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语】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假设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漂浮。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D.出兵*东学党起义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4.下列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解析:此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习题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1、“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在“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演讲赛上,李华悲愤地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尸积数里,大量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
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洋人的朝廷’……”李华提到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3、有关20世纪初的四位中国公民工作、生活情况的表述,不符历史事实的是()A、李立在重庆外国人的工厂上班B、吴常目睹外国军队驻扎山海关C、钱钟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D、田美在天津的一座教堂工作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A、1840年B、1860年C、1901年D、1937年5、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选项是()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B、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C、巨额赔款给人们增加了沉重负担D、清政府保障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6、“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
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
”这指的是()A、火烧圆明园B、黄海大战C、签订《马关条约》D、签订《辛丑条约》7、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A、都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C、都有巨额赔款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9、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除了()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国民党政权覆灭10、114年前的今天(即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向巡街清军开枪,清军击毙克林德。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入侵朝鲜并蓄意挑起战争。
2.主要过程。
(1)开始标志: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主要战役。
①平壤陆战:清军失利后退回国内。
②黄海大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事结束。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温馨提示:甲午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问题导思1】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1)客观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
(2)主观上:清政府统治腐败,没有认真准备,一味妥协退让;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危难,大搞万寿庆典;有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腐败无能。
【预习检测1】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C)A.1840年 B.1860年C.1895年 D.1901年【预习检测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D)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正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领土的刺激,故D项正确。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镇压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并扩大在华特权和既得权益。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在廊坊附近遭遇义和团顽强阻击。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一、选择题1.《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2.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几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侵略战争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甲午中日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D.④②③①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A.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C.赔款数额巨大,清朝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4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以下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②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④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A.廊坊狙击战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6.20世纪初中国居民王某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老大在天津外国人开办的工厂干活 B.老二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C.老三住在上海租界内 D.老四参加了反清起义7.下列组合中,因果关系错误的一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C.甲午中日战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8.在“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演讲赛上,李华悲愤地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尸积数里,大量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8-19 课时分层作业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8-19 课时分层作业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故D项正确。
]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B[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当时已是一个近代化国家,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而在中国,这次战争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因此,得出结论的依据就是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B项符合题意。
]5.“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
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
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导学号:84162098】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B[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一事件中的民众先后开始围攻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历史事件的中心地区均不是北京,故排除;D项针对的是北洋军阀,排除。
]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是洋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皆有各国洋兵驻扎。
各宫陈设,盗抢一空。
”这是对哪次战争的描述()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C[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紫禁城”“洋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洋兵驻扎”可判断出这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
] 7.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D[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1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跟踪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1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跟踪练习一、单选题1.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尽管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苛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
这要紧是因为A. 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B. 火烧圆明园的经历犹新C. 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D. 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2.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要紧阻碍是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 刺激民众担忧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自豪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庞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动着远东和全球的阻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进展的要紧动力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4.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描画。
据此得出的合明白得释是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坚决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失望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究和了解世界形势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5.《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明白得恰当的是日本A. 主宰中国的局面差不多形成B. 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 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 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6.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图片承载着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虎门销烟圆明园遗迹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A B C D
2、“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选项是()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
C.巨额赔款给人们增加了沉重负担
D.清政府保障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指()A.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帝国主义直接统治中国人民
C.赔款数额巨大,增加了人民的沉重负担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在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7、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8、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
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
9、110年前列强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批准了《议和大纲》,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说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割让了黑龙江北岸大片国土
C.北洋舰队的失利使中国无力再战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
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2、“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图占据,三海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3、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
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和炮轰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B.赔款C.开设工厂D.设立使馆区
1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说明了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二、材料题
1、【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
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纥付款。
(1)请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四次侵略战争的名称。
(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劫掠者是谁?
(3)写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2、材料“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
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
(2)《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条约中的那一条内容最能体现这一点?(3)读完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3.阅读下列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请回答:①这副对联中“公”指的是谁?②这副对联指的是什么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1、(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3)《辛丑条约》。
(4)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言之有理即可)
2、(1)西摩尔或瓦德西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3.①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②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海战中,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锋向前,迎战敌舰,不幸壮烈牺牲,成为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