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
疔毒痈疽、淋巴管炎(红线)民间偏方秘方

疔毒痈疽、淋巴管炎(红线)民间偏方秘方【临床特点】1.疔疮是中医外科病名。
大多发于颜面及四肢末梢,形小根深,其状如钉故名。
轻症:初起顶部大多有脓头一点,四周坚硬,或痛,或痒,常伴有寒热、头晕、口干、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重症:本病发展迅速,如见疮顶忽然黑陷,没有脓汁,四周皮肤发紫,全身发高热,干呕心烦,口干,水喝得很多,大便秘结或肚子泻,乱说乱动,或不知人事,呼吸困难,舌苔干黄或干黑,脉多数实,则为“疔毒走黄”(败血症),最为危急,应及早治疗。
2.痈比疮疽更大,呈红色,生在肌肉深部,疮口一片,还有2~3个脓头,流脓,疼痛,多发寒热。
成脓穿溃后,流出奶黄色浓稠的脓液,有的有血液混杂流出。
3.疽疮口有洞,流水。
4.手指感染(指疔、蛇头疔)常见的有化脓性指头炎和甲沟炎,中医称为“指疔”、“蛇头疔”。
多因手指受创伤后细菌感染而造成,疔毒内攻易引起全身高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严重的可有神志不清,引起败血症,叫“疔毒走黄”。
5.化脓性指头炎手指末端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时可如鸡啄样跳痛,并有发热。
最后变软,呈青灰色。
6.甲沟炎开始时仅指甲一侧轻度红、肿、热痛,如处理不当,可绕指甲根部皮下蔓延,甚至延及对侧和指甲下,形成甲下脓肿。
7.淋巴管炎(红线)常发生在四肢。
当四肢发生疖子、虫咬或其他急性炎症时,在病变或咬伤部位的上方皮肤出现发红的线条,很快向上延伸。
有的人“红线”发硬,触摸时很痛。
这条“红线”就是发炎的淋巴管。
如果病变在下肢、腹股沟(大腿与腹部之间)的淋巴管,常会肿痛。
如果病变在上肢,腋部淋巴结也常会肿痛。
此外,还有全身怕冷、体温升高、头痛等。
患淋巴管炎时,不可挤压、按摩“红线”,免得疾病扩散。
【治疗】1.疔毒(1)雄黄、大黄、巴豆(去壳、心、皮)或巴豆霜各生用10克,共合一处捣如泥,以飞面(或面粉)陈醋煮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重者35丸,轻者21丸于热水送下。
体弱者慎用。
(2)香油、滷水各30克共装玻璃瓶内,摇荡匀和即成,用时将瓶振荡再下再用,倒出后用炭火化开,另用铜钱1个,扣在疮上,使疮头正在钱孔露出,然后用秫秸捻结实,沾药向钱孔肉疮头上点2或3次。
治疗痈疽疮毒的中成药

治疗痈疽疮毒的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痈疽疮毒的常见药物有:
1. 皮炎宁软膏:含有草药成分,可缓解疮毒炎症,加速疮口愈合;
2.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解毒、解毒疗疮的作用,适用于痈疽疮毒等症状;
3. 痈疽消炎片:含有消炎镇痛成分,能有效改善痈疽疮毒的症状;
4. 辣椒疮片:由天然草药提取,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5. 三黄片: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疮毒发热、疼痛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痈疽疮毒的治疗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干燥卫生环境,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以利于痈疽疮毒的康复。
《备急千金要方》痈肿毒方 痈疽

漆头茹散
属性:食恶肉散方。
漆头、茹、硫黄、丹砂、麝香、马齿矾、雄黄、雌黄、白矾(各二两)上八味治下筛,以粉之,吮食恶肉。(《翼方》敷贴,无白矾、雌黄,有藜芦。云∶亦作膏和敷之,又处疗痈疽篇无丹砂。《广济方》疗痈肿脓溃,疮中有紫肉,破不消,以此散掺或内蚀之)。
排脓内塞散
属性:治大疮热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方。
防风、茯苓、白芷、桔梗、远志、甘草、人参、川芎、当归、黄、(各一两)浓朴(二两)桂心(二分)附子(二枚)赤小豆(五合,酒浸熬之)上十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猪蹄汤
属性:治痈疽发背方。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黄、黄连、芍药(各三两)黄芩(二两)蔷薇根、野狼牙根(各八两)上七味、咀,以水三斗,煮猪蹄令熟,澄清取二斗,下诸药,煮取一斗,去滓,洗疮,一食顷,以帛拭干,贴生肉膏,日二。如痛加当归、甘草各二两。
凡诸暴肿,一一不同,无有近远,皆服五香连翘汤。刺去血,以小豆末敷之。其间数数以针刺去血。若失疗已溃烂者,犹服五香汤及漏芦汤下之。随热多少根据方用之,外以升麻汤拓洗熨之,摩升麻膏。(二方俱见后丹毒篇)。若生息肉者,以白、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净即停止,好肉生敷升麻膏。如肌不生敷一物黄、散。若敷白、茹,青黑恶肉不尽者,可用漆头、茹散半钱和白、茹散三钱,稍稍敷之。其散各取当色单捣下筛,成散用之。此数法(《集验》用治缓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内消散
属性:治凡是痈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醋浸一升,熬)人参、甘草、瞿麦、当归、猪苓、黄芩(各二两)白蔹、薏仁黄(各三两)防风(一两)升麻(四两)
皮散
属性:治痈疽脓血内漏,诸漏败坏,男发背女乳房及五痔,皆宜服之方。
皮、蜂房(各一具)地榆、附子、桂心、当归、续断(各五分)干姜、蜀椒本(各四分)浓朴(六分)上十一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取瘥。加斑蝥七枚,益良。
隔山消清热解毒治疗痈疽肿毒的良药

隔山消清热解毒治疗痈疽肿毒的良药痈疽肿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病,它常常带来疼痛、不适和外观上的困扰。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一种被誉为“隔山消”的良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的中药配方。
本文将介绍这种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以便对正在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
隔山消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配方,主要由苦参、黄勃、赤芍、黄柏、苍术、蒲黄、防风、羌活、川芎、红花等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搭配使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痈疽肿毒的治疗作用。
首先,苦参和黄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苦参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加速病灶的愈合。
黄柏含有较多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痈疽肿毒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其次,赤芍和蒲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富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促进痈疽肿毒的排出。
蒲黄具有祛风解毒的作用,能够舒缓病灶周围的瘀血和毒素,促进伤口的愈合。
此外,黄勃和苍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勃含有黄酮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能够减轻痈疽肿毒引起的痛苦,促进伤口愈合。
苍术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痈疽肿痛的症状。
羌活和川芎是本方中的关键草药,它们具有疏风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羌活含有挥发油和萜糖类化合物,能够缓解痈疽肿痛和湿气带来的不适感。
川芎富含挥发油和生物碱,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灶的康复。
最后,红花作为本方的辅助草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红花含有较多的花青素和挥发油,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痈疽肿感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使用隔山消清热解毒治疗痈疽肿毒的方法相对简单。
首先,将以上草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草药煎剂,然后用热水泡煮,待水温适宜时即可服用。
建议每次服用草药煎剂100ml左右,每日3次,连续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
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酌情延长疗程。
总的来说,隔山消清热解毒作为治疗痈疽肿毒的良药,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身体表面的疔毒、囊肿、疖子只需三药降伏!

身体表面的疔毒、囊肿、疖子只需三药降伏!
我这里有个方子治疗各种疖子的:车前草,婆婆丁,马苋菜,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患处,一天敷几次都行。
不管多么严重,3--5天即愈,家人用过,好多人用过,都治好了。
验证者不计其数,这是山东农村老家一直治疗疖子的。
我那个嫂子是农村的,60多岁,她告诉我凡是无名疔毒、囊肿、不知名的都好使。
农村人祖祖辈辈都用,去年我朋友儿子用,我看到了,疗效太神奇了。
感恩胡老师,您一直做下去,您的空间就是大众的资料库,好多方子已经验证,效果非常好。
感恩胡老师的慈悲建立这个平台,我和家人都是此方受益者。
”
如果城市人买不到新鲜的用干的也有效果
车前草。
巧用中成药治疖痈

巧用中成药治疖痈疖和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西医通常采用对患处皮肤进行切开引流的方法来治疗此病。
这种疗法虽然可以有效地治疗疖和痈,却常常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其实不用“动刀”也可以治疗疖和痈。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9种利用中成药来治疖和痈的方法:方法1:取六神丸20粒、鱼石脂软膏适量。
将六神丸研成细末,与鱼石脂软膏混合均匀备用。
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并将调好的药膏均匀地涂抹于敷料(可将几块消毒纱布折叠后当敷料)上。
把涂了药膏的敷料敷在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可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4~5天即可痊愈。
此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方法2:取新癀片5~10粒。
将新癀片研成细末,并用食醋调成稀糊状备用。
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并将调好的药糊均匀地涂抹于敷料上。
把涂了药糊的敷料敷在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可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3~5天即可痊愈。
此法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等功效。
方法3:取紫金锭30~40粒。
将紫金锭研成细末,并用清水调成稀糊状备用。
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并把调好的药糊均匀地涂抹于敷料上。
把涂了药糊的敷料敷在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可每日换药2次,一般连续用药3~5天即可痊愈。
此法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方法4:取适量的云南白药粉末,用浓度为50%的酒精将其调成稀糊状备用。
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并把调好的药糊涂抹于患处。
用敷料覆盖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可每日换药2~3次,直至伤口愈合为止。
此法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排脓生新等功效。
方法5: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
取适量的京万红软膏涂抹于患处。
用敷料覆盖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可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5~7天即可痊愈。
此法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等功效。
方法6:取适量的牛黄解毒片,将其研成细末并用蜂蜜调成稀糊状备用。
用碘酒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并把调好的药糊均匀地涂抹于患处。
用敷料覆盖患处,并用胶布固定。
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的中药

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的中药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中医药对于这些疾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的方法和药物配方。
1.痈肿疮毒痈肿疮毒是指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于全身皮肤、淋巴组织、皮源性脓肿、以及皮肤及周围纤维组织的炎症。
中医认为痈肿疮毒是由于气滞血瘀、湿热毒邪侵袭而引起的。
治疗痈肿疮毒的中药常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通经络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花、穿山甲、地龙、甘遂等具有祛瘀解毒的药物;黄连、黄芩、栀子、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桃仁、赤芍、木香、郁金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
2.瘰疬瘰疬是指淋巴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颈部淋巴结。
中医认为瘰疬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于经络所致。
治疗瘰疬的中药常采用祛风散寒、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黄连、连翘、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黄芪、人参、党参、山药等具有益气健脾的药物;桂枝、羌活、白芷、荆芥等具有祛风散寒的药物。
3.痰核痰核是指皮下或深部的肿块,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中医认为痰核是由于痰湿郁结、气滞血瘀而引起的。
治疗痰核的中药常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祛湿化浊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木香、桃仁、茯苓、枳壳等具有理气化痰的药物;当归、川芎、红花、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物;延胡索、瓜蒌、藿香、藿香等具有祛湿化浊的药物。
中药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的方法有多种,常规的用法为将上述药物煎煮后外敷或内服。
外敷通常采用煎剂敷布或熏洗,内服则采用煮汤饮服或制成药丸、煎剂等形式服用。
同时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搭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之,中药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的方法多样,疗效确切。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患者务必要遵医嘱,按要求服用,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第一方仙方活命饮治疗痈疡肿毒初期的首选方

外科第一方仙方活命饮治疗痈疡肿毒初期的首选方仙方活命饮是外科第一方,历来把它认为是治疗阳证疮疡肿毒的首选方。
所谓首选方,实际上还是阳治开始第一方的话,它是指的初起,初起的内服方剂。
而阳证的痈疡肿毒初起,往往有内在的蕴热,外来的外邪引起感染,有两方面的机制。
所以初步发生的时候,除了局部红肿热痛,也可以有身热凛寒,一阵子发生发冷发热的这个特点。
但是主要的是热邪搏结气血,形成红肿热痛。
?疮痈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热毒,搏结气血,化热聚而成毒外邪(邪正相争)身热凛寒舌苔白或黄,脉数有力当然初起是红肿热痛,后来可以化腐成脓,所以一般都是热毒聚结在局部以后,《内经》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是形成痈疡的一个原因。
所以初期,既要发散,能够透邪外达,同时清热解毒,是阳证痈疡肿毒主要治法。
红肿热痛形成以后,要采取活血消散止痛,如果脓已经形成了,尽可能快的破溃,溃坚透脓;当然脓出来了,那后期要生肌收口。
仙方活命饮用在初期为主。
经过变化也可以用在中期成脓,也可以,因为它里边有透脓通络,透脓溃坚的,像穿山甲,皂刺这一类。
痈疡肿毒初期的首选方。
也是历来一个名方。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初起阶段,要有一定的散邪。
有的又把它的这疏散表邪,也归结在里面。
方中白芷防风这类,它不仅仅在于对消肿有作用,也有散邪的作用。
?方义分析: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
君银花清热解毒,臣白芷、防风增加银花透邪透散的作用,防风除湿,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佐贝母、天花粉贝母化痰,天花粉散瘀,穿山甲、皂刺溃坚排脓,陈皮舒展气机,化湿,佐使生甘草清热解毒,保护脾胃。
它针对证候的一个病机,是一种热毒壅滞以后,气血瘀滞形成的红肿热痛,疮疡的初期。
是阳证的痈疡初期,从证候的特点。
当然初期局部的红肿热痛,是个很主要的表现。
初期可以兼有一定的恶寒发热,所以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同时,要又一定的疏散。
?仙方活命饮里用银花做君药。
金银花是疮家的圣药,用量较大,才能使功效发挥方向体现在清热解毒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治肠痹之要药:败酱草治肺痹之要药:鱼腥草止呃之要药:柿蒂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妇科: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川芎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