撞骗,扩大个人的社会影响,是为名利私欲所驱。

这些都不是经济原因所使。

版本作伪就不同了,经济因素是其决定因素,不法书商利欲熏心是其根源。

当然还应当考虑到促发这种贪欲膨胀的客观因素,比如古书旧本的流传日稀和藏家的争购,使古书旧本的商品价值日益增长抬高,加上附弄风雅者和居奇牟利者推波助澜,更使作伪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伪本想要冒充的大都是价值较高的版本,是值得作伪者冒险的版本。

确切的说,伪本主要是伪宋本、伪元本,很少有人去假造明本、清本,因为古书版本的商品差价主要反映在宋元旧刻和明清新刻之间。

而且伪造旧本需要具体、一般的物质条件,必须有与古本旧本形态接近相似的版本为基础。

很难设想有谁能在一个与古本相差很大的版本上作假到可以乱真的程度。

所以伪本一般都是以元本充宋本,或以明本充宋、元本。

清代刻本形式特征去古已远,作假很难。

当然也有以明清劣本伪充明清善本的情况,如用翻刻明世德堂《六子全书》本冒充原刻本,但这在伪本中毕竟是次要的少数。

版本作伪是旧时代的怪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宋元刻本在宋元时代并不珍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南渡避难时,忍痛割爱,把藏书弃去。

她'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数箧'。

明初,宋元旧本虽损失惨重,日益稀少,但当时还没有形成追复宋元古风的势态,宋元旧刻的身价并未凭空拔高,书商作伪的气候尚未成熟。

古籍鉴定的方法范文

古籍鉴定的方法范文

古籍鉴定的方法范文
一、文献比对法
文献比对法是通过与已有文献的对比,来确定古籍的真伪、版本等问题。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已有大量相关研究和记载的古籍。

通过比对古籍
内容、文字、格式、编排等方面的特点,与已有文献进行对照,确定古籍
的地位和价值。

二、外部专家评审法
三、碑刻对照法
碑刻对照法是通过与碑刻的对照,来确定古籍的真伪和版本。

碑刻是
古代文化瑰宝,因为其保存形式较好,可以用来对照古籍的内容、文字和
版本。

通过与已经鉴定清楚的碑刻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古籍是否为真迹,
以及所属版本。

四、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通过对古籍实物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这种方法一般需要运用到科学技术和设备,如光谱仪、显微镜、纸张分析仪等。

通过分析古籍的纸张材质、墨迹成分、纤维
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判断古籍的年代和真伪。

五、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是古籍鉴定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进行
古籍鉴定工作。

例如,研究者可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事实优先原则”、“多角度对证原则”、“恪守学科规范原则”等,来对古籍进行综
合分析和评判。

其中,多角度对证原则是指研究者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鉴定,如文字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确保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
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
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未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

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便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

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

如《扬州画舫录》封面为:“乾隆乙卯年镌,《扬州画舫录》,自然盒藏板”。

(左图)第一篇袁枚作的序是乾隆五十八年,再看第二篇《后序》,末署“同治十有一年??”(右图)。

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

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未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诗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雠精细,并无荒错。

买书君子,幸希评鉴。

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

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个依据。

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

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来辨别。

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吕家的鉴定见解。

怎样鉴别古籍版本?
京图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钫藏明版《韵语阳秋》卷
三未有赵氏题识。

其他如郑振铎、黄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

与题语同时出现的是藏书印章,如XX楼、XX阁、XX斋、XX堂、XX轩以及藏书家姓名、字号等等,自然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皇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去不用。

如《圣宋文选》、《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

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

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象。

如宋徽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女吉、黠等字均要回避。

明熹宗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

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便也是一个内容。

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

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后趋密,不能一概而论。

在查阅一些古籍著录书时,常见有“XX叶,XX行”的记录,这便是行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数也不同。

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

如《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本为半叶13行,行23或24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为半叶10行,行18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

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

明前期多用。

嘉靖年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

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间有使用,嘉靖年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

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

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

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

分为多种。

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

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

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

如《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

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等也可按需翻阅。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标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

如《刘知远白兔记》,向与《荆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曹元忠1911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刻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

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

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上有时会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