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何异同?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些影响还波及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
其中,日本和中国在当时的艺术领域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也使得两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哪些异同之处。
1. 艺术形态在艺术形态上,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集中表现在书法、绘画、陶瓷和造型艺术中。
书法和绘画主要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追求,注重传达情感和内涵。
而陶瓷和造型艺术则侧重于实用性,注重形式和材料的创新。
相反,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主要表现在浮世绘、茶道、陶瓷和花道等领域中。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浮世绘成为了当时的一大亮点,强调用鲜艳的色彩和平面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对社会、自然和美的追求。
而茶道、陶瓷和花道则强调在生活中寻求平静和美的乐趣,注重形式和工艺的精细和简朴。
2. 艺术思想在艺术思想上,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家们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传统文化和美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艺术家们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强调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崇拜。
相比之下,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强调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艺术作品。
3. 艺术特点在艺术特点上,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更加注重精细和传统工艺的发展。
艺术家们注重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材料的选择、处理到最后的制作过程,都非常严谨和精细。
同时,艺术家们也注重抓住时代特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而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更加注重取材和构图的创新,强调形式的表现和创意的高度。
艺术家们常常从更加亲近的生活和社会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形成了轻松、活泼、自由的艺术风格。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进行异同辨析。
将比较古代艺术发展在中西方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中世纪艺术在两个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重点分析文艺复兴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将比较现代及当代艺术在中西方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
分析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比辨,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进行总结,并尝试从中得出结论。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之处,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比较、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全球化、结论。
1. 引言1.1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概述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一直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中西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各自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古希腊罗马艺术注重表现肉体之美和神话题材,而中国古代艺术更加注重象征性与精神性的表达。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宗教艺术占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艺术表现则更多体现出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艺术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中国艺术则更多沿袭传统风格。
现代及当代艺术领域,中西方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形式和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愈加显著,艺术家们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异同,推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
2. 正文2.1 古代艺术发展比较在古代,中西方的艺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古代中国,艺术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领域。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精神上的超凡境界。
而古代西方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史诗、雕塑和建筑,讲究神话、历史和人物的塑造。
对比十六世纪的东西方艺术文化差异

对比十六世纪的东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胡亦知从古至今,艺术家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在世界里,或是音乐或是绘画或是雕塑,总有一种形式为人流传。
中国以写意为主,而欧洲为首的艺术则是以写实为主的。
这二者之间形成此等反差的原因也正是达芬奇和朱耷二人在艺术形式上的巨大差别。
欧洲的艺术最早源自于希腊,无论是强大的罗马帝国还是意大利还是再后来的文艺复兴,欧洲的艺术灵感基本都来自于希腊完美的雕塑。
欧洲的雕塑是精确细腻的,有考据证明,希腊由于地处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一年四季几乎都是一样的温暖,因此那里的人们基本都不穿衣服,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艺术家们每天都能看到健美的身体和丰盈的体态,见多了,也就能观察了,能观察了也就细腻地描绘了。
有论点说在希腊,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广袤无垠的草原,也没有奔腾不息的大江和一望无际的森林,那里的风景总是刚刚好的大小。
达芬奇正是出生在这个艺术之国。
十六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年方十九的朱耷心情极度抑郁悲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开始了他一生的造业。
朱耷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八大山人,但是这个名字事实上启用得很晚,约在其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启用。
他出家在洪崖寺的时候开始学画,但其实只是临摹他所看到的东西,花鸟、树草、风景等等。
或许是因为在寺院这样一个清静的环境中,并且注重人心的修养和教化,使得人在接触自然和其他东西的时候更偏向于感知,而不是看见。
当然,看见也是感知的一部分,但在这里说的感知并不是五官的感知,而是一种意向的、超越五官感觉的感知,有点像萨特在《存在与感知》书中所述的感知。
因为这样的环境,使人可以安静地、深入地去感受来自自然和人的能量,也使得朱耷在绘画上的风格和同时期的其他画家出现了迥然的不同。
就风格来说,达芬奇和朱耷都在各自领域属于颠覆的,而且把两人的绘画对比起来看,也能最明显地表现了东方和西方在艺术上的思维相差甚远。
一个是写实,把一切物体都以最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是写意,寥寥数笔将物体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23ea8ea4a7302768f9939b5.png)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
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李大钊作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不仅在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及其相互的关系,为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作出了系统深刻的反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树一家之言。
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李大钊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观。
一、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1、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孕育、生长、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传统文化得以存在自有其理由和依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李大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西洋文明兴起之前,“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及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于人类甚大“。
在概括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经济思想的特点时,他指出:“东方人的经济思想,于欲望既须加以严正的择别,于一定的限度认为必要的欲望,可以使之满足,此外则必须加以节制,而于满足欲望的手段,亦守正当的轨范“,不难看出,李大钊对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同。
2、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新文化运动开展后,在进步分子群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反思和重新评估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李大钊作为思想界进步分子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思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不合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虽然有“繁缛彪炳,美矣备矣”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保守的,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这是因为“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
世界历史文艺复兴的欧洲与中国的文化繁荣

世界历史文艺复兴的欧洲与中国的文化繁荣文艺复兴是指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运动,它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达到巅峰,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相对比,中国在同一时期却没有经历类似的文化繁荣。
本文将探讨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差异及其原因。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并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传播。
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学者和科学家追求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
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以及对自然和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一时期欧洲诞生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作家和发明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和哥白尼等。
与之相比,中国在同一时期没有经历类似的文化繁荣。
虽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但其文化并没有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迸发出创造力。
在明代,尽管有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如郭守敬的星历仪和土木堡的建设,但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文化在建构方面并没有出现根本的改变。
与欧洲一样,中国也有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如宋代的书院制度和四书五经的传习等,但这并没有促成一场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和艺术的革新。
造成欧洲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欧洲的学者开始怀疑传统权威,并追求个人的才能和独立思考。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注重集体和家庭责任,个人的成就和独立思考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此外,欧洲与中国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文化发展。
欧洲的君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衰落,为自由思想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在明代时期的封建制度仍然十分严格,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的控制较为严格,这也限制了思想上的自由和文化的创新。
最后,欧洲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中国在同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结构和对手工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滞后。
论文艺复兴时期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之对比及其启示

论文艺复兴时期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之对比及其启示作者:王璞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7期【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对各自音乐发展状况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造成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的结论,以期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地,因而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音乐。
【关键词】中西音乐;差异;对比;文艺复兴人类文明源远流长,而音乐始终贯穿着文明文化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音乐也就分出了很多不同的体系。
音乐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而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起源于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
“中西音乐关系”问题,是近年来音乐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让时光倒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很想知道,中国和欧洲各自在发生些什么,所发生的这些对音乐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通过分析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一、中西历史背景对比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贸易日趋发达。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们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文化的斗争。
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300-1600年),中国正处在明朝。
元末,朱元璋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北伐讨元,重新建立起汉人当权的朝代——明朝。
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朱元璋高度集权,而明朝的统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但机制臃肿,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也越来越受到压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
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西方很多的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手法描绘基督形象,但在达·芬奇的笔下却把基督的形象描绘成为普通的世俗外表。
画面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面部表情来凸显出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门徒们表现的心情有的非常愤怒、有的忐忑不安、有的内心充满疑虑、有的表现的极其无辜,门徒们的心情和基督表现出的平静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基督的头部后面展现的是窗外的恬静景象,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被进一步推后。
表现出惟妙惟肖的空间透视技法。
中国明代绘画艺术中呈现出前、中、后三期不同特色:前期是以师承南宋“院体”为主的浙派山水,代表人物戴进、吴伟。
中期风格呈现多样化,既有师承“院体”,又有青绿山水的影响,代表人物为“吴派”“吴门四家”也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派”起于沈,实际的领袖是文徵明,文徵明是位集中国诗、书、画、印的大乘者。
后期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师承古人,代表人物董其昌。
中国在明代时期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严厉管辖,绘画基本属于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
受到西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绘画艺术家会把他们的思想隐匿于绘画作品之中,来抒发他们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和意见。
文徵明的代表作《真赏斋图》描绘的是好友华夏在太湖边上建的真赏斋的实景。
真赏斋隐于苍劲的古松、高梧、嫩竹之中,房屋的造型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透视关系在画面中有所呈现。
屋内的人似是在促膝谈心,似是在展卷教授,似是在彼此意会,带给欣赏者广袤的想象空间。
此图表现出一幅像陶渊明诗一般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上文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和同一时期中国明代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进行了简单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中西艺术文化间的差异性。
首先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艺术主要是以基督教的题材来表现世俗人的丰富内心表情,中国绘画艺术则是通过客观的物象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由于欣赏着经历的不同、地域不同、原有的知识内涵不同意会的思想就有所差异。
其次是西方绘画艺术所表现的对象都是具体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具象性,中国绘画艺术中则是把具体的形象通过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加以改变而使之成为较为抽象性的描绘。
再次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主要是以人物为描绘对象。
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晨》、《暮》、《昼》、《夜》,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等都是描绘人物形象。
中国绘画在明代时多以描绘山水树等自然对象。
比如,戴进的《溪堂诗意图》,吴伟的《灞桥风雪图》,沈周的《庐山高图》,文徵明的《东园图卷》,唐寅的《春山伴侣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董其昌的《松亭秋色图》等等都是描绘山水形象的。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土壤,都是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升华。
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物绘画还是中国明代的山水绘画都是载入世界艺术史册的灿烂的文化结晶,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曹锡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1.
[2]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3]中国美术史.阮荣春.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5
[4]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辜正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张从益.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5.
[6]东方美学史(上卷).邱紫华.商务印书馆.2003
[7]东方美学史(下卷).邱紫华.商务印书馆.2003
[8]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