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苏教版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苏教版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苏教版9篇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苏教版 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难点是: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它是物体的哪一面,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积极参与,自主探索新知本节课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创设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究,体验空间观念和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通用3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通用3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通用3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引入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

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1)本位观察1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生1:水杯(杯子)师:对了,这是水杯,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1、师:孩子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紧张吗?(紧张;不紧张),那请转过身去,举起你们的右手,向老师们打个招呼:(老师们好!)再举起你们的左手向老师们问好;(老师们好)举起你们的双手,高呼(欢迎你们!)。

好,孩子们真乖!请转过身来,坐下。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是在哪见过的。

有四个盲人,他们也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让我们来听一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他们摸到的是几只大象吗?那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他们分别是从大象的那一面摸到的?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大象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是从大象的哪一个位置所看到的图形?(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掲题:虽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师:四个盲人因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所以把大象说成了萝卜,扇子、柱子和绳子。

那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二、观察物体,顺思导学1、确定方位。

师:下面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位新成员——储钱罐,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它们分别坐在你们位置的中央。

下面请坐在储钱罐前面的小朋友向我挥挥手;请坐在储钱罐后面的小朋友挥挥手;左面的呢?右面的呢?(——意在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储钱罐的前后左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分辨能力。

2. 培养学生整齐摆放物体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状: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2. 颜色:观察不同物体的颜色特征。

3. 大小: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特征。

三、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使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物体?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开始思考。

2. 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10分钟)(1) 老师拿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

(2) 使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形状名称。

(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说出它们的形状。

3. 观察不同物体的颜色(10分钟)(1) 老师拿出不同颜色的物体,如红色、蓝色、黄色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特征。

(2) 使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颜色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说出物体的颜色名称。

(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说出它们的颜色。

4. 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10分钟)(1) 老师拿出不同大小的物体,如大、中、小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大小特征。

(2) 使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大小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大小名称。

(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说出它们的大小。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根据学生练习册的要求,让学生练习识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 分组进行物体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将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分别放在一起进行整齐摆放。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对于理解不深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区级公开课二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区级公开课二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 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3. 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小猴玩偶、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猜一猜出示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

为什么有些同学猜错了呢?老师拍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没有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样得到的答案不够全面和准确。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1、观察例1中的两张照片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在教室里拍了两张照片,想不想看一看?2、观察一下,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想法。

(抓住教室里的一些特定物体来说)3、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小结: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样子也是不同的。

4、我们再来观察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我们可以在外面看也可以在里面看,看到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

刚才我们都是从两个相对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那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吗?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1、过渡:老师这里有一只玩具小猴,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只小猴,看到的又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把它放在讲台上,请四个同学到前面来,分别站在小猴子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

双眼平视物体,人也要正。

)2、现在老师把玩具小猴也摆在同学们的桌上,让小猴的正面对着黑板。

课前老师给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编了号,分别是一号小朋友、二号小朋友、三号小朋友、四号小朋友。

请每一个小朋友想一想自己是从哪一面观察小猴的?你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2(经典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2(经典教案)

《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从前面、侧面、后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有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从前面、侧面、后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会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推理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茶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一个萝卜的横切面,请同学们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学生展开想像。

课件出示:胡萝卜旋转过来,揭晓答案。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萝卜,刚才我们看不出来,现在一下就看出来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样的物体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观察探究,促进知识建构1、教学例1(1)师:说说书上的哪张照片是从教室的前面拍的。

(第一张照片)(2)师: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生:……(3)师:同学们,两张都是教室的照片,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思考,在找同学回答。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师: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生1:第一张照片是小青拍的。

生2:第二张照片是小明拍的。

生3:第三张照片是小玲拍的。

生4:……(三)解决问题,迁移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出现正确答案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2:连一连。

观察右图,看看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深化理解,升华认知同学们真能干,为了奖励同学们,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好不好?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从动画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盲人摸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活中的同学们可千万别像这几个盲人,要全面了解事物,我们就要多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做个眼明心细的人。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能正确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能克服困难,努力追求成功。

教学重点: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难点: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出示《盲人摸象》的画面,选用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

师:故事中的盲人们分别把大象说成什么,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由“摸”过渡到“观察”。

既能为新知做好铺垫,又能渗透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师:看来观察物体,只看到一部分或者一个面还不行,要不然就要闹笑话了。

教师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二、体验感悟,探索新知1、猜一猜。

运用课件出示一个小猴的照片,先出示从前面拍的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这个猴子的哪个部位,再出示猴子的后面、侧面的照片,分别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师:拍的是同一个猴子,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知道吗?(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物体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初步感受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这样的做得主要目的是以身边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观察物体的角度,如正面、侧面、背面)。

得出结论:同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分别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苏教版⼩学⼆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通过让学⽣观察实物,使学⽣初步体会从不同⾓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空间相象能⼒,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左侧⾯、右侧⾯)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组:四本语⽂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四本《语⽂读本》的照⽚、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娃娃的照⽚; 教师:杨桃、从上⾯拍摄的四本《语⽂读本》的照⽚、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学⽣照⽚、若⼲从不同⾓度拍摄的⽣活物品照⽚。

教学过程: ⼀、激趣导⼊: 学们认识⽼师⼿上的这个⽔果吗?对,杨桃。

今天⽼师就要给⼤家讲⼀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天,美术⽼师带来了杨桃让⼤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也画了⼀张。

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星啊! ⽼师⾛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星) 杨桃从不同的⾓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观察物体。

⼆、探究体验 1.活动⼀:观察物体找图⽚(体会从不同⾓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样)。

(1)观察找照⽚: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读本和⼀些照⽚,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中找出来,放到⾃⼰的⾯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准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点,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

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能够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 生2:…… 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 生2:…… 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本位观察 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

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

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

多请几个孩子来说。

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