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 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引导】《<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学习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

《<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了解有关《论语》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通过自学,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意思,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 能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距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讲义中的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二、基础过关1. 知常识。

根据课文有关注释,整理文学常识。

关于《论语》和孔子,你一定还知道不少,请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

2. 读准音。

翻开课文,先大声朗读一遍全文;再借助注释和词典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检查自己是否完全读对了,并把这些音注到课文上;再次朗读全文,要求准确流利。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 析字义。

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然后合上书,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正确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可以为.师矣。

”..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诵读《论语》十二章,准确背诵。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领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智慧和人文精神。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说”“愠”“罔”“殆”等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o理解各章的主旨,把握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2.教学难点o体会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展示孔子的画像,讲述孔子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论语》。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孔子的生平、地位、思想核心以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o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

o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愠(yùn)”“君子”等,学生做笔记。

o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对各章的初步理解,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抽查学生对第一章的背诵,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字词。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o学生分组研读第二章至第四章。

o小组讨论:这几章中孔子强调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态度?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等语句。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0 分钟)o学生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几章,体会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之情。

o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这几章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学习观,布置作业:背诵这三章,理解其含义。

第三课时1.作业检查与交流(10 分钟)o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邀请学生分享对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论语》,掌握生字词音形义,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的古义,把握朗读节奏,理解主旨,翻译并背诵课文。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每天修身养性。

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读少讲,古为今用。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一、学生三分钟发言:1、“子”是先生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讲孔子的故事2、尝试朗读课文,纠正朗读的读音和节奏。

【屏幕板书】生字词辨认说——同“悦”;温暖——瘟疫——愠(生气);迷惘——罔;好歹——抬头——怡然——殆;单位——殚精竭虑(力)——弹琴——弹弓——鸡毛掸子——邯郸——箪;厷——宏伟——肱;马匹——骂人——驾驶——笃朗读节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道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个人修养】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学习方法】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习态度】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道德修养】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学习态度】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学习态度】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道德修养】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学习内容】教材:《〈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孔子提倡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学习重点】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上节课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圣人孔子的思想魅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儒家经典的精髓,跟随这位众人敬仰的教育家去领悟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二、识孔子,圣贤面对面1.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他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知晓《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 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三、正字音,朗读知节奏1.读准字音不亦说.(yuè)乎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一箪.(dān)食逾.(yú)矩三省.(xǐng)殆.(dài)笃.(dǔ)志罔.(wǎng)曲肱.(gōng)愠.(yùn)好.(hào)之者2.找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读准节奏子曰:“学而 / 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 / 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 / 不知 /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曾子曰:“吾日 / 三省吾身:为人谋 /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子曰:“知之者 / 不如 / 好之者,好之者 / 不如 / 乐之者。

学案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学案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孔子:《论语》: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1)注音说愠省逾罔殆2)解释重点词语。

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导入新课: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则》。

知识链接: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而与《论语》密切相关的孔子又为什么会永垂青史,成为世人景仰的对象呢?据说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三个人,其中有孔子的嫡代长孙,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论语》。

导入二(问题导入):读对联,猜人名正脉千年分泗水,芳声百代重尼山。

尼山根柢家声远,泗水渊源圣泽长。

请同学们猜猜这两副对联指的是谁?(孔子。

)是的,两副对联指的都是孔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尼山,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同学们太聪明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交流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 ōng)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③释划横线的字词④想本章讲了什么。

;⑤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⑥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 yuè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gōng质疑探究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 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