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课标2019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6抗日战争考点集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 1937.12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届高考全国卷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16 抗日战争 精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 ②_________________
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全国人民的支持等都是中国取得胜 利的重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持等。
4.历史意义 (1)国内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世界 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危害 ①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 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②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 存亡的关头。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 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 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 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 进行合作。
第1部分 必考部分必修1~3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16 抗日战争
第 1 步 分层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突破疑难
一、日本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根据“大陆政策”的既定方针,在 1927
征服满蒙 ”的方针。 年的东方会议上确定“___________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
[重点理解] 1.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1)特点 ①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 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 狂迫害;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 1937.12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新课标)2019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1.10 鸦片战争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doc

(新课标)2019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1.10 鸦片战争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长郡)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A.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B.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C.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解析】从材料“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重新划分”可知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工业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扩大市场进而发动的侵略战争,B、C、D表述错误。
2.(2016附中)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材料主要说明(B)A.鸦片战争源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结果C.鸦片问题是战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D.英国为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作辩护【解析】材料从中英两方面的认识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材料未提及;C项是中国人的认识;D项不能全面表述材料意思;B项符合题意。
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D)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对于侵略战争麻木不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

日 的
个 半 月 中 , 八 路 军 共 进 行
1940 8 20 -12
5
时 个 多 月 。 从
年 月
日
1 24
日 至 翌 年
月
日 ) 。 百 团 大 战
1940 10
了 同 蒲 路 。 第 三 阶 段 (
年
120
行 了 榆 辽 战 役 , 第
师 主 要 破
129
进 行 了 涞 灵 战 役 , 第
门 ; 破 坏
1845
者
人 。 同 时 , 缴 获 各 种 枪
47
军 自 动 携 械 投 诚 者
人 , 伪 军 反
18407
281
; 俘 虏 日 军
人 , 伪 军
人 ;
5155
பைடு நூலகம்
20645
: 毙 、 伤 日 军
人 , 伪 军
46480
投 诚 日 伪 军 达
人 。 其 中 包
1824
小 战 斗
次 , 共 计 毙 、 伤 、 俘
参战军队 日军:约9万人:第三舰队、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第九、第十一、第十 四师团; 中国军队:约5万人:十九路军;第五军(张治中)。 伤亡数字 据中方战报,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共毙伤日军10254人。而据日方资料, 在侵略上海的战争中合计伤亡3091人:其中日军陆军战死620名,负伤 1622名;海军战死149名,负伤700名。 据中方战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104名(阵亡4274名、受 伤9830名)。其中十九路军伤亡官兵8792名;第五军伤亡官兵5312人。 军火补充 淞沪抗战中,国民政府先后补充十九路军枪弹1060余万发、手枪弹49.8 万余发、各种炮弹7.34万余颗、手榴弹16.7万余枚、步枪1500支、机关 枪130架、各种火炮73门。补充第五军枪弹760余万发,手枪弹3万发、 各种炮弹1.6万余颗、手榴弹5万枚、步枪1600支、机关枪12挺。 民间损失 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 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 (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新课标)2019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doc

(新课标)2019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雅礼)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解析】材料意思其实就是谁行使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谁就有控制权。
其实也就是反对国家对经济过分干预或者管理。
因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滞胀”,所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了。
2.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
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C)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解析】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胀”,它宣告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所以必须改变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只会使“滞胀”问题更严重,排除B;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3.(2016一中)“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下列说法,与材料看法一致的是(C) A.计划经济是对付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B.政府自由放任是经济繁荣的可靠保证C.过度的政府干预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绝对的经济自由会危及到政治的自由【解析】据材料可知其观点是反对政府有过大的权力。
2019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 16 抗日战争

考点 16 抗日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问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
这材料说明( )A. 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B. 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C. "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D. 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2、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主要基于()A.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C.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久悲壮 D.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3、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这说明国民党()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4、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
材料说明( )A.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B.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C.“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D.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5、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出的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6人,其他非党人士12人,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中间分子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一做法()A.表明中国政治民主化基本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确保土地革命得以顺利开展6、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1)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侵华方针。
(2)经济危机的打击: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严重,日本希望通过战争来摆脱困境,转嫁危机,并建立法西斯专政。
(3)有利条件:中国国内的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全民族抗战: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2.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1)平津作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华北,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北平、天津失陷。
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中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先后投入40万兵力,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进行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3.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原因①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②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③现实原因: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动战争时,国内的物资和资源并不能作持久战争,因此,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就疯狂劫掠。
4.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由再度合作到再度破裂,其合作历程曲折复杂,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1.16 抗日战争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汉奸日益增多C.民族矛盾开始激化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解析】1932年至1940年,伪政权不断建立,由东北至华北再至长江中下游,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正确;B、C、D明显错误。
2.(2016一中)史学家蒋廷黻说:“九一八以来,决不轻言战,亦决不放松民族近代化之推进。
我们能从‘九一八’到‘七七’得着六年宝贵光阴的建设,这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该观点(D)A.肯定“攘外必先安内”B.赞同“大东亚共荣”C.主张对日实行妥协D.认为晚抗战有利于壮大抗日力量【解析】审题:“六年宝贵光阴的建设”,即在全面抗战之前抓紧时间建设中国,推进民族近代化,壮大自身力量,从而为抗日作更多的准备。
3.(2017雅礼)《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
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
”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B)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解析】由材料可知这场会战指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的意义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4.(2016长郡)下表为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解析】太原会战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中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字,说明八路军也曾开赴太原,在正面战场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A项错在“全力”,B、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5.(2016一中)“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
”材料反映的战略部署是(D)A.广州会战 B.徐州会战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解析】通过材料中“大别山要隘”“长江”和“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来判断,只有武汉会战符合题目要求。
6.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
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D)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七七事变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组建“七三一部队”【解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用活人进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故选D项;A、B、C三项都与细菌战没有直接关系。
7.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写作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
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
”该书美国版的书名当为(B)A.《亚太战争,1931—1945:日本罪行和战后和解的要求》B.《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C.《上海1937:扬子江畔的斯大林格勒》D.《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解析】作者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体现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客观上对美国的支持,书名要反映出双方的盟友关系。
A项主题是日本,故A项错误;B项突出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的盟友关系,故B项正确;C项体现的是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故C项错误;D项属于客观描述,故D项错误。
8.(2016雅礼)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
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
”这反映了(A)A.敌后战场的抗战作风顽强B.正面战场会战得到有力配合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解析】从材料时间“1940年”和“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这反映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顽强抗战的史实,故A项正确;正面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此,敌后战场就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但材料只是限于华北,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2016一中)这是一名军官日记中的内容:“一直隐藏在山顶的重庆军却从两侧猛投手榴弹。
重庆军手榴弹兵顽强地坚持在被我军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里进行抵抗,后面的重庆军扛着成箱的手榴弹也陆续上山增援。
虽说是敌人也是佩服的。
”这场战斗很可能发生在(C) A.1934年 B.1937年C.1944年 D.1947年【解析】该文献是抗战时期衡阳保卫战中的一名日军日记。
抗战时期相持阶段中国的战时首都在重庆,重庆军指的是正面战场的国军。
1937年重庆还不是陪都,所以无重庆军一说,B错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重庆属于四川,只有川军一说,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同理,故A、D错误。
10.下表汇总了新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部分邮票。
其中,抗战胜利70周年的A.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B.突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C.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D.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解析】20周年、50周年体现了中国的抗战,60周年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均反映了抗战这一主题,而70周年多出了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说明70周年更强调铭记历史和珍爱和平,选择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举国欢庆。
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为“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结果争议很大,出现了六种答案:一曰屈原,二曰苏武,三曰蒋干,四曰毛遂,五曰华佗(指“拖”),六曰共工,这六个人名都隐含着猜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不同解释。
(1)请指出上述六个历史人名喻指的含义。
(2)请任选三种谜底,指出猜谜者各自可能所持的立场。
(3)结合相关史实,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喻指:屈原:日本屈服于美国原子弹;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进行抗日;毛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华佗: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军主要兵力;共工:国共统一战线共同努力结果(另:所有因素叠加,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立场:屈原:国民党,亲美;苏武:亲苏,中国共产党;蒋干:国民党;毛遂:中国共产党;华佗:客观、公正的立场;共工:客观、公正的立场。
(3)原因:中国抗战的胜利首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
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入侵,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军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所有因素叠加,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2.(2016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预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1945年8月14日《日本停战诏书》材料二我们谨奉日皇、日本政府与其帝国大本营的命令,并代表日皇、日本政府与其帝国大本营,接受美、中、英三国政府元首7月26日在波茨坦宣布的,及以后由苏联附署的公告各条款。
以下称四大强国为同盟国。
我们兹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及在日本控制下驻扎各地的日本武装部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八一五”和“九三”,你认为以哪个日子作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为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理由。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评分细则:观点,二者选其一,其他时间观点不予给分。
理由,理由有三点为宜,注意既要说明你支持一个时间的理由,又要同时说明反对另一个时间的理由。
教师解读建议:如果以战争进程行为研判,可考虑“八一五”,大规模战争行为的事实停止;如果侧重行为规范法律依据,建议倾向“九三”。
提供给学生两份史料完整版本,作出解读。
[材料文本解读: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诏书”的日子。
这个“停战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而且是为“东亚之安定”只向“美英两国”宣战,战争不过“四载”。
停战的原因是:“残虐炸弹(原子弹),频杀无辜”,再战会“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八一五”的“停战诏书”连侵华战争都不承认,停的只是捍卫东亚安定的战争。
哪儿有对侵华战争的一丝悔意?哪儿有一字对中国的投降?“八一五”是日本的终战日,不是向中国的投降日。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军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正式签署投降书,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
在这里,我们才看到“投降”二字,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八年全民族抗战),民族的团结、牺牲、抗争与坚持,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回报。
9月3日,意味着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
从国际法上讲,日本军国主义被打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浴血抗战胜利结束。
所以国民政府和新中国人民政府都将九月三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