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合集下载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病例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蕴,进而引发腹痛、腹 泻等症状。
患者长期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导致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会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 痛、腹泻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原则 ,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病例四:气滞血瘀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结词
该病例患者因情志不舒或外伤等原因导致气 滞血瘀,进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 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 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 等症状。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 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THANKS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 便秘等。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 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腹胀多伴有排便 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部分患者 可有黏液便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VS
诊断
IB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 及发作频率,是否有诱因及加重因素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 。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根 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医生可作出IBS的诊 断。
0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历史沿革与病因病机
历史沿革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便秘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病机则与肝郁脾虚、湿邪内盛、肠道传导失 司等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根底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响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开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拟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顶峰,男性在30岁呈现顶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安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病症;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病症〔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病症〔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92位名老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综合分析

92位名老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综合分析

图1 9 2位 名 老 中医 所 属 单 位 省 份 分 布 图
2 病 因病机
2 . 1 病 因 本 次 收集 的文 献 中 , 共有 6 9位 名 中 医
及 肾, 肾 阳衰 微 , 脾 土失 于 温 煦 , 水 谷不化 , 下 走 大
基金项 目: 南 方 医科 大 学 大 学 生创 新创 业训 练 计 划 项 目( 编号 : 2 0 1 5 1 2 1 2 1 1 5 9 )
4辨证分型本次文献分析中92位名中医提出包含腹泻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共27型包括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等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为最常见辨证分型两者出现率分别高达73
第3 2卷第 1 1 期

瀚 南 中运 缘志
V o 1 . 3 2 N o . 1 1
8 6 4
第一作者 : 赵学千 , 男, 2 0 1 2级本科生
赵 学千 , 朱泽 明 , 陈立倩 , 李 盼盼 , 陈潮铭
( 南方 医科 大 学 中医药 学 院 , 广东 广州 , 5 1 0 5 1 5 )
[ 摘要 ] 目的 : 分析总结 9 2位 名 老 中 医治 疗肠 易激 综 合 征 的 临床 用 药 经验 。 方 法 : 收 集整理 9 2位 名 老 中 医治 疗 肠 易 激 综合征 的有关文献 , 从 病 因病 机 、 治疗 法则、 辨证分型 、 常 用 方 剂 等 多方 面进 行 总 结 归 纳 。 结 果 : 9 2位 名 老 中 医 分 布 于 2 1个 省
病 因是 情志失调 , 病机是肝 郁脾虚 , 主要 治法是 疏肝 健脾 , 理 气润肠 , 常用方剂根据证 型不 同有痛泻要 方、 参苓 白术散 、 葛根芩
连 汤等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燥 ,或心气 阴虚等证候 ;及至活跃期 ,则 肝脾不调 、脾
肺气虚 、脾 肾阳虚 、心肾两虚 、大肠 津亏等多脏证候便
3 2 中药治疗 :分述 如下 。 .
联合 出现 ;而缓解期 更常见脾 、肺 、肾等多脏气虚 ,并
3 2 1 疏肝健脾法 :严氏等 . . 。 用疏肝健 脾清肠 汤加减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3 例 ,总有效率 为 9. 。杨 氏【] 9 00 "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 4 2例 ,总有 效率 为 9 . 。李 28 氏等n 中药 ( 。用 基本方 :柴胡 、香 附各 1g 2 ,枳壳 、茯
为肝脾 不和 、脾 胃虚 弱 、脾 胃阴虚 、脾 肾 阳虚 ,其 中 以肝脾 不 和最 为 多见 。彭 氏 等H 认 为 本 病 病 机 与 脾 、 肝 、肾有 关 。刘 氏l 以 分 阶段来 认 识 本 病病 机 ,认 为 _ 5 五脏之 虚是 本 病 的病 理基 础 ,其 规律 往往 先是 一脏 病
乏形态 学和 生化学 改变 标 志 ,其 特 征 是肠 道 功 能 的激 惹 性[ ,属肠 功能紊 乱性 疾 病 。本 病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 尚未 完 全 明 了,诸 多 医 家 经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观 察 和 实 践 ,对 此病 有 了较 为完 整 的认 识 ,现 将 近 l 0年 的研
苓各 1g 5 ,白芍 3g 0 ,木 香 、防 风 、白术 各 lg O ,炮 姜 4 5 ,乌梅 6 )治疗 2 .g g 4例 ,观察治疗 前后 患者 血清 5 一
HT 水 平 ,并 与 正 常 人 对 照 组 对 比 ,发 现 患 者 血 清 5 一
转 l 0例 。刘 氏l 1 用扶 正 理气 汤灌 肠 治疗 剖腹 术 后 胃 肠 功 能紊乱 4 3例 ,结 果 排 气 、肠 鸣 音 恢 复 及 进 食 较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觉 敏 感 性 增 高 两 个 方 面 。 易激 综 合 征 发 病 率 高 , 响 范 围 广 。 肠 影
3 基本方加减治疗
3 I IS肝脾 不 和 的 治 疗 . B 许 多 医家 采 用 疏 肝 解 郁 , 气 健 脾 理
据 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 在西方 国家约 2 %~3 的人 群有此病 O O 症 状, 但就诊者仅为其 中的 14 男女之 比约为 1: , /, 2 患者 以 2 O ~4 O岁的轻壮年居多 , 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方 合四君子汤加减 , 畏寒肢 】0 伴
冷 , 膝 酸软 加 制 附 子 9 、 腰 g 肉桂 6 ; 思 饮 食 , 腹 胀 满 加 木 香 g不 脘 6 、 仁 6 ; 便清 稀 或 利 下 赤 白粘 冻 加 诃 子 9 、 石 脂 9 , g砂 g粪 g赤 g 每 日一 剂 , 煎 服 , 时 配 合 情 志 调 理 治 疗 IS 患 者 4 水 同 B 8例 , 愈 治 2 例, 转 2 3 好 2例 , 效 3例 。苏佩 仪 [采 用 疏 肝 补 脾 健 胃法 治 无 8 疗 IS患 者 9 B 6例 , 白术 2g 白芍 1g 陈 皮 1g 防风 1g 党 选 0、 5、 0、 5、
参 1g 法半夏 1g 茯苓 1g 厚 朴 1g 淮山药 2g 柴胡 9 5、 0、 8、 0、 0、 g入
药, 日一 剂 ,5日为 一 个疗 程 , 药 两 个疗 程 。 治愈 6 1 用 7例 , 转 好 2 O例 , 无效 9 。 例 3 2 脾 虚 型 I S患 者 ( 泻 型 ) 多 采 用 健 脾 化 湿 , 气 和 中 . B 腹 理
07 0 ; . 6 0 0 2 指导 教 师 )
【 中图分类号 ] 2 R
【 文献标识码】 A

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

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中枢对感觉的处理异常、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肠道通透性改变、心理障碍等。

根据定义,该病的诊断还应排除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

根据《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将IBS分为腹泻型(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便秘型(IBS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混合型(IBS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及不定型(IBS unclassified,IBS-U)四种。

我国古代就有着与IBS症状类似的记载,如在元代《丹溪心法》有着“录食泻”的记载,其云“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不愈”;明代《万病回春》记载:“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

IBS临床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1 —便秘、焦虑、失眠等,该病的类似症可能分布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郁证”“脏躁”等疾病中。

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感受外邪或素体虚弱等有关。

临床常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夹杂证、肝郁气滞证及大肠燥热证等。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治疗IBS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此次指导原则在IBS概念、亚型及相关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以罗马Ⅳ标准为主。

由于IBS不同亚型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有一定的区别,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针对IBS-D、IBS-C的临床试验设计,对IBS-M、IBS-U及针对多个亚型的研究仅做原则性的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增加腹痛型。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情多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饮食失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发作;常伴左下腹胀痛、隐痛或痉挛痛,多在排便后减轻,呈疼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经常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但无脓血便;可伴腹胀、纳呆、呕恶、心烦、焦虑、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体检多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也可扪及鼓起的肠管。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肠道瘀滞等六型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肝郁脾虚型:症见轻度抑郁,腹痛腹泻,肠鸣,泻后痛减,胸闷脘痞,心烦易怒,嗳气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治宜疏肝健脾止泻。

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炒防风、柴胡、香附等。

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脘腹闷痛、肠鸣腹泻、纳呆脘痞、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大枣、炒扁豆等。

寒热错杂型:症见腹痛,肠鸣,腹泻,大便不爽,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烦闷纳呆,脘腹喜暖,舌淡红,苔黄或白腻,脉弦。

治宜
平调寒热,除湿止泻。

方用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细辛、炮附子、干姜、桂枝、党参、黄连、黄柏、当归、川椒等。

脾肾阳虚型: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用自拟愈肠煎,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等。

阴虚肠燥型:症见大便数日一行,硬结难以排解,左少腹可扪及触痛明显的条索状包块,伴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增水行舟,润肠通便。

方用增液汤合五仁丸加减,药用元参、生地黄、麦冬、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郁李仁、川朴、槟榔等。

肠道瘀滞型:证见大便溏薄或便秘,左少腹疼痛难解,并可扪及触痛明显的条索状包块,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舌暗红或黯淡,或有瘀点瘀斑,黄苔或白腻苔,脉弦涩或细涩。

治宜和中缓急,活血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川芎、官桂、牡丹皮、赤芍、蒲黄、三七、当归、白芍、炙甘草、枳壳、鸡内金等。

偏热者,去干姜、官桂,加黄柏、黄连;偏寒者,去赤芍、牡丹皮,加炮附子、乌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