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喜剧概述
古希腊喜剧概述

xx喜剧概述xx新闻138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都渊源于酒神节的庆祝活动,但悲剧是从酒神节的正规歌舞表演发展出来的,而喜剧则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自发的歌舞狂欢表演。
往往是某个民间诗人登上高处口占几句,大家议论附和,然后性致所至地狂歌乱舞一通,将欢乐的情感宣泄出来。
因此,它带有即兴的性质。
与悲剧相比,古希腊的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情绪,是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传说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叫苏萨里翁。
他是一个流浪诗人。
相对于悲剧作为严肃、庄严的庙堂艺术,喜剧则是民间流行的、粗俗的大众艺术。
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界线分明,截然不同,悲剧诗人决不会去写喜剧,同样,喜剧诗人也不会去染指悲剧。
虽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和喜剧是双峰并峙,都是艺术瑰宝。
但是古希腊人却把悲剧看得很高,而对喜剧却不很重视,很长时期都只当是一种街头即兴娱乐,因此对于喜剧的研究和评论远远不如悲剧,留下来的完整作品也比较少。
实际上,古希腊喜剧的出现,并不逊于悲剧,甚至还稍早于悲剧,它和悲剧一样,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曾有过非常繁盛的高峰时期。
我们今天根据古希腊喜剧的发展情况,把古希腊喜剧分为三个阶段,将公元前404年以前,作为旧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以公元前338年以后,作为新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米南德;而以这两者中间的几十年,称为中期喜剧时期。
旧喜剧时期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喻剧,新喜剧时期则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世俗喜剧为主;中期喜剧则是从政治讽喻向世俗喜剧的过渡。
和悲剧一样,古希腊喜剧在它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技巧特点。
下面分别叙述。
xx“旧喜剧”的技巧特点:结构特点:早期的古希腊喜剧是世态嘲讽喜剧,有比较强的政治性。
它的中心内容是一场“对驳”,也就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辩论。
辩论的内容可以是世道时局,形形色色的周围社会生活状况。
具体来看,它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序幕,点出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有时是通过歌队的演唱,有时是由主人公(喜剧诗人)直接说出来;然后,是两个“对驳场”,就是对主题反复辩论,往往是先由反方表述,再由正方进行反驳,在歌队的情感烘托下,正方逐渐取得胜利。
古希腊喜剧

二、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的雏形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
根据公元前4世纪的流行说法,阿提卡喜剧起源于庆祭生殖活力的集体行进中领队的唱诵(亦与雅典庆祭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
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喜剧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西西里喜剧,以厄庇卡耳摩斯的剧作为代表,可能没有歌队;另一种是阿提卡喜剧,配有由24人组成的歌队。
公元前486年,阿提卡喜剧正式成为城市狄俄尼西亚庆祭节中的比赛项目,公元前440年又进入莱奈亚庆祭狄俄尼索斯的活动,于每年1月举行。
阿提卡喜剧的发展,经历了旧喜剧、中喜剧和新喜剧三个阶段。
旧喜剧。
这是指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上演的喜剧作品。
此时雅典城邦还处于兴盛时期,人民有民主权利,诗人敢于批评政治,剧作主要是政治讽刺剧,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
他也是唯一有完整作品传世的旧喜剧诗人。
他的作品表现出旧喜剧的格式,大致由6部分组成:1.开场白;2.歌队入场;3.争论;4.领队的叙述;5.场;6.终场。
中喜剧。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阿提卡喜剧进入向新喜剧转折的中期阶段(前400—前323)。
由于雅典民主制开始衰落,战争的失利改变了诗人的心态,他们逐渐放弃了政治讽刺剧,更多地选择市民生活中的讽刺对象。
同时,场的作用增大,歌队的作用和叙述的使用率急剧下降,虽表演程式依旧,但人物不再辱骂,较多采用含蓄的隐讽。
受悲剧尤其是欧里庇得斯剧作的影响,悲剧诗人学会使用“动机”(如爱、恨等),提高了剧作的质量,从整体上推动了喜剧朝着艺术专业化、布局规范化和语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
一般以为,阿里斯托芬的《公民大会妇女》(前392)和《财神》(前388)具有中喜剧的某些特点。
新喜剧。
它始于亚历山大(约前323),止于最后一位有影响的新喜剧诗人菲勒蒙的去世(前263)。
新喜剧延续中喜剧的发展进程,逐渐定向于5场剧的规范形式,场与场之间由作为点缀的合唱隔开,编剧技巧也有了明显提高,较多地采用“发现”手段,格律进一步简化。
古希腊时期喜剧分析

《鸟》的简介
• 剧中有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 一起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 个“云中鹁鸪国”。这个国 家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 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 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这 部喜剧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 生生活,是欧洲文学史上最 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
对阿里斯多芬的认识
• 可是他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比如他批判轻视妇女的思想,却又 不主张妇女的彻底解放;他提倡培养心灵、 注重节制的旧教育,对神采取嘲笑的态度, 但却依旧拥护传统的宗教。
米南德
• 希腊新喜剧诗人。生于雅典,贵族出身。中期喜 剧诗人阿勒克西斯是他的叔父,教过他写戏。米 南德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刻昂学院的继承人泰奥弗 拉斯托斯的弟子,他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读 过泰奥弗拉斯托斯的《性格种种》。米南德同哲 学家伊壁鸠鲁有交往,在哲学思想方面受过他的 影响。雅典总督得墨特里奥斯是米南德的朋友, 总督被推翻后,米南德受到审判,他的喜剧一度 被拒绝上演。
《恨世者》的分析
• 首先,作品中贯彻着丝毫不与政治相关的平民生活的风气。 这与我们之前介绍的当时代的政治背景密切有关,米南德 的喜剧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反映当日的社会风尚。
• 其次,在整体布局上的弱点和人物性格方面的突破。米 兰德的新喜剧,包括《恨世者》情节一般都很简单,没有 任何的波澜起伏,而且结构显得松散
《阿卡奈人》中的喜剧手法
• 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 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
• 揭示社会本质的一些生活现象、生活细节 予以夸大再现,产生喜剧效果,引起人们 的思考,这是阿里斯托芬喜剧艺术的一大 特色。在战争期间,一个人和敌方单独媾 和,这在情理上似乎荒诞不经、不可思议。 而阿里斯托芬却抓住了生活本质,夸大再 现了一些生活现象,运用这怪诞的情节, 用其深刻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使之成为其卓有成效的一种手段。
4希腊悲喜剧

冲突说。 提出者黑格尔、法国戏剧批评家 布伦退尔(1849-1906)、美国现代戏剧和电 影理论家劳逊。
黑格尔认为:“戏剧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 起冲突的。”(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 布伦退斯认为:“戏剧所表现的是人的意志 与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 劳逊认为:“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的冲 突。”(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 80、213页)
激变说
激变说。提出者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 阿契尔。
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 (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1),《戏剧美 学初探》) 动作与冲突在戏剧中特别重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的主要 表现手段。
悲剧
悲剧: 戏剧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戏剧史 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在为自 己的命运、理想、事业和社会正义进行斗争 时,由于恶势力的阻挠、迫害,或者自身的 过失和弱点,遭到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悲剧精神: 崇高严肃,具有悲壮之美。 悲剧主角: 令人尊敬或同情的人物, 具有英雄性,其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给人鼓 舞力量。
《七将攻忒拜》是三部曲的第3部,叙 述俄底浦斯的被流放的儿子波吕涅刻斯为 了争夺王位,率众攻打忒拜,最后相互残 杀而死。这出悲剧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波吕涅刻斯带领外邦人攻打自己的祖国, 是一个叛徒的典型,作者通过他影射了当 时企图借助外国人的军队复辟的两个希腊 僭主。
《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最重要的悲剧之一。 在这个三部曲里,《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 的普罗米修斯》已经失传,只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保存下来。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写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的帮 助下获得王位后,企图毁灭人类,但是普罗米修斯同 情人类,不仅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而且还把科学、 文字、医药、占卜传授给人类。宙斯为此派威力神和 暴力神把普罗米修斯押送到高加索山上,让匠神赫淮 斯托斯把他钉在悬崖上,并神使劝说普罗米修斯说出 有关宙斯命运的秘密。普罗米修斯不肯屈服,被宙斯 用雷电打死。在这出悲剧里,宙斯残忍暴虐,是一个 僭主的典型。普罗米修斯敢于反抗统治世界的强大暴 君,是民主派的化身,被马克思称为"最高尚的圣者 和殉道者"。悲剧的主题崇高,风格庄严,古拙粗豪, 哲理意味浓厚,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古希腊喜剧与悲剧的对比与特点分析

古希腊喜剧与悲剧的对比与特点分析引言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鼻祖,其中包括了喜剧和悲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就古希腊喜剧与悲剧进行对比与特点分析。
喜剧的特点与形式1.喜剧的主题轻松:喜剧常以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误会以及荒谬情节为主题,给观众带来欢乐。
2.幽默和讽刺元素相辅相成:喜剧往往通过夸张、滑稽或者反讽等手法,以取笑社会问题和人类弱点为目标。
3.角色行为多样化:喜剧中出现各种有趣的角色,例如懦弱胆小、咄咄逼人、愚蠢可笑等个性化形象。
4.结构紧凑:通常在当天演出中完成,以三至五幕形式呈现。
悲剧的特点与形式1.悲情与冲突:悲剧聚焦于人生冲突和悲情,展示人类的痛苦、悲伤以及个人与命运的抗争。
2.主角的崇高性格:悲剧中的主角往往是有教养、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人物,具备一定崇高品质。
3.宿命论与悖论:悲剧常常探讨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强调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4.对话和合唱:悲剧常通过对话表现出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合唱则提供了舞台上其他角色对主角想法和感受的反应。
喜剧与悲剧的共同点1.舞台表现:喜剧和悲剧都采用了戏剧性表演形式,需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2.视觉和音频效果:喜剧和悲剧都会利用道具、服装和布景来增强观众体验,并配以音乐等元素来加强戏剧氛围。
3.社会反思: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
总结古希腊戏剧以喜剧和悲剧为两大类别,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喜剧讲述生活中的笑话和荒谬情节,以轻松愉快为主导;而悲剧则关注人性的冲突与痛苦,强调宿命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都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为后世戏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希腊喜剧悲剧的特点

古希腊喜剧悲剧的特点
古希腊喜剧和悲剧是古希腊戏剧的两大主要形式,它们在古希腊文化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方式,但它们都具有一
些共同的特点。
古希腊喜剧主要以嘲笑社会、个人和政治为目标。
它通过夸张和幽默的
手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弱点和笑话进行讽刺。
喜剧通常以滑稽的情节、夸张
的表演和喜剧演员的魅力来吸引观众。
在剧中,角色经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引发观众的笑声。
喜剧也经常使用对白和言语的双关含义来制造幽默效果。
相比之下,古希腊悲剧更加严肃和沉重。
悲剧讲述着有关英雄、命运和
人类道德的故事。
它探讨了人类的弱点、冲突和痛苦,并引发观众的思考和
共鸣。
悲剧的主角通常是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目标的人物,但他们经常陷入
命运的困境,最终导致他们的悲剧性结局。
悲剧通过戏剧性的冲突和激烈的
情感表达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感动。
无论是古希腊喜剧还是悲剧,它们都以舞台和戏剧性的表现形式为特点。
古希腊戏剧通常在露天剧场中上演,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与观众进行互动,展
示剧中情节。
另外,戏剧中还常常会有合唱团表达情感,为剧情增添氛围。
古希腊喜剧和悲剧在形式和主题上有所区别,喜剧主要以嘲笑为目标,
而悲剧则更加严肃和沉重。
无论哪种戏剧形式,它们都通过舞台性和戏剧冲
突来吸引观众,引发他们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这些特点使得古希腊喜剧和悲
剧成为了古代戏剧的瑰宝。
希腊古代戏剧艺术

希腊古代戏剧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的希腊古代戏剧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希腊,戏剧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希腊戏剧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悲剧、喜剧和辩论剧。
一、希腊悲剧希腊悲剧指的是在古希腊时期,基于神话题材创作的以人生悲剧为主题的戏剧。
悲剧一般都是由三个角色表演的,他们分别是主角、反面角色和旁观者,主要反映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和人性的矛盾。
希腊悲剧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悲剧结束时,主角通常都会陷入一种绝境或者死亡,这种结局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幸和悲伤。
希腊悲剧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它是早期戏剧创作中的瑰宝,对后来的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希腊悲剧剧作家包括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德等人,他们创作的名作包括《安提戈涅》、《厄里戈涅》、《奥修罗斯》等。
二、希腊喜剧和悲剧不一样,希腊喜剧主要以人类的嬉笑和快乐为主题。
喜剧大多数是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达到让观众感到欢乐的目的。
希腊喜剧通常由三个主要角色表演,那就是主角、反目角色和旁观者。
喜剧的剧情主要挖掘了人类普遍而又真实的苦恼和矛盾,从各个角度进行嘲笑和批判,以此达到让观众破涕为笑的效果。
希腊喜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后世戏剧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著名的希腊喜剧剧作家包括艾斯奎利斯、阿里斯托芬等人,他们创作的名作包括《蝙蝠》、《云雀》等。
三、希腊辩论剧希腊辩论剧是一种特殊的戏剧类型。
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批判和辩论来表达思想和态度。
辩论剧通常由三个主要角色表演,分别是主角、对立角色和评判角色。
辩论剧的特点是剧情复杂,角色丰富,语言精炼,思想深刻。
辩论剧从思想上对人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如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人生价值等。
希腊辩论剧的出现,对希腊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欧洲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希腊辩论剧剧作家包括普罗塔戈拉斯、门德斯等人,他们创作的名作包括《表盘》、《勒利亚斯》等。
简述古希腊戏剧中的喜剧

简述古希腊戏剧中的喜剧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成一体的艺术体裁。
这种文学是继史诗、抒情诗之后形成的第三类文学体裁。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就体现在戏剧上,古希腊戏剧主要划分为悲剧和喜剧。
古希腊喜剧也是一种重要的戏剧体裁。
大致说来,喜剧的主要内容是嘲笑、讽刺丑恶的腐朽的事物,肯定美好、进步的事物。
在喜剧创作中,一般是充满了偶然性事件,充满了误会、巧合,手法夸张,台词幽默、诙谐。
它的特殊力量是通过笑引起观众对反面事物的鄙视、警觉,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现象的要求。
古希腊喜剧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起源,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共有两处,一是“下等表演的序曲”,一是西西里戏剧。
一般认为,喜剧与悲剧一样源于酒神祭,是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演变而成的;与悲剧相比它较为粗俗(尤其是在早期),服饰夸张、怪诞,剧中语言也多有粗语。
喜剧的中心也在雅典,不过它获得正式认可的时间要晚一些:公元前486年喜剧在酒神祭市祭上首次正式演出,公元前440年左右首次在酒神祭乡祭上正式演出。
喜剧演出用的演员比悲剧多一些,一般是三四个,有时还有个别配角,此外是一个二十四人的合唱队。
合唱队在喜剧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剧目都得名于合唱队的歌曲,如《蛙》、《鸟》等。
喜剧所用的题材与悲剧大不相同。
悲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英勇悲壮的故事为题材,用最严肃的文学形式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藉以提高人的气质,净化人的心境,进而解除观众日常生活中的苦闷;与此相对,喜剧则是以放荡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式的题材,用诙谐、戏谑、机智、揶揄、讽刺等大众化的通俗台词制造笑料,藉以揭露社会的矛盾,启示人生的愚昧,暴露政治的黑暗,而给观众一种超脱现实的轻松愉快之感。
喜剧所反映的大都是现实生活,剧中的主人公不是神和王侯将相,而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所用语言虽仍是诗,但更接近日常用语,结构也较松弛。
由于它有比较自由的创作内容,因而喜剧的创作方法也比悲剧更加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喜剧概述xx 新闻138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都渊源于酒神节的庆祝活动,但悲剧是从酒神节的正规歌舞表演发展出来的,而喜剧则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自发的歌舞狂欢表演。
往往是某个民间诗人登上高处口占几句,大家议论附和,然后性致所至地狂歌乱舞一通,将欢乐的情感宣泄出来。
因此,它带有即兴的性质。
与悲剧相比,古希腊的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情绪,是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传说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叫苏萨里翁。
他是一个流浪诗人。
相对于悲剧作为严肃、庄严的庙堂艺术,喜剧则是民间流行的、粗俗的大众艺术。
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界线分明,截然不同,悲剧诗人决不会去写喜剧,同样,喜剧诗人也不会去染指悲剧。
虽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和喜剧是双峰并峙,都是艺术瑰宝。
但是古希腊人却把悲剧看得很高,而对喜剧却不很重视,很长时期都只当是一种街头即兴娱乐,因此对于喜剧的研究和评论远远不如悲剧,留下来的完整作品也比较少。
实际上,古希腊喜剧的出现,并不逊于悲剧,甚至还稍早于悲剧,它和悲剧一样,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曾有过非常繁盛的高峰时期。
我们今天根据古希腊喜剧的发展情况,把古希腊喜剧分为三个阶段,将公元前404年以前,作为旧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以公元前338 年以后,作为新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米南德;而以这两者中间的几十年,称为中期喜剧时期。
旧喜剧时期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喻剧,新喜剧时期则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世俗喜剧为主;中期喜剧则是从政治讽喻向世俗喜剧的过渡。
和悲剧一样,古希腊喜剧在它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技巧特点。
下面分别叙述。
XX旧喜剧”的技巧特点:结构特点:早期的古希腊喜剧是世态嘲讽喜剧,有比较强的政治性。
它的中心内容是一场 “对驳 ”,也就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辩论。
辩论的内容可以是世道时局,形形色色的周围社会生活状况。
具体来看, 它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序幕,点出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有时是 通过歌队的演唱,有时是由主人公(喜剧诗人)直接说出来;然后,是两个 “对 驳场”,就是对主题反复辩论,往往是先由反方表述,再由正方进行反驳,在歌 队的情感烘托下,正方逐渐取得胜利。
最后,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进行欢乐的 狂欢歌舞。
这时候,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往往交融为一体,一起欢乐歌舞起 来。
在古希腊,喜剧是下层民众情感和情绪的宣泄之地,用我们今天的眼光 看,这种戏剧似乎不象戏剧,似乎是一场形象的、带有表演动作的政治辩论, 或者说更接近所谓 “时事报道剧 ”。
它的主题往往是政治性的,指点江山,挥斥 方遒,引导观众讨论正在发生的大事,质疑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行,并随时插入 当时观众正在关心的事件来进行议论批评。
它的积极方面是紧贴现实,随时反 映民众的情绪和要求,不足之处是松散、随意,看不到完整的人物和故事,在 我们今天所说的 “戏剧性”标准上是有缺欠的。
旧喜剧的这种 形式,带来了以下这些技巧特点:第一个技巧手段是 妙念”(happyider ),从英语字面看, 主意”,它是旧戏剧作品的核心。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范例来作说明,比如阿里斯托芬的《云》念”是——借助诡辩来抵赖债务。
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名叫史特雷普西亚,他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费地皮 底斯,整天在外面呼朋唤友,吃喝玩乐,造成了债台高筑。
史特雷普西亚无计 可施,竟想到一个办法,把儿子送到苏格拉底学校,学习诡辩,来赖掉所欠的 债务。
但是儿子拒绝了,史特雷普西亚自己到苏格拉底学校去学习诡辩术。
这 是序幕,最后以一连串对学校及学生的笑谑讽刺结束。
接着歌队上场,场景随之转到了苏格拉底学校,歌队作为学生,分为两队 进行辩论练习,主题是对阿里斯托芬(也就是剧作者自己)的喜剧才能进行吹 嘘或反驳,看过这种热火朝天的学习气氛后,史特雷普西亚终于强行把儿子带 到了学校现场。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大家同意接受费地皮阿斯进修 “谬误逻辑 ” 的课程。
不久,费地皮底斯学成回家,大显身手,债主们一一上门讨债,但一个个都被费地皮底斯的 “谬论 ”辩驳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离开了。
史特雷普西亚大为高兴,带着儿子出去痛饮狂欢。
不料,高兴的日子没有 多久,史特雷普西亚就遭到儿子欺负,被打得遍体鳞伤。
更气人的是,打伤父 亲的费地皮底斯还用他学到的 “诡辩政治辩论 ”式的结构 就是 “一个美妙的,它的核心 “妙术”振振有辞地证明惩罚父亲乃是他的责任。
史特雷普西亚气得真想放一把火把苏格拉底学校烧了。
作者的立意是在嘲讽和攻击及其学派的讲学活动。
他必须找到一个具体事例或者也可以说一个论据,使他对对方的抨击能够具体化,并获得胜利,于是想出了“向苏格拉底学习抵赖欠债”的“妙念”,一下子就把苏格拉底的讲学污名化,使之等同于诡辩,然后施以攻击。
另外,在《阿卡奈人》中,“妙念”是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去和斯巴达人单独签订和约。
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想入非非的“妙念”,但在戏剧中,他把这一“妙念”实现了,于是,就让打仗的将军累得血迹斑斑地躺在地上喘气,而签定了和平条约的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却幸福地享受着田园之乐。
这就是“妙念”,它类似后世戏剧中的“戏剧计谋”,但它又不是一个现实的戏剧行动,而是一个空想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行动,让它在舞台上实现,以此作为辩论中取胜的论据,并产生戏剧性效果。
所以叫“妙念”,只是一个美妙的念头。
第二个技巧手段是“拟人化”。
古希腊旧喜剧是一种论辩式的、嘲讽的、缺乏完整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戏剧样式。
为了使以抽象道理的论辩为主的戏剧内容显得形象化,增加戏剧性,同时避免直接指责现实、攻击政治人物带来的麻烦,它往往采取了“拟人化”的技巧手法。
这种“拟人化”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把抽象概念作为剧中的角色,比如“和平”、“战争”、“美德”、“财富”、“贪婪”、“善良”,“勇敢”等等。
但究竟给这些角色以什么样的外部形象和心理动作,剧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比如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战争”是一个狂暴的庞然大物,带着他唯一的仆人“骚嚷”住在一个山洞里,“和平”是一位静美的女性,“财富”是一位神,可惜双目失明,不能看出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因此无法很好地行使权力,实现他的美好的意愿。
由于他经常上当受骗,因而对所有的人都产生了怀疑。
其它如“贫穷”是一个可怕的妇人,“人民”是一个昏愦的老头子等。
这样的设计,使得角色一上场,观众就直观地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同的作者,也许会对上述概念角色设计出截然不同的外形和动作,从而反映出不同的观点。
然后,作者让这些角色在剧中活动起来,或者结盟,或者产生矛盾冲突,形成种种纠纷,最后有胜有败,比如和平虽然屡被误解,但最后大家认识了她的价值,重新把她找了回来,她的朋友丰收、幸福也随之而来了。
阿里斯托芬的不少作品最后以宴会或婚礼结束。
这些婚礼并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一种寓意。
例如“采葡萄者”与“丰收”结合,“可信赖的人”与“王权”结合。
今天看来,这种戏剧构成有点象一种扑克牌的“拼合游戏”,这就是几千年前古希腊喜剧的初始状态。
“拟人化”的第二个方面是把动物、植物作为角色,在舞台上演绎童话故事,以影射现实,避免因为直接抨击现实或攻击政治人物带来麻烦,有时则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哲理的意境。
比如阿里斯托芬的《鸟》,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理想化的鸟的国度的故事,一方面抨击了现实社会的种种污浊,同时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这种又象童话、又象寓言的作品,在古希腊旧喜剧中还有不少。
它也是人类早期作品的一个特色。
在古希腊旧喜剧里还可以看见一种技巧手法,叫做“戏拟”。
所谓“戏拟”,有点象今天常说的“戏说”,就是把政治人物或者名人的言论或动作,在剧中作断章取义的、漫画式的表现。
这在当时的喜剧中很普遍。
当时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克勒翁、以及其他的将军、名人,都被在喜剧中公然嘲笑,他们在议会厅、在公众场合说过的一些话,本来也许是很正经、很严肃的,但被喜剧家断章取义的拿出来,夸张性的,有时甚至故意扭曲原意地一表现,就成了观众的笑料,这也就成了旧喜剧重要的喜剧性资源。
“戏拟”也可能是对行为的夸张模拟。
比如上面提到的《云》中有一个细 节,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面对一个南瓜议论纷纭,一个学生对着瓜看了半天, 又用耳朵贴上去听了一会,得出结论说:“这是个扁扁的蔬菜 ”,而其他的学生有的认为是树,有的认为是草,争论 不已。
这实际上是把苏格拉底学校的逻辑分类学说作歪曲的、漫画式的 “戏拟 ” 这种“戏拟”手法在今天的戏剧中也可以看到,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的一些 时事剧中,就对当时美帝国主义的首脑人物杜勒斯、肯尼迪的言论和形象作了 夸张的 “戏拟”,使他们成为观众嘲笑的对象;文革后风靡一时的话剧《枫叶红 了的时候》中,也对 “四人帮”(所谓“中央首长 ”)作了讽刺性的 “戏拟”。
但是今 天的戏剧往往只将反面人物作为 “戏拟”对象,但古希腊喜剧却不限于此,阿里 斯托芬的作品中,就把他的同行欧里庇得斯、著名学者苏格拉底的作品中的言 语拿出来,嘲弄性地 “戏拟 ”一番,引起观众捧腹大笑。
这种做法有时过份了当 然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
比如阿里斯托芬在《巴比伦人》一剧中抨击和嘲笑了 克勒翁等政治权要,结果被克勒翁向他提出了控诉,但是阿里斯托芬并不屈 服,又在《阿卡奈人》中借主人公之口借题发挥说:“我也没有忘记去年我那出喜剧叫我本人在克勒翁手里吃过什么苦头,他把 我拖到议事会去,诬告我,胡说八道,嘴里乱翻泡,滔滔不绝,骂得我一身 脏,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希腊时期的旧喜剧随着社会政治情势的变 从即兴的、论辩的政治性讽喻剧逐渐向世俗的、家庭的、故事化的方向发 经过几十年的过渡期(中期喜剧时期),到公元前 330 年后,形成了新喜 新喜剧以普通人为主人公,以伦理道德为主题,并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旧喜剧中不可或缺的歌队也渐渐淡化了,仅仅用来作场与场之间的分 隔。
它的代表性作家是米南德。
米南德生活于公元前三世纪(前 342——前 292),在当时影响很大,但作品留下很少,到 1958 年后才发现了《萨摩斯女 子》,《恨世者》两个完整剧本,此前就只有《公断》等三四个残剧,以及大 量的断简残篇(被很多书籍史料中引用转述)。
其它作家(如菲勒蒙、狄菲罗 斯)的新喜剧作品,我们今天只知道一些剧名,剧本已经看不到了。
新喜剧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作为题材,故事逐渐完整,往往是一个世俗的 家庭伦理故事,通过故事表明一定的训诫教育作用。
剧作家开始注意塑造人物 形象,产生了有个性特征的类型化人物。
它的基本结构已经远离旧喜剧而更接 近我们今天的戏剧结构了,有三幕、四幕,也有五幕。
它的整个剧情往往是通 过一个 “发现”转入顺境,情节的发展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