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线的由来

合集下载

南海地图上的“九段线”

南海地图上的“九段线”

南海地图上的“九段线”作者:李开盛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19期在中国出版的世界或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南海区域上面有一条由九条短线组成的U 形断续线,俗称“U形线”或“九段线”。

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类似的线不但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并不存在,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极少看到。

那么,为什么在南海会有这样一条九段线?它意味着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还得从一个世纪以前说起。

历史由来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但进入近代,西方列强不仅屡屡入侵中国,还霸占越南等周边各国,进而觊觎地处边陲的中国海岛。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竖黄龙国旗,以示该岛为中国领土。

占领越南的法国当时并未抗议,多年后却又宣称中国对西沙的主张“从未得到正式的承认”,公开显露其窥伺之意。

除西沙群岛外,法国还企图染指南沙群岛。

1933年4月,法炮舰“阿美罗德”号和测量舰“阿斯德罗拉勃”号侵入南沙群岛“考察”,以示“占领”。

同年12月,交趾支那(在越南南部)总督克劳泰默签署法令,把南沙群岛的这些小岛合并到安南的巴地省。

面对法国的侵略,当时的民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固我主权。

1934年12月21日,在民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举行的第25次会议上,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

1935年1月,该委员会编印了第一期会刊,上面较详细地罗列了南海的132个岛、礁、沙、滩的名称。

同年4月,该委员会又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了中国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度,曾母暗沙被标在疆域线之内。

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就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形断续线的雏形。

日本侵略中国后,强行占领了南沙群岛,并将其改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当时台湾为日本殖民地)管辖。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中国南海疆界“九段线”的由来

中国南海疆界“九段线”的由来

中国南海疆界“九段线”的由来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看到在呈公鸡形状的中国领土版图下面,划出一个“U”字形的以九段虚线连成的海疆国界线。

这条线,通常也被人们称为“九段线”。

它是对中国南海疆界的标绘。

70年前,这条海疆国界线在中国地图上正式标出。

此前,虽然中国历代从宋朝起就已经将南海诸岛纳入了行政管辖的范围内,但一直没有对南海疆界有统一的标示界线,直到1933年,法国人侵占了南沙群岛的“九小岛”,当时的民国政府深感事态严重,出版中国南海疆域的确切地图已经迫在眉睫。

“九段线”:外国侵占逼出的主权意识中国最早开始对南海诸岛进行行政管理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时,对南海诸岛的行政划分已经明确。

此后的明、清,南海不但被列入中国版图,而且进一步确认它属于琼州府的管辖范围。

进入20世纪,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1909年,由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一支清朝舰队赴西沙进行了一次高调巡视,宣示主权。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带领120名工人及各种器具材料登上了东沙岛(东沙群岛主岛)。

他们驱赶岛上的中国居民,拆毁中国寺庙,甚至将岛上百余座中国人的坟墓捣毁,将全岛占领,易名为“西泽岛”。

此后,西泽开始将岛上的磷质鸟粪等资源源源不断运回日本。

事件报到清朝廷,1909年,中国政府派两广总督张人骏照会日本驻广州领事赖川浅之进,交涉此事。

日方的回应是,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无主荒岛。

在中国政府拿出一系列包括中国、英国出版的图志等证明东沙岛一直是中国领土以后,日本方面又说,西泽如果要撤出东沙,必多损失,中国方面应该予以赔偿。

此后中日双方反复谈判,到了八月才达成一致:中国收买西泽在东沙岛上的物业,定为付广东银毫16万元;西泽缴纳赔偿款和税款3万元。

也就是说,这场纠纷最终以中国方面付款13万元宣告收回主权。

东沙岛的接收仪式,是在1909年的11月19日进行的。

而李准率领海军的西沙巡视之行,则是在当年的5月29日出发。

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感觉到,受到侵略威胁的,不仅仅是东沙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已经出现危机的苗头。

中国十段线法理依据

中国十段线法理依据

中国十段线法理依据引言:中国十段线,又称九段线,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关于中国边界的划定方案。

该方案主要是在国际上界定中国领土范围,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性和主权。

中国十段线法理依据的确立,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十段线的法理依据。

一、历史背景中国十段线的划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性而进行的。

当时,中国处于国际环境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的时期,为了确保国家的边界安全,中国政府提出了十段线的划定方案。

二、国际法依据中国十段线的法理依据主要是基于国际法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国际法原则:根据古代国际法原则,国家的领土范围应该以历史上的实际控制为基础,并且应该尊重国际社会对于国家领土完整性的承认。

中国十段线的划定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对相关海域的实际控制,符合了古代国际法原则。

2.联合国宪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的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应该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性和主权。

中国十段线的划定是为了保护自身领土完整性和主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规定。

3.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国际法公平公正原则,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应该侵犯他国领土。

中国十段线的划定是为了维护自身领土完整性和主权,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三、历史事实依据中国十段线的划定还基于以下历史事实依据:1.历史地理记录:根据历史地理记录,中国在古代时代就对相关海域进行了探索和实际控制。

这些历史地理记录证明了中国对这些海域的长期控制和管理。

2.国际条约依据:中国与周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确认了中国对相关海域的主权和领土范围。

这些国际条约为中国十段线的划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3.历史行政管理:中国政府在历史上对相关海域进行了行政管理,并且在这些海域进行了资源开发和保护。

这些历史行政管理的记录证明了中国对这些海域的实际控制和管理。

四、国际共识中国十段线的划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来历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来历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来历中国南海断续线是在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二战后法国继续占领西沙群岛和菲律宾企图把南沙群岛并入其国防范围内的背景下由当时的中国政府划定的,其目的是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并向世界公布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

在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为之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国南海断续线,指的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标明的一条U形断续线,亦称“U形线”或“九段线”。

该线于1947年公布,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提出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这等同于默认。

之后,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也以此标绘,并注明归属中国。

然而,自1993年中国台湾“立法院”通过《南海政策纲领》,将断续线内的水域称为“历史性水域”后,这条断续线开始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甚至对断续线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提出质疑。

为了弄清这条断续线的历史面貌,本文拟就其产生的背景、效力与作用作一回顾。

从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谈起法国政府自1885年将越南占为殖民地之后,一直对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怀有侵占之心。

他们除了伪造“历史事实”,编造所谓“19世纪初期,安南(今越南——编者注)嘉隆王与明命王时,均曾出征西沙,现安南既归法国所有,则西沙群岛亦当归法国所有”的谎言外,还对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挂黄龙国旗,以示属中国领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1930年3月,驻河内法国印支总督致法国殖民部的信中写道:广东省决定由华南当局出面声称他们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

1909年发生的巡视西沙群岛的重大行动,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倡议举行的一次正式的占领仪式,现在广东省政府的声称似乎是基于这个仪式。

这种占领对于法国来说,仅是武力的表现,从未得到正式的承认,如果要在法律上生效,只能假设西沙群岛在当时是无主地。

南海争议中的“九段线”问题刍议

南海争议中的“九段线”问题刍议

南海争议中的“九段线”问题刍议当前,面对九段线不断遭到挑战、我国海洋权益被他人蚕食的现实,寻求一种既符合现代国际海洋法律规则,又能维护和拓展南海权益的九段线法理解释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分析了有关国家对南海岛屿的侵占情况,介绍了我国九段线的由来及法律涵义,阐述了九段线与《公约》的关系及中国政府的立场。

指出,南海九段线是先人留下的一条历史性权利线,它将中国在南海权益形象化和法律化,一些国家要求中国擦去这条线毫无道理,既无视历史事实又有违国际法。

标签:南海争议;“九段线”问题;合法性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的国家。

近年来,围绕南海主权问题的争议不断升温,已经成为我国周边的一个热点问题。

南海问题就其国际法实质,是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争端和以海洋划界为主的海洋权益争端[1]。

在有关争议中,南海“九段线”的性质和法律依据又成为其中的核心问题。

一、他国对南海岛屿的侵占和对九段线合法性的挑战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周边国家对南海没有主权声索,对我九段线主张没有提出异议。

然而,随着1970年以来在南海海底发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上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为代表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南海局势逐渐发生深刻变化,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南沙40 多个岛礁先后被这些国家侵占,临近的油气资源被强行开发,南海不再是“平静之海”。

进入21 世纪,南海问题更多地呈现出国际法因素,周边国家纷纷就其权利主张提出所谓历史和法理依据,企图使其侵占行为合法化。

一些国家还片面地援引《公约》,对我“九段线”进行指责和质疑。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菲律宾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向国际海洋法仲裁委员会提出国际司法介入,要求宣判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非法”。

近来,一些域外国家也开始蠢蠢欲动。

今年2月,美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要求中国就南海九段线作出明确说明,拉塞尔表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宣称模糊不清,这给当地局势造成不确定性。

南海九段线

南海九段线

南海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域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

作为联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咽喉要地,南海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除了拥有重要的战略航运线之外,南海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水产和渔业资源。

1947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出兵收复西沙、南沙群岛,划定了南海岛屿国界,出版了南海地图,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我们今天南海“九段线”疆界。

位于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170余人,乘坐3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挂黄龙国旗,以示西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

清朝以至中华民国,在西沙、南沙各个大岛上都有一些中国人住在那里。

此外,中国渔民在出海打鱼的过程中也去那几个大岛歇脚。

1933年4月,越南的宗主国法国派出一支“探险队”,强占了包括南沙主岛在内的西沙、南沙两个群岛的6个岛,后又扩大为9个岛礁。

此即轰动一时的“法国占领九小岛事件”,开始引起了主权争端。

事件发生以后,国民政府迅速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并于1935年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

当时还有一幅《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其周围用国界线标示。

1935年4月,法国派遣军舰载运30名越南人长年移居南沙主岛。

当年在中国周边甚至境内,日本军队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成为心腹之患,中国国内又内战频仍,国民政府应接不暇,只能坐视不理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推行南进战略,从1939年3月起,日军从法军手中夺占西沙群岛,3月底又攻占南沙主岛。

4月9日,日军为了杜绝后患,驱赶了占领南沙部分岛屿的法军和越南渔民。

不久,日军陆战队、气象情报组和通信分队进驻西沙永兴岛和南沙主岛(日军命名为长岛)。

林遵收复西沙、南沙,成为近代中国宣誓、确认南海主权的关键环节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内战愈演愈烈,驻越南的中国军队全部被召回国。

九段线矢量数据

九段线矢量数据

九段线矢量数据摘要:1.介绍九段线的概念和背景2.九段线的起源和发展3.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和争议4.九段线在我国地图绘制中的应用5.九段线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表示方法6.九段线矢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7.九段线矢量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8.九段线矢量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9.总结九段线矢量数据的重要性和意义正文:九段线矢量数据是一组描述我国南海海域范围的矢量数据,由九个连续的线段组成,因此得名九段线。

九段线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40 年代,我国在南海地区的主权争端中提出了这一概念,以表达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要求。

九段线的起源和发展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要求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南海诸岛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渔场和栖息地。

20 世纪40 年代,我国政府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提出了以九段线表示南海海域范围的主张。

自那时以来,九段线已经成为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重要法律依据。

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和争议主要源于它所表示的南海海域范围与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分歧。

一些国家认为九段线过于模糊,无法明确划分海域范围,因此对九段线的法律地位提出了质疑。

然而,我国始终坚持九段线是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合法主张。

在我国地图绘制中,九段线被广泛应用,用以表示南海海域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也常使用九段线矢量数据来展示南海地区的地理信息。

九段线矢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主要依赖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矢量化,可以得到九段线矢量数据。

九段线矢量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九段线矢量数据为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争端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依据;其次,九段线矢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南海海域的管理效率;最后,九段线矢量数据为科研和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展望未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九段线矢量数据将更加精确和完善。

同时,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也将有助于提高九段线矢量数据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可度。

关于九段线的法律问题以及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思考

关于九段线的法律问题以及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思考

关于九段线的法律问题以及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思考国际法案例研习作业⼆其⼀:关于九段线法律地位的问题⼀、九段线的历史由来(⼀)背景介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线叫做国界线,包括已定国界、未定国界以及特殊的政治、军事分界。

在地图上这三种国界是⽤不同的符号标注的,不可混淆。

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内政部⽅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位置上也标绘了这样⼀条线,⽽只是将11段断续线改为9段断续线,取消中国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两个线段。

但在中华⼈民共和国版图中,在中国南海中存在⼀条由9条断续的线组成的U形线,通常称为“九段线”。

且中国从未公开申明九段线内的海域属于⾃⼰的领海。

(⼆)历史由来:1、1934年12⽉,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内政部的⽔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召开第25次会议,专门审定中国南海中英名的对照。

2、1935年1⽉,中国“⽔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了审定后的《中国南海各岛屿中英⽂对照表》,详细地罗列了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的名称,第⼀次将南海诸岛划分为四个部分:东沙岛(今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

3、1935年4⽉,中国“⽔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了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

这幅地图1936年被收⼊由地理学家⽩眉初主编的地图集———《中华建设新图》,另名为《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图中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其周围⽤断续线标明,以⽰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

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就是九段线的雏形。

4、抗⽇战争时期,南海诸岛沦陷。

5、抗⽇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签署的《开罗宣⾔》和1945年7⽉签署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10⽉25⽇开始收复台湾,随后则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